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肴的烹调艺术是举世闻名的。早在公元5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就集前代烹调技术之大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品科学论著。到了元代的1330年,御膳医忽思慧撰写的宫廷膳书《饮膳正要》,也对后世的烹调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烹调技术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菜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南、安徽“八大菜系”。
山东菜系: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它在北方有很高声誉,华北、东北及京津地区都受其影响。济南菜专长于清汤、奶汤,一向以清鲜、脆嫩著称。清汤燕窝、奶汤鸡脯等都是很有名的菜肴。胶东菜海味有名,烹调以炸、扒、蒸、爆、熘、炒等法为主。红烧海螺、酥海带等海味很著名。
四川菜系:以成都、重庆两地菜肴为代表,以麻辣、味厚著称。烹调方法,注重调味,又富于变化。川菜中,如宫保鸡丁、怪味鸡丁、麻婆豆腐等,都驰名中外。
广东菜系:由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发展而成。主要特点是,制作精巧,花色繁多,烹调技术采取了西餐菜特长,善煎、烘、烤、焗、烩、酥、蒸、炸、熏、煲等法。在肉类原料上,除猪、牛、羊、鸡、鸭、鱼以外,还特别善于制作蛇、猫、鼠等美味。仅蛇菜就有几十种款式。广东菜中的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都是名扬海外的。
江苏菜系:由扬州、苏州、南京3个城市的地方菜发展而成。扬州也称淮扬菜,是指扬州、镇江、淮安一带的菜肴;苏州菜包括苏州与无锡一带的菜肴;南京菜又称京苏菜,主要是指南京一带的地方菜肴。江苏菜烹调擅长于炖、焖、煎、烧、炒等法,清蒸鲥鱼、百花酒焖肉、水晶肴蹄、银菜鸡丝等都是它的名菜。其中,苏州菜烹饪以清蒸、酿、白扒为主,味重于甜;扬州菜擅长于浓汁、浓汤,特别是点心最著名,南京菜擅长于焖、炖、叉、烤,尤以南京板鸭为著名。
浙江菜系: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杭州菜最负盛名。浙江菜讲究鲜、脆、软、滑,保持原味,如西湖醋鱼。名菜有生爆虾片、叫花童鸡、龙井虾仁等。宁波菜以海鲜居多,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和家禽,富有乡村风味。
福建菜系:主要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起来的,尤以福州菜著称。闽(福建)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著名的菜肴有福寿全、雪花鸡、太极明虾、烧片糟鸭等,还有带有奇香异味的名菜“佛跳墙”,享誉全国。闽菜在南方菜肴中独具一格。
湖南菜系: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菜所组成的,尤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经常采用熏腊原料,油重色浓,擅长于熏、腊、蒸、煨、炖等方法,口味重于香鲜、酸辣、软嫩。著名的菜肴有东安子鸡、麻辣子鸡、腊味合蒸、清蒸甲鱼、子龙脱袍等。还有用甲鱼和鸡做的珍贵名菜“霸王别姬”。
安徽菜系:由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构成,取材广泛,山珍海味都有。烹调以烧、煮、蒸、原焖为主,重油、重色、重火功。这“三重”是与其他菜系的不同之处。名菜有: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火腿炖甲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腌鲜桂鱼等。
五柳鱼和东坡肉
“五柳鱼”是四川传统名菜佳肴,“东坡肉”是川扬菜系的名菜。你可知道,这两个名菜还和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有关呢。
公元760年,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漂泊到四川成都城外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十分贫困。有一天,有一个阔别多年的朋友来访问他,杜甫高兴地把他迎到家中。因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款待友人,杜甫正在犯愁,正好家人在溪里钓来一条大鲤鱼。杜甫喜出望外,立即挽起袖子烹调起来。那条鱼酸、甜、辣味俱全,还伴有酱香,吃起来别有风味。朋友尝了赞不绝口。他问杜甫,这个菜叫什么名字,杜甫见鱼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样子像柳树叶子,就说:“就叫它‘五柳鱼’吧。”后来,“五柳鱼”的美名传开来,成了一道名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东坡肉则是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字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在西湖筑了一条苏堤,疏浚了西湖,使四周的田地旱涝不愁,杭州四乡的庄稼得到了大丰收。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春节时,老百姓抬着猪担着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他只好收下猪肉,叫人把肉切成方块,以独特的烹调方法煮熟,烧得红酥酥的,然后按照疏浚西湖的民工名单,挨家挨户地把肉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非常高兴,都夸奖苏东坡是个贤明的官,并把他送来的肉叫做“东坡肉”。
