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开朗的孩子,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闷声不语时都很着急: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流。父母要想培养出开朗的孩子,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就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闷声不语时都很着急: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流。父母要想培养出开朗的孩子,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就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假如孩子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将这些不快倾吐出来。那样,孩子心里的委屈、不满就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孩子也就会变得健康活泼。就算孩子没有遇到什么委屈的事,那么,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会让孩子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魄力。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当然也就很难引导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其实,父母可以通过培养与孩子共同的爱好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如与孩子下棋,一起听音乐、看球赛、游泳等。父母下班后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天说笑,以培养情趣,共享欢乐。父母首先要亲近孩子、信任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能倾诉自己的想法。

    宋小佳今年6岁,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一天,妈妈炒了一盘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菜,等妈妈再次来到桌旁时,宋小佳已经把鸡蛋吃得精光。

    妈妈看了一眼对她说:“父母都还没有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把鸡蛋都吃光了呢?”妈妈的责备让宋小佳很难过,于是躲到一旁悄悄掉眼泪。

    妈妈看到后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又没骂你,你还哭?”

    没想到宋小佳哭得更厉害了。妈妈感觉到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于是开始耐心地询问和开导小佳,后来孩子终于道出实情:“妈妈,在奶奶家时我吃得越多,奶奶就越高兴。多吃点儿,奶奶还表扬我呢,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别人没有吃的时候,自己不能都吃完。”

    妈妈听了后,说:“乖女儿,妈妈这次不怪你,但是你以后要记住,不论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明白吗?”

    宋小佳点点头。

    假如父母不与孩子交流,一味地责怪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苦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委屈。孩子考虑问题十分单纯、幼稚,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来衡量他们,而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做,才会培养出乐观、豁达、有主见、自信的孩子。

    宋小佳的妈妈鼓励女儿说出了哭泣的原因,不仅消除了母女之间的误会,还使宋小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假如妈妈采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她,也许会引起孩子的疏远和反抗,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始终要记住,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孩子把不敢说的话讲出来,让孩子慢慢就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巨人”。

    爱心指导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的4个方法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很多父母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爸爸忙,妈妈忙。为了节省时间,妈妈们经常催孩子:赶快吃饭、赶快写功课、赶快洗澡、赶快……就这样不停地催促,哪有心情和孩子好好聊天呢?但父母没有想过,如果不多和孩子沟通,就不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且,孩子只有在频繁的沟通中,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认真倾听孩子的话。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为了让人多听少说。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而不喜欢倾听,尤其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更喜欢以“家长”的姿态教育孩子,说起道理来滔滔不绝。然而家长不听孩子说话,就不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管教也就无从谈起。其实,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困难,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孩子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父母不要打岔,只需要做出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示赞同、鼓励即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愿意听自己说的话,他一定会很高兴,并乐意将谈话继续下去。通过倾听,父母才知道孩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在想什么。

    3多鼓励赞扬、少责骂。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孩子不耐烦地对父母说:“懒得理你”,很多人觉得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孩子用这种口气和父母说话时,表示他已经对父母很失望,甚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失望了。很多孩子和父母沟通不畅,干脆就选择不沟通。也许以前孩子很喜欢和父母聊天,但他的话语权得不到尊重,因此不得不放弃。

    4教育孩子应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一般来说,有效的建议,都是有的放矢的。想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效的建议提得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一旦恶性循环形成后,孩子就不那么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正确处理孩子的抱怨和发脾气

    每个人都有一些负面情绪,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所以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牢骚满腹,甚至会当众发脾气。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这样会觉得很难为情,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会暴怒,严厉教训孩子;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思索孩子此时的真正心理。父母这种态度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孩子爱抱怨的问题,反而更加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度有限。他们想去外面玩,但父母不允许,他又不能理解父母不允许的原因,就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孩子到4岁以后,对挫折有了一定的容忍力,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发脾气就会越来越少了,如果这时候他的脾气还是很大,父母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了。

