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能给你什么-流动的血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满腔热血

    作为全国无偿献血量最多的公民之一,意志和身体一样坚韧的郭明义,堪称是一间最可靠的“流动血库”。现在,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吧。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大约有6200毫升血液。20年来,郭明义无偿献血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鲜血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如果将这些血装进矿泉水桶,那是满满的6大桶。

    在天气极冷或极热、血源紧张的时候,不需要通知,郭明义这个体重不足70公斤的钢铁汉子,就会主动去血站“报到”。这些曾滋润着郭明义生命的鲜血,正在滋润着众多的生命。郭明义说,爱是可以再生的。如今,郭明义办公室的卷柜里,整整齐齐地摞着56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每一本献血证的背后,都是一条条被他挽救回来的鲜活生命。56本献血证,并不等于郭明义献血56次,最初的时候,每一本献血证记录好几次献血的经历,一次一本还是近些年的事情。曾有记者穷追不舍地问郭明义,到底献血多少次,总献血量多少毫升,他总是答不出来。他不愿意活在过去,喜欢现在进行时,喜欢为未来做事情,虽然是最简单的加法,他也没有时间去做,我所列举的数据,都是别人估算出来的。

    有人说,郭明义这么献血,肯定是世界上献血最多的人。

    每逢听到这样的话,郭明义总是摇摇头,他没有做第一的欲望,也没有做第一的想法,他只注重做的过程,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无偿献血献得太晚了,32岁才开始有规律地献血,已经少献了十几年。他对别人对他献血狂人的评价,特别反感,他不认为自己狂,而是有节制,有规律,讲科学,在限度之内。

    是啊,查一查资料,我们就不会惊讶了,只是因为我们对献血总有一种心理的排斥。澳大利亚人哈里森,15岁那年曾命悬一线,经输血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从此他立志无偿献血来帮助挽救其他人的生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18岁那年开始,48年来共献血804次,献血量共48万毫升,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澳大利亚红十字会誉其为“澳洲英雄”。

    无偿献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捐献全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献血。每个人每年最多只能献两次,每次最多献400毫升。无偿献血的第二种是捐献血小板,每次可抽取800毫升或1600毫升的血液,提取一个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后再输回体内,每次均按无偿献血等量计算。

    2005年,鞍山市中心血站引进血小板提取设备后,郭明义主动要求捐献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和捐全血有很大的不同。捐全血,有几分钟就结束了,可捐献血小板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次捐献血小板,郭明义还有些不习惯,献全血,坐在那里,只伸出一只手臂,就完成了。献血小板,需要躺在采血机上,两个胳膊同时插上针管儿,血液从左胳膊抽出来,经过分离机,提取出血小板,再输回右胳膊。

    捐血小板,虽然会把血液输回体内,可每一次漫长的两个小时,却让血液在血细胞分离机里多次循环,与血液透析极为相似,场面令人震撼。每完成一次捐献血小板,手臂要疼上好几天。

    可每一次,郭明义都是神态安然地躺在那里,脸上洋溢的是一种幸福。5年来,除中间献过全血需等半年后才能再捐献外,他每个月都捐献一次血小板,从未间断。

    国家规定一个公民每年捐献血小板的上限是11次,每次最多1600毫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郭明义把献全血改成了献血小板,因为,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能多献很多。

    仅2008年到2009年,郭明义就献了3万多毫升。

    有人总结,郭明义有四献:献血、献工、献钱物、献遗体。这四献,几乎是献出了一个人的一切。郭明义却说,其实我只献出了一个字,那就是爱。

    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哪一次演讲,郭明义反复地强调,无偿献血的最高年龄限定在55岁,我最多能献3年了,我非常珍惜这3年的时光。当我看到工友们争先恐后地去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下夜班不回家,一来就是上百人,伸出胳膊就献时,我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而自豪。每次当我走下献血车,走出血站,拿到新的献血证,都有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

    ·战胜自我

    1990年5月,郭明义第一次到鞍山中心血站无偿献血时,却不是像后来那样的从容。

    那时,矿里号召无偿献血,郭明义第一个报了名。可是事到临头,看到护士把针扎进同事的胳膊里,鲜血刷刷地往出流,他的心里就直突突,身上冒虚汗。咬牙伸出了胳膊,身体紧张得不行,第一针,护士没抽出来,都是血泡泡。

    护士劝他说,你有晕血症,不适合献血。

    听完这句话,郭明义不服啊。早年在部队的时候,一名战士受了伤,送到二〇九医院抢救,急需血源,他和战友们都奔去了,慌慌忙忙地献了血,没有这种感觉啊,这么多年没献血了,怎么就害怕了呢?

