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茅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法、商)就读。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茅盾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学生与社会》之后,写下了许多支持新思潮与文学革命的文章,并翻译了高尔基、契诃夫的小说。他还积极从事文学理论的批评活动,他发表在1920年1月出版的《东方杂志》上的《现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提出了“表现人生”的文学观,并于1921年同郑振铎等一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他还担任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对《小说月报》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倡新文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茅盾被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茅盾只得隐居家中,从而开始了小说创作。1927年至1928年期间,茅盾创作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其间他出版了《野蔷薇》,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以及几个短篇小说。1930年从日本返回上海,参加了“左联”。1931年创作了中篇小说《路》。

    1932年,茅盾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在这部小说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30年代,他又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在抗战期间,辗转各地,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1940年,茅盾到延安进行参观和讲学,参加了对解放区文艺的指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了文化部长,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文艺界领导工作,对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