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西藏手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度是一种境界西藏的雪域高原,一片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土地,一片高洁的圣土。从青年时期起,我就一直渴望能有机会涉足这片遥远而峻拔伟岸的土地,却又对高寒缺氧有些惧怕。一直没有机会去西藏,时至中年,老感到就如同没有机会完成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的探险揭秘一样地令人遗憾。多少年来,西藏一直在我的想像中:西藏,那里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白云和蓝天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要洁白和湛蓝的地方;歌声和舞姿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动听和美妙的地方;鲜花与青草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艳丽和青翠的地方;牛羊和毡房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肥壮和温馨的地方;寺庙与喇嘛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严肃与虔诚的地方;江河与溪流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淸澈欢快的地方;民情与风俗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奇特而多彩的地方;男人与女人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勤劳且坚强的地方……那里,神与人距离最近,或者也可以说那是一个人神同居的地方。这种感觉,其实是未能涉足这片土地的人们共有的。据说创作歌曲《青藏高原》和小说《绝顶》的两位作者,其实从未涉足西藏。许多人把这里确定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像远离尘俗的天宫世界,一切都与凡间截然不同。高度上的西藏意味着一种境界。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一个地方就不是谁想去便能去得了的。的确得有一种缘分。为了企盼这个缘,我等待了许多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掠过白云2002年8月5日,我终于有了一个去西藏的机会。早晨7时由西安动身去咸阳机场。9时乘机经西宁去拉萨。现代飞行器的飞升高度很有意思。

    在平原或丘陵地区,飞机很轻松地即可跃上万米高空,但要飞越平均海拔六七千米的青藏高原,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眼下还没有由西安直达拉萨的航班,仿佛是得到成都或西宁停一下,等到缓过劲来,才能飞越雪域高原似的。

    在西宁机场,我的心里充满了莫名的预感。而飞机正是在这时由西宁起飞,开始了继续向西的飞行。云彩是青藏高原上空一景。先是一团一团的,像洁白的棉团飘浮在湛蓝的天空。下面即为绵延起伏的高原大地。渐渐地,云层越来越密集,云团也越来越大,像千万种巨兽的世界,又像是天国的蓬莱仙境。赤裸裸的土地是浅黄色的,夹杂着一些深色的零星植物,辽阔又荒凉。远处出现了贴着山峰的惨白的寒光。

    终于看淸了那便是雪山。并非是终年的积雪。

    在背着阳光的山坡上,残留着大片冬季的雪。这显然还不算是真正的千年积雪的雪山,但却告诉你,这里的海拔已经在五千米以上了。云团一动不动地浮在峰峦上,像是紧贴着山巅的积雪散发出的蒸气。这些内地罕见的景象,使你初步领略到了这里气候的独特。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这举世瞩目的小巨人至今还在隆起,还在长高,像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少年那么兴致勃勃而富有进取心。高原的气候仍然还在变化。的确,云彩看起来是飘浮在天空,其实它却是形成在大地上的,是阳光照耀下的水蒸气的聚积。洁白是它本来的颜色,所谓“乌云密布”,只不过是厚厚的云层遮住了阳光,传递给我们一个假象。其实云永远是洁白的。高寒处的云,积得厚了,就要落雪。一年又一年,雪山得到了补给,得以延续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循环。积雪又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源头。阳光、空气和水组合造就了一切生命的机缘。越往西去,大地逐渐由黄褐色变成了绿色。蓝天、白云、绿地,形成了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生命的原色。其他的色彩,都是夹杂在其间的一些点缀。山峰也逐渐变得峻峭而挺拔。静穆是高原最突出的一种状态。云是静止的,雪山是静止的,草地和荒塬是静止的。深深的河谷及其边缘的植物也是静止的。当飞机平稳降落在拉萨国际机场时,迎接我们的是低垂在天空的一团如同凤凰一样飘飞的白云。阳光白得耀眼。当汽车沿着一条公路逆雅鲁藏布江上行时,我知道就要到西藏了,并且是在适逢拉萨一年四季最好的一个季节,西藏正在张罗着草原赛马节和日喀则珠峰文化节。格桑的故事新华社西藏分社的藏族青年摄影记者格桑到机场迎接大家,并举行了热烈的献哈达仪式。

    他脸色黑一点,但眼睛大而有神,牙齿很白,笑起来十分灿烂。

    他从小在内地上学,讲着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还唱了一首深情的藏族歌曲对大家表示欢迎。一路不住地介绍着藏族风情民俗。“……沐浴节,大家就到江里洗澡,过去藏族人一年只洗一次澡。江水中有草药的成分,对身体好。秋季水特别淸亮。水面可见蓝天白云。七八九三个月为雨季,晚上下雨,白天转晴。拉萨是西藏文化发祥地,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孕育藏文化的摇篮。因此,人们视拉萨为圣地,即‘佛诞生地’的意思。大昭寺原先就叫拉萨。释迦牟尼塑像供奉其间,小昭寺也供一尊格桑一路滔滔不绝,恨不得一下把自己了解的西藏统统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山上的植物很小,小草和低矮的灌木,夹杂着苔藓。我很快注意到了,毛头柳居然在高原也是生长最好的一种树,路旁与河畔一株株一排排,格外茂盛。足见这种植物的生命力有多顽强。经格桑介绍,才知道喇嘛教中有学术造诣的人才叫喇嘛,不包括普通僧人。格桑的兄弟便是大昭寺一位年轻的喇嘛,显然,这是令他引以自豪的。天低云密,不同于天高云淡。路旁的藏族民居,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种特殊格局。青稞、小麦、豆类、油菜生长在八月的艳阳下,簇拥着高山下的村落。小院中方形平顶的屋宇,四角竖着旗幌,显出同汉文化截然不同的异族情调。“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雪线越来越上升,湖水在下降。这一切严重影响着高原气候。”格桑继续自己的介绍,他轻松愉快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而沉重起来。“交通制约着西藏工业的发展。拉萨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千多公里。虽然通了公路,但地势险要,路况复杂,边贸并不发达……”路边山势十分险竣,山坡上盛开着蓝色的小花。山石浑圆,仿佛随时都可能滚落下来。“八角街是两个文明的典型,”讲到拉萨有名的“八角街”,格桑风趣地介绍,“大昭寺的宗教文化是精神文明,商贸一条街是物质文明。”汽车继续沿着雅鲁藏布江上行。路旁有人守着背篓卖蘑菇。