    同事们也笑话他,三十好几的人了,抽点血,吓这样儿,真没出息。

    坐在一旁休息了一会儿,郭明义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情景,他似乎看到了病床上一个个等待输血抢救生命的患者,还有他们的亲人焦急、期盼的目光。他就是被这些目光“灼伤”的,执意地来到血站献血,可事到临头,怎么晕血了呢?

    看到大家纷纷献血,郭明义“嫉妒”啊,晕血是心理障碍,必须跨过去。半个小时过后,郭明义不顾护士的劝阻,再度挽起袖子,伸出胳膊,闭紧了眼睛,让护士来证明,他还行。鲜血终于流了出去,虽然护士只给他限定了献200毫升,可流出去的鲜血,也带走了他的郁闷。

    从此,郭明义坚持每年献血,逐渐由每年献一次血,增加到每年义务献血最高限额的两次。在2004年之前,郭明义已经献血8000多毫升了。

    ·紧急献血

    2009年春节前的一天,天降大雪。越是天气恶劣,采场越是忙碌,公路要清雪,要确保大型生产汽车的安全。因为下雪,郭明义早晨出来更早了,没来得及吃早饭,忙碌过了中午,总算能让他放心地离开采场了。从采场下山,正准备去食堂吃饭,鞍山市中心血站的电话突然打进来了,问郭明义,能否提前捐献血小板?郭明义知道,血小板保存期特别短,一般都是按照每月预约的捐献时间采血,没有危重病人,血站不会打来这个电话。

    正像郭明义猜测的那样,那天,医院来了一名临产的孕妇,患有严重溶血症,如果不马上输入血小板,就会因失血过多而葬送掉两条生命。

    求助电话打进鞍山市中心血站,而这时,血站恰恰O型血的血小板告罄。于是,血站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想到郭明义,因为郭明义是O型血。如果是平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郭明义肯定会坐公交车去。这条路,他走了20年,除了上班路线,是他最熟悉的一条路,倒几次车,怎么走最近,怎么走最省钱,他一清二楚。他习惯坐最省钱的那几路车,能省一块是一块。

    可是,从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急切的口气中,郭明义已经知道,刻不容缓了。尽管铁矿的食堂近在眼前,可他进去抓两个馒头的心情都没有了,就是急着去血站。

    雪后路滑,道路难行,出租车都怕出危险,不敢出车,郭明义跑出去很远,才拦到了出租车,出价是平时的好几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求司机快点开车,快点赶到血站。

    早上5点到下午2点,郭明义水米未进,一般情况下,不适宜献血。为了挽救生命,他向医生隐瞒下了这一事实,催促着工作人员,快上机采血吧,病人等着呢。

    血站的同志让郭明义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他坚决不肯。他说,还有孩子呢,两条人命,宁可浪费点,也得保他们母子平安。

    当历时1小时40分钟的血小板采集结束时,躺在采血床上的郭明义,疲惫地睡着了。

    第二天,郭明义正在采场工作,患者的丈夫打来电话,告诉他母子平安,他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接下来,患者的丈夫就哭了,说,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妻子的身体状况,这一辈子只能生这一个孩子,我非常渴望得到这个孩子,是你救了他们母子俩,没有你,我们一家子就完了,我这辈子感到非常愉快,我一定要当面谢谢你。

    郭明义拒绝了,不要人家的钱,也不要人家的东西,更不要来见面谢他。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采访时,柴静问,那你为什么就不跟他见见面呢,见见面,你起码能知道你帮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的心里不也是一个安慰吗?

