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写在《宜春历代吟一百首》前面的话

    《宜春诗存》成书以后,得到了许多领导、同事和朋友的鼓励与肯定,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我说因为没有注释,读起来不太方便,建议对书中的诗作予以注解。《宜春诗存》共收录了一千八百多位从晋代至近代诗人在宜春所留下的四千四百多首诗,如果将这些诗作逐一注释,目前还真不具备这个条件。于是我和有关同志商量,试着从中选出一些思想性、艺术性相对来说都还比较好的诗作进行注释,统一体例,配上插图,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尽可能让人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比较容易欣赏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几经斟酌,我们从中选出了一百位诗人的一百首诗,结集为《宜春历代诗吟一百首》。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将每首诗分为原诗、作者简介、注释、译诗和赏析等环节,并配上插图,尽量使之晓畅明了。

    我们宜春中心城自汉高祖六年建城以来,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现辖十个县(市、区),文化浑融深沉,底蕴十分深厚,自古就享有“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唐代诗人王勃便在他的《滕王阁序》中,写下了“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其中所提到的人和事都在我们宜春境内。千百年来,在我们这山川如画的“佳丽之地”,有多少文人雅士咏赞其景,有多少迁客游子吟诵其境,有多少名宿鸿儒徜徉其间;他们或登临游赏,或题赠联咏,或寓居宦游,或讲学访友……为我们多姿多彩的宜春呈献了诸多名篇佳作,并传诵至今。著名诗人韦庄在《袁州作》中的那一句“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使得我们历代宜春人慕礼仪、笃诗书的形象跃然纸上,“一郡清风”四个字既生动地概括了宜春大地知情达理、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又形象地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无限清新与秀美。今天,我们通过诗仙李白的《古风其十六》依然可以看到他爱抚“精光”丰城剑,怀抱渴望济世之心;在诗圣杜甫的《可叹》中感受作者钦羡状元王季友,抒发惺惺相惜之情;还有那田园诗人陶潜回到宜丰“旧居”后,“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的心境;大文学家韩愈对挚友王涯“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劝慰;更有清初大学者潘耒颂赞药都樟树“珍丛来百粤,异产集三巴”;大散文家曾巩“游双溪”,深爱靖安“虽为千家县,正在清华间”;唐宣宗李忱早年“爱此华林幽”而隐于奉新;大文豪苏轼“爱竹能延客”,乘兴游高安;上高知县陆时雍“登蒙山”,“欲洗襟怀俗,呼泉茗碗薰”;刘显祖赞叹铜鼓“脉滩天柱峰”:“一柱擎天入画图”;邓斯沂于万载“龙河晚渡”,爱其“半江烟景画图中”等等。吟赏这些杰作,令人禁不住生发追思之情,想见先哲风采,感悟诗情画意,寻绎历史足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百年来,我们宜春积淀起来的地域文化,犹如一幅幅生动优美、逼真精致的画卷,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使宜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热土上所形成的文化血脉、风土人情从一个侧面得到了比较好的展现和传承,读后催人奋进,令人感动不已,不由得叫人更加热爱我们宜春这片神奇的土地—爱她悠久的文化,爱她秀美的山川,爱她淳厚的民风,爱她绝代的风华,意蕴绵长!

    宜春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宜春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编写《宜春历代诗吟一百首》既是热心于宜春本土文化的人士和我个人的一次自觉,一种自信,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所在,在成书之际,我非常愉快地向他们致以谢意!尤其要说的是,假如没有袁赣湘同志当初的积极建议,我在比较繁忙的政务工作中就不会想到和他一起组织陆胜难、熊利军、林峰、陈春生、胡学正、毛静等有关人员收集资料,主编《宜春诗存》;假如没有何凌风同志的全力帮助,我就不可能在《宜春诗存》数千首的诗作中做出抉择,组织他和万四华、鄢文龙、高建青、谢志勇、刘清玲、白瑞明、欧阳文等专家教授逐一注释,主编出《宜春历代诗吟一百首》;假如没有梁敏、俞涛石、郑越、汤可夫和周富根同志,以及王晓春、姚电、龙进、陈小敏、杨鹤、张国全、舒炅、骆开提、罗政、郑宝成等许许多多同志的积极帮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疏漏、错误和缺憾。为此,在这里我真心地希望他们能接受我言轻意重的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汲取了相关行家的有益见解,并得到了有关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让我一并表示深挚的谢忱!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讹误之处敬请指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