    是高山上现采,天然生成,据说营养价值很高。藏民的生活显然还比较贫困。沿途的房屋很小,也很破旧。农民从事着很原始的劳动。土地十分瘠薄。山上,怪石嶙峋,令人望而生畏。藏民屋子上的经幡,一年换一次,蓝、白、红、绿、黄,代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五种色彩。风吹经幡不停地飄动,象征人在不住地念经。这种简单的经幡,战争时期,最初是系在刀枪上面,和平年代就移到了建筑物上。望着那些飘动在风中的五颜六色的经幡,格桑感慨道:“我们这些年轻人,十二三岁就到内地读书,身体也适应内地,属于边沿人。有这样一代人,在北京永远是一个少数民族,回到拉萨,又认为我们汉化了。我们在这个两地边沿灰色地带生活,心里时时感到空落。拉萨发展特别快,有国际大都市的气息,是个不夜城。藏式夜总会,是典型的拉萨文化的浓缩,各种文化荟萃。这里可以看到全球最新的迪斯科。出租车全是绿色的桑塔纳0……望果节,是藏语发音,意为‘转田垄’,是当地农民的节日。,’拉萨印象汽车沿着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格桑意识流式的介绍仍在继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进人拉萨市郊区。拉萨市眼下有60万人口。藏民族多穿民族服装。路旁有石画佛像。小者一两米高,大则四五米高。一尊最大的据说是自然形成的,高达七八米。街道宽阔整洁,楼房不高,但色彩与款式设计都很讲究。车辆往来穿梭,显得十分的繁华。我们下榻的民族饭店,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群落,仅五六层高,但占地面积很大,远处可见环抱的群山。白云紧紧缠绕在山腰,十分美丽动人。

    开门走进房间,佰见窗外草坪上有两只美丽的啄木鸟在仔细地觅食。它们把尖细的嘴,迅速地伸进草丛中,很准确地捕捉着一只只虫子。这种羽毛美丽而体型娇小的精灵,显然是土生土长的。

    在这高原缺氧的环境中,它们显然生活得十分惬意。这不禁使人想到这里同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每一种动植物都在属于自己的链环上自由生存着。你走在拉萨的大街上,除了感觉略微气短一点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异样,也并不像内地人传说得那么可怕。拉萨市区海拔3650米。水据说在这里最多只能烧到80度左右。好在当地人对于牛羊肉都习惯生吃,也就无所谓熟不熟了。临来之前有人说要注意吃饭不能饱,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吵。”而眼下大家围坐在桌子旁,都吃得津津有味。汁子很丰富,也很有味。素菜价格很高,一盘普通的蘑菇竟然16元,一盘青菜14元,而牛羊肉每盘却只有15元。肉很鲜嫩,在沸水中一涮即可吃,也同内地没什么两样。晚九时左右天方黑尽。热情的东道主组织大家到一家名为尼威的夜总会观赏藏族歌舞。节目很健康,观众也很规范,演员唱歌时,不停有人上去敬献哈达,气氛十分的欢乐祥和。只是节目和服饰并不十分新颖精彩,都是在媒体上见到过的,有些陈旧落伍。街道比较整洁,车辆也较内地要少一些,到了晚上九点以后,几乎没有多少行人,只有出租车比较活跃。司机大多数是内地来的青年。车子也许由于空气稀薄而阻力较小的原因,开起来飞快,坐在前面有点害怕。街道上灯箱广告不少。车行道不宽,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却很宽阔。花岗岩铺就的人行道,大约有十多米宽。这是拉萨的一个特点,别的地方没有见到过。夜幕降临后,主要街道上餐馆和娱乐场所的霓虹灯全都打开,较之白天看着还要繁华。无论如何,拉萨给人总的印象还是比内地的省会城市要落后一些。有偏远闭塞之感。夜晚在饭店院子里散步,慢慢地走,但见夜空暗蓝幽深,七星北斗就悬在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探得着。微风轻拂着,气温像内地的春秋时节。这一刻,想到了人生未来的高深莫测。世俗与宗教太阳一出来,阳光就很耀眼。这样的时候,漫步在拉萨著名的八角街(又称八廓街)上,如同在异国他乡。各色人等咸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一家商店内,见一脸色红润、衣着高贵的藏族妇女,人高马大,不时地用左手大拇指在身边烟盘中一按,又在鼻孔一捂,一吸一喷便有烟气呼出。原来她在悠然自得地吸鼻烟。这是过去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中才可以见到的描述,还是第一次亲见,很是稀奇。这里的确保留着许多外来的和原始的东西,有的闻所末闻,有的闻所未见。

    在八角街的深处,坐落着大昭寺。寺院每天上午向信徒开放,下午对游人开放。这座著名的寺院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唐代建造时,是用成群山羊驭土把一个小湖填平而设。吐蕃王朝时是佛教圣地,为供奉由国外请来的佛像而建。小昭寺则为文成公主所请佛像的存放地。大昭寺风水最好。以世俗眼光来看,背山面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大昭寺所供奉之佛,是当年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公主请来的佛像。藏传佛教其实更接近于科学,其教义认为人自己是自己的救星,没有上帝。修行圆满的人即为佛。修行讲究内省和自我修炼,将灵魂之中好的弘扬,坏的去掉。佛经还讲敌人在心,自我心中的烦闷即是敌人。佛的慈悲在于心中有佛,无此精神,天天来寺庙拜佛也不成。公元八世纪,文成公主所请之佛,由于藏汉关系破裂,在洞里藏匿六十多年,唐藏关系和好,方才重见天日。于是大昭寺主尊佛成了文成公主请来的佛像。寺庙里有好多壁画。多数是历史人物塑像,属于历史科学范畴。藏传佛教是七世纪由印度、尼泊尔传人,分为四大派:黄、红、花、白。其实主要区别在修炼方面。学习修炼的方法不同便形成不同教派。有些教派的创立者本身就是科学家或艺术家。如白教的创始人汤东杰布,就是一位建桥大师,一生修路筑桥,共计设计建造了一百五十多座桥,好多是铁索桥。