当时,杭州有家大菜馆的老板见人们夸东坡肉,于是也叫厨师学着做起东坡肉来。顿时,菜馆的生意兴隆起来。别的菜馆见了,也竞相效法。一时间,不论菜馆大小,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议,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东坡肉”的具体做法是:把五花肉切成四正方块。普通多为四寸见方,上席的则多为寸许方块。先在铁锅里用黄酒、香葱、姜、糖和酱油拌匀,使皮和肉都呈暗红色,然后摆放在密封的紫砂锅中用小火炖足4个小时。炖好的“东坡肉”油润嫣红,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甘香糯滑,皮有咬口。
苏东坡曾有食猪肉的诗,是这样写的:“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能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盛行用“玉衣”作殓服。玉衣又称“玉柙”或“玉匣”,以编缀玉片的金属丝不同,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3种。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诸王、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古书上说,玉衣全部重叠如鱼鳞,用长约一尺的玉札缠裹。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来看,金缕玉衣
全身均用长方玉片联缀而成,而用大玉片做足底。
1968年河北省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玉衣都是由2000多块形状不同的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共用金丝约18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是根据人体各部的不同形状设计的,所以外貌和人体一致。玉片绝大多数呈长方形、方形,少数为三角形、梯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等。每块玉片都要磨光、钻孔。这两套金缕玉衣制作的工艺水平相当高,有的玉料切缝仅为0.3毫米左右,玉片上的小孔直径有的仅1毫米左右。
制成一件这样的玉衣,按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也需一名玉工费10年的工夫。可见这技术的高超,工艺的精美了。
辫子习俗
古时候,汉族男子留发,束于顶端戴上帽子或头巾。公元1644年,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1645年下令“薙发”。就是满洲贵族强迫汉人依从他们的发式。男子要把前额和头顶四周的头发剃掉,留下的头发形成一个圆盘并梳成一条辫子,垂在背后。据说,这象征着“一统中原(圆)”。
汉族人当然抵制这种民族压迫,于是,满洲贵族残酷镇压。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族贵族令理发匠挑担子在街上走,见有蓄发者,抓住就剃,只要稍一抵抗,就杀头并悬挂在理发挑子的竿上示众。当时,江阴县典史阎应元,死守孤城抗清80天。城破之后,清兵屠城,城内死97000多人,城外死75000多人,只有躲在寺观的塔上的53人幸存下来。阎典史就义前,在城楼题绝笔楹联一副:“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守,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里的“带发效忠”,实际是维护民族尊严。可见,在历史上,维护或改革一项风俗习惯,有时需付出血的代价。
200多年以后,1851年,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太平天国以“反满”为号召,从“蓄发”开始。所以一般都称太平军为“长毛”,清政府则骂他们为“发逆”。
辛亥革命前后,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都要剪去辫子,思想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也争相仿效。而臭名昭著的北洋军阀张勋,一意保皇、搞复辟。他命令士兵都留辫子,他的兵被称为“辫子兵”,他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丑角——“辫帅”。
旗袍
旗袍,是清代满族妇女的一种旗袍
服装,流行于皇族妃子及贵族妇女中间。满人原出于女真族,妇女衣着效法辽、金,还受到元代蒙族妇女长袍的影响。17世纪初,努尔哈赤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随后,满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开拓疆土的征战中,逐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都穿无领宽腰身直筒式服装,这就是最初的旗袍款式。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朝以后,经过将近100年的时间,旗袍作为专一衣装,取代了汉人的长裙款式。
到了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旗袍受到西方服装影响,腰身逐渐变瘦,肥袖变小,无领变为有领,款式开始往曲线形演变。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旗袍开始在国内普及开来。款式是上身适中,袖长过肘,袖口也比较宽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的腰身变窄,袖口缩小,袖长不过肘。这样女性的曲线美能显示出来了。20世纪40年代时,它的袖子更短了,后来就干脆取消。袍身的胸、腰、臀部更合体,轮廓与妇女体态一致。于是,女性的风韵完全体现了出来。
