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诸葛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诸葛亮于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其远祖诸葛丰是西汉元帝的司隶校尉,父亲做过郡丞。诸葛亮自幼母亲病故,14岁那年,父亲也猝然离世,于是他便投奔叔父诸葛玄而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早年的苦难生活,培养了诸葛亮作为谋略家成熟的个性。他严肃、谨慎而又注重礼节、思虑周密、颇有抱负。诸葛亮喜读兵书,常自比管仲、乐毅。

    从17岁以后的10年间,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虽只是一介平民,但却密切关注着天下大事,经常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等有才华的人纵论天下兴衰。诸葛亮还经常请教当时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庞德公曾称之为“卧龙”。

    公元207年,颇有雄心的刘备驻兵新野,闻知诸葛亮之名,不计路途遥远,“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十分感动,与刘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割据势力、各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战略决策,与孙权联合,先后占据荆、益二州,建立蜀国,安抚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广招人才,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兵分两路,进军中原,消灭曹操,成就霸业。诸葛亮后来在《诫子书》中曾自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由于诸葛亮有淡泊之志,所以才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操,也才能不辞危难辅佐刘备,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救天下的抱负统一起来,选择了一条前途多艰的政治道路。

    诸葛亮出山后,建议刘备在依附刘表的同时,设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把荆州一带的无籍游民造册入籍,依户口选拔壮丁,使刘备的军队由几千人猛增至几万人。孙、刘双方共同努力,于公元208年在赤壁火烧了曹操军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了荆、益二州和汉中等地,并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后来荆州失守,刘备伐吴大败,次年病危,于白帝城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要其辅佐后主刘禅,实现未竟之业。刘备死后,17岁的刘禅即位,将军国大权交于诸葛亮。诸葛亮加强了内部整顿,并派使者到东吴恢复两国联盟。他重视人才,严明执法,很快将蜀国稳定了下来。

    公元223年,蜀国南中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采用攻心策略,争取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对蜀汉的支持。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曹魏作了准备。

    从公元228年起,七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把战争引向曹魏占领区,并掌握战役的主动权,取得了“以攻为守”的效果。

    诸葛亮为巩固蜀汉政权,还推行了屯田政策,他重视发展农业,注意水利建设,改善运输工具,保证了连年征战的蜀国粮食充足、库存丰裕、军器锐利。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请求征伐魏国,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的征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年仅53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