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为浦东和浦西。浦西是老城区,浦东经过邓公,江公两代领导人关于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绩建设,已经成功跃居国内著名经济增长点之一。同时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关于上海的历史,从电视电影中看到了不少,老上海在近代一直是中国的时尚前卫城市。在文化上,上海融合了苏浙地区的吴文化,形成海派。
可以想见,当年作为前卫城市,上海是苏浙南方文化聚集地,从那里还可以去海上,到日本等东南亚诸国。
我们在浦西老城区黄河路住宿,一条街都是经典的上海民居,特点是终于见到了文学作品中写的“亭子间”。上海的民居一般都要两三层,也许是地皮昂贵之故,在最后一层还要建设一个小亭子,大概用于通风换气,所以被称为亭子间了。
除了上海民居,在南京路步行街及其黄浦江西岸上,都是近代各国租借地,建筑高大巍峨,颇有异国风尚。有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不得不堕入一种悖论,近代中国因为积弱而不得不开放港口,划定租借地,而留下了今天这些辉煌的建筑,单独从艺术与建筑角度来说,这些建筑确实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之美,当然我们同时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耻辱。
早晨吃了上海著名生煎包,一碗鸭血粉丝汤。沿着黄河路一直走,之后经过北京西路,北京东路,向东去参观黄浦江。
黄浦江中最震撼的是那些货轮,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货轮,如果有巨物恐惧症一定会感到害怕。一条江,中间游着许多货轮,巨大,像鲸鱼一样缓缓游走着。这种巨大就是因为黄浦江的狭长衬托出来。
坐游轮游历黄浦江,可以看到两岸不同建筑。
黄浦江西岸就是昔日租借地留下的辉煌建筑,黄浦江东岸呢,现代建筑林立,包括日本人投资修建的“日本军刀”,据传说,当时日本人投资建设这个高楼,设计图纸是一把军刀插入上海大地,后来迫于压力,修改了图纸,在军刀的顶部设计了一个矩形窗口,减少了刀的锋利程度。后来为了避其锋芒,在军刀一边又修了一座高楼,状似刀鞘,将刀收入鞘中。当然还有著名的“东方之珠”。
因为在秦淮河晚上游历被蚊子叮咬,所以这次就选择白天游历黄浦江了。同样有一番风味,隔着游轮的玻璃拍了不少两岸建筑的照片。
乘坐出租车去了城隍庙和豫园,一路上出租车司机是本地上海国企买断职工,一直向我们介绍这些年上海的变迁,生活的变化,他住在浦东,房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贵。不太符合作为一线城市的规律啊。
上海城隍庙一带,可以理解成北京大栅栏,南京夫子庙吧。在城隍庙唯一的发现是原来道教还有十二属相诸神,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位神仙分列城隍庙两侧,另外这里的著名海上神仙是妈祖,其仙界等级如同我们的观音菩萨吧。
凡是临海靠海生活的人都拜妈祖。看来儒释道三教都各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之后参观豫园,整个建筑风格就是江南园林风格,大概在细节上稍有差异,例如更容易堆叠,在屋顶上做文章,这和亭子间一个道理,就是地皮昂贵之故吧。
现在说说上海的街道命名。(以下内容来自百度)
1952年之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要命名的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
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
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
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
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
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
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在上海原先的道路命名中,南北向的一般以全国各地的省份名称命名,如四川路、江苏路、浙江路等;东西向的以全国各地的城市名称命名,如北京路、南京路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一些区域采用了其他的命名方式,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道路,以中外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朱家角地区的道路则以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名称命名。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港汊纵横交错,在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中,极大部分是河流名称。指称河流的通名最常见的是港、塘、泾、河:以“港”作通名的,如金汇港、虹口港、龙泉港;以“塘”作通名的,如通波塘、古浦塘、三林塘;以“泾”作通名的,如华田泾、白莲泾、横潦泾;以“河”作通名的,如苏州河、淀浦河、太浦河、运石河。此外,还有以“江”作通名的,如黄浦江、虬江;以“浦”作通名的,如彭越浦、俞泾浦;以“浜”作通名的,如藻浜、封浜;以“沥”作通名的,如横沥;以“洪”作通名的,如三沙洪;以“运河”作通名的,如浦东运河;以“引河”作通名的,如南横引河等。较小的河道中,通名“浜”使用的频率最高,普陀区以“浜”为通名的小河道有三徐浜、毛柴浜、杨家浜、界浜等26条,占该区河流总数的51%。杨浦区30条河流中以“浜”为通名的有12条,占40%。
以上就是上海地区命名的学问,是不是很大啊?同时,这也能说明一点,上海曾经是一个租借城市,大杂烩文化聚集地,有各国文化聚集,同时也曾经云集了各地文化,这样最后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实际上,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浦西的历史与浦东的经济历史多少有点相似性,不过是被迫开放与自觉开放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