旗袍的材料常选用传统的丝织物;缝制有镶、嵌、滚、绣等传统工艺;式样也很多,领、袖、襟、衣长和两侧开叉高低都经常变化。发展趋势由宽松到贴体合身,如今演变成流线型,穿着典雅舒适。
旗袍早已冲破了满族女装的范围,它早已为广大中国妇女所喜爱,并进而成为许多国家妇女喜爱的服装。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拳术,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的太极阴阳论来解释拳理,写了《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对太极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附会,众说不一。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32势长拳而编成的。同时又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理论。太极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派。各式尽管形式、风格各具特色,但基本要领相同。太极拳要求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连贯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可以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清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体弱年老的人经络畅舒,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多年来能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人称太极拳为健身佳术。
太极拳在技法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这不仅可以训练人们的反应灵敏、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实战价值。
易筋经
导引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它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期;五禽戏是我国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在导引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易筋经和八段锦,是在导引和五禽戏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简便易行的保健体操。由于易筋经和八段锦的锻炼效果显著,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把这些活动奉之为经,视之如锦。
易筋经之名初见于明代天启年(1624年)的手抄本,但直到清道光以后,才得到广泛的流传。
什么叫易筋呢?《易筋经·总论》中说:“易筋者,谓人身之筋(指肌肉)骨由胎禀而受之”,但“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涯之身可以立成铁石”。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身体,经过体育锻炼,无论是筋骨和肌肉都会发生变化。原来身体发育不正常的,体质非常弱的,甚至于肌肉萎缩无力的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使他们发育正常,筋骨肌肉舒展,全身增加力量。即使是虚弱得软绵绵的人,只要坚持锻炼,也能使身体变得像铁石一样。
古本易筋经中介绍了许多捶打、揉摩、服药、药水熏洗与呼吸结合的方法;近代流行的主要是易筋经的肢体运动部分。近代有关易筋经的著述有道光年间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八段锦
八段锦起源于宋朝,流传到近代,发展成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坐式与站式两类。坐式运动量较小,称为“文八段”;站式运动量较大,称“武八段”。“武八段”因动作难度的大小,又有所谓南、北两派。清乾隆时的徐鸣峰曾把古八段锦编为十二段锦。光绪初年的无名氏对元明时代的八段锦又做过一次改编,成为近代流传较广的八段锦(站式)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般武八段有八节动作,口诀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
横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摩足固肾腰;
摇头摆股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因为八段锦简便易行,所以流传很广。
蹴鞠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的足球运动要比英国开展得早得多。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公元前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足球运动了。最早的足球是用草或毛制成的,叫做“踘”。以后改用熟皮制造,内充毛发,改名“鞠”。踢足球,古代称为“蹴鞠”或“蹋鞠”,始于战国时期。《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这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齐国都城居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蹋鞠。《汉书·艺文志》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如果这一“传言”属实的话,那么,4000多年前上古时代的黄帝,就是中国第一个球迷了!