    其实,抱怨和发脾气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情绪宣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抱怨、偶尔发发小脾气,但要找到孩子发脾气、抱怨的原因,再正确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

    文文是个可爱的女孩,但她很固执,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发脾气,并借机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家文文平时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软硬不吃,真让人发愁!”一天,一位朋友说:“她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吧,你应该静下心来找找原因。”

    妈妈留心观察后发现文文总是在父母不耐心或者有恼怒表情时开始“发威”,而且纠缠不清。妈妈感觉到,也许文文一看到父母生气,就会想到她们不再爱她,所以“小心眼”里产生了危机感,从而暴怒。

    不久,文文又一次闹了起来,这次妈妈没有训斥她,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文文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心里难过呢?”刚开始,文文并不理睬妈妈,过一会儿,文文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看到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有点急躁。你要相信妈妈,你永远都是妈妈的好宝贝,妈妈永远都会喜欢你!”文文听后破涕为笑了。

    文文的妈妈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方法。在孩子抱怨和发脾气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动辄就严厉训斥甚至打骂,那样会阻碍孩子情绪的宣泄,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出明事理、有气度的孩子,就要用科学的方式正确处理孩子的抱怨和发脾气。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亲子关系,让家庭和谐美满。

    爱心指导正确处理孩子抱怨和发脾气的3个方法

    1父母要给孩子抱怨和发脾气的权利,当孩子发怒时,父母不妨先坐下来,不要急于阻止他的怒气,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同时,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乎他的,然后再慢慢引导、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这样才有利于疏导孩子的情绪,并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2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抱怨和发脾气时,成人之间首先要保持一致的态度,而不要形成几派。如果有人指责孩子,有人维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错,并使家长中的一方在孩子的心中失去威信。只有家长之间保持相同的立场,孩子才会去反思自己,并慢慢制止心中的怒气。

    3如果孩子养成抱怨的习惯,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在其发脾气时故意忽视不理,让他慢慢冷静下来;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发泄出来。父母要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这是孩子心理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问题。

    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

    牢骚满腹是一种消极人生态度的表现,不但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还可能影响他人的情绪。父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感染,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进而形成胆小、封闭、甚至敏感多疑、自信心不强等性格特点。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我这个孩子,一点都不争气,学习不用功,在家里做作业慢吞吞的,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显而易见,这些抱怨、指责会阻碍孩子潜力的发挥。换个角度讲,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每天面对批评或牢骚,也会失掉信心。因此,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牢骚满腹,若是始终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张阳光的面孔,那么孩子的心中也会充满阳光和活力。

    琴琴从小就练钢琴。一次,琴琴正在练琴,妈妈在旁边监督,发现她手形不对,就用一根小棍挑起她的手腕,大声训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手形不对,你怎么总是出错啊?”

    琴琴马上改了过来,但是不一会儿,手形又不对了,妈妈又大声训斥她。这样很多次,琴琴也有点着急了,对妈妈说:“我练不好,我不练了!”说完就跑了出去。

    其实刚开始练琴时,琴琴很积极,每天都主动要求练琴,并且很努力。但在妈妈一声高过一声的训斥中,弹琴变成了琴琴最讨厌的事情。妈妈常常对她发牢骚:“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看你们班某某同学,学习比你强多了,他妈妈和我在一个单位,你这样让我在单位里都抬不起头来,所以你一定要超过他。”每每听到这个,琴琴都十分沮丧。

    因为妈妈每日牢骚不断,琴琴的钢琴不仅没能继续下去,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不仅如此,琴琴和妈妈的关系也每况愈下,最后降至冰点。

    琴琴的妈妈和很多父母一样,面对问题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不断地埋怨指责,这样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父母经常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发牢骚的行为,会让正在成长的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实,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只要他努力就一定能行。即使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应该以冷静的分析指导取代粗暴的发脾气。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种信心和支持,培养出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爱心指导在孩子面前克制发牢骚的3个方法

