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制度于清朝末年传入中国后,军衔等级的汉语名称几经变更,我们现在使用的将、校、尉、上、中、少的称谓,是1912年8月才固定下来的,这已经是军官军衔在中国的第四代称谓了。
第一代,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另定新军官制事宜》中提出,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八日《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缓及补官体制摘要章程》正式命名。上等军官称都统,中等军官称参领,下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正、副、协三级,如正都统、副参领、协军校等。
第二代,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在《军士制服令》中颁行。上等官称将校,中等官称领,次等官称尉,每等分大、中、少三级,如中将校、少领、大尉等。
第三代,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16日颁布的《陆军军官佐士兵等级表》中公布。上等官佐改称将军,中等官佐改称都尉,初等官佐改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三级,如大将军、左都尉、右军校等。
第四代,北洋政府1912年8月19日颁发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中公布。上等官称将官,中等官称校官,初等官称尉官,每等分上、中、少三级。这种称谓一直被沿用下来,只是后来在每一等里面的级数上有所增加。如1935年国民政府将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和三级上将。我军实行军衔制期间,增设了大将、大校和大尉。
此外,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公布《边疆武职人员叙授官衔暂行条例》,为蒙古、康藏、新疆等地的武职人员制定了另外一种衔称:一等官称统,二等官称领,三等官称卫,每等分都、副、协三级,如协统、副领、都卫等。
准尉,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期间称额外军官,北洋政府改称准尉后一直未变。
军士,自清政府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九日《陆军人员补官暂行章程》中设上士、中士、下士衔后,除南京临时政府在《军士制服令》中一度改军士为“兵目”外,一直被历届政府所沿用。
兵,清政府于宣统三年二月九日,正式设立正兵、一等兵、二等兵衔。辛亥革命后改正兵为上等兵,其余相应不改。我军实行军衔制早期,设上等兵、列兵两级兵衔。
中国历届政府数次命名的上述军衔汉语称谓,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认为将、校、尉、士等名号,是外来的“国际通用的军衔名称”,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这些军衔的汉语称谓,都是以我国古时的职官名称命名的。如前三次命名的都统、将校、参领、都尉、领、军校等名号,均为我国清代以前的官名。现在使用的元帅、将、校、尉、士等名称,则是我国更为古老的职官称谓。
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代有兵马大元帅,元代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以前,军队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天子有六军,每军2500人)以上的兵力,而编制上他只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意即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大,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了。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将军的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校,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有校尉。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号地位逐渐下降。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宫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在军中而以上、中、下士为官秩者。
新中国成立后,军衔制成为世界上大多国家军队的重要制度之一。实行军衔制,有利于军队正规化建设,有利于诸兵种协同作战,也便于国际交往。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1965年取消,1988年起,实行新的军衔制。
1955—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
元帅:大元帅(未授予),元帅(10人)。
将军: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增设,一般授予副排级干部)。
士官: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1988年开始实行的新的军衔制:
将军:上将,中将(集团军的军长和各个大军区的司令、政委),少将(一般为集团军的副军长)。
校官:大校(一般是师级干部,比如:师长,师政委),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增设,一般授予副排级干部)。
士官: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
士兵:上等兵,列兵。
冠军原是军事用语
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成绩最佳者被称为冠军。这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楚国有一位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将宋义,英勇善战,十分威武,秦兵屡屡败于他的手下。由于他战功赫赫,位居诸将之上,于是楚军将士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卿子冠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
到了汉代,冠军一词继续沿用。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就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了冠军为官衔。从魏晋到南北朝各代,都设有“冠军将军”,唐朝也设有“冠军大将军”的官衔。直到清朝,护卫帝王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为“冠军使”。