战国以后,蹴鞠运动逐渐普及。蹴鞠好手、球迷帝王也逐渐多起来了。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太公就爱好这种足球运动。据史书记载,他经常在自己的家乡和“屠贩少年”踢球。高祖刘邦本人也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自己爱踢而且爱看比赛。为此,还专门在官苑里建造大规模的“鞠城”。在他的宫室内还藏有《蹴鞠新书》。不少的达官显贵专门收养蹴鞠能手,自建蹴鞠场。陆机的《鞠歌行序》中说,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防的宅第中,“鞠城弥于街路”。自西汉以后,由于军制演变,步兵大量兴起,蹴鞠也作为锻炼士兵体质和战斗意志的手段而受到重视。《别录》中又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这反映了寓军事训练于竞技娱乐的实际情况。因此,《汉书·艺文志》将“蹴鞠25篇”附于“兵技巧13家”类。
汉代军队中蹴鞠极为活跃,统帅带头踢球,官兵从上到下,人人都必须踢球。《别录》中还说:“今军无事,得使蹴鞠。”说明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军内经常开展蹴鞠运动。当时,设在官苑内的“鞠城”,便是羽林军举行蹴鞠竞赛并定期校阅的场所。“三辅离宫”的蹴鞠场地也主要是供军内蹴鞠用的。所说的“鞠城”,是在比赛场地的两端用砖筑成拱形的门。而在地上挖成圆形的洞,则叫“鞠室”。每端各6个。把球踢进“鞠城”(或“鞠室”)就得一分。这是最早的球门。即使在战争期间,蹴鞠仍是军中的体育运动项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及《汉书·霍去病传》都记载了汉军在塞外行军宿营时,统帅带头“穿域蹋鞠”,以振奋士气的事例。汉末三国之际,蹴鞠的开展仍较普遍。《会稽典录》说:“三国鼎峙,年兴兵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关于蹴鞠的竞赛方法与要求,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有所记述:“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这里全面涉及到蹴鞠的用具、场地、队长、裁判、比赛规则,裁判员与运动员的道德作风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蹴鞠竞赛已有较为完备的规章。到了唐代,发明了用动物的膀胱(多用猪膀胱)放皮球里作球胆,充气后使用,名为“气球”。这清楚地表明我国远在1200年前就发明并使用了相似于现代的足球。唐代还改用两根柱子上挂球网的球门,这也和现代球门相仿。《气球赋》中还记述了“交争竞逐、驰突喧阗”的激烈场面;而“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两句,则是“运球”和把球踢到半空的情景。
唐代女子蹴鞠不用球门,称为“白打”。王建的《宫词》有“寒食内人长白打”句,即指宫女们的踢球。
宋代的蹴鞠更是盛行。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是球迷。《宋太祖蹴鞠图》就画了他们俩和赵普、石守信等6人踢球的情形,生动活泼,很是精采。宋徽宗赵佶特别爱看蹴鞠比赛。他的两个宰相李邦彦、高俅都是蹴鞠高手。赵佶规定,凡是喜庆日,如他过生日这天,文武百官祝寿后,内廷的球队都要进行比赛,以饱他的眼福。当时民间也有些蹴鞠组织。《东京梦华录》载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宋代蹴鞠除用两个球门比赛外,也有只用一个球门的。竞赛两队称为左右军,各十余人,其中球头(队长)一人,次球头(副队长)二人,还有跷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和散立等名目。左右军分别穿红青两种颜色的锦袄。宫廷表演赛开始时,双方队员于乐声中出场,先由球门左侧的队员传踢,适当时传给球头,球头立即踢球射门架上的门洞,射中者得分;不中时,球交由对方踢射,照这方法交替射门,最后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胜队受奖,可得银碗、锦帛等物;负队的球头就要挨鞭打或脸上被涂抹黄自粉的惩罚。
据出土的宋代蹴鞠纹铜镜看出,当时还有一种男女都可以参加又不受场地、设备限制的蹴鞠活动。明代蹴鞠又有所发展。当时流行多种球戏。《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画有朱瞻基观看蹴鞠的场面。宫内嫔妃们也爱好踢球,并有“齐云社”的组织。女子蹴鞠,在民间也已流行。洪武间,民间女子彭秀云善蹴鞠,她“挟是技游江海”,被誉为“女流清芬”。出现咏妇女蹴鞠的诗词也不少,如袁华的《和铁崖先生蹋鞠篇》、李渔的《美人千态词》等,都对女子蹴鞠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文人墨客也常以蹴鞠为乐,如王圻的《三才图会》、汪云程的《蹴鞠图谱》中都有儒生雅士踢球的图像。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上,还留下不少儿童们蹴鞠的情景。
风筝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风筝。相传春秋时期公输般(鲁班)看到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而受到启发,削竹为鹞,称为“竹鹞”,上天三日不下,并用它来窥探宋城。后来,墨子也曾斫木为鹞,能在空中飞翔。在发明了纸以后,以纸代木,便出现了轻便的“纸鸢”。