    他在建桥中创立了藏戏,同时还是藏医药学家,有药王山为证。观世音十一面千手千眼佛是大昭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佛像。转经者口中不停地念着观世音咒语六字箴(晻嘛呢叭咪晬每天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俗很多,但人们却怀着不同的目的。藏传佛教反对迷信,讲究理性,是具有科学性的宗教,“佛学是科学之母,可以补充科学之不足”。真正的佛不在乎你烧香拜佛。佛是一种精神,多行善事,即是活菩萨。天堂和极乐世界,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人人自私,人间就是地狱。这是藏传佛教对于“佛”的理解,也是我在大昭寺中,对于佛的理解。文成公主请来了12岁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尼泊尔公主请的是佛祖8岁像。两尊佛像都是被作为嫁妆请到藏区的,可见佛与俗世难分难舍。直至今口,仍然有人一路叩头而来,令人感动又有些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虔诚都是真的。

    他们物质上很贫穷,但精神丰富而超脱。西藏是整个世界上最干净的地区,人们的精神污染似乎也要少一些。寺院内烟雾缭绕,令人呼吸困难。酥油烟原本是香的,眼下燃烧的据说已经不是真正的酥油。近些年来,百分之百的酥油已经买不到了,这些搀了假的油,燃起来对保护寺院不利。惟有慈悲和智慧结合才能有利于人类,否则越有智慧越可怕。主哮像经过包金,变大了许多。寺中有法王松赞干布殿。眼下,年轻的旦增师傅在殿中讲经,颇有见地。旦增师傅是藏民,今年23岁,10岁进大昭寺。令你吃惊的是,他对佛学的认识,决无迷信,而是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看来寺院当前的学术空气还很自由,允许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旦增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但也充满了忧虑。认为精神污染在宗教领域中也表现突出。

    他最后为我们签名题同愿和平充满全世界!”大昭寺的二楼,有班禅与达赖的行宫,正在修缮。站在屋顶平台上眺望布达拉宫和拉萨市区,整个殿宇和街区尽收眼底。周围是青绿色的峻拔雄伟的山峰,拉萨城便在这山峰的环抱之中。蓝天白云下面,拉萨河默然由南面的山根下流过。汹涌的河水给古老的城市带来无限生机。

    在去参观小昭寺的路上我们乘坐了出租汽车。司机通吉是一位憨厚朴实的青海藏民。街市上许多藏民男子留辫子,扎红头绳。临街的商店里有糌粑、酥油、藏茶、藏药出售。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香气。藏族居民十分喜爱花草。每户人家的门门、窗台上都养着许多花。建筑物很少用水泥,均用石头和石灰浆砌。小昭寺内有115名喇嘛。几名年轻的喇嘛正在自修经文,我小心地同他们交谈起来。扎西今年25岁,来小昭寺一年了。

    他似乎对研习经文不感兴趣,躺在蒲垫上就睡着了。许多香客手中不停地摇着玛妮,一个圆筒形的绾着旋坠的法器。飞转的玛妮内中有观音菩萨经文,转即为念经。人们每天时时刻刻都在念经,以示虔诚。小昭寺内供奉尼泊尔公主请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看来松赞干布在西藏历史上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之后又娶尼泊尔公主,可谓东引西联,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为宗教文化进入藏区开辟了道路。

    在心脏圆点上拉萨市广电中心有高达180米的电视塔。我们乘电梯上去。

    在150米处,有旋转餐厅。登上电视塔可以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全景。拉萨市以布达拉宫为中心,沿着拉萨河谷向东西两侧延伸。市区很少高楼,民居多为两层平顶小楼。这里是拉萨的中心点,内设的圆形餐厅中,标着拉萨到西藏自治区各地的方位和距离。距昌都600公里,距林芝380公里,距泽当80公里,距日喀则310公里,距那曲320公里……“扎西德勒”,藏族姑娘热情地欢迎我们。“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我们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观赏风景。看来,这里像心脏一样,连着藏区各地,正是一个吉祥之地了。塔楼旋转厅墙壁内侧悬挂着西藏人物及历史照片,有贵夫人,藏军兵士,大家庭的全家福。外侧墙上则为藏区颇具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照。跳神中的头陀,大庆典时穿的礼服,贵族戴的珠宝等。西藏是富有的。民间和寺院中聚集着无穷的宝藏。人们夸张地说,聚集全藏财宝,价值约为全世界全部财宝的一半。拉萨的街头雕塑很有特色,牦牛、青藏公路、骑马射箭、金马、拉萨大桥等,各类有色金属、大理石、花岗岩与钢筋水泥的竞相辉映,造型独特色彩斑斓且同城市浑然一体,与寺院和宫舍遥相呼应,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强烈触动和暗示,大大增添了这座高原名城的文化品位。

    在八月的夜晚,乘车观看市容夜景也是难得的享受。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正门外一条新建的大街,称为旅游商业一条街,为迎接雪顿节刚刚竣工,整个路面和人行道均用青色花岗岩铺成。像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又像王府井大街。从行道树来看,是由旧街道改造而来。到了晚上九点多钟,灯光亮了起来。白天看来并不起眼的人造椰子树成了色彩迷人的一景。电柱像华表一样通体透亮。人造座垫石和木凳下面发出美妙的音乐。据说这是目前拉萨最美丽、最富于现代化气息的一条大街。这里的商品,最有特色的是西藏特产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花、高山灵芝、天麻、五花蛇、蛤蚧之类的滋补药材。这些真正是西藏雪域高原地区的特产,是内地所没有的。但价格十分昂贵。冬虫夏草竟然一斤卖到一万多元人民币。藏红花一克10元。鹿茸也比内地要贵。商品的价格也使人感觉到是到了某一欧洲城市一样。巍峨宫阙到西藏,必定要到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在人们的心目之中是神圣无比、至高无上的一那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落,也是一座巨大无比的迷宫。建筑风格和材料是十分奇特的。就地取材的石头建筑群坐落在独特的山峰七面。石头的山体,像巨大的基座,托起雄伟的殿宇。整个建筑的风格如同错落有致地组合的若干座平顶的方塔,凌空而起。所见墙壁全部以当地的花岗石和石灰泥浆砌。靠近屋顶用荆条一类植物的茎秆叠垒而成,颜色是红黄白三种,对比强烈十分醒目,屋顶和地面统统用石灰泥和石子。最早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据说比北京的故宫还多八间房屋。眼下所看到的,是17世纪重建的布达拉宫。所谓宫殿,除了当政的达赖喇嘛居住外,也是安葬历代达赖喇嘛的场所。其中七座灵塔分别有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世达赖喇嘛的遗骸。塔葬为藏传佛教葬礼的最高等级。天葬、水葬的是普通人,土葬是有传染病的人。因此,宫殿便很自然地分为两大部分了。而当政达赖的活动场所又分为白、红两宫。白宫是当政的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开展政务活动的场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屋内统统为木质结构,通体采用锦缎装修。白宫处于整个建筑群落的最高层。再往上便是撂天金顶,是布达拉宫的最高处。有挑橡金色屋顶与远山平高,十分巍哦壮观。人们也许并没注意到,宫殿建筑群所有的垂帘都是连通江河图案。达赖喇嘛日常起居处一一寝宫,是十四世达赖喇嘛即今天在印度逃亡的那位当年居住过的。从保护很好和开放情况看,它在部分藏民中特别是宗教界还是颇有影响的。朝觐者很多,意味着人们的一种政治态度。游人从最高处依次参观。站在金顶可远眺大昭寺、小昭寺缭绕的香火和罗布林卡的绿茵。同世界皇家宫殿的功能区别类比,布达拉宫是冬宫、罗布林卡是夏宫。

