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三国两晋时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植

    曹植,生于192年,卒于232年,是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被封陈王,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因很有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并想立他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前期的作品多是抒写人生抱负及宴游之乐,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会动乱。后期的作品集中反映他受压迫的苦闷和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心情。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着名。原有集,已散失,宋人编辑有《曹子建集》。

    曹操有5个儿子: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早年去世了,现在的4个儿子当中,曹植最有才华,也最赢得曹操的喜欢。

    曹操喜欢曹植,使曹丕十分嫉妒。曹丕就想尽办法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一天,曹操让曹植出城去办一件事,但却没有告诉守城的官军。曹植走到城门,士兵们就是不让他通过,没有办法,曹植只好回去向曹操交代。路上,曹植碰到了曹丕,曹丕问:“你这是干什么去?”曹植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曹丕。曹丕说:“交给我吧,我去办这件事。”曹丕来到城门,对守城的官军说:“我奉魏王的命令出城办事,哪个敢阻拦,就杀了他。”守城官军一听,只好放曹丕出城。这一次曹丕终于在曹操面前好好表现了自己一把。

    在以后很长时间里,曹丕总能想方设法讨曹操的喜爱,而且办事得力,很受曹操赏识。曹操发现曹植虽然聪明过人,又有才华,但办事优柔寡断,胸无大志。曹丕为人忠厚老实,很会办事,就决定让曹丕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曹丕当了魏王不久,便废掉了汉献帝,自立皇帝,改国号为魏。

    曹丕继位以后,时刻担心曹植会威胁到他的位置,大臣华歆也说:“曹植名气大,影响大,如果不赶快除掉他,将来一定会带来祸害。”于是,两人商量了一个计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就杀了他。曹植以他俩亲兄弟为题当场作了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十分羞愧,就没杀死曹植,而把他贬为安乡侯。

    曹植40多岁就郁郁而死。他的作品被编为《曹子建集》。着名的诗有《白马篇》,赋有《洛神赋》,文有《与杨祖德书》,在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陶渊明

    陶渊明,约生于372年前后,卒于427年,是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时行乐、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着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他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他常常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陶渊明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于是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家里越来越穷了,陶渊明靠自己耕田种地,也养活不了一家老少。亲戚朋友都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名将后代,文才又好,便推荐他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久,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相互相排挤,心里感到很厌烦,于是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当县令。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而陶渊明一不会搜刮民财,二不懂贪污公粮公款,因此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当然比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是要好一些的。况且,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多少官场应酬,也算是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做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倚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辞职不干回老家了。回到老家,陶渊明认为自己的志趣、理想与当时的时局相差太远,于是下决心从此以后过隐居的日子,有空的时间就写写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回家不久,他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细致地描绘了回乡途中的思想情感。小船轻快地飞驶,微风缓缓吹动衣带,他心情顿时开朗起来。他心想:今后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了!这篇赋表现了他与官场决裂的态度。

    陶渊明选择过田园生活之后,生活上十分清苦,朋友们看到他的难处,常常给他送来一些粮食、衣物等。朋友们知道陶渊明喜欢喝酒,而他又买不起酒,就经常自备酒食来找他一起喝酒。每次酒醉后陶渊明都会诗性大发,写一些诗抒发感情。

    《归园田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他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景象:深巷中传来狗的吠叫,鸡在桑树上咕咕叫着;房前房后绿树成荫,桃李满枝;农舍的屋顶上炊烟袅袅,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可是他当时家里很穷,常常破衣烂衫,食不果腹。

    贫困的生活反而更加激发了陶渊明的想象力。在《桃花源记》中,他虚拟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过着一种“不知汉,无论魏晋”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陶渊明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陶渊明内心深处仍然有着不灭的激情,在《咏荆轲》中,他借用古代神话表达了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首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都受到他很大影响。他的名字和李白、杜甫一样流传千古。

    刘勰

    刘勰,生于约465年,卒于520年,南北朝梁代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齐末,写成《文心雕龙》50篇,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着。有《文集》,早佚。

    刘勰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去世很早,生活无依无靠,是僧佑和尚把他扶养成人。刘勰成人之后,又因家里贫穷,无力结婚成家。

    刘勰虽说是孤苦伶仃,为生活所逼,栖身寺庙,但也有一个好处,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僧佑是南朝佛教研究戒律学的着名高僧,曾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主持定林寺,收藏了很多佛经,同时对诸子百家的书一并兼收。因此,刘勰读书,不仅有人指教,而且不愁没有书读。另外,定林寺离城不远,定林寺中没有的书也容易在城中得到。因此,他在定林寺除阅读佛经外,更饱览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

    他发现从汉末到齐梁的300年间,我国古代文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文学的艺术特征和社会意义逐渐为多数文人发现和认识,开始深入探讨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形成一股新的文艺思潮。这一切,就对人们提出了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的历史要求。

    于是他产生了要写一部总结这一规律的文学理论书。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刘勰以极大的毅力,终于在36岁(501年)时,完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巨着《文心雕龙》。

