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译者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今和歌集》是我一系列日本古典名著翻译计划的成果之一。翻译开始于2015年初,到2016年底完成,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我请我指导的博士生郭尔雅参与协助。尔雅少时曾熟背古诗词上千首,并在日本获得日本文学硕士学位,此前曾有《梦二画集》及竹久梦二的《蓝色的船》、《孩童之国》等作品翻译出版,显出了相当的语言文字功力。她的协助使原作纤丽柔美的歌风得到了更好的传达,在此我对她表示感谢。鉴于古代和歌特别是《古今和歌集》的翻译是一项很困难的、富有挑战的工作,对翻译策略与方法、对歌体与歌意的呈现与表达等诸方面难以避免的种种缺陷、错误与问题,当由我来承担责任。

    关于《古今和歌集》翻译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在译本序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译本格式、译者注、底本参照等具体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在译文下面附上和歌的原文,主要是考虑方便懂日文的读者加以对读,诗歌欣赏,尤其是像汉诗、和歌这样的短诗型作品的欣赏不同于长篇小说,不一定要有阅读流速,而是要慢慢体味,有时需要仔细琢磨。对译文本身,读者当然可以独立地加以欣赏,但与原文对读,相信会有更多的鉴别回味,当然,不懂日文的读者忽略之也无妨。而且,将和歌的一行原文列在译文下面,可增加版式版面的视觉美感。

    其次,关于脚注(页下注),是译者参照《古今和歌集》的各种校注本,针对中国读者的可能需要而加。但考虑到译者的注释是为了帮助读者的阅读理解,而不是考证考据,因而不宜加得太多,应只需把原文中的地名、人名、物品名、特有名词、典故等注出即可。

    最后是所据底本。译者参照的底本有: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佐伯梅友校注,岩波书店昭和33年版),岩波书店《新日本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小岛宪之、新井荣藏校注,岩波书店1989年版),新潮社《新潮日本古典集成·古今和歌集》(奥村恒哉校注,新潮社昭和53年版),小学馆《新编日本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小泽征夫、松田成穗校注,小学馆1994年版)。以上诸本大同小异,而以小学馆注释版本最新,充分吸收了以往《古今和歌集》的研究成果,注释最详,而且有现代日语的译文,因而成为译者所据的主要底本。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我的老友、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的肯定与鼓励。我知道林先生早年曾师从王长新先生钻研过《古今和歌集》,在翻译之初我就把头二十首和歌的试译稿发给他看,向他讨教。林先生阅后回复说:“无论内容还是意韵、容量都很切近原作,韵律感也两相仿佛,读来令人心生快意。”并充分肯定了三句“五七调”的译案,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在此对林先生深表谢意。

    本书的出版全赖上海译文出版社姚东敏女士的支持。当我提出《古今和歌集》翻译选题的时候,她当即在微信中表示,虽然这不会成为畅销书,但作为古典名著,翻译的价值很大,这给我了很大的鼓舞。前些日子我在微信中告诉她《古今集》就要译完了,她又问:“这本啃完,下一个啃哪块硬骨头呢?”我说:“打算接着啃《新古今和歌集》。”东敏说:“佩服。这些不是易事,但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从“事业”而不是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来理解古典名著的翻译与出版,这正是东敏和译文出版社的责任感与文化担当。

    不过,对我而言,《古今和歌集》的翻译与其说是事业,不如说是爱好。当“事业”去做会有足够的动力,当“爱好”去做会有不绝的美感。像这样的古典文学翻译,过程中若不贯穿着美感运动,很难想象能持续多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翻译是我的生活和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王向远

    2017年1月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