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地理名词汇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的划分。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所划分;东汉以后,有的认为九州是周制,有的认为九州是殷制。具体州名未有定说。《尚书》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郡县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县”大“郡”小,秦代郡大县小。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后来又增加为40郡。汉高祖刘邦分为62郡,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改郡为为“州”。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国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国。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与郡相当,所以常连称“郡国”。

    道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势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元代省成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中央政府直辖的称中书省(元时中央政府即是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另外分设11个“行中书省”,也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习惯上仍称“省”,而中央机关已不再用省的名称,于是“省”就专指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清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十八省,“省”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省的数量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州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书》说)。冀州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兖州相当于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一带;青州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徐州相当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扬州相当于今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区;荆州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州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部地区;雍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和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舜时为十二州,增加了幽、并、营三州。到了汉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国时,共十八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后又分为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当时江南的州实际上与郡无异。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统一改州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一府管辖几个县。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辖于路。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相当。

    山东(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在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2)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金代开始,山东即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江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鲁肃所称“江表英豪”,即指东吴的英雄豪杰。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唐代“江南”又为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西及安徽省长江以南和江苏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区。

    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秦代开始设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设河东路,除唐代河东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其他辖境均在今山西省内。

    关外(1)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2)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得名。

    关内(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2)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另外,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关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即指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南洋我国唐朝时候,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人远渡重洋,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谋生。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包括11个国家。在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群岛上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东洋这名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还可以代表东亚地区。而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西洋而有的说法。明朝初期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不过,近代中国通常用它指称日本,可作日本一词的别称。

    华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因这些地区均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东晋常璩(qú)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的历史。南朝时曾设华阳县、华阳郡,辖境亦在此地区之内。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当今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北部一带。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亦为“西楚”。东楚约当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当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三都、两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班固《两都赋》所指“两都”,是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西汉旧都)。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中京京兆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绵亘于湘、赣、桂、粤边境地区,为长江、珠江分水岭,又名南岭。其中以越城岭(2118米)最高。大庾岭古称梅岭。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岭”,即此。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当时该关亦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分界。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入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孰隍县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我国的东南西北

    我国陆域广大、海域辽阔,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差不多和欧洲一样大,是世界大国之一。

    我国的最东端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黑龙江是亚洲的大河之一,有南北两个源头,在黑龙江省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乌苏里江为黑龙江的支流,在伯力同黑龙江汇合,从黑龙江南北汇合点起,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止,为中俄界河。

    我国的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端是“北极村”漠河。南北跨纬度50度左右。当北方进入千里冰封的隆冬季节的时候,南国的海岛仍然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曾母暗沙,是我国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暗沙之一,由珊瑚礁组成。漠河,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坡、黑龙江畔,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村镇。

    漠河,一年四季无霜期只有90多天,冬长夏短,景象奇特。严冬,大地镀银,白雪皑皑,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左右,最冷时曾达到零下52.3℃。6月,迎着融化的积雪开放的兴安杜鹃,染红了千山万壑,8月,西伯利亚寒潮袭来,一夜之间,山野和森林又披上了银装。“北极村”夏季日照时间长,夜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夏至前后,可看到北极光,五光十色,大地生辉。每年在5月17日到7月28日的两个多月时间内,每天在日落以后的“夜”里天空还是发亮的。特别迷人的是太阳在20时后才慢慢下山,紧接着的是漫长而明亮的黄昏,而当黄昏还没有黑尽的时候,东方又露曙光了。所以,人们又称漠河为“不夜城”。

    漠河,是我国著名的产金之乡。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当地鄂伦春人在老沟河谷葬马穴挖到一块金子,1887年,清廷派一个叫李金镛的官吏,领兵带人到老沟开采金矿,冷落的漠河开始热闹起来。不久,官吏将采到的金子送到京城,慈禧认为这里的金子成色好,就用胭脂换金,于是这个老沟便更名为“胭脂沟”了。

    我国的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吉克斯坦的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一带,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大山结,为中国习称的葱岭的一部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经此通往波斯(伊朗)等地。

    我国东西跨经度60多度。当东海之滨的渔民迎着朝阳出海捕鱼的时候,帕米尔高原的牧民正在深夜中酣睡呢!

