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综录、数目、其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刹那有多久

    我们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跟,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久时间?它们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僧祗律》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自由古今说

    自由一词并非外来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周礼》注:“去止不敢自由。”《三国志·吴志·朱桓传》也说:“桓性护前,耻为下人,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但古人所说的自由一词,不是作为政治概念使用,而是指能按个人的意向行动,不受限制。

    自由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人中国的。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99年翻译了英国政治思想家穆勒的《自由论》。由于严复并不赞成资产阶级的“自由”口号,忌讳“自由”一词,将书名改泽为《群己权界说》。在没有办法回避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同音词,将“自由”译作“自繇”。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自由》一文,他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但他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又说,“文明自由者,自由于法律之下”,“真自由者必能服从,服从者何?服法律也”。他还以一人之身体为例,说任口自由,乱食东西,必然引起大病,口的自由也就失去了。任手自由,随便杀人,“大罚浸至,而手所固有之自由亦失矣”。梁启超的自由观,在当时是有启蒙意义的。

    广东近代有一位女杰张竹君,她是番禺人,被誉为“女界之梁启超”。她对自由的解释也很精辟,说:“欧西之论自由者,曰个人之自由,以他人之自由为界。吾谓自由可以行星之运行比之,其运行,自由也;其运行而遵一定之轨道,此其界也。”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自由不是任所欲为,而是遵循一定轨迹活动的。

    “百姓”探源

    常听有人说:“我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实,在我国上古时期,“百姓”并非指芸芸众生的庶民、农夫,而是指有钱有势的贵族。

    “百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有位名叫郑玄的学者注释得很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

    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古时期,“百姓”指那些地位仅仅次于诸侯的贵族子弟。

    对于“百姓”一词,解释最为清楚明了的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的是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

    走后门的来历

    宋哲宗(年号有元祐)死后,徽宗继位,重用蔡京为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贬谪元祐旧臣,相传还规定其子女亲属不得出仕和入京。

    有一次,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即逼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元祐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当老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来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祐钱文,如何处置?”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又叫上方宝剑。在传统戏曲中经常会有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的钦差大臣威风凛凛地唱:“本大臣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说明,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权力很大,要杀谁就杀谁。

    “尚方宝剑”就是“尚方”铸造的宝剑。“尚方”是皇宫里掌管皇帝及皇室衣食住行的衙门少府中的一个部门。从汉朝开始就有,在秦时叫小府。

    四灵为何物

    龙、凤、麒麟、龟,合称为“四灵”,是我国古代吉祥的象征。

    龙“龙”为四灵之首,是想象出来的神物。在君主专制社会里,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睡的床叫“龙床”。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从此种意义上说,“龙”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

    凤“凤”也是想象中的一种神物。它头顶华美的头冠,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大概系由孔雀、雄雉等美丽的鸟类复合而成。所谓“龙凤呈样”,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传说中的“凤”还分雄雌,雄的叫凤,雌的称凰,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

    麒麟“麒麟”是想象中的另一种神物。它遍体鳞甲,形态似鹿,长着翅膀,在古代书画中可见其形象。有一幅“麒麟送子图”,即是人们祈望子孙繁荣、追求幸福的象征。

    龟龟是四灵中惟一存在的生物。在古代,它的身价很高。由于其寿命长,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其壳常用作刻字,是古代灿烂文化的见证。古人奉为神物,使其跻身于四灵之列。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之际名士风度的称谓,亦称魏晋风流。它作为门阀土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据《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逢夜雪,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们研究“容止”,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世说新语》载,顾雍集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变。谢安策划了淝水大捷,捷报传来,他下棋如故,并无喜色,待收棋入屋,因大喜至极,折断了木屐齿竟全然不觉。另外,他们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怀玄胜,远咏庄老”,“以清谈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进行历史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通;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在药、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漂亮的形式(姿容飘逸)和内在的精神(智慧和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确有一个过程。东汉后期政治的腐败,使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索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反映到文学上毕竟要迟一步。实际上,从东汉和帝时代开始,外戚和宦官相互屠戮,直至魏晋的大杀名士,社会上刃血横飞,而在观念意识领域内,则开始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人和发展,曹操的“尚通脱”,“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地位,却使社会的思想观念的面貌有所改观。从此时开始到唐五代,人们的思想并不为儒家思想所囿,就是这一解放运动的功劳。而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的深远。