现在,冠军一词在体育竞赛、文娱游艺等活动中被广泛采用。
最早的骑兵
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畴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骑兵。“畴骑”,见之于《韩非子·十过》。以往旧注大多为“畴,等也。言马齐等皆精妙也”。或干脆注为:“畴骑,同一规格的马。”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史记·历书》裴驷集解引如淳日:“家业世相传为畴。”清人钱大听说:“如氏家业世世相传之解,最为精当。而凡世相传之业,皆可当畴人之目也。”因此,“畴骑”应释为“世世传习骑术者”。古多世业,父子相传,兄弟相及,在骑兵刚刚出现的时候,骑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军事技术,因而成为“世世相传之业”是很自然的。从秦穆公以武力助重耳入晋,一次派“畴骑”两千来看,“畴骑”所指不是单个的骑马者,而是具有军事意义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骑兵。
娘子军的由来
孙武来到吴国帮助吴王图霸。吴王要试他的兵法,将宫中美女180人交给他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以吴王两个宠爱的妃子充任队长。两人不听约束,嘻嘻哈哈。孙武下令将两人处斩,另任队长。美女们害怕起来,都认真听从孙武指挥,进行操练,很是整齐,完全合乎规格。这大概也可说是操练娘子军的先声了。当然娘子军的正式出现还在后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户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兵,又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7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以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5200人,总计10万之众。
古今三军
古代的“三军”,有好多种概念。它最早源于春秋时期。周朝制度,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一军为12500人。春秋时,大国一般多设三军,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设上、中、下三军。在三军中,各设将、佐,以中军将为三军统帅。中军的地位也比较高,战斗力更强一些。也有人把春秋时的步、车、骑合称为三军。
随着时代的演进,上军、中军、下军又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之后,这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这时的三军,主要标志着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军队行军或作战的先锋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率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后军是军队行军或作战时,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
古代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用其名,但人数多少不一。汉代实行5人为伍,2伍为伙,5伙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宋代在军队中设军一级的编制,其统兵长官为指挥使和都虞侯。
今天,前军、中军、后军在我们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了。陆、海、空军成为新的“三军”。
五花八门
事情变化多、花样多,是成语“五花八门”的含义。其实“五花八门”原是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白、青、黑、红、黄五种色素,它们混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辨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孙子兵法》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列国纷争,兵戈不止,总结和研究战争规律的“兵家”十分活跃。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诞生了,这就是大军事家孙武著的《孙子兵法》。
孙武是齐国人,人们尊称他为孙子或孙武子。他对兵法很有研究,但在国内没有受到人们赏识,于是他到了吴国。
孙武指挥吴军以3万主力,大败楚国20万大军,称霸一时,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成为春秋末年的盟主。
孙武总结了实际经验,写成了《孙子兵法》一书。这本书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现在流传在世上的本子中,以魏武帝曹操所注的一本最著名,共有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约6000字。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靠着士卒和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不经过战争而能降服对方的军队,这才是最好的。这体现了孙武不单纯以力胜人的科学军事思想。
孙武提出的“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立足于多变的战术指导原则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现在已家喻户晓。孙武的军事理论,对后世的中外军事家、政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被奉为先秦兵家的始祖。战国时期的韩非、西汉的司马迁、三国时的曹操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高度评价孙武和他的兵法。
大约在公元7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18世纪后,又译成法、英、德、捷、俄多种文字。日本人尊孙武为“武圣”,把他与“儒圣”孔子并列。18世纪,当时横行欧洲大陆的法国军事统帅拿破仑看到了《孙子兵法》,立即爱不释手,对中国2000多年前卓越的军事理论、军事哲学深表钦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德国皇帝,事后看到了《孙子兵法》,他悔恨自己晚读了20年。