    在迷宫般的殿宇中穿行,很快失去了辨别次序与方位的能力。随手记下一些见闻也算是一点现场实录吧。走进供奉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大殿,得知其建于1933年,是十三世达赖喇嘛肉身陈放处。供奉有无量寿佛等。

    此后一殿为八世达赖喇嘛肉身寝宫。经书架上供有宗喀巴全集。殊胜三界殿,供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牌位,上有乾隆皇帝身着袈裟画像。坛城殿,有紫檀木包金城模型。长寿殿,供六世达赖喇嘛袈裟,由于还供有千尊无量寿佛,故称为长寿殿。上师殿,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两旁为六世至十一世达赖喇嘛像,再两侧佛像龛内供藏传佛教各派祖师及历代赞普像。圣母观音殿,是布达拉宫最早也是最神圣的殿,有“福田妙果”匾额。帕巴拉康即圣观音殿,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是布达拉宫主供殿,正中供奉一尊檀香木天然形成观音像,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像和班禅像。一殿之内,供奉此三尊像,也说不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有某种意义。匾额为清同治帝书。公元七世纪的七世八世达赖木雕像摆在两侧。七世达赖喇嘛格喿嘉措灵塔建于1757年,通高9.36米,塔身包金,用金498公斤,上嵌万颗珍宝。塔内有监测系统,是宫内最豪华的一座灵塔。八世、九世达赖灵塔,1815年建,高7米,111公斤足金包裹,上千颗珍宝镶嵌。宫殿随山势逐级而建。时轮殿,殿中央置有鎏金铜质时轮坛城,周围有时轮神像及历代算学家塑像二十尊及密乘双身塑像等,佛祖释迦牟尼修炼之最高极乐世界模型。

    此殿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慧根觉悟有限,只有活佛才能达到,班禅像月亮,达赖像太阳……”一位讲解员的声音传达到我的耳际,觉得她讲得很有创意。我还是手不松笔,漫无边际地记录着眼前所见的一切,哪怕是杂乱无章,但毕竟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现场直录。……金刚神,曼达拉坛城(龛法王洞。西大殿,殿内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坐像,右为广行派历代高僧像,左为浑观派历代大德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为修行佛的次序,是格鲁派纲领性著作。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高12.6米,通体包金,耗费黄金3721公斤,上镶嵌珍宝上万颗,此处殿内尚有十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及八十座宝塔。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灵塔,建于1838年……匆忙之中,眼花缭乱,有一下没一下地记下这些文字,像坠人了琳琅满目的藏传宗教的迷宫之中,越发闹不清脉络眉目了。走马观花地看布达拉宫,使你心灵受到了强烈的蔑撼。你还一时说不清,这是宗教文化的力量,还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是奴隶创造的力量,还是神权统治的力量。外表的朴素与自然,内中包含着无与伦比的奢侈和富丽堂皇,这就是布达拉宫的神奇所在。有人说,一座布达拉宫,其中的文物与财宝价值,抵得上七个上海市固定资产的总和。其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沾满了西藏僧众的血汗,是用无数人们的血汗乃至生命堆起的财富。宝贝园林夏宫是西藏历代国王经营起来的“皇家园林”。聂特赞布,是有文字记载的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当时的吐蕃王国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所建立的吐蕃王国一直延续下来,到松赞干布时期,前三十二王都在藏南建都。那里是气候湿润、水草丰美的西藏南部。

    此前很少有人爬山涉水来藏北,主要是受宗教的影响。一千三百多年前,松赞干布迁都藏北,即今拉萨市区,而且还派人到印度去学习梵文。从此,这个高原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宇,并从印度引进了佛教,同本教结合称之为藏传佛教。罗布林卡宫作为当时藏王夏宫,园林很大,建筑风格同布达拉宫相近。内部陈设如清朝时的故宫,并不显得落后,看来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完全相吻合。当时吐蕃王朝处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同封建社会的唐朝结亲,也是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或许正是这种“开放引进”的政策,促进了西藏社会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面积36万多平方米。18世纪中叶,清驻藏大臣始建为颇章(即凉亭宫),作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晚年沐浴泉水治病的休息室。后为历代达赖喇嘛逐年修建,方具今日之规模。

    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东面是罗布林卡,西面是金色林卡。罗布林卡主要有三座宫殿,即: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共有大小370余间屋宇,凉亭、楼阁、石山、草坪,虽然已年久失修,但从那规模与格局,仍然可以想像当年的宏伟气势与富丽堂皇。由宫殿到园林,使人觉得,西藏民族,无论是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还是中国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都是极为奇特的,是始终强烈地保持着自己个性的一个颇具自荨的民族。雪顿节参加拉萨一年一度著名的雪顿节,天不亮起身就显得迟了。一路之上已是人流如潮。路旁早有无数堆香草点燃,烟雾汹涌,人们不知在夜里的什么时候即起床,男女老少由四面八方涌向拉萨最大的寺院一一哲蚌寺,去参加一个宗教的盛会,去观看一轜古老的“唐卡”。高原空气中氧气本来就少,眼下,香草燃烧的烟气充斥在空气之中,令人呼吸越发困难。路旁有许多卖香草的藏民,风尘仆仆,显然是由遥远的地方赶来。一种独特的香草,叶子就像内地的小叶冬青,当地人把这种野生植物采来风干或再碾成粉末兜售给朝拜的香客。前面的香客在路边点燃起一小堆香火,后来者不断地添上新的香草,香烟便源源不断地产生,弥漫缭绕在山麓。等你攀上山腰,再回头瞭望,即发现了一幅从未见过的奇景3在雄伟远山的衬托下,拉萨城的楼阁屋宇,大昭寺与小昭寺的金色建筑,在青紫的烟云笼罩之中,若佛国仙境一般迷人。

