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布隆迪风土人情一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布隆迪,非洲的弹丸之地,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此地,体验这里别样的生活情趣。这里有迷人的风光,可口的食物,还有穿着美丽的姑娘打着鼓列队欢迎,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

    第一节深入布隆迪,一窥当地人的生活面貌

    布隆迪人算是非洲的一个传奇,除了不发达的经济之外,其风俗习惯也较为独特。当你看到饭桌上美味的食物,美丽的人拿着鼓在观望,不用说,这一定是宴请宾客。

    1.布隆迪人的吃喝

    布隆迪人到底爱吃什么水产品呢?简单一个字:鱼。补充说明:模样好看的鱼,但龙虾例外。

    布隆迪人不光对水产品挑剔,对其他肉食也十分在意。说吃狗肉、驴肉,那对他们无异于说“天书”,当然更不用说猴脑之类的稀罕物了。

    据了解,布隆迪人讲究吃“清洁”食品,诸如牛、羊、鸡肉和蛋类。

    非洲牛的背上多有一个峰,类似驼峰,那块肉细嫩无比。至于一些部族吃生牛肉、喝鲜牛血的事例就更多了。牛血简直就是马赛人的家常“饮料”,在牛脖子上“噌”地捅上一刀,插进管子就喝,满口香甜,味道好极了。非洲人也吃鸟肉,但有言在先:那是小孩子们的勾当。如果哪个不识相的成人去抓鸟,所有的人都会对其嗤之以鼻。相反,不少富裕人家,尤其是印巴人,每天都往院子里撒麦粒,以尽“乐善好施”之愿。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养蜗牛、卖蜗牛、吃蜗牛,甚至搞吞食蜗牛比赛。

    非洲报纸就把这当做“世界奇闻”登在报纸上。非洲蜗牛到处乱爬,但要当心,不要说吃,就是不经意赤脚踩上,就会得血丝虫病。

    有人曾询问过许多非洲人他们吃什么昆虫,得到的回答是:蚂蚱和白蚁。在布隆迪下大雨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抓飞蚁,尤其是夜间,飞蚁纷纷扑向灯下,脱掉翅膀在地上到处爬,一拾就是一箩筐。还有的人用小木棒插进蚁窝里引白蚁,插进去是黑的,拔出来是白的,然后用手一捋,幼虫纷纷落盆,据说可炒着吃。布隆迪人吃大米,也吃小麦,但主要是吃玉米。他们种玉米和其他作物很有说道,只上牛、羊、鸡粪,也用化肥。用玉米制作的响当当的当家饭叫做“乌嘎里”,算得上是非洲“大餐”。对普通东非人来讲,这种食品很神,几近威力无穷,想起它浑身是劲,看到它两眼放光,吃着它满口香甜。

    布隆迪人不喝开水,他们认为开水不解渴,越喝越渴,还是大口大口地灌凉水比较解渴。住在海边的人喜欢喝椰汁,那里的男人几乎人手一刀,专为削椰子用。他们爬树本领极好,用从芭蕉叶上扯下的麻皮盘成“8”字横扣在树干上,交脚登着“8”字的两个洞,然后腰背一弓一弓地往上爬,不一会的工夫就会爬到树尖上,砍下几个椰子连吃带喝。布隆迪人也用椰子或其他粮食酿造土酒,后来发现人喝了会双目失明或全身不停地脱皮,于是政府就明令禁止了,现在唯一允许销售饮用的土酒叫做“布萨”。喝“布萨”的场景很独特: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可以同时把自己携带的三五米长的细管子插进酒坛子,一边吱溜吱溜吸一边谈天说地,直到歪歪斜斜地打“醉拳”。

    2.鼓手出列,向宾客致意

    非洲居民,特别是布隆迪人,男女老幼,不仅能歌,而且善舞。

    唱歌跳舞,是非洲大陆上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如同东方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盐一样,非洲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歌和舞。高兴的心情要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忧伤的情绪要通过唱歌跳舞来宣泄;获得一笔收入要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即使明天可能揭不开锅,今天也要照样唱歌跳舞。