孙武及《孙子兵法》彪炳史册,闻名中外,有些国家的军事院校还把《孙子兵法》作为军官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美国有些战略家甚至还以它为根据提出自己的核战略思想。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大战略》,称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的伟大人物”。
三令五申
成语“三令五申”是一再命令告诫的意思。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成语,许多人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申的又是什么?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
原来,古之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这就是三令与五申的内容,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和军事行动中明确的作战守则。
击鼓与鸣金
远在2500年前,已有与行军关联的“金”和“鼓”。在《诗经·小雅》第三章有“钲人伐鼓”一句,古人行军时有“钲”(音征)和“鼓”。这句的意思就是:“掌管鸣钲和击鼓的官员(钲人),这时在击鼓。”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之一。《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曹刿论战》载长勺之战中,齐国、鲁国都是击鼓进攻。击鼓除用以鼓舞士兵进攻外,部队驻扎和行军时也通过鼓声发布号令。《文献通考·乐考十一》载:“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这里击鼓是报时和警众。
“鸣金”就是“鸣钲”,并不是“鸣锣”。在《说文解字》上没有“锣”字。“锣”字出现很晚,是乐器。后世的“鸣锣开道”是指官府仪仗行进时,在前面敲锣使民众回避、让路,与军事无关。《说文解字》上说:“钲,似铃,柄年上下通。”段玉裁的注解中说它像铃,但没有舌,靠柄上下活动,撞击钲中心壳体,发出响声。也就是一种铙铃,或单个的串铃。在《诗》毛传中说:“钲以静之,鼓以动之。”现在用“鼓动”这个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击鼓前进,鸣钲止步。后来陈奂在《诗》毛传疏文上说,这“钲、鼓”主要用在演习作战上。真正在战场上厮杀,用号角、口令,当然比“钲、鼓”更有效了。
虎符与金牌
战国时期,有个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说的是魏国的信陵君偷来了兵符,调动了军队去援救了赵国。这个“符”,就是古代有权调动军队的信物——虎符。它由帝王授予臣属。符由铜铸成老虎形状,背上有铭文(刻在金属上的文字),可分为两半,一半由帝王自存,另一半发给地方统兵将帅。军队调动时,必须验合这两半符,相符合,才能生效。虎符流行于战国时代、秦代和汉代。
虎符
与军事有关的信物还有羽檄、金牌和火牌。
羽檄也叫做“羽书”,是古代一种紧急的军事文书,上面插羽毛作为标志。《汉书·高帝纪》中有这样的句子:“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这里的“檄”,就是以木简为信,长1尺2寸,作征召之用;如有急事,则加插鸟羽毛,以表示紧急。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用的鸡毛信,就有点羽檄的意思。
火牌是清代传递军用文书的凭证。《清会典·兵部车驾司》记载:“凡驿递,验以火牌,定其迟速之限。”就是说,凡是从驿站传递文书,都要检验火牌,并根据它决定传递的速度。通常传递文书,以日行240里为度;如遇军事上紧急文书,规定日行400~600里的,要由经办机构签明。
金牌通称金字牌,是“金字牌急脚递”的简称,是古代最紧急的军事信邮。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一书中记载:“驿传有三等: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金牌——“金字牌急脚递”,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当时,北部边疆异族兴起,边事争端不断发生。神宗为了调遣边疆统帅的军队,用“金字牌”作为皇权的信符,用于调兵遣将。绍兴十年(1140年),秦桧与高宗合谋,一日之间发金牌12道,把正要乘胜追击的抗金名将岳飞从朱仙镇召回,结果给金兵以喘息之机,使宋朝由胜转败。
元代遇到军务紧急时,用“金字圆符”、“银字圆符”作为加快传递的标志。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称是从“十八般武艺”一词演化而来。“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
”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船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明代谢肇涮在《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暴、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17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水浒传》写到的18样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还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锟、钺、叉、锐、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通过这次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于公元199年,大体上统一了河北。曹操当时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体上统一了河南。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爆发了。
官渡之战战略图
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10万,进攻黎阳,准备一举打下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曹操亲自率兵,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又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以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迎击袁绍。