    郭明义说,不,我不见,因为我一直在奉献,很多患者我都没见过,我这么做,是让他坚信一个信念,这个社会还是有比较好的人在做这个事情,还有这么一个人,或者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做这个事情,这个社会有更完美的一面,这样好。

    ·一起热爱生命吧

    让社会有更完美的一面,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这就是郭明义这么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东西。生命只有一次,佛教还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呢,何况我们共产党人,有什么能比挽救生命更有意义?生命不言放弃。郭明义不言放弃,他要动员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的志愿者。郭明义在一篇题为《感受生命》的散文中写道:

    感受阳光,感受温暖,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有人终生辛劳,没有鲜花,掌声。在人们不知晓的某一时刻,轻轻地、静静地、悄悄地离开了他们所爱恋的土地,这是平凡的人生。

    也有人劳其一生,洒下了饱蘸生命的汗水,用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用生命中最鲜红的血液,用心,品尝生命的果实,书写着辉煌的一生,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矗立起座座丰碑。

    热爱生命吧!

    热爱人生吧!

    ……

    感受阳光,感受温暖,感受自然,感受生命,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对于我们个体,只有一次,可这一次次的呼唤,一次次的渴望,失败,挫折,抱怨,沮丧,在鲜活的生命面前,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阴雨缠绵的日子,狂风暴雨的时节,风沙弥漫的夜晚,终将被阳光所温暖,被自然所溶化,呈现出生命中最亮丽的底色。

    怎样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关注无偿献血的事情,懂得无偿献血的意义,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郭明义确实是煞费苦心。别看他写文学作品常常一挥而就,可写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他可是费了好一番脑筋,逐字逐句地掂量,既要准确朴实,又要动情动理,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有文学的煽动力。

    终于将倡议书写好了,花钱到打印社打印。没想到,打印社的打字员边打字边被感动了,和老板一块儿,追随郭明义去无偿献血。

    拿着这些倡议书,郭明义到处分发,到处宣传。

    买菜时他在宣传,乘车时他也在宣传,他用诗一般的激情,更用自己的身体作宣传。他常常一只手捧着厚厚的一摞献血证,一只手拍拍自己的胸脯说,看看我,身体多棒!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此漠不关心或不屑一顾,随手把郭明义递到他们手中的无偿献血的宣传单扔进了垃圾筒里。他把被那些人扔掉的宣传单捡出来,展平擦净,挑出没有污损的,继续发给行人。

    对于自己身边的工友,郭明义宣传得更是到位。他拿着自己的各项指数均为健康的体检报告单向大家申明,献血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能促进新陈代谢,能降低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

    那段日子,郭明义在鞍山市中心血站的表现,也有一些反常。就连血站副站长李莎也感到奇怪,向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每一次献血对纪念品视而不见,现在怎么这样在乎?

    对于经常献血的志愿者,鞍山市中心血站总是准备着一些小礼品,以示纪念。对于郭明义这样的“资深”志愿者,他们准备的则是榨汁机、豆浆机等“大件”。

    郭明义把那些“大件”都换成了若干个“小件”,血站最基本的礼品——手表。

    后来,献血的大军涌进来的时候,李莎才明白,郭大哥把这些手表和无偿献血倡议书一起,发放给了身边的工友,既宣传了无偿献血,又资助了困难的工友。

    那些受过郭明义帮助的工友,走进了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行列。

    那些得到郭明义捐助的贫困学生家长,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队伍。

    那些在一座楼里办公的同事们,成了郭明义无偿献血队伍的坚强后盾。

    那些经常打交道的邮政所员工、沿街商铺的店主和店员,都成了郭明义无偿献血的追随者。

    还有齐大山铁矿周边的社区居民们,都知道爱做好事的郭明义号召大家去无偿献血,纷纷自愿与他同行。

    当他们打着献血的旗帜,集体去无偿献血时,偶尔也会发生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郭明义这是整景儿,装呢,作秀。

    如果这句话传到李树伟的耳朵里,他决不会轻饶,会指着那个人的鼻尖问,你给我装一个,作一个,让我看看?一个人从七八岁能装到五十多岁啊?

    郭明义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有这么多人跟随他,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那是因为他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让人从心底里佩服。

    2007年以来,郭明义前后11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11月,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并被推选为队长。

    ·热血沸腾

    2007年2月,鞍山市临床用血告急。

    那一天,郭明义来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从工作人员嘴里听到了一个信息,天气冷,献血的人少,临床用血供不上了。

    郭明义一听,心里一激灵,像被烫了一下难受。血源不够,就意味着有些患者的手术要推迟,紧急抢救的患者会因血源不足而丧失生命。他急着问工作人员,都缺什么样血型的,缺多少毫升?