    刘勰的着作完成后,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同,但刘勰充满了自信。他认为《文心雕龙》有关文学艺术的种种问题,都已周密而全面地作了论述,只要有高明的鉴赏家的评论,就不可能不被世人所接受。

    当时名望最高的,当然是“一代词宗”沈约。但沈约地位高,架子大,刘勰还没有资格去拜访。于是,他背上书稿,装作小贩等候在沈约的车子经常经过的路上,上前拦住沈约的车驾献书。沈约是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人,他瞧不起刘勰这种无名之辈。不过,在他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后,深感意外,不仅认为此书“深得文理”,还“常陈诸几案”,以便自己随时翻阅。

    由于沈约的重视和赞誉,不但《文心雕龙》广为世人所知,而且年近40的刘勰开始踏上仕途。先是当奉朝请,即奉朝会请召而已。后来调往太末(今浙江龙游)令。50岁时又做了昭明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管理奏章,很受萧统器重。僧佑去世后,生前搜集的经卷急待整理,刘勰回定林寺作整理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官场生涯,他这时有若大梦初醒,悟得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真谛。因此,在完成整理佛经任务之后,便请求弃官为僧,法名慧地。出家后不到一年,刘勰就离开了人世。

    刘勰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主要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3.7万多字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文心雕龙》对于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理论上,集前人之大成,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从文学的内在规律上,探索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强调作文要情文并茂,讲述道理。

    第三,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把握,较前人有了显着的提高。

    首先,他强调艺术构思,要求在作文之前。把艺术形象在脑海中定位好,另一方面是形象思维,即“神与物游”,要求登山“则情满于山”,想到观海“则意溢于海”,使精神活动与物象相结合。

    再次,就是要“体物写志”。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寓情于景”、“借物遣怀”等。文学创作虽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但它又不是直陈其情,径达其志,而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刘勰能认识到文学艺术的这些特点,已是相当可贵的。

    第四,对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勰提出,作者的任务是要“写天地之光辉,晓生民之耳目”。就是说,反映真实的生活,是作文的首要任务。

    在封建社会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一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对于千百年来的文学发展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郦道元

    郦道元,生于约472年,卒于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官至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所撰《水经注》,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着。

    郦道元出生于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家庭,祖辈在北魏为官。郦道元也先后出任过地方官,在冀州、鲁阳、东荆州等任职。北魏宣武帝和孝宣帝当政期间,皇室骄奢淫侈,统治集团十分腐朽。但郦道元秉公执法,为政清廉,颇具威名。

    后来,郦道元又出任御史中尉,负责监察百官。郦道元为官正直,办事不避权贵,常与诸王发生冲突。在任御史中尉时,发现皇族汝南王元悦手下的丘念,横行不法,于是依法逮捕了他。元悦向灵太后求情,灵太后准予赦免,但郦道元还是处死了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这样一来,更招致诸王对郦道元的仇恨。于是,元悦借雍州刺史萧宝寅图谋起兵背叛朝廷,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监控萧宝寅,以便借刀杀人。萧宝寅先发制人,派兵把郦道元围困于阴盘驿。郦道元率众坚守,最终力竭,被俘。郦道元临死不屈,痛骂贼兵,最后与他的两个儿子及弟弟一同被杀。

    郦道元作为北魏政权的官吏,为了社稷江山,任劳任怨,同时,郦道元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据文献记载,郦道元的着述有《水经注》、《本志》、《七聘》等。但只有《水经注》40卷流传下来。

    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是因为以往的地理书籍内容过于简略,同时也因为河流关系国计民生,另外,他对祖国山河十分热爱也是个重要的原因。

    撰写《水经注》,郦道元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埋头苦读,为此搜集的资料之多,不可胜数。仅《水经注》所引用的图书,就有436种,包含了经书、历史、地理、地图、方志、传记、诗赋、书信、辞书等几乎所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尽管受到政治形势的限制,他还是想方设法借阅了许多南朝的书籍。郦道元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刻、民间歌谣、谚语,仅所引用的金石碑刻就有350种左右。许多久已失传的着作,更是因为被《水经注》引用才为今天所知。郦道元治学严谨,在已有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他又认真地进行了剔伪存真。例如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水经》说它“入黄河”,郦道元却指出并不是济水注入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注入济水,郦道元是正确的。又例如,黄河在陕城一段,急流汹涌,前人根据传闻,说是因为秦始皇铸造的铜人沉没在这里的缘故。郦道元不相信此说,指出对于滔滔黄河来说,一个铜人决不至于造成长期急流汹涌,而应该是山崩阻塞河道,或者是一种大规模的滑坡现象阻塞河道。郦道元的这种说法是较合乎科学的,但这也是他通过精密地分析推导出来的。

    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进行了许多野外考察。郦道元从少年时代就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他随父亲到青州进行考察,对临淄一个叫做营丘的小小山丘,不仅位置、周长、高度都进行了精确的测算,甚至南坡和北坡的不同也仔细观察。郦道元做官以后,更有机会游历各地的名山大川,考察地理形势。这些都为写《水经注》一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北魏境内山山水水郦道元都一一考察过。经过实地勘察,真实地记载下来。《水经注》卷3里记录了他所发现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壁画。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对阴山地区古代岩画进行了考察,在深山幽谷和峭拔的山巅之上,果然找到了1000多幅各种内容的岩壁画,可见,郦道元的考察是卓有成效的。