    四大高原

    指的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达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000多个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湖中的鸟岛驰名中外;纳木错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湖泊。高原上还有很多的盆地。

    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它地势坦荡,水草丰茂。

    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覆盖50~80米的黄土层。黄土高原每年要流失黄土10亿多吨。

    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异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地下河流。高原上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57米高的陡崖上直泄犀牛潭,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今天的五岳,指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但历史上的五岳是有变迁的。汉武帝就以今安徽潜山县的天柱为南岳,今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在封建割据时期,还有一些地方政权在所属管辖区内另封五岳。如三国吴末帝孙皓封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县的霍童山为东岳,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东岳泰山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几种。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古代传说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总称“三神山”,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芾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祖国的名山。

    五湖四海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认为“太湖、洮涌、彭蠡、青草、洞庭湖”称为“五湖”。五湖涉及的范围很广,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至于“四海”,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仇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而《礼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明确海域。宋代的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有相似的地方。

    现在“五湖四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省级区名探源

    北京市我国五大古都之一。最早叫蓟,西汉时叫广阳,后曾称幽州。辽时称为南京,后改为燕京。元代统一全国后,命名为大都。明代废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时改北平为北京,并出现过顺天府、京师、京兆等名称。以后年代,曾先后出现过北平特别市和北平市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改北平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天津市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出现“天津卫”名称。因明代永乐帝朱棣在此出兵渡河南下,取得天下后,为了颂扬自己的“圣迹”,命名为“天津”,是“天子渡口”的意思。

    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称河北。唐代时,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省境于《禹贡》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元代建都今北京市,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简称辽。

    吉林省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将军驻地建为吉林省。简称吉。

    黑龙江省黑龙江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初(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清末光绪时(1907年)建为黑龙江省。简称黑。

    上海市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最早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宋代时上海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小镇,小镇名上海。鸦片战争后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设市。简称沪。相传境内的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因而得名。上海西部地区是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的封地,为此,又曾称“申”。

    江苏省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为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江苏之名始此。简称苏。

    浙江省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得名。明初建为浙江省。简称浙。

    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为名。清顺治初改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此。安徽省简称皖。清代建省后因省会在安庆府,安庆府别称皖,故皖作为省的简称。

    福建省唐代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因取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的。明代时建为福建省。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

    江西省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向东北流,在隋唐以前,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以北、淮水以南的地区为江西。唐开元时将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名称。因有赣江纵贯全境,故简称赣。

    山东省山东原先是地区名。秦汉时代指崤山以东为山东。唐时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宋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开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东东、西路为山东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开始作为政区名称。明初建为山东省。省境在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简称鲁。

    河南省河南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战国时是一个地区名。唐代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即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为河南道,河南始为大政区名称。明初建为河南省。省境于《禹贡》为豫州之地,故简称豫。

    湖北省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宋代时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清代置湖北省。湖北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简称鄂。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唐代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代时以湖南地区设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清代置湖南省。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广东省五代时称今广东、广西地区为广南。北宋初建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后简称广南东路为广东路,明初建广东省。后人称两广为两粤,称广东为粤东,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初建广西省。1958年改广西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广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简称桂。

    四川省宋代以今四川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设四川行省,简称川。又因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以城市而得名。宋代记载把唐设置的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贵州”二字为名。明永乐时建贵州省,简称贵。又因省境在唐代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

    云南省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今凤仪一带,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以后,云南名称就沿用为政区名。元代建为云南行省,简称云或滇,滇是因为省会昆明附近一带古代曾是滇国的地方,故名。