    此刻,阳光从东边山坳将万丈金辉泼洒过来,那景象更是神奇多彩。向阳的白色墙壁反映着耀眼的白光,像是给佛国仙境镶嵌了无数的珠宝,为人间仙境增添了无限美妙。这是过去在宗教图画中见到的景象,但在内地只能想像。热情无比的藏族信徒和好奇的各色皮肤的旅游者,便由着仙境之中,像一群一伙的小鸟一样飞翔过来,一直沿着并无路径的生满杂草和狼牙刺一类灌木的乱石山坡蔓延而上。

    此时此刻,无论是虔诚的信徒,还是兴致勃勃的旅游者,人们的脸色都兴奋得通红,仿佛前进的道路上有无限美妙和幸福在等待着自己。许多人是第一次来拉萨,许多人并不知道“雪顿节”的含义,许多人也没有见识过古老“唐卡”的尊容,但人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互吸引着,也相互影响着,朝着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奋力前行。就是在这一刻,站立在山坡上,背靠着一块巨石迅速记下当时感受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整个人生的一个缩影,是芸芸众生在人生道路上奋进的浓缩展现。

    在生活中人们并不知道前进的道路上有几多困难,儿多艰险,更不明白等待着自己的还有多少苦难和困惑。人们只是鼓起勇气前进,迎着每一天初升的太阳和每一堆新燃起的香火前行。前进奋争是人的本能,追求幸福是人的共性,无可非议,亦不必指责。七情六欲是前进的永恒动力。佛的力量只在于让你把这种力量更多地分离出来一部分,用于关注他人和帮助他人。这便是“爱”。爱才是功德无量的“神”。有爱人间便有温暖,有爱人间才有和平,有爱人间才有吉祥。当我倚靠在一块黑色顽石上匆匆写下上面一段文字的时刻,太阳已经升起老高,阳光也由和蔼金黄变得雪白耀眼。山根下的香烟,终于随着阳光贴着石坡漫溢上来。像云雾—样,盘绕在阳光明媚的山腰间了。人们在山的腰间聚集起来,一家人或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喝奶茶吃干粮等待着“唐卡”展现。有老弱之人和外地小姐骑马而至。马头上绾着红花,拉马的高大憨厚的藏族农夫像为自己定亲一样兴高采烈。再往上去,人流汇集起来,随即像激流一样沿着一条石砌大3道涌向哲蚌寺的山门。路旁有成群的僧人在击鼓诵经,乞求施舍,他们的面前堆满了小票面的纸币。有售货的小摊和卖吃食的帐篷,与内地农村的庙会大同小异。人流终于涌到寺院门口。人群在山门外的台阶上拥挤着,如同水流受阻,顿时在低洼处聚集成巨大的“水潭”。原来这里正在验票,每张35元。人山人海,涌涌不断,门票的收入可想而知。藏民是不要票的,可免费朝山。山坡上突然出现一渠潺潺清流,这在干枯的高原石山上又是一个奇迹。寸草不生的石山上,何以会有如此清澈的水,水量居然又如此的大,湍急而欢快,长流不息。这使得干枯的高山之上顷刻间充满生机和活力,登山的人们情绪为之一振。前面山腰上出现一个浮雕在山石上的彩绘佛像群。浑圆的石头上面刻着藏文。大小有十多尊佛像。人们在佛像前朝拜。“唐卡”大约在八点钟左右,即山下的香雾弥漫上山的那一刻,准时展开。

    在满山遍野的信徙欢呼声中,号声响起来,僧侣高声诵经,形成了空前热烈的气氛。四山肃然静穆。这种浓烈的宗教气氛,你不到现场是万万体会不到的。香烟缭绕,经歌飞扬,号角四起,欢声回荡。人们似乎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为一个图腾的展现而兴奋不已。这不是功利的追求,而是精神上某种需求的满足。人们久处尘俗,七情六欲压迫着每一个人的精神。这一刻,无论你平时多么计较名利得失,但多数的人都在那一刻摆脱了世俗的压迫,求得了精神解脱。面对一幅仿佛从天而降的巨大佛像,面对天国打开一扇窗户一样的景致,人们兴奋不已,忘记了尘俗的存在,忘记了一切人世的烦闷,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前来朝拜的人,几乎都是怀着超脱的愿望,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单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为自己能庆幸遇到雪顿节而高兴。匍匐在唐卡周围的藏族信徒不停地将哈达和五彩纸屑投向唐卡。任风将彩纸扬起,使画面五彩闪烁,十分的生动迷人。巨大的唐卡长47米,宽3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织佛像。每年由寺院中抬出来展开晾晒一次的过程,演变成了隆重的宗教仪式。史诗的浓缩雪域西藏,雄居世界屋脊;旷古天风,激扬民族彖情。西藏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演进的浓缩与展示。据推断,50000—10000年前,这里就有高原类人猿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无可争议地证明,至少在10000—3000年前,有人类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藏南地区已是很“繁华”的地方。从当地出土的穿孔石球,涂红球形敲砸器,圆孔石刀等,可以设想当时繁荣的社会状况。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出土的刻槽石刀、石凿、骨匙、骨锥、石斧,以及花纹精致的陶制生活用具,种子和各类项链装饰品,都足以证明当时制作工具、种植农作物和制陶技术已是相当普遍而精细,标志着当地人类文明已相当发达。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6世纪的青铜箭簇,标志着西藏早期的金属时期。大致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留有岩画、土石建筑等,狩猎、畜牧,演武争战,神灵与巫师,舞蹈及自然崇拜,原始宗教等,在博物馆中都有较翔实的反映。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世纪〖633—846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在逻些(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确定文武官制、制定刑法、建立强大军队,并与唐朝缔结密切关系,至元朝西藏正式纳人中国版图。公元641年,绘制了“魔女仰卧地形图”,可见当时的版图是统一而完整的。分裂割据时期(846—1260年)之后,出现萨迦地方政权时期(1260—1354年)。公元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八兼并群雄建立蒙古汗国。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国王位,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灌顶国师,賜玉印,委其兼管总制院,使他成为中央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公元1297年统一中国,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记载,标志着从此以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一部分。