公元200年8月,袁绍进军官渡。袁军依河丘屯营,东西达几十里,曹军也立营相拒。打了几仗,曹军不利,坚壁不出。袁军筑楼台,堆土山,居高临下攻打曹营,结果曹操用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袁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挖道一直通向曹营,曹操针锋相对,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大军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
曹军转机终于来到了。同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大营以北40里处。此时袁绍未能采纳谋士许攸、大将沮授的建议,结果袁军内部众叛亲离。许攸投降了曹操,将袁绍的情况告诉给了曹操,并建议他偷袭故市、乌巢,烧掉袁绍军粮,以此置袁绍于死地。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他调兵遣将,并亲率五千轻兵,假冒袁军,让战马口衔横杖,军士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抄小道行进。天将亮,曹军已到乌巢,包围了袁军,焚烧了军粮,袁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800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在军事科学上有重要价值。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后,又挥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战略图
曹操率领号称80万的大军,自江陵沿江东下,直逼刘备的军队驻地夏口。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孙权处,共商联合抗曹大事。江东孙权懂得,若刘备军队失败,江东也难保全,所以他同意派大将周瑜、鲁肃等率军3万与刘备共同抗击曹兵。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曹操鉴于北方军队不惯水战,下令用铁索把战舰连锁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但这却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创造了机会。曹操本想利用优势兵力,一鼓而下,打败敌人,现在却处在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相反的,孙刘联军却士气旺盛,积极求战,准备火攻。一天夜里,东南风大起,周瑜的部将黄盖假称投降曹操,带了10艘战船,船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操营寨驶去。看看离曹营不远,各船同时燃起火来,迅速地向曹操的水军战船冲去。火烈风猛,霎时间,曹军战船燃起大火,用铁索连起来的船也无法拆开,一时烈焰冲天,曹操的水寨化成了火海。一会儿工夫,曹军岸上的营寨也烈火熊熊,曹军人马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军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最后曹操只剩18骑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公元4世纪前后,我国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统治着;南方,由东晋王朝统治着。前秦国王苻坚一心想向南扩展,统一全国。
公元383年,苻坚强迫征发汉族和各族人民当兵。他带领步兵60万、骑兵20万向南进发,自恃兵多,并以为能取胜,曾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大家只要把马鞭投在长江里,就可以截断长江的巨流。”
东晋宰相谢安派精兵8万人迎战,为了稳定军心,他邀请亲友一起游山下棋,以示镇静。
东晋和前秦的军队在淝水两岸隔河对峙。前秦先是攻占了淝水岸边的寿阳县,之后,苻坚派部下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本是晋将,被迫降秦,心还向着东晋。朱序同晋军约定了瓦解秦军的计划。东晋大将通知苻坚,说晋军准备渡过淝水会战,要求秦军向后退出一块空地来作战场。苻坚想乘晋军渡河的时候袭击晋军,就命令秦军后退。秦军里的各族兵士,阵势一移动,朱序又乘机在阵后高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兵士听到呼声,顿时如潮水般地向北方溃退。晋军乘势渡过淝水,奋勇追击。苻坚中了箭,单骑逃命。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还以为追兵到了,昼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坚逃到洛阳,收集残兵,只剩了10多万人,损失的有十之七八。
黄埔军校
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了适应国共合作的迫切需要,孙中山着手筹备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地址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学校全称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军校总理由孙中山亲自兼任。当时蒋介石任校长,副校长李济深,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任学校党代表。
在校长和党代表之下,分设政治、教练、教授3个部和军需、管理、军医3个处,另设政治总教官和军事总教官各一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秘书聂荣臻;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教授部主任王柏岭;政治部总教官戴季陶,军事总教官何应钦;苏联顾问长(总顾问)契班列诺夫。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进校学习,还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肖楚女、熊雄等人到黄埔军校负责政治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5日招收第一期学生起,到1927年蒋介石宣布停办止,先后办了7期,共招收学生15400余人。
黄埔军校学生军在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和平息盘踞广州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军校还为北伐军培养了大批骨干。但是,蒋介石利用职权,培植亲信,挤压共产党人。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该校已成为蒋介石推行其反共内战政策的工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