    布隆迪各地的民间舞蹈,是布隆迪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地区可分为北方舞蹈、南方舞蹈和中部舞蹈。

    北方舞蹈动作有力,其代表性的舞蹈有“英托利”,也是非洲中部最着名的舞蹈,男女舞蹈者均可表演,女子“英托利”又称北方女子舞蹈。其动作男女相似,大幅度地转动头部,甩动双臂;脚下打出复杂的节奏,并不时抖动双肩。舞蹈形式以双人对舞和集体对舞为主。

    舞者身着筒裙,脚下戴一串脚铃。

    南方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柔和、舒缓,主要模仿兽类、鸟类动作,均为女子集体舞蹈。较有代表性的是模拟一种皇冠鸟动作的舞蹈,其动作有伸展双臂、转头、动肩等,但脚下很少打点,也不像其他非洲舞蹈那么激烈。此外,还有男女舞者手持锄头表现生产劳动的集体舞蹈。

    通常女子表演时,由几个女子击掌伴唱,一女子身背圆鼓伴奏。阿加辛博舞是发源于南部马康巴地区、流行于南部尼罗河的发源地区的一种杂技性的男子集体舞。舞者头部左方戴发辫,上身赤裸,下身着剑麻裙,双脚戴铃。表演时身体保持后倾,不断旋转,双脚轮换跳跃。

    布隆迪中部高原的文化圣地基太加地区流行一种男性舞蹈“恩戈玛”,“恩戈玛”意为鼓和舞,在非洲中部、东部是鼓乐和舞蹈的统称。“恩戈玛”就是在鼓的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艺性舞蹈。表演时,舞者身披红、白两色的“康加”,头顶大鼓,手持木棒,敲鼓列队行进入场后,队形呈一字或半圆形排开,陆续将鼓放在地上,中间置一最大的鼓。先是鼓乐齐鸣,然后表演各种擂鼓姿式并不断变换节奏,变换位置和动作。

    舞蹈者或在中间大鼓处展示击鼓特技,或绕大鼓作腾跳、翻滚等舞蹈特技,节奏多变,气势雄壮。所用的鼓,多以硬木挖空,蒙以带毛的牛皮或斑马皮等兽皮。鼓重达几十公斤,高约50厘米,最大的鼓面直径可达80厘米。鼓声隆隆,舞姿豪放。

    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非洲人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就是平时工作间歇之际,劳动休息片刻,只要一听到鼓声或者乐曲声,他们便会扭动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那些少年儿童们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从小就养成了痴爱跳舞的习惯。走在非洲的大地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您遇上一名非洲儿童,即使语言不通,您只要双手击掌,活泼可爱的儿童就会当场给您表演一段舞蹈。非洲的舞蹈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难怪人们将非洲称为“一个热情奔放的歌舞之乡”。

    3.布隆迪人:爱美与农村人的生活

    布隆迪人对生活的热爱可以充分体现在他们对美的追求上。到没到过非洲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五彩斑斓的辫子,其中的许多奥妙却非尽人皆知。在布隆迪,大部分妇女的头发都是浓密而卷曲的。顺其自然,只会长成蓬蓬的一个“大帽子”,长度非常有限。那些长长的俏丽的小辫子都是编结在原来头发上的假发辫。

    弄一次这样的头发通常要两三个人齐动手,付出5个小时和6千布隆迪法郎以上的代价。耗掉时间、金钱,好不容易弄成这样,就会保持一个月之久。为此,姑娘们会涂上油脂和黏泥以防止散乱。然后再擦上用薰衣草、檀香木、丁香花瓣及合欢树皮浸泡的发油,使头发散发出芳香。还有很多姑娘喜欢把头发拉直。直发在非洲是美的标志。

    布隆迪的农村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间种满了布隆迪人的主食:绿香蕉和豆子,高的是香蕉树,矮的是豆子田。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远远望去,整个山间整齐有致,错落相间。