    值得自豪的是,完成影响如此深远的辉煌大业者,竟是我们的祖先忽必烈大帝。文化艺术方面,博物馆内有许多手抄藏文经书和藏文古籍文献。戏剧艺术方面,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和德拉戏等。还有民族器乐,天文历算学,都是差不多与内地同步发展的。值得一提的还有藏医药学,有(四部医典》一书,在藏民中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样著名。展出还告知你,公元前8世纪,西藏的文化艺术已经相当的发达。尤以雕塑艺术为最,石雕、木雕都是精美绝伦。特别是唐卡艺术,其实也就像汉族寺庙里面的“水陆道场”一样的宗教绘画。它吸收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中国内地绘画艺术,多以纸绘制,以后出现毛绣等。还有皮具、毛纺织品、木器、民族服饰、民间竞技器物生活用具等,那些奇特的造型,展示和记录着神秘的藏北高原的人类文明进程。自然资源及登山科考成果展也是博物馆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博物馆是为了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而建的,规格和档次在当时都是全国一流。展出内容之丰富,布展之严谨都令人感叹不已,把西藏发展的历史渊源展现得十分明晰又直观。特别是古代历史和民俗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缺憾是对农奴制社会状况几乎完全没有反映,这显然是受政治形势的影响。中国的科学研究和一切事业都很难摆脱“政治”摇摆的影响左”和右的东西总是在干扰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使你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博物馆布展显然受到了右的东西的干扰。雄巴拉的藏宴西藏雄巴拉大饭店位于市中心江苏路28号,背靠大昭寺,距离布达拉宫也很近,面南坐北,不远处即是拉萨河的激流,环境十分优雅。一楼豪华餐厅,完全是藏式彩绘装修。

    在沿墙的高台条形藏桌上坐下来,有一种奇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服务小姐统统是藏民,性情温顺而美丽,微笑十分的真诚灿烂。依照藏族的礼仪,宾主的座次是十分讲究的。上宾受到特别的尊重和关照。第一杯青稞酒当然是由主陪敬给主宾。主菜以牛羊肉为主,做成各种各样的冷热佳肴。内地人大多吃不惯,因为统统是七八成熟。我倒是嚼得津津有味。至于糌粑、酥油茶、酸奶子、血肠、奶淹等,更觉得新奇有味。作陪的几名藏族工作人员都显得有些拘束,全然失去了藏民族的热情和奔放。

    他们从小在内地读书,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深入后藏路旁的植物,以杨树和沙柳为多,表现最佳的树种仍然是柳树。毛头柳与垂柳在这里生长极佳,也说不清内地的这一树种是什么时候由何人带到西藏来的,或是当地原先就有。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是带了许多内地的工匠和植物的种子,其中会不会有柳树,不得而知。只看到这里的柳树,较之内地要长得高大茂盛,柳叶似乎也较内地要阔大一些。

    在高寒干旱的石滩地上,它们生长得从容惬意,就像当地藏民一样,对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似乎一无所知。人应当有柳树这样的适应性,有柳树这样对于环境毫不挑剔也从不屈服的精神。刚出拉萨城后不久就遇车祸现场,有人倒地丧生。道路太窄,勉强可以会车。这一幕仿佛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使整个旅行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汽车沿着高山峡谷前进。雅鲁藏布江在左侧悬崖下流淌。过了一个叫色麦的村子,山势猛然变得十分险要起来,可遥见雪山峰巅。公路在峡峪山腰盘绕,十分陡峻危险。这一刻,你才真正体会到全车人的性命都在司机的双手中掌握,特别是两车相会时,只要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设想。越过两山一流的峡谷,河面豁然开朗,雪山被云雾笼罩,展现出神秘色彩。江边有人用羊皮筏摆渡。石岸上是光秃秃的,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只要山脚下边有一小片上地,人们就在上面种上油菜、土豆和青稞,栽上杨柳,用石块砌成简陋的房子,形成一个村庄,令人非常感动。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能为力,只有借助于神灵的保佑。宗教力量几千年在这里经久不衰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江流的上空逆风飞翔。它挣扎着不被山风吹走。那禿山一样的灰色的羽毛,使人产生无限的怜悯,为它的命运而担忧。这只小鸟,它避风遮雨的窝巢在哪里呢?岩石缝隙中的一棵小草顽强地生长着,开着不易被人注意的花朵,使人望而感动。

    在内地很少有这样的感受,无比脆弱的生命的顽强存活,在这里本身就是奇迹。牛在陡峭的石坡上吃草。

    在大山怀抱里,其躯体像兔子一般大小,可见山有多大,沟有多深。江流浑浊而湍急,翻卷着波浪。两岸岩石乌黑光滑,记载着岁月的流逝。地势在不知不觉地升高,呼吸渐觉更为困难。进人江流冲击平原地区,村子大了,树也较多了。青稞正在抽穗,油菜正在开花,像一块块的绿毡上绣着金黄的图案。其中斑斑点点的乳白色的野花为绣毡增添了洁白的色彩。车子在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上停下来休息。大家有的跑到远处解手,有的开始把一筐水果由车上取下来,分给大家吃。更多的人注意着周围的环境。两山环抱着,像个小天井一样,头顶上透着湛蓝的天。江流与来路,像两道深色的细线遗落在山腰与峪底。人在这种境地思想像小孩子一样单纯,更像哲学家一样深邃。严峻与肃穆组合成死一般的寂静,一切都仿佛凝固了。日喀则是藏西北重镇,班禅大师的宗教领地,也是与拉萨齐名的高原城市。

    在未来西藏之前,就了解过不少关于日喀则的故事。到了西藏不来日喀则等于没有进藏。因此在原先没有安排的情况下,经努力争取,补进了这一行程。日喀则的最大特色也是宗教圣地。扎什伦布寺这座寺院,由四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447年创建,是藏传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其中供奉着一世达赖和四世班禅灵塔,50多个佛殿组成宗教建筑群落,坐落在一座形同笔架的青山之下。灵塔同五台山相似。下面是喇嘛灵舍。弥勒大殿(供奉如来佛),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高26.2米,用了23万公斤黄铜,558公斤黄金,1914年五世班禅铸造,仅莲花宝座就有4米之高。十世班禅灵塔大殿,1989年新建。三年建成,6000万元人民币,600多公斤黄金、白银。塑像后面是肉身。塔身分三层。高11.52米,镶嵌着800多颗宝石。壁周左为九世班禅,右有十世班禅法体安坐在里面。四世班禅灵塔1662年建,没破坏。2000多公斤白银,300多公斤黄金,7000多颗宝石。四世班禅93岁圆寂。五、六、七、八、九世班禅全葬灵堂,“文革”中其中五个被破坏了,遗骨被僧众保留下来,1985—1989年十世班禅主持修此塔,重新安葬。1989年,十世班禅亲自开光,圆寂在此,年仅51岁。五个香骨盒,共用白银1600多公斤,黄金200多公斤。据说当时举行最古老的仪式,500人念经,十世班禅亲自讲经,盛况空前。就近平川地上,有十:班禅大师官邸,1995年修。

