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执行不走样,接到任务之后,首先就要想一想,领导让我做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思考过程,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领导想东自己做西、执行出来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情况。
小乔在一家培训机构当文秘,一天领导交给她一项任务,从一家着名的网上书店订150本书,并且特别叮嘱她就从那家网站订。
小乔知道,过几天公司要给一家企业做培训,这150本书要作为企业培训的教材一起带过去。
小乔打电话到了那家网上书城,结果对方说库存不够,要等一个星期才能发货。
小乔想,书都是一样的,从哪里买不是买啊?何必非得从那里买呢?于是,她另外找了一家网上书店把书买到了,不仅送书时间早,折扣还更优惠。
小乔还挺得意,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书送到时,领导发现书不是从那家网上书店买的,当场就严厉批评了她。
领导说:“我不是特意告诉你要从那家网站订吗?你为什么要自作主张?”
小乔一听很委屈,自己明明是好心,并且已经完成了任务,怎么反而挨了批评呢?
原来,领导要她在那家网上书店订书,是因为该网站的畅销图书排行榜,对整个图书发行有较大的示范效应。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要来该公司讲课的老师。
如果小乔从那家网上书店订购了150本图书,就能增加这本书进入排行榜的机会,给这位老师以一定的支持。小乔没有领会到这点,书是买了,但达不到领导希望的效果,难怪领导生气了。
要完成这个任务,明明还有很多种方法,何必非得按照领导交代的那个方法去做呢?只要能完成任务就行了,用不着太死板。
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错。很多时候,执行的确需要灵活性,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充分体会领导意图的基础上。
很多时候,上级的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千万要问一问,特别是改变领导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想当然”地自作主张,要懂得及时请示领导。否则就会像小乔一样,费力不讨好。
一名最好的执行者,不仅要把领导明确安排的事情充分理解、不折不扣地执行,就算是领导没有明确说出来的事情,也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多想一想,自己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我们来看《军事文摘》上记载的陈毅元帅的一个小故事。
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装修豪华的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了响应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主张,率部和平起义的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
这件事在上海的部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心里不服,议论纷纷,说:“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
陈毅听到后,虽然十分生气,但还是很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在一次会议上,他说:“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你们的情绪我理解,但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嘛!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啥子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止几部小汽车喽!让傅先生住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温暖,知道共产党是真心要交朋友的。”
一番话顿时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
当时,党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那些心里不服气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懂得从全局出发,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不是陈毅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说不定还会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上级,不可能把每件事的意图都向下属解释得一清二楚。作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必须多想、多问,体会上级的意图越明确、越深,执行起来才越不会走样。
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管好表情
或许有人要问,管理好表情跟接受任务不走样有关系吗?
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非常密切。通过多年给管理者做培训,我总结出了管理者们布置任务时,最不喜欢的几种下属:
第一种:心不在焉型。
你说你的,他想他的。交代完了你让他复述一遍,他说的和你交代的总是相差一大截。
第二种:木头型。
要么目光呆滞,没有表情,要么就是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你不知道他是听到了还是没听到,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第三种:不耐烦型。
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
第四种:对抗型。
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才说一句,他要辩解十旬。
第五种:一碰就炸型。
凡是不合他心意的,他就会立即爆发。甚至每次你要跟他说话,都要鼓足勇气。
毫无疑问,带着这些表情去接受任务,心理上一定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一来,怎么可能完全理解任务?说不定一大半内容都因为自己的情绪漏掉了,结果走样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上级,你喜不喜欢有这些表情的下级?可惜的是,在工作中,管不好自己表情的大有人在,且看这样一个场景。
经理说:“小张,给服装厂做的那份广告策划,周五下班之前一定要交上来。”
小张一脸不耐烦,说:“知道了,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做吗?不会耽误事的。”
经理很不高兴,心想:“我不过是提醒你抓紧时间,你居然用这种口气回答,那下次我到底还能不能吩咐你做事?”
因为这一个表情,小张可能就会丧失很多机会,经理会想:到底你是领导还是我是领导?难道我还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算你能力不错,但别人也不比你差,以后就算有机会,我为什么不给那些沟通顺畅、让我心情愉悦的人,而非得给你?