    在山上,很多人的住房都是红土坯的,其取材相当方便,在山上随便弄些土壤便可搭建一座房子。这样的房子简陋而危险,经受不住山洪的冲击。在布隆迪,农村人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其食品的来源便是自己在山上开垦出不大的地方种上所需的粮食,接下来就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贫瘠的土地、恶劣的天气以及糟糕的交通都束缚着这片土地的人们。

    第二节布隆迪的旅游胜地

    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一座座古城已经成为吸引世界人民前往布隆迪的一大亮点,世界各国人们的到来让这些身处沙漠中的建筑更加多彩绚丽。

    1.变幻无穷的坦噶尼喀湖

    关于坦噶尼喀湖湖名的来历,曾流传着许多种说法,这些说法主要有:一是1858年,英国人理查德·伯顿及其伙伴到该地考察,认为湖名来源于班图语,在班图语中,“坦噶尼喀”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之滨;二是在斯瓦希里语中,“坦噶尼喀”意为“岛屿”和“平原”,用作湖名意为“由岛屿和平原组成”,是指湖中岛屿密布,湖岸草原广阔;其三是有人认为“坦噶尼喀”是湖中生长的一种荸荠的名称,这种植物漂浮水面,大片聚集,鲜嫩翠绿,果实可食,用作湖名是指这里为荸荠汇集的地方。

    坦噶尼喀湖对沟通非洲内陆国家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非国家许多进出口物资从坦桑尼亚经坦噶尼喀湖运往各地。除坦赞铁路外,中非许多国家尚无铁路,靠公路运输往往要跨越崇山峻岭,时间长达2~3个月,这样坦噶尼喀湖就成了中非内陆国家的交通要道。

    坦噶尼喀湖不仅是世界上最狭长和最深的湖泊之一,而且是着名的潜洼地之一。它的湖面海拔774米,最深处与湖面高度之差,也就是它的最深处湖底位于海平面以下696米,居世界上湖底低于海平面的潜洼地的第四位。如果取坦噶尼喀湖底的平均深度,也比世界大洋面低200多米。

    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属于断层湖,南北长约679千米,宽度平均是50千米,包括了1828千米的海岸线(深度570千米),最深处位于坦噶尼喀湖的北部。由于它提供了非洲热带动物、水生生物干净的水源,坦噶尼喀湖周边和湖中的生物种类都相当丰富,生物学家甚至认为世界上80%的鱼类都曾在这个湖中被发现。

    坦噶尼喀湖像一条绿色的带子飘落在东非大裂谷的南段,如同大海一样,气势磅礴,变幻无穷。当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湖畔,湖面波光云影,白帆片片;极目远眺,可以望见湖对岸连绵起伏的群山,依稀可以看到缕缕上升的炊烟,风光格外绮丽。在阴雨天,满湖烟雾腾腾,浪花飞溅,就像置身于海边。落日西坠时,湖面浮光闪烁,人们可以欣赏湖上美丽的夕照。每到周末,椰树婆娑的沙滩上出现五颜六色的遮阳伞,人们在湖边游泳、钓鱼、晒太阳,水上俱乐部的摩托快艇在宽阔而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坦噶尼喀湖那迷人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给沿湖国家的旅游事业带来兴旺发达的景象。

    坦噶尼喀湖沿岸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这里是考察野生动植物的广阔天地。湖面平静如镜。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非洲的特有动物。

    湖中鱼类和各种水鸟丰富,是良好的天然渔场和鸟类群集之地。山坡上丛林密布,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湖中。这里的山光水色,使它成为诱人的旅游和休憩的场所。