    是国务院特批建造的,供他在西藏居住使用。

    开放的日喀则日喀则市区规模不大,但街道宽阔整洁。市场十分繁华。内地来此做生意的人很多。我们到的时候,适逢日喀则“两游一节”,即中国民间艺术游一西藏圣地游、登日喀则珠峰文化节,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据《日喀则日报》报道,本次共谈成62个项目,签约6.2亿元。其中加工工业36个,旅游9个,畜牧养殖9个,环保2个,市政建设6个。可见今日的日喀则,已经是一个开放的高原古城了。旅途断想一路上崇山峻岭,亦可说是穷山恶水,人穷地薄。最好的建筑物是庙,最富有的人是僧,最排场奢侈的场面是佛事。扶贫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治愚的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移民搬迁看来是一个好办法。把人尽量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相对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科技知识传播。用现代文明改变人的精神,逐渐营造文明社会,这应当说是西藏广大农村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吧。外地人到西藏,只要深入到民间,普遍觉得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太差,认为藏民“脏”。这种看法也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以为是个习惯问题。长时间不洗衣服。不洗澡,是很不好的习惯,要下决心加以改变。虽然这里寒冷干燥,细菌较少,大体又是一个极干净的环境,人们疾病反而不少。陕北解放初期,农民也是这样,许多老农民连脸都不洗。经过努力,眼下没有这样的人了。可通过学校教育,教师身体力行,亦可借助宗教的力量。寺院中的僧侣可带头洗澡净衣,形成规矩,就很容易推广开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不必讲太多的大话,例如要求从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改善家庭院落卫生,以至改变村容村貌等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坚持数年必有大效。群众卫生习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疾病减少,体质增强,其实也包含着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劳动生产,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这些看似具体细小的事情,其实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许多人长期努力。

    急功近利不行,单纯物质支援其实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过分的物质援助,还容易滋长懒汉思想,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倾向。现在看来,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已经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光同情艰苦环境中的处境,而要努力寻找从根本上改变其处境的科学有效的途径。看来西藏除了海拔高之外,植被太差也是缺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使山川秀美起来,氧气会成倍增加。自然力当然也有不可抗拒的成分。但并不是说,人在大自然面前完全无能为力。顺应自然规律,同样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西藏广大地区,降雨量普遍在六七百毫米,常年气温在10度至30度之间,完全适合多种植物生长,采取各种办法保护现有植被,大面积植树种草,可以逐渐阻止日趋恶化的环境。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是完全可能的。沿青藏公路行进,途经堆龙德庆县城。一路上雪山草地景色十分迷人,雪山融水沿山沟流淌而来,清澈而欢快,像藏族歌手唱出的颂歌一样动人。雪水在低洼地带形成沼泽,水草丰美,牦牛肥壮。藏族牧人悠闲地围坐在绒绣一样的草地上,喝着酥油茶,嚼着糌粑,歌唱谈笑。白色蓝花的帐篷在雨后的阳光下银光闪烁,羊群像淡黄的花朵盛开在草地上。当雄是典型的藏北风光。草地辽阔墨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高山雪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胸不可能不开朗。牛粪在牧人们的生活中,显然是举足轻重的。人们把牛粪貼在院墙上晒成粪饼烧火。还有的把牦牛粪粉碎,打成粪坯垒成粪墙,以备燃用。以牛羊粪便为燃料,这也是千百年来高原牧场实现生态平衡的一个良好习俗。澳大利亚草原牲畜粪便成灾,只得引进屎克郎来帮忙解决。现在有些地方盲目移风易俗,把一些很好的习俗改掉了,而代之以有污染、不利于生态恢复的所谓“现代习俗”,结果破坏了人类生存空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现象。人类是该停止征服自然的“斗争”,坐下来好好地观察和思考一下自身的生存问题了。纳木错湖纳木错湖一人间仙境。

    在银色雪峰之间,蔚蓝色的湖水,飘浮着白云。

    在五千米高原腹地,出人预料地呈现出来。面积近两千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蓝格茵茵,一望无际,令人心旌摇荡。汽车沿着漫平的山丘向湖边滑行,人则产生无限遐想。等你来到湖畔,面对那浩淼如大海的湖水,你再也抑制不住情感的奔涌。湖边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纳木错湖,美丽的湖!蔚蓝色的水映着白云雪山的倒影。我们在湖边流连,舍不得离开。这样纯洁的水,只有天际才有,这样纯色的水,只有高原才有。于是不会作诗的我,竟然在湖畔写下了一首题为《纳木错湖》的小诗:你是高原的眼睛,你是高原的心灵,你是高原的魂魄,你是高原的深情。我们从万里之外而来,只为看到你的尊容。我们渴望已久,只为领略你的风情。

    来到你的身旁,不会作诗的人变成了诗人。抚摸你的玉体,再冷酷的心灵也会变得温柔。我们在你的身旁,感受到的是你的高尚,没有任何世俗的东西能够玷污你。你博大而纯净,如今人世间很难找到你这样的超脱与安宁。我们坐在你的身旁,听风把你的躯体摇憾。风儿是你的伙伴,云儿是你的朋友,雪山远远地守护着你,幸福的纳木错湖。白云紧紧地亲吻着你,蓝色的纳木错湖,有幸能依偎在你的身旁,感到灵魂在接受着净化。每一个人都变得像孩子一样快乐而单纯。依偎在你的身旁,流连忘返。四千七百米的高空,有你这样一汪神奇的净水,谁说不是奇迹。而一个人有幸见到你的风釆,贪图你的风情,是万幸之事,终生难忘的经历。啊!美丽的纳木错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你的源泉来自天上,你的志向高过蓝天,拜访过你的人,再也不会为世俗所困。你的倩影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我坐在湖边,坐在一块巨大的古老的岩石上写下这些痴情的诗句,感到天空有冰冷的雨星落下来。滚烫的脸上一阵阵地渗凉。湖面上几多阳光,几多阴云,风在推波助澜。你突然意识到,如此高险之地,远离尘嚣之地,也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淸静。湖欲静而风不止,水欲眠而浪不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界。人不必逃避现实,而要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意想不到的种种矛盾、斗争。生活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也即在此间,耐人寻味,其苦无比,其乐无穷。草原的魅力傍晚在青藏高原上行进别是一番景象。路边草地上藏族牧人的牛羊群和黑色的牦牛棚不断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那种安详,那种淡泊,像纳木错的天水一般悠闲而从容。帐篷的外面,卧着善良的牧羊犬,停着蓝色的大卡车。年轻的藏族姑娘,在草地上晾晒洗干净的彩色衣裙。年迈的老阿妈把白色的羊毛摊开来晾晒。生活就这样慢节奏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夜晚跳锅庄舞的篝火的灰烬还依稀可辨。想像得出牧民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平静而充满欢乐。这里没有都市的喧闹,没有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很少名利角逐的烦恼。这里有的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賜与接受这种恩賜的感恩戴德的虔诚和喜悦。

