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地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宇宙】四方上下是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淮南子·原道训》中有“纮宇宙而章三光。”

    【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智慧的人是天上星宿下凡。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做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做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做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古代人把星空分为28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九野】《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中央钧天角宿亢宿氐宿

    东方苍天房宿心宿尾宿

    东北变天箕宿斗宿牛宿

    北方玄天女宿虚宿危宿室宿

    西北幽天壁宿奎宿娄宿

    西方颢天胃宿昴宿毕宿

    西南朱天觜宿参宿井宿

    南方炎天鬼宿柳宿星宿

    东南阳天张宿翼宿轸宿

    【四象】我国古代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大区星象的4组动物。又称四维、四兽。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以每七宿组成一象。即东龙、南鸟、西虎、北龟蛇(武)。春秋战国五行说流行后,四象配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所以东方七宿称东官苍龙,南方七宿称南官朱雀,西方七宿称西官白虎,北方七宿称北官玄武。

    【太阳的别称】白驹、金虎、赤乌、阳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奔晷、朱曦、曦和、阳景、大明、明光、光朱、曙雀、红日,春天的太阳称春晖,夏天的太阳称骄阳,早晨的太阳称朝阳、朝曦、东曦、朝暾、朝光、朝晕、初旭、初景,黄昏的太阳称夕照、夕曛、夕晕、夕阳、残阳、斜阳。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天罡ɡān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3000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12000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流火】火,即东方七宿中的心宿。每年农历五月左右,黄昏时星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此时暑气减退,夏天也快结束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崔苇”。

    【参商】参和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两者此出彼没,不能在天空中同时出现,因此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红楼梦》中描写宝黛间的亲密关系用了这样的比喻,如“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阳历·阴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0秒)为一年。为方便计,以365天为一年,叫平年。余下的时间,每四年加一天,这一年叫闰年。但这样,每四年又亏44分56秒。所以每400年少三个闰年。阳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1天。阴历又称为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因为它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为方便,定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每年比回归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19年闰7个月的方法与回归年取得一致。

    闰年

    阳历有闰日或阴历(农历)有闰月的一年都叫闰年。

    公历一般每4年有一个闰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这多出来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闰年的二月就有29日。这一天就叫闰日。

    公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闰年,如1984年就是闰年。

    四年一闰的办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时间比一年的实际时间多了约1分14秒。为了消除这个误差,现行公历规定,400年间只允许有97个闰年而不是100个闰年。那些世纪整数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时才算闰年,否则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闰年。

    历史上的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时,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12个时辰分别用12个地支做名称,从半夜算起。

    子时:夜半,23~1点。

    丑时:鸡鸣,1~3点。

    寅时:平旦,3~5点。

    卯时:日出,5~7点。

    辰时:食时,7~9点。

    巳时:隅中,9~11点。

    午时:日中,11~13点。

    未时:日映,13~15点。

    申时:哺时,15~17点。

    酉时:日入,17~19点。

    戌时:黄昏,19~21点。

    亥时:人定,21~23点。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合现在14分24秒。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一更天:19~21点。

    二更天:21~23点。

    三更天:23~1点。

    四更天:1~3点。

    五更天:3~5点。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鼓成了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水或沙)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十二生肖

    属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办法是,在采用天干配地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排列办法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辛酉年又称鸡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鸡。这种纪年方法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1)依据阴阳来确定这些动物名称,如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故用身上有奇数特征的动物表示,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趾,马为奇蹄;而丑卯巳未酉亥旧说属阴,故以身上有偶数特征牛羊猪(偶蹄)鸡(四爪)兔(双唇)蛇(二舌)来表示;(2)图腾说:古代某一氏族因与某种动物关系密切,便奉这种动物为本族的保护者。此后逐渐用几种常见的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属相,以祈保护。(3)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我国自古有以干支纪年的办法,而只有在古代西北的游牧民族中,才以动物纪年,此后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华夏族的干支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的动物纪年法相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清人赵翼甚至断定此俗“起于后汉无疑也”。

    源远流长的十二生肖,既然广泛影响古代的民俗,因而某些封建文人,也用它作为诗文的题材。大名鼎鼎的朱熹,曾写过十二生肖体的诗篇,每句隐一生肖,类似文字游戏,但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鸣角角。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十二生肖剪纸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分黄道为360度,取“春分点”为零度,由此起算,每15度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详见下表)。我国劳动人民远在春秋时代已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气。在秦汉时,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根据。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夏

    季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日~24日秋

    季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冬

    季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0℃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