    1在孩子盲目冲动时,父母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正常活动。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发牢骚,会让孩子的心情越来越坏,甚至会产生抑郁。有的父母只顾自己嘴上痛快,怎么有理怎么说,甚至让话语偏离事实,对孩子很不公正。这些方式都会给孩子错误的人生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十分不利。

    2父母要平静对待孩子的错误。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就大肆指责孩子,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罗列罪名,只要是平时做得不对的、不好的,有关无关的都扯进来。本来孩子心情就很沉重,这时父母非但没帮助他们解脱,反而火上浇油,使孩子更加委屈,更加烦闷,甚至感到绝望。这对孩子改正错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既不要一味地乱指责,也不能盲目地表扬。在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千万不要再给他贴“标签”。因为,很多孩子自身有了缺点后,他们也感到矛盾、彷徨、痛苦,这个时候你还去给他贴“标签”,例如“自毁前程”、“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一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孩子渐渐长大,隐私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如何尊重、保护孩子的隐私,成为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不少父母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些事瞒着家长,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父母有些惶惶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

    其实父母不必惊慌,每个人都有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虽然小,但作为一个人,他也会把自己的隐私看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粗暴地干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深孩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立,轻则会伤害孩子,重则让他们关闭自己的心扉,形成自闭的不良性格。虽然父母窥探孩子隐私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毕竟尚未成熟,处理一些事情难免幼稚、失误,但粗暴地干涉孩子的隐私,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和自我掌控权利,才能让父母与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甘心将自己的秘密与父母分享。

    星期六,儿子不在家。高有亮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的书桌上学习用品比较乱,准备帮儿子整理一下,一不小心碰到了抽屉上挂着的锁,高有亮突然很想打开儿子抽屉看个究竟。于是,他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

    日记本有这样一段话:“上学以后,我的心里就开始变得空虚与孤独。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他们根本不明白我心里真正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该死作业时,我就特别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和小朋友们玩一会儿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高有亮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原以为自己的心与儿子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他根本不是儿子的“好朋友”,他失落地站在那里……

    吃晚餐的时候儿子很沉默,突然开口问:“爸,妈,你俩谁动了我的东西了?”

    高有亮心里一震,但装作没什么事地说:“没有啊。”

    儿子脸上闪过一丝怀疑,一丝不悦,但什么也没有说。高有亮非常想知道儿子的心思,尤其是对他的看法,两天以后,趁着儿子不在家,他又偷偷溜进儿子的房间,想翻开儿子的日记本,但翻开第一页后他吃了一惊,只见儿子在上面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尊重我!”高有亮虽然很好奇,但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隐私,把日记本原封不动地放回了抽屉里。

    晚上儿子心情很好,对高有亮说:“爸爸,谢谢你对我的尊重!”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上用胶水、颜料等做了严密的标记,只要翻后面的内容,肯定就会被发现。高有亮知道后,坦诚告诉儿子那天一时好奇侵犯了他的隐私,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儿子眼里满含热泪。从此,高有亮父子真正成为了“好朋友”。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隐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孩子一个人。尊重孩子的隐私是父母保护孩子的重要内容,父母不能借教育孩子的机会而窥探孩子的隐私。唯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感觉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从而形成乐观、开朗、有爱心等良好性格。

    爱心指导尊重孩子隐私权的4个方法

    1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要乱翻孩子的东西、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不要私拆孩子的信件等。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如临大敌。要客观地分析这些“秘密”,有的秘密或许只能孩子自己知道,那就让这一份秘密埋藏在孩子的心中吧。

    2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并选择合适的引导方法。父母要努力创造一些条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才能减少神秘感,尽量避免窥探孩子的隐私,并适当给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有小秘密,父母要加强心理情感的疏导,这样不仅能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跟孩子做朋友。父母要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遮遮掩掩的对话,而是热忱平等的交流,如此才能让孩子受到感动而主动袒露心扉。在此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走进孩子心中,减轻孩子心理上的负担,帮助孩子形成好性格。