    旧有的《水经注》的内容非常简略,全书不过1万多字,仅记载了137条河流的发源、流程和归宿。书中用于记载黄河的文字,只有578字,用于长江也只418字,语言十分简略。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对祖国辽阔疆域内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绍,所收河流达1252条,字数扩大了20余倍。例如浙江水,旧有的《水经注》只有“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16字,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则多达约6000字。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大都按照发源、流程、归宿的先后次序,抓住它们各自的地形地貌,记叙全面而具体。据统计,《水经注》记载有动物100多种,植物140多种,湖泊500多个,泉水几百处,峪谷将近300处。滩涂更多,仅《浙江水注》一篇就有60多处,全书记载的瀑布也有60多处,钱塘江流域的翔凤林东、西瀑布、五泄瀑布、苏姥布瀑布、剡县瀑布,目前除苏姥布瀑布已经消失以外,其余几个依然存在,并为游览胜地。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的古都、城邑、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仅古都就有180座,县一级城邑达2800座。交通包括水陆两路。郦道元还依此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并加以评点,颂善责恶。例如,他称颂修都江堰的李冰、治蒗荡渠的王景可和大禹相比,赞扬渔阳太守张堪教民种植使“百姓殷富”,陇西太守马援引水种稻而“郡中乐业”。他斥责秦始皇修长城使“死者相属”。

    郦道元的《水经注》既然是一部地理着作,当然对地名多有记载。《水经注》中提到的地名约有2万个,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地理着作。《水经注》还对2400多个地名的名字由来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以人物命名的,如杭州的吴山古称胥山,是因为吴国大夫伍子胥以死相谏,吴人立祠纪念。有的以史迹命名,如萧山的西兴古称固陵,因为越国将军范蠡在此筑城固守,所以叫做固陵。这可以说是《水经注》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地名学研究的光辉典范。

    郦道元的《水经注》内容丰富,许多方面的造诣都很高。地理学界、历史学界,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建筑家对其着作津津乐道,称他有极深的专业造诣。正因为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包罗各种学问的巨着,所以长期以来为人们所重视,并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许多学者甚至为它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人们称研究它的学问叫“郦学”,就跟人们研究《红楼梦》而称之为“红学”一样。由此可见,郦道元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卓尔不凡的。

    郦道元的《水经注》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既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地理书,也是一部文辞优美的文学作品。郦道元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效法。

    贾思勰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访问老农和观察、试验所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

    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史籍中,保存着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农业科学着作就算《齐民要术》了。尽管它是1400多年前问世的,但至今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异彩。

    这部着作的作者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为编着《齐民要术》这部农书,不休不眠,呕心沥血,苦战了10多个春秋。

    青年时代的贾思勰,读书入了迷。一年到头,哪怕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的春游时节,他也独自坐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伏案读书。年轻的贾思勰因发奋读书,树立了编着农书《齐民要术》的宏伟志向。

    一次,他读到《汉书》里的《龚遂传》,龚遂重农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龚遂是西汉时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时候,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鼓励人民耕田养蚕,发展生产。结果,使原来生产比较落后的河北东部一带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贾思勰决心以龚遂为榜样,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贾思勰十分注重实践知识,他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读死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天天生产的农夫之中。因此,贾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官场,也不是在书斋,而是周游各地,访问老农,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他足迹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去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有一年,贾思勰到了并州(今山西境内),发现那里的芜青长得特别好,块根有碗口粗。他就向当地农民请教栽培方法,原来跟别处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农民还告诉他,这里的芜青从来都长得这么大,即使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下一年后,也会长得粗大起来。同时,他又发现,从朝歌(今河南境内)取来的大蒜瓣蒜种在这里栽种,都变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况和芜青完全相反。贾思勰反复琢磨这种变异性产生的原因,终于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并州变成百子蒜是因两地土壤条件不同的缘故。贾思勰不仅到实际中去,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夫中汲取营养,在一些疑难问题上,还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有一年,他养了200只羊,没想到秋天没有贮存足够的饲草,到了冬天,竟冻饿死了不少,后来虽然赶紧又买了不少干草扔到羊圈里,但又多半被羊踩烂,羊还是接二连三地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半了,而且样子都是那样难看和可怜。这个问题他百思不解,就向有养羊经验的老农请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第二年秋天,贾思勰接受头一年的教训,为羊贮存了足够的饲料,并且想了个办法,把青干草堆放在羊圈中间的高地上,用栅栏围起来,使羊在栅栏周围能随意抽草吃。这样,每只羊都长得膘肥体壮,新添的羊羔也都结结实实的。贾思勰终于取得了养羊的成功经验,他把这个经验和以前的教训一起整理好,生动具体地写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靠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在《齐民要术》里比比皆是。在许多方面,较之前人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出了新贡献。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战国以来的农业技术遗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学家,如元代的王祯、明朝的徐光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思勰是我国农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辉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