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曹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亲生母亲生下他三天后就去世了,父亲的脾气喜怒无常,虽然疼爱他,却经常喝酒、发脾气、打人,幼年的曹禺在这种环境下,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幼年时,继母常带他看中国传统戏和文明戏。后来,他便迷上了话剧,并最终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曹禺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亲自参演《国民公敌》、《娜拉》等剧。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考进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完成他的处女作《雷雨》,并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雷雨》在社会上巨大的感染力,不仅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展现,更通过人物复杂性格来透析人类的悲剧。周朴园是剧中的重要人物,一切悲剧的制造者。繁漪是曹禺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她聪明、美丽,命运将她抛入周家这“残酷的井里”,渐渐被折磨成“石头一样”的人。她心中充满仇恨,不顾人伦地爱上侍萍之子周萍,并死死抓住他,把他当成命运里唯一有效的救赎工具。其他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雷雨》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两年后,在日本、上海公演时引起轰动。

    1933年曹禺考进清华研究院,1934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以后,曹禺创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同样引起轰动。大公报给剧本《日出》以文艺金奖。而《原野》是曹禺剧作中最有创造性,也是最有争议的剧本,是曹禺第一次描写农村题材的成功尝试。曹禺戏剧创作上卓有成就,家庭生活却坎坷多变,他先后共有三个妻子,郑秀、方瑞和李玉茹,在“文革”期间,他受尽迫害,方瑞一直守在他身边,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曹禺对中国戏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悲剧观,他认为人生就是苦的。“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雷雨》序)他试图用戏剧去揭示人性中深层次的内涵,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戏剧具有永恒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曹禺于1946年3月赴美讲学,1949年3月回到北京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1952年任中国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文联执行主席。1996年12月19日曹禺去世,享年86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