    4父母要加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孩子的隐私权是孩子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不能随意干涉侵犯。对隐私权的重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懂得尊重个人隐私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父母在尊重孩子隐私权上也要“成长成熟”起来。“间谍式”的教育方法绝对不可取,不利于孩子形成好性格。

    教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

    如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唯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与合作的精神,是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孩子在成长中如果能逐渐学会分享,对孩子的人生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时,可以让孩子从趣味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当然,一个人如果把分享当成换取报答别人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只是一种“虚假分享”。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芬芬是80后年轻夫妇的独生女,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芬芬到3岁的时候,细心的妈妈发现她很少和院子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要求芬芬带一些小朋友回家玩,但没想到芬芬立即就拒绝了。

    妈妈很着急,于是几次邀请了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但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原来,芬芬不允许小朋友们动她的玩具。针对这个情况,妈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

    一天晚上,妈妈在给芬芬洗脸的时候问:“宝贝,上次咱们请了些好朋友来,但都没有玩好,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芬芬想了想,说:“是因为我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妈妈关心地问:“那咱们芬芬为什么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啊?”“他们动我的玩具。”妈妈听了之后沉思片刻,说:“既然是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当然要给他们一些玩具玩啊。”“但我就是不喜欢他们动我的玩具。”芬芬倔强地说,妈妈赶紧问:“是所有的玩具吗?”芬芬摇着小脑袋说:“也不是,我只不过不喜欢他们动我的动物玩具而已。”

    妈妈顿时明白了,那些动物玩具每天陪着芬芬入眠,对芬芬来说,它们的意义非同一般。“我明白,咱们只要把动物玩具都锁到卧室里,然后将其他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你愿意吗?”芬芬还是有点担心地问:“他们会不会弄坏那些玩具,妈妈?”“当然不会啦,你相信妈妈吗?”芬芬高兴地说:“那我愿意,我当然相信妈妈了。”

    又是周末,妈妈再次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芬芬热情地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玩得十分开心。

    从那以后,芬芬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身边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多。

    合作与分享,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娇惯、放纵,致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脾气大、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的毛病,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应该从现在起,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爱心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与合作的3个方法

    1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能力,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一些相关方面的思想准备。例如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每个人应负的责任;最后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这些讨论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受教育机会,能够让孩子知道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并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其次,还能够帮孩子们在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处在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团体中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帮助。这样,对孩子的分享与合作能力是一种很大提高。

    2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表扬自己。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当孩子做出分享或合作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方法来肯定孩子的行为,让他们体味到合作分享的乐趣,并且让合作分享逐步成为他们的意识。

    3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培养孩子的分享与合作能力,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教育方式不容易,因此父母要联合起来,以群治独,使“小家变大家”,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父母要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假如孩子的同伴范围有限,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他人分享,也体验不到合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他在玩耍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好性格。

    ★马上行动

    打开孩子心扉的4种好方法

    父母都希望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但孩子是以个体为单位存在的,即使年龄再小,也拥有着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假如父母使用的方法不当,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唯有用符合人性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下面列出几个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伤害。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同时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这种期待的具体是什么,这种期待并不过分。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孩子一定也会从父母的期待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2父母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和孩子是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是应该的。如果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会更加尊敬你,并且也会向你敞开心扉。

    3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我的工作细节有什么,它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人类有什么意义等等。现在许多父母的确都很忙,但再忙也不能成为疏忽对孩子教育的理由,“子不教,父之过”明确无误地说明了父母培养孩子的责任重大。父母应该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自己工作的细节,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体验,这样,父母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4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尽量少发表自己的见解。父母虽然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表现行为,但要接受他的感受。父母要明白,孩子诉说时,父母的关注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当孩子倾心向你诉说时,你自然也就走进孩子的心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