妻子已经将一杯滚热的碧螺春端到面前了。
茶烟袅袅。春红夏绿的采访写作历程使作者自我感动起来——
2003年3月、4月,我行行写写,凡40日,历本市原有三县40%的地方;2004年秋至2005年春,我因核实故事而又被故事牵引到原平接续采访52日。前后共约行程1800多公里,走访1270人,写成本书故事凡89篇。有的地方连农用“三轮儿”也租不到,我就步行,并且正值冬雪春冰,水草泥泞之季,使我进一步体味了一个改革者和亲民官辛勤的当年,体味着一种关于热情与真实的暗示——这种采访中的“不便”转而又成为有益。
茶烟袅袅。春暖冬明的采访写作故事使我为社会而感动而思考——
所有群众和绝大多数干部对于吕日周专题的采访,情绪热烈,态度积极,配合主动。他们在我这个既非“某报记者”、又非“某机关干部”的文化职业者“突然袭击”来的时候,放下手头活计,接待我,对我热情讲述。感受最强烈的是山阴人和原平人。走在洪涛山大街和前进大街上任意一个单位、店铺,人们的淳正、热情之风扑面而来。到这时我感觉到:社会主旋律就像是一个时隐时现的仙女,谁走的路子对,谁就能与她相遇、相拥。
这里,我以对读者的忠诚,必须说明,我也听到了一些关于吕日周同志的反面的评述和意见。并且还要讲清楚几个相关问题。其一,寻找反面内容是我的初衷之一。为了获得反面意见,我对有些采访对象反复约定,再三登门寻访。其二,反面内容不仅丝毫无损“吕日周”这一政治概念内涵,而且加深了吕日周同志的真实形象。其三,对反面内容,我在自己的内心作过理性的反刍。正是反面内容,给了我对社会生活的新的、必要的思索。
我请求读者的允许,对这一反刍作简略的介绍和分析。能讲出反面内容的同志,从人数上讲,只有寥寥数人,占被采访人数比例千分之五略逊。从社会类别观,盖为干部。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四类。一类是“潜规则”的深刻拥护者,在潜规则的存在中利益既得,量变致成质变,对“吕日周政治”怀有社会性的敌意,对于吕日周专题采访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与明确的拒绝。这样的人为数仅只个别。二类为数也是个别,是在工作中形成个人恩怨,至今难以释怀,明确表示不配合。而这些同志本身却也是朔州建市有贡献、有威望者。三类是政治水平差异所致,其本人虽做领导工作多年,但建树一无,平庸浅薄,对此采访,兴味索然。这样的人非仅个别。四类是至今政见不同,或曰风格不同,不予配合。这样的人亦仅个别,其个人水平同样是光芒四射,我采访未果,与之结为朋友。
茶烟袅袅。春华秋实的采访写作成果使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与愧意——
朔州人民和忻州人民给了我一个传奇的吕日周,我是否胜任地将他交给了读者与历史?在这本书梓行之际,我不免仍有些惴惴不安。尽管我在采访、写作这本书中付出了艰苦的紧张的劳动,但仍应在此告诉广大读者,您现在看到的吕日周,是朔州、忻州干部群众告诉您的,而我,只能为未能完全表述人们的激情而惭愧。
采访写作的过程,就是生活的延伸和思想的深化,只有再次进入生活与历史的真实层面,才反映出坐在“金字塔”里的文人,其思想往往是浅薄的,其感情常常是矫揉的,其艺术永远是苍白的。何况我写的是吕日周,是已经活在朔州、原平人民心中的吕日周,是已经活在历史中的吕日周。因此,我只得在这里向对这本小书寄予厚望的朔州、原平人民和广大读者,再次表示歉意。
这本书的出版发行,除了应当感谢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的朔州、忻州人民以及其他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外,还感谢吕日周先生的客观指导;感谢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散文诗人钟声扬,原朔州市副市长李尧等前辈为本书审稿;感谢新华社记者池茂花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家一级作家、忻州市《五台山》主编彭图先生为本书作出可贵的指导;感谢***出版社***等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作出的可贵努力。
作者
二〇〇三年四月十二日记
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日补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