    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有牧民正在修造住房。看来一部分人游牧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定居似乎被认为比游牧要“先进”,实际上是否先进,很值得商榷。看得出纳木错湖的湖面在逐渐缩小,原先的湖底露出来,变成了绿色的草地,这与全球气候变暖,雪山积雪逐年减少,积雪线上退有关。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遏止,纳木错湖的前途令人担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叫人看,是悲剧。一座纯净无比、美丽无比的高原湖泊走向衰涸,虽然速度尚慢,但也无疑充满了悲剧色彩。一路走着,看到由湖底变成草滩上成群结队的兔鼠打洞翻土肆虐其间,破坏着草原,心中的担忧便又加深了几分。夕阳用金色的光辉涂抹着辽阔的湖光山色。草原显出特别的美妙壮观。汽车沿原路返回,又一次盘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风口。风仍然吹得很紧,连悬挂经幡的巨大的铁柱子都被吹倒了。千百年、亿万年来,这无情的风,像怪兽一样撕咬着峻拔的山岩。把整块的石头咬得千疮百孔,千奇百怪。站在风口上,最后回望远处的纳木错湖一眼吧,感到那水更蓝、山更青、云更白,完全是天堂之中的神话世界。下了这道坡,就是艰辛困苦的人间,这么想着心中涌起一阵惆怅。军人西藏的军人大都来自内地。西藏军区副参谋长杨建雄就是其中的一位。杨是陕西子长玉家湾杨家沟人。1969年入伍进藏,当时才16岁0953年生他进藏30多年,由班长一直当到旅长,又提为军区副参谋长,性情憨厚耿直,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对边防事业充满了热情和信心。陪同的儿位年轻的陕西军人,也都单纯朴实。艰苦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亲和力与互助感。杨在谈到自己的许多战友因种种的原因牺牲在青藏高原时,心情十分沉重,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显然,他心里很满足,一再表白要为国防事业多做贡献。

    他把两个孩子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在距拉萨很远的地方工作。

    他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西藏的职业军人。

    他说经常要下去检查边防工作,一跑就是几十天,甚至两三个月。由于高寒、干燥、缺氧,经常会流彝血。但他对此已是习以为常。

    在他的面前,你不能不肃然起敬。雪域高原的军人,像雪山峻岭一般昂首挺立在祖国的边防线上,那种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的古铜色的脸,那种对藏族人民无与伦比的深厚感情,那种任凭风霜雨露、严寒酷暑如何折磨,永远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你的心中,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至高无上,像雅鲁藏布江一样涌流不息。直至离开西藏那一刻,我还在用一句新学的藏语为杨参谋长和他的战友们祝福一一扎西德勒。公仆风采西藏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拉萨市委副书记王延平。王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前进藏的援藏干部。

    他自称喜欢旅游,把西藏各地都转遍了,显然没有长远打算。但他说对这地方产生了感情。

    他是经济学博士,席间提出了西藏公路建设和运行成本及社会运行成本的问题,声言,据他初步估算,西藏公路运行成本大约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社会运行成本是全国的2.5倍。

    他提出这两个概念大概是要说明西藏经济发展难度很大。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探讨,即成本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一个国外游客,到北京旅游一整天花销同在西藏一天的花销是不同的。王的“成本”理论同时也说明,游人平均在西藏一日的花销是在北京花销的两三倍,如果这个理论成立,西藏每年约有六5万游客,仅此一项收人也很可观。因此,我们对发展西藏经济还是有信心。西藏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的。西藏发展探险旅游、风情观光旅游和会展旅游是得天独厚的。可以预言21世纪全世界旅游热点地区就包括中国的西藏。地球上最原始、最圣洁、最神秘、最丰富的一块地方,对我们人类永远都会充满诱惑和感召的魅力。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立国同志一天晚上在家中会见了我们。李是1953年生,辽宁省人,1993年进藏,曾任辽宁团省委常务副书记,盘锦市副市长。

    他进藏时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长,1995年兼任区党委常委后又任副书记。

    他谦虚而平和,脸色黎黑,身体结实健壮,外貌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谈举止表现出沉稳与自信。谈话深沉而简明,气质刚健而有力。

    他和他的夫人,对于内地来的同志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与真诚。对内地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西藏反分裂问题。当然也涉及1959年和1987年两次平叛和平乱问题。涉及达赖、班禅以及民族宗教政策。

    他很健谈,体现出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李是我们见到的西藏职务最高的领导。随后又见到了更年轻的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胡春华同志,他北京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进藏工作,先奋斗八年,担任了一个地区的专员,又奉调团中央工作四年多,近期二次进藏。不到四十岁的他对工作和事业充满了信心。

    他使你想到,我们党在使用和培养干部方面,是极严格而认真的。虽然各地也出了一些“害群之马”,但客观讲,我们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并不是在下降,而是在提高。有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被任用在各级党政重要岗位上,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充满了希望。我们国家的前途与西藏的未来像纳木错湖上雨后的彩虹一样美丽动人。2002年8月5日至12日记于旅途后记:西藏归来,立即投人了紧张的工作,根本无遐顾及这些信手记下的笔记。西藏渐渐地又变成了记忆之中的一个遥远的梦。但日子一久,这个梦中的存在,却又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撩拨着你,使你在情感深处难割难舍。这些原本并没有想到要整理出来的文字,便成了一种心灵的寄托。情不自禁地就要翻开看看,越看反倒觉得很有几分真实与新鲜的味道。于是忙里偷闲地把它整理出来,希望能与未去过西藏的朋友共享,也许只是一相情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