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瑞霁
从1999年6月14、15日两次院长办公会议开始,到2009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11时11分的新院搬迁启动仪式,中心医院新院从孕育到诞生,经历了十年风雨,终于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新的品格、新的内涵,屹立于河东大地,成为一座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院长柴瑞霁,在漫漫十年里,与其说是实现了一个梦想,不如说是在“炼狱”里走了一遭。往日行走带风的高大身躯时而显出几分疲惫,习惯了随手关灯的手臂也抬得比往日迟缓,甚至在回答朋友的问候时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我感觉有点累”的话来。他可是从不言败的一个。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风光,忽略了为了成功一路走来的艰辛,以及内心深处那不为人知的苦涩。
2005年9月30日上午,医院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也许,是这一切来得太不容易?还是,院长的行为感动了上天?连绵几天的秋雨竟然止住了,人流没有阻碍地涌向新院的工地。礼炮,鲜花,嘉宾,人们由衷的笑脸,主持仪式的副市长吴菊仙的红上衣,尽情渲染着这一时刻的喜庆气氛。
院长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几天来一直阴雨连绵,天气预报还说,今到明天还将小雨不断。由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竟使上苍给我们留出了半天的空间,让我们大家一起站在这块即将腾飞的土地上,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个标志着河东医疗事业腾飞的舞台——运城市中心医院奠基的到来,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中心医院一千名职工向在百忙中前来我院参加新院奠基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常务副市长董洪运从会上赶来,拿着在会议秩序册背面急就而成的讲话稿上了台:“历经六年的漫长时间,历经种种周折,柴瑞霁同志饱尝了酸甜苦辣,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站在这里,为市中心医院的开工奠基了,我代表市四大班子对这一宏伟工程的奠基开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院长根本没有想到,这“酸甜苦辣”并没有随着礼炮的轰鸣而结束,种种的“周折”也才刚刚开始,“呕心沥血”也将要随着他扔进去的那一锨锨土而持续到四年以后。就像奠基时的天气,没有等所有的人放下手中铁锨,雨就又下起来了,他是打着伞接受记者现场采访的。
在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一份《会议纪要》里,我看到了施工工地首先出现的困难,这个时间距离奠基仪式不到两个月。
《会议纪要》里这样写道:“11月21日下午,胡苏平市长、吴菊仙副市长带领市政府办公厅、卫生、建管、水务、供电、移动和盐湖区政府等部门负责人,到市中心医院建设工地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市中心医院建设中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胡市长一行实地察看了工程建设情况,市中心医院院长柴瑞霁汇报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新区供电线路负荷不足,工地用电问题没有解决;新区供水量小,工地用水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用地涉及到三个自然村,与居民协调的问题比较多;工程实行封闭式管理难度比较大,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正常进度。胡市长指出,市中心医院新院建设是政府的公益性事业,是我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工程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各职能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在以后的四年里,如此的困难出现过多少次,与此不同的其它困难又出现过多少次,可想而知。比如最令人费神耗力的多渠道融资,比如,一次次解决工地上的纠纷,真是三言两语无法说清……
无论怎样艰难,用院长的话说“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走到今天,最后的结果令人欣慰,这座现代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医院竖立在河东大地,壮观而温暖,这是毋庸置疑的。
“人性化的设计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等于白费苦心。新的医院再好,也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面对这个壮观的结果,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面对社会的赞誉,院长似乎格外冷静。他已经把那段经历放下了。像他曾经说过的,“发生的已是过去时,应该放下和忘却”,他需要面对当下——有了新院的当下。
其实,从竞聘上岗,从争创“三甲”,从招聘引进人才,从购进世界一流设备,从狠抓管理,从强化服务意识,从做院长那一天起,他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在我们国家,整个医疗系统大同小异,大城市的医院管理跟我们没有区别,这是一种体制、一种文化下多年来形成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要说区别,大城市因为医疗资源丰富加上近几年的就业难,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医院更好管理,纯粹靠业务。不像我们这小地方要把过多精力花费在处理各种关系上,院长也很无奈,谁也无法改变。”一位在北京医院工作的业内人士说。
还有许多无奈的事,比如,很多人看病没有挂号的习惯,而是托关系找熟人直接到病区去找主任或大夫;比如,一人住院,四五个甚至更多的亲属陪在病房里;比如,患者进了手术室,七姑八姨全部等在手术室前,如同赶集上会一般;比如,抱着新生儿回家时要先在医院里放鞭炮;比如,12点以后不能探视病人等等,习惯也好风俗也罢,都混乱了医院管理。新院运行后,住院部的几组电梯前从来都是人满为患,回回超载。医院要投入很多的精力来说服、解释、宣传上午不能进病区的理由,稍有不慎,保安就会和家属发生纠纷。可是,同样的病人,如果去西安,去北京治病,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和障碍,即使住在旅馆或者候车室的长椅上等待,也会认为正常而不抱怨。这就是现实。
也许,院长早就看清了这一切,所以在2004年卫生部再次启动医院等级评审时,才不遗余力地先行一步创“三甲”?
就连省卫生厅有关领导都对他们创“三甲”没有信心,“别忘了你们曾经得过黄牌,能保住‘三乙’把黄牌摘掉就不错了。”
可奇迹就是这样创出来的,目标就是动力。医院人每天都盯着倒记时牌提醒自己,大家都在憋着一股劲冲刺。2005年4月下旬,16名专家经过两天评审,宣布运城市中心医院通过。那一刻,全场响起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都眼眶湿润。
“仅仅是通过‘三甲’吗?是医院整体上了台阶。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管理,这才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院长比任何人都激动,可他仍然不乏冷静。
“这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原市委书记黄有泉评价。他之所以兼任创“三甲”领导组组长,是因为看到了医院的未来。评完“三甲”,正好赶上国家按等级收费的政策出台,这对医院的意义有多大,不言自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