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感谢这几本书,《爱之罪》《古玩随笔》《与电影一起私奔》。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萨德的《爱之罪》。萨德,这个从贵族流氓到平民囚徒,30年铁窗生涯培育出来的一代文学怪杰,在生前臭名昭著,伤风败俗,医学术语“性虐待”一词以他的名字命名;而20世纪某些超现实主义作家和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学生却将他奉为追求自由解放的大师,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争议的作家。我从书架上随手取下《爱之罪》,只是想打发突然而起的虚空心态。可是,在震撼的内容之中,却并没有太多的技巧,他过多的叙述削弱了故事的惊险与悬念性,让我感叹如果书的内容放在现代某个色情作家的手里,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哩。不过,他那些离奇荒唐的错乱情爱故事所折射出来的奇特诡异的想象力,仍然让我对他这个在那个年代里充满叛逆精神的作家心生敬意。
我所谓的虚空的心态,就是突然不想做现有的一切事情,不想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会面,也不愿出席有意义的郊游聚会……这样的时刻在以前的时光里偶尔也有过,但似乎没有这一次来得严重。我慵懒地沐浴、慵懒地喝咖啡、慵懒地接电话,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期待思想不要降临到我的脑子里。我怅惘地问自己,你怎么了?
《古玩随笔》是多年前一个刘姓文友的书。前不久出差长沙时,在朋友的聚会上巧遇他,他特地送给我这本书。据说文友刘现在最上瘾的事就是收藏了,而文人搞收藏,自然就多了更多的思考与抒情的方法。我与收藏界有点联系,可真正被古玩打动可能就在读这本随笔的时间。虽然心理上处于虚空,可随笔中透出的古玩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痕迹,却是让我不能无动于衷地被吸引,它让我直面到收藏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王樽是一个已有十七八年友情历史的朋友,初相识的时候,我们都在正吸引全中国目光的海南岛。但那时候,我们见面也都是在一些与文化新闻相关的会议上,印象中没有什么私下或小型的聚会。2000年我去深圳,见到已开始在深圳文化圈呼风唤雨的王樽,闲聊起来,才知道他对我的一些作品如数家珍。他竟记得在海口什么地方我和他还有什么人在一起吃饭的事,让我既惊讶又惭愧,惊讶朋友对我如此在意,惭愧我对朋友如此疏忽。王樽却淡然一笑,说我是你的读者嘛。当然,我没把他的话当真,认为深圳将是我们探讨文学的大沙龙。在他的推荐下,《深圳晚报》的副刊部主任准备给我开一个专栏,谁知道我刚写了一篇就离开了深圳北上京城,与王樽的会晤,成了以年为单位计的事了。说来也巧,在整理从海岛搬到京都的行李时,我竟然在往年的剪报中发现了一篇王樽的千字文。文章虽短,却才情毕现。原来我早就是他的粉丝了哩,有剪报为证。王樽却不敢相信。此后一晃又是多年,有一次他来北京参加冯小刚还是张艺谋的什么电影开机仪式,我才知道他已经涉足影视圈报道与评论,且出版了好几部影评著作。有导演朋友批评我说,你真孤陋寡闻,王樽可是大腕级的电影评论家了。那一刻我真的很汗颜,忙向王樽索要签名文集。王樽送了我一本新出的《与电影一起私奔》,呵呵地笑着说,你多批评指正,我仍是你的粉丝。也许是出于对朋友漠不关心的歉疚,也许是对电影的热爱,王樽送给我的《与电影一起私奔》,我一拿回来就没有往书架上搁,而是摆在茶几上以便随时可以阅读。没想到这么快我就有了整段时间来读它了,这一读不要紧,拿起来就没敢轻易放下。这不是传统的影评,不是泛泛的电影介绍,也不是理性的电影专业研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由看电影引发的生活感悟与人生价值思考。在缤纷的影像之外,王樽的善良与狡诈、坦荡与精致、随性与深刻、质朴与智慧,在他诗歌般跳跃、音乐般起伏、歌吟般抑扬的文采中显露无遗,而且不止这些,书中游荡着一个思维广阔、性情浪漫、学养深厚、思想敏锐的超级影迷的灵魂,他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心生艳羡。天啊,这本书名性感、装帧有着电影慢镜头质感似的影评文集让我快意,又让我沉思,虚空的心被一堆散淡而华美的语言所填充。或许只有引用文集封底一句评论才能准确表达我对它的感受,那是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的话:“王樽先生对电影的感悟与独特理解令我惊讶与欣喜。”