    西藏自治区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隶属于中央的宣政院,“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派西藏办事大臣进驻拉萨,乾隆十八年(1793年)《钦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称。1956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陕西省以山川得名。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二部分,因而后人称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西地区为陕西。唐代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陕西作为政区名的开始。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简称陕。又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甘肃省以城市得名。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在其境内以甘(今张掖县)、肃(今酒泉县)二州设置甘肃监军司(监军司与府、州同属二级政区)。元代时改设甘肃行省,甘肃作为省名始此,简称甘。又因省境在陇山之西,旧时别称“陇西”或“陇右”,故又简称陇。

    青海省以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之名始见于《水经注》。清雍正年间设西宁办事大臣,因管辖青海地区,故习惯上又称青海办事大臣,是为政区名的开始。1928年改建为青海省,简称青。

    宁夏回族自治区13世纪中叶元代以西夏故地,设置西夏中兴行省,后来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原名西域,西域名称大约起于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此后2000多年,西域一直处于中国历代政府有效管辖之下。到清朝,由于西域各地统一于清朝的时间,比起东北、西南地区都较晚,故清朝统治者有时称这里为新疆。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1884年清政府正式建立新疆省,成为正式政区名。1955年改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台湾省以城市得名。自汉至元,台湾被称为“夷洲”或“琉球”。16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译言。进入17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清康熙时设台湾府。清光绪时改建为台湾省,简称台。

    香港香港的得名与莞香很有关系。莞香即东莞县所产的沉香。古时香港和九龙均属东莞管辖。据考证:香港和九龙从宋朝末年开始有人种莞香,种植地点在今大屿山东南部和九龙的粉岭,所产香料质地优良,为莞香之上乘。其中有一种叫“女儿香”的产品,更被誉为“海南珍奇”。莞香自古销路很广,明朝中叶,香港、九龙一带居民,多以种香为业,莞香每年出口的贸易额均在数万银锭以上,大宗产品用一种叫“大眼鸡”的海船运往各地,所以海湾的东北部便称为香港了。

    满人入关,实行严格的海禁,强迫沿海居民往内地迁徙25千米,名为“迁界”。香港和九龙均属迁徙之地,因此种香业全部遭到破坏,以后再没有得到恢复。但香港地名一直保留下来。

    澳门澳门原名香山澳,处于南屏河入海口,是一个三面临海,一面连着大陆的半岛,水陆运输非常方便。“澳”字在古代的解释,即是指与外人通商的地方。香山澳的名字后来又有了演变,去了“香山”二字,在“澳”字之后加了个“门”,成了“澳门”。据《澳门纪略》载:“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成十字,曰十门。故合称澳门。”

    我国部分城市美称

    蓉城、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阳市

    花果城——山西临汾市

    油城——甘肃玉门市

    盐城——四川自贡市

    锡都——云南个旧市

    煤都——辽宁抚顺市

    酒城——四川泸州市

    纺织城——陕西咸阳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龙城——山西太原市

    瓷都——江西景德镇市

    汽车城——吉林长春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园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钢都——辽宁鞍山市