    工作人员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郭明义。

    郭明义又是一句,没问题。接着,他和工作人员约定了具体时间,要带着大家一块儿来,发动一次大规模无偿献血活动。

    回到家,郭明义将无偿献血倡议书又调整一遍,加入了中心血站临床用血告急,患者的生命等待我们救援这类的内容,还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启发大家,假如亟待输血的病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怎么办?之后,他马不停蹄地穿梭在车间班组,面对面地向工友们宣读倡议书。

    工友们说,老郭,你就别读了,再读眼泪都快被你读下来了,我们都跟着你去。

    郭明义的嗓音有些沙哑,还带着很浓的鞍山味儿,远没有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但鞍山的红十字会开展活动,偏偏不用唾手可得的播音员,就是喜欢让郭明义念倡议书,因为他念得真诚,念得投入,念得特别有感染力。念完了,他还要唱首歌,念首诗,把现场搞得特别活跃,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在郭明义一遍又一遍的倡导下,3月2日,人们纷纷向鞍山中心血站涌去。

    齐大山铁矿和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等单位100多名干部职工,30多名复印社、邮政所的员工和社区居民,齐聚在中心血站,一只只通往生命的胳膊,伸向了采血车。

    这些人,都是郭明义组织来的。

    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一阵惊喜,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血荒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可是,接下来,却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体检表差点没够,采血车就出动了三辆。

    他们说,老郭真有魅力,一个人能组织这么多人来无偿献血,从来没见过。

    当时,很多职工是刚下夜班,干了一宿的活儿,为了不耽误献血,坐着通勤车,直接到了中心血站。这让工作人员非常感动。

    工友高森山说,以前给补助费,我都担心影响健康不愿意献血,现在没有补助,我却献好几次了,就是被郭明义这种精神所感动的。

    在采场工作的一名农民工说,我当了几年兵都没献过血。这两年献了三次血,我就是冲着郭明义去的。

    矿区小区里的一个“麻女”(无工作天天在家玩麻将的家庭妇女)说,这也就是郭明义吧,换个别人,八抬大轿抬我都不来。

    推土机司机马文昌已无偿献血6次,并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的志愿者,他说,我们的爱心,都是被郭明义激发出来的。

    郭明义说,工友们劳累了一夜,没睡个囫囵觉,也没顾上吃几口饭,就来献血了,是他们感动了我,鼓舞了我,也教育了我,他们的贡献比我大。

    郭明义还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自己的火苗很微弱,但和大家一块儿燃烧熊熊烈火,我很幸福。

    仅这一次,血站采集血液2万多毫升,相当于郭明义一个人20年总献血量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次无偿献血的互动。

    这世界,不但流行服装、歌曲,也流行奉献。

    ·浩荡的生命之源

    2008年6月,鞍山市中心血站为北京奥运会备血,郭明义又发动了30多名职工无偿献血,他们还获得了鞍山市首批“奥运生命”奖章。

    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2009年9月23日,郭明义与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郭跃一起当选为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2010年2月1日,得知市中心血站的血源再次告急。第二天,郭明义就向矿业公司的广大职工发出献血倡议。这一次,倡议刚刚提出,短短3天,就有近500人报名,加上原有的100多名成员,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人数达到600多人。

    2月9日,大队人马奔向鞍山市中心血站。那天,正是腊月二十六,天降大雪,寒风袭人。郭明义召集来的人又实在太多,中心血站的屋子容不下这么多人,没有遮蔽风雪的地方。可大家都在采血车外面等着,谁也不肯走。

    因为血站补充血液库存装不下600多人同时献血,服务队员中,只有138名志愿者完成了献血,其余的志愿者只能等到下一次捐献了。

    此次血站共采集血液32000毫升,其中23名志愿者每人献血400毫升,不仅保证了鞍山市春节假期的用血安全,还为临近城市储备了血源。

    鲜血源源不断地汇聚在中心血站,爱的暖流不断地流淌在鞍山大地,扩散在祖国大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