    如果说坦噶尼喀湖沿岸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的话,那沿湖居民的生活习惯更会叫你终身难忘。当你来到这个地方,会遇见上了年纪的人叫年轻小伙子或姑娘为“爸爸”或“妈妈”的现象,整天在你耳边响个不停的“爸爸”、“妈妈”的一片叫声,会使你大为惊讶,晕头转向。原来,在东非许多民族里,流行着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父母可以给自己的儿女起祖父、祖母或其他长辈的名字,而在当地又是忌讳直呼他人的名和姓的,因为这样做会被众人视为不懂礼节的举动,这样一来,如果祖父与孙子同名,祖母与孙女同名,做父母的不能直呼儿女的名字,只能以传统方式用“爸爸”和“妈妈”来称呼,这就出现了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的奇异现象了。

    2.美丽迷人的布琼布拉

    坦噶尼喀湖四周有很多美丽的港口城市,其中重要的湖港城市有卡莱米、基戈马和布琼布拉等。

    布琼布拉是布隆迪共和国的首都,地处坦噶尼喀湖的东北端,面向大湖,背依青山,具有朴素而又迷人的风光。坦噶尼喀湖像一条银带从西边和南边环绕着这个美丽的湖滨山城,城市的东边矗立着一脉高山,峰峦重叠,森林茂密。这座山名叫埃吉皮拉,在当地基隆迪语中为“森林”的意思。它向北一直伸展到卢旺达共和国境内,成为非洲西部的刚果河流域和东部的尼罗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布隆迪这个国家被人们称为“非洲的心脏”。

    当飞机穿过云层抵近布琼布拉时,俯视下面的大湖,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向前望去,整个城市就像一片绿海,一栋栋不同色彩的房屋点缀其间,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像是撒在绿海中的五彩贝壳。布琼布拉城区并不大,东西仅长5千米,但市面整洁,繁华兴旺。总统府、政府各部门办公大楼、银行、商店分别坐落在市中心的行政区和商业区。这里虽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但那些一两层的房屋,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别具一格。市区通往机场的公路两旁,是繁华的商业区,商业区附近还有咖啡加工厂、轧棉厂和碑酒厂等。新的居民住宅区建筑在山冈上,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别墅掩映在繁茂的热带树木花卉之中,远远望去,宛如一座花园。

    城中林荫大道两侧是苍翠葱茏的树木,有的傲然屹立,有的枝如华盖,生机焕发,花果累累。

    马路两旁是修剪整齐的松墙和平坦柔软的草地。很多庭院的围墙都是花树组成的,一簇簇,一丛丛,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城中到处都能听到飞鸟啼鸣,即使在繁华的市区也是如此,布琼布拉人民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花香鸟语之中。

    布琼布拉的历史不长。1896年,入侵布隆迪的德国殖民主义者修建军事哨所和码头,他们从东非招募来一批工匠和奴隶,这便是布琼布拉的第一批居民。长期的殖民统治,给布琼布拉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布琼布拉人民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对侵略和压迫的斗争。1962年7月1日,布隆迪宣告独立。在殖民统治时期,布琼布拉被称为乌松布拉,国家独立后才恢复了原来的民族名称,即布琼布拉。

    在布琼布拉,游客会发现布隆迪人特别喜爱鼓。他们在几百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把鼓当做古老王国的象征。布隆迪人民平时就喜欢敲鼓,遇有隆重的节日,更是鼓乐喧天。在布琼布拉市区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独立纪念碑,碑上刻着一面鼓和一个狮子头,周围是几支利箭。这鼓代表布隆迪古老的王国,狮子头表示国家的强大力量,而利箭则意味着人民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的信念。

    布琼布拉人总是这样对来到这里访问的异国人说道:“没有坦噶尼喀湖,就没有布琼布拉。”因为布琼布拉的发展是和坦噶尼喀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前,布隆迪的首都设在基特加。基特加四周群山阻塞,交通极其不便。而在布琼布拉不仅有国际机场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大湖也是一条方便的水上通道,布隆迪4/5以上的出口物资都是通过湖面运输线运送,再转坦桑尼亚铁路出印度洋的。由于布琼布拉地处湖滨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已是一个拥有15万人口的新兴都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