    烟城——河南许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萨市

    泉城——山东济南市

    水城——江苏苏州市

    江城——湖北武汉市

    冰城——黑龙江哈尔滨市

    羊城、花城——广东广州市

    塞上煤城——宁夏石嘴山市

    镍都——甘肃金昌市

    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云南昆明市

    山城——四川重庆市

    瓜果城——甘肃兰州市

    草原钢城——内蒙古包头市

    化学城——吉林吉林市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隅,是一处依山营建的宏伟建筑群。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结亲,松赞干布为她别建宫室,宫址就在今天的布达拉宫。后来因松赞干布时建的宫殿屡遭兵火,现在只有观音堂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传说是当年的遗物。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正式承认其为西藏地方政府政教合一的领袖。他返回西藏后,就开始修建布拉达宫。其后,经历代达赖陆续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布达拉宫高13层,178米,东西长达400余米,整个建筑系砖、木、石结构,用大块方石砌造的宫墙,厚达1米以上。全宫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堂等15000多间,殿堂墙壁上多有色彩鲜艳的壁画。整个建筑具有独特风格,表现出藏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宫内陈设有大量雕铸精美的佛教造像,质料有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总数达几十万件之多。还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法器、幡幛等文物。也存有反映着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文书、碑刻等文物。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北端的岳阳市内,据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唐开元四年,张说驻守岳城,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到了宋朝庆历四年,岳阳楼重修,范仲淹为之写下名篇《岳阳楼记》。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边蛇山西端的黄鹄矶上。《元和志》记载:“因矶名楼,名黄鹤楼。”此说较为可靠。始建于三国时,南朝时即成游览胜地。对于此楼有各种说法:一说是古代仙人子安曾骑黄鹤过此楼;一说是费祎得道登仙,常骑黄鹤到此楼休息;一说是辛氏卖酒,有一道士饮酒临别,取橘皮在墙上画鹤,告之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来侑酒,辛遂致富。一天,道士复来,吹起笛子。须臾白云自空飞来,鹤也飞下,道士乘鹤飘然而去。于是辛氏就在此地建楼。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元婴为洪州刺史时所建,其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臣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阁历经修建,后焚毁。现已修复。

    “江南三大名楼”,约在宋代即开始沿用此称。

    古典园林之最

    我国被人称为世界园艺之母,特别是古典园林数目之多,规模之大,建造技术之奇特,风景之优美,是举世闻名的。

    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北京。北京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畅春园都是清代建造的皇家宫苑。

    私家园林最有名气的地方——苏州。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江苏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总面积比颐和园大1倍,比北海公园大8倍。园内原有楼台廊庭、桥亭轩榭、寺观塔碣等各类建筑120余组(座)。整个山庄是我国地貌环境的缩影,真是“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最古老的皇家园林——首都北海公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古园林,整个公园占地1071亩(1亩≈667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883亩,琼华岛位于水面南部,楼、殿、亭、阁,依山傍水,参差错落,游廊曲折,风景秀丽。建成至今已有800多年。

    北海公园

    最大的假山——景山。北京景山公园中的景山是一座聚土叠石、五峰连缀的园林土山,中峰高43米,四周有路可以登升。五座山峰,峰峰有亭,都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建。其中以中峰的万春亭最大,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北京全城壮丽景色。

    最长的彩画长廊——颐和园长廊。北京颐和园里傍依昆明湖的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这座廊总长为728米。中间每隔10米便有一座亭、阁、轩、舫。长廊每根梁枋都绘有彩画,总数近2万幅。内容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

    圆明园

    圆明园原是明朝的一个故园。入清以后,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其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帝死后,乾隆帝即位,他六下江南,遍访名胜,看到名园美景,便命人记下,回北京后即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他在位60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辍。经康、雍、乾、嘉、道、咸六朝,150多年的经营,终于以人民的血汗为基础,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与法国凡尔赛宫合称世界园林史上两大奇迹的御苑。清代帝王还广收中外古今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这所景色宜人的园林,同时还成为宏伟壮观的博物院和艺术馆。

    圆明园内有玉泉山水流入,水陆各半,山水之间,建有许多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打到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英军官赫里斯抢到的东西,找了7个士兵帮忙才运回了兵营,其中有一座2.1米高的金塔,还有一个镂金花盆,金镂之间有用白珊瑚雕琢成的文字,盆中栽有一株高0.3米的金树,树上挂着红玉为核的蓝宝石果子。后来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戈登也参加了抢劫,他写道:“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隔了几天(1860年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抢掠,劫夺之烈瞬即达到高峰。英军书记官写道:“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法国兵营驻扎园前,他们手持棍棒,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而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则以棒击毁。侵略军在大肆洗劫之后,又决定放火烧园。1860年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人进园纵火,全园顿成火海,火势三日不息。集中国人民无数血汗的杰作,遂化为瓦砾之地,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撰文斥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卑劣行为。

    三宫六院

    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指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即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三大石窟

    莫高窟标志建筑在我国历史上有三大石窟,它们分别是: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千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它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万余尊,代表了公元5—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千米,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卢舍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她面容丰腴典雅,笑意微露,端庄而美丽。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