    当然,在人格实践上,魏晋风度所及,也确实带来弊病:许多人赶时髦,心情并非嵇、阮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正如鲁迅所指:“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的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很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药)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至于说到清谈误国,清谈,那是时代的产物,是在魏晋玄学盛行的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样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三十六行

    人们常用“三十六行”一词来概括社会的分工。如果在某一行业某人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又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之说。然而事实上,又岂止三十六行?这是一个虚指之数,是对各行各业的概称。

    关于行业,我国唐代的主要行业就有许多,如:肉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宝行、丝绸行、纸行、海味行、鲜鱼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铁器行、顾绣行、针线行、汤店行、药肆行、扎作行、陶土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棺木行、皮革行、故旧行、酱料行、柴行、网罟行、花纱行、杂耍行、彩舆行、鼓乐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

    因此,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并非行业上的具体数字。而是旧时对各行各业的约称,到今天也一直沿用下来。

    各行业祖师

    农业——神农氏

    蚕业——马头娘、嫘祖

    织业——黄道婆、织女

    渔业——伏羲、姜子牙

    商业——财神爷(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五路财神何五路)

    纸业——蔡伦

    笔业——蒙恬

    陶业——范蠡

    铸业——老子

    盐业——宿沙、葛洪、天井娘娘

    酒业——杜康

    屠业——张飞、樊哙

    厨业——詹王、易牙

    药业——孙思邈

    医业——华佗

    染业——梅葛二仙

    车行——马王爷

    牛行——牛王爷、龚遂

    中药——李时珍

    裁缝——轩辕氏

    评话——柳敬亭

    火腿——宋泽

    星相——柳庄

    风水——刘伯温

    木匠——鲁班

    四大美人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之美。原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中国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代称。每个代称里又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沉鱼——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有名女子。相传有一次她在河边浣纱,清澈透明的河水映照着她美丽动人的身影,水中的游鱼竟忘了游水,慢慢地沉入到水底。西施便得了个“沉鱼”的雅号。

    落雁——汉代王昭君是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选她与单于结成姻缘。在离家的途中,她看到远飞的大雁,勾引起无尽的乡思,触景生情弹起琴弦。一群飞雁听到琴声竟忘了抖动翅膀而跌落地上。王昭君便得了个“落雁”的美称。

    闭月——貂蝉是汉献帝的大臣王允的歌妓。她不但貌似明月,且能歌善舞。一天晚上她在花园拜月时,一片云彩将月亮遮住了。王允得意地说:“月亮比不过我的女儿,都害羞地躲到云的后面去了。”从这以后,貂蝉又被人称作“闭月”。

    羞花——唐代美女杨玉环被唐明皇选进宫后,整天闷得慌。一天,她在花园赏花解闷,无意中碰了一下含羞草,含羞草马上卷起了叶子。唐明皇赞叹她有“羞花”之容,称她为“绝代佳人”。

    三教九流

    所谓三教,即是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儒、释(佛)、道三教。九流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九流是:一流“佛”、二流“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生”、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下九流是:一流“唱戏”、二流“吹鼓手”、三流“马戏团”、四流“剃头”、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脚”、八流“配种”、九流“娼妓”。

    “万岁”流变

    “万岁”这个词,在历史上,一是用作人们欢呼用,二是用作封建帝王特定的称谓。

    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很普遍的事情。《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记载:冯谖在薛地,替孟尝君烧掉了百姓们的债券,大得人心,“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个“万岁”就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这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后来,慢慢成了帝王的代称了。当然,它并不是帝王唯一的或专擅的称呼。帝王叫“天子”也可以,因为这个称号也十分尊贵。“天之骄子”,表明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是至高无上的。那时,如果有人对其他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因为“万岁”更多地被用作欢呼语。

    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攫为已有。但是人们一到高兴时还是欢呼“万岁”。他禁不了,也无可奈何。以后,对“万岁”的使用,越来越严。从宋朝开始,“万岁”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皇帝成了“万岁爷”。如果有大臣被称“万岁”,就是犯禁,要受到重罚。宋代著名的忠臣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着他的马高呼“万岁”。这事被寇准的政敌向皇帝告发了,寇准因此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级职务,降为青州知州。后来,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到了明代,规定更加严格,除了“万岁爷”,还有“千岁爷”、“九千岁”等称谓。

    清王朝被推翻以后,“万岁”一词才还其本来面目,回到人民中间。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万岁”还是挺适合的。

    古代的六艺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6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书法;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

    “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