五代时的李邺在纸鸢的鸢首上系上风笛,“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曰风筝”。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纸,系以长线,手牵长线,借风力升空。唐朝诗人高骈在夜深人静时,听见空中传来风筝声,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夜静弦声响碧空,吕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风筝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扎,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达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放,要会依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式样繁多,有禽、兽、虫、鱼,也有人物。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大类。“硬膀”风筝的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每年放风筝的季节,蓝天中,“孔雀开屏”、“鹍鹏展翅”、“蝴蝶起舞”、“鱼跃龙门”、群鸽竞翔”、“仙女散花”、“悟空腾云”、“梁山一百单八将”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有“风筝魏”之称的天津魏元泰(公元1872~1961)。他制作的风筝,做工精巧、放飞平稳、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逼真。特别是他创制了可以折叠拆散便于携带的风筝,做工极其精致。风筝翅膀可视其长短拆成2~3叠,扣榫严丝合缝,再用铜箍箍牢,糊上丝绸,施以重彩,堪称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品。他制作风筝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先后创作了“五蝠捧寿”、“松鹤延年”、“葫芦万代”、“八仙庆寿”、“串儿八仙”等精品,还有几丈长的“蜈蚣”,寸许大的草虫雀鸟,既可放飞天空游戏,也可陈于壁间观赏。他精湛的风筝艺术赢得了国内外风筝爱好者们的欢迎。他的风筝,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当时,轰动了天津卫,满城争说“风筝魏”为国争光。
我国的风筝,历史悠久,做工精良,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许多国家。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放风筝活动十分流行。
象棋
中国象棋古称“象戏”。它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国后期,宋玉的《招魂》里已经提到“蓖蔽象棋”。这是最早涉及象棋的文字记载。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中则有:“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说明象棋已与歌舞并列成为当时的娱乐活动项目。至南北朝,因周武帝亲撰《象经》,使象棋逐渐流行。
象棋棋子“将”、“帅”、“车”、“马”、“士”、“卒”都符合周代兵制。例如:“卒”是中国象棋里的一个兵种,红黑双方各5个。这是受战争影响形成的。周朝,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5名步兵组成,作战兵器也是由弓、殳、矛、戈、戟5种配合使用。这种有5个兵构成的交错战斗整体,反映到中国象棋中来,就成了双方各有5个卒(兵)。唐时象棋已很普及,并流传到日本。唐代军队中出现了石炮,相应地棋子中增加了“炮”。宋时又增加了“象”,至此,中国象棋最终定型。两人对局,在棋盘上按照规定位置各放棋子16枚,各棋子走法不同。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明清以后,棋坛名将辈出,棋谱大量刊行。许多著名古棋谱,如《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梅花谱》等,都出在这个时期。
中国象棋列为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1956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象棋比赛,还出版了专门的刊物《象棋》。现在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棋协、棋院、棋校等组织,棋艺水平普遍提高。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等,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围棋
围棋为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据先秦史官编的《世本》说:“尧造围棋”;晋张华《博物志》说:“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居类书》说:“夏人乌曹作围棋”。尧、舜、乌曹三人距今均在40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围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围棋是19道棋局。另有一种17×17共289个交叉点的棋局,仅在西藏地区流行,又名“藏棋”。古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这两种棋制在汉代就已在中国南北各地流行。据《孙子算经》、《围棋赋》等书记载,19道的棋制在汉时已被采用。这种棋制棋路广、变化多,又符合我国古称围棋有“天地之象”的哲理。因此,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成为定型了。汉末三国时期围棋蓬勃发展,高手不断涌现,如严子卿、马缓明等被推为“棋圣”。南朝设围棋九品制。从唐代开始,提倡“棋待诏”制,围棋九品制遂不行。不过,这种制度后来流传至日本,却成为日本九段制的根据。明代,民间的围棋竞赛非常盛衔棋艺水平迅速提高。围棋在隋唐时传入日本,19世纪传至欧洲。
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藏有中国唐朝皇帝赠送日本的精致的棋盘和棋子。近几百年来,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围棋在日本得到很大发展。
围棋的棋盘上各画纵横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色,各有180枚。有对子局和让子局之分。围棋对弈,千变万化,紧张激烈,富于战斗性。既有利于锻炼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陶冶性情,培养人们顽强、坚毅和冷静沉着的性格。因此,围棋这种古老的棋类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欢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