然而,这种饱满的情绪是一时的,掩上书,我依然茫然无措。
那就看《与电影一起私奔》中提到的电影吧,看那些我看过或没有看过的经典电影,我要在那些美得一想起来就要落泪的电影中复苏我疲惫的心灵。
《乱世佳人》《保镖》《人鬼情未了》《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情人》……
一部接一部,虽然已看过,有些还看过不知多少遍了,可它们,经历磨难而不朽的爱情,经历万劫而不败的英雄,经历沧桑而不移的情怀……种种,种种在现实中已变成童话的梦,还是击疼了我的胸口。
我的肉体感受得到疼痛,却感受不到窗外的春天。窗外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嫩绿的树叶以及柔蜜的细雨,似乎都与我无关了,我的眼里只有那些因久远而益发美丽的故事,它们因为艺术成功的虚构而成为岁月永远关闭不了的窗口……
啊,我找到了《红磨坊》,这部我向往已久却一直无缘观看的名作。
这是一部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由澳大利亚知名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的歌舞片,讲述的是19世纪巴黎夜总会的浮华生活。克里斯蒂安是个有着极高艺术天分的青年诗人,由于无法忍受庸庸碌碌的父亲而离开了家前往巴黎,在社会底层的波希米亚人聚居区蒙马特落脚,并在不久后进入了艺术家图卢斯的生活圈子“红磨坊”夜总会,这是一个充满性、毒品、狂热和疯狂康康舞的世界。在这里,克里斯蒂安疯狂地爱上了“红磨坊”的明星莎婷,她是一颗“闪亮的钻石”,是“红磨坊”乃至巴黎最漂亮的妓女。克里斯蒂安陷入了这场注定最终没有好结果的爱情。这部悲喜剧歌舞片,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巴黎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死亡和再生、新技艺以及巴黎放纵时期的见证。
随着剧情的展开,剧中人物的命运也展开了。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圆形柱子的舞女告诉我什么是被当时的英国人视为下流放荡的“康康舞”,似乎也告诉了我人物命运的走向。但是,当克里斯蒂安那金属般的声音穿透了天空,穿透今天这个被我关在窗外的春天落进我的心灵的时刻,我明白了这部影片之所以经典的含义:这世上最美妙的事莫过爱人以及被爱……
“这世上最美妙的事莫过爱人以及被爱”,这不只是一句歌词。它唱出的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人类的每一分子共同的关于爱情的梦想。没有人获得过如此完美的爱情,即使获得过,也是稍纵即逝,无缘永恒。这也许就是《红磨坊》也只能是一个悲剧的内在原因。因为,如果莎婷不死去,他们的爱情如何结局?红磨坊的老板说,“爱不是我们能奢望的……心破碎,笑容挂在脸上,戏还得演下去……”
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灵魂的力量。梦想之所以被称为梦想,是因为它不可能实现。经典的爱情影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爱情是现实中的人们梦想着拥有却无从得到的。有人说,爱一个人,就是为他(她)毫无怨言地付出,不求回报地付出。错,付出,却不是彼此对等的付出,爱对方,对方却不爱你,这样的爱注定是要以死亡告终的……
呵,我想到了“死亡”这个词,突然明白了我感到虚空的原因:在这些天读过的书里,有不少关于死亡的命题。萨德故事里血腥的死,有些古玩散发着坟墓的阴气,殒逝于爱情者游走在人间的魂灵……而这些,无非是因为生命的死亡。宇宙的生命是无限久远的,但对于我们个体生命来说,生命却短暂得如同春天发芽的一片树叶,到秋天就得凋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死去,对不对?而我们生命的春天终将远去,在春天诞生的梦想却只能像电影一样成为一种虚构……
我,已是一个被朋友们称为“资深美女”的中年女人。“中年,意味着成熟,意味着青春永远不再。”
对,潜意识里就是因为承认了这一点而突然陷入了心灵的虚空!我没有透看尘世,我没有悟懂岁月,我没有历练成精,我没有掌控命运,我没有蒙受神恩吗……
不行,我不能一味地看爱情影片,不能一味地纠缠在对爱情是否永恒的拷问里。我必须更换一下我的躺姿,寻找那些内涵更丰富更深邃的电影力量,寻找到在春天就已经发芽的、生命中的橡树,寻找到树叶变绿过程中的丰富含义……
然后,我将打开窗户,将春天收尽眼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