其实,如果小张微笑着回答:“知道了,经理,我保证会按时完成的,您放心。”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既然是执行者,就一定要有一张合格的“执行脸”。
什么是“执行脸”?就是表情温和,显得专注、认真,不时微笑,时刻注意给予上级积极的反馈。
具体做法是,当上司交代任务或是提出意见时,最好的执行者一定要认真倾听,一边做记录,一边点头、微笑,经常抬头看看领导,回应一句“好的”、我明白了”、“我会做的”,表示自己听到了、听进去了、接受了。
这样,上司会觉得受到尊重,愿意把任务交代得详细些,或是把意见说得更深入些,这对执行者做事,是很有帮助的。
可能有人对此会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不就因为我是下属才这么要求我吗?要是我当了领导,看谁敢这么要求我!”
这种心理不对,不要说是你,任何人,只要选择了职场,也就是选择了被要求,都要遵守职场的共同规则。管好自己的表情,跟自己是上级还是下级并没有关系,是对每一个职场人士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
复述保证执行不走样
要想接受任务不走样,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会复述。
复述的要点有三条:
用笔记录任务要点。
总结要点,条理清晰地复述。
向上级确认,若有疏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请上级作出补充。我们以下面的案例来分析这三个要点。
公司的新产品就要上市了,老总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这个任务就交给公关部完成。
公关部的刘经理一边听老总交代任务,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等老总讲完后,他说:
老总,根据您刚才所说的,我一共整理出了6条,分别是:
第一,我们这次发布会的目的是要宣传公司的新产品。
第二,发布会举行的时间定在一周后。
第三,发布会邀请的嘉宾是本市有关领导、本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纸的记者,其中领导共5位,名单是……专家共8位,名单是……电视台5家,分别是……报社30家,分别是……争取至少20家媒体能有我们的新闻,其中至少10家在显要位置出现,不少于1000字。
第四,发布会举办的地点在××大酒店,时间是上午9:00一11:30,午餐也定在酒店。
第五,给您准备一份10分钟左右的讲演稿;给新闻媒体准备的资料有两份,一份是新闻通稿,一份是新产品的介绍。
第六……
您看我理解得正确吗?还有没有遗漏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经理非常好地抓住了复述的要点:
用笔记录任务要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任务记在本子上,可以避免遗忘或者出现理解偏差。
记录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要做什么,第二,谁来做,第三,什么时候完成。第四,怎么做;第五,目标是什么。
总结要点,条理清晰地复述
很多人在总结和复述的时候,不注意条理,只会说“这个任务我要做这个,还有……然后……然后……”然后来然后去,思维就变得混乱,自己脑子里先成了一锅粥,听的人也云里雾里,一片迷糊。
所以,在总结复述时,一定不要说类似“然后”这样的话,而要像上面例子中的刘经理那样,必须用“一、二、三”,这是让自己思维不乱的最好方法,不仅说的人条理清晰,要做到哪几点一目了然,听的人也觉得很清楚。
向上级确认,若有疏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请上级作出补充
在复述后,刘经理还问老总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并请他作出补充。这一点非常重要,“确认”可以避免执行者犯下“想当然”的错误,大大减少执行出错。
坚持到最后一秒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这是着名NBA明星迈克尔·乔丹的一句话。
失败和放弃有什么区别?没有经过努力就不做了,那叫放弃。而失败则是,已经全力以赴,该做的全部都做了,该尝试的办法都已经尝试了,但结果还是不理想,这时候可以心甘情愿接受失败,因为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了。
执行不会一帆风顺,最好的执行者总会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打黑”和“从严治警”,是近年来摆在公安系统面前的两大难题。尤其是媒体披露了一些和黑社会有密切关联并充当“保护伞”的公安干警,不少老百姓对公安系统解决好这两大难题没有信心,有的人甚至说这是治不好的“癌症”。
然而,这两大难题,却让同一个人很好地解决了。他就是曾任辽宁省铁岭市和锦州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2008年调任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有着“打黑英雄”、“扫黑局长”之称的王立军。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做的,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越能下定决心,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王立军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任职时,地痞欺压、敲诈人力三轮车夫的问题很突出,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一筹莫展。那些地痞所做的违法的事通常还没有严重到判刑入狱的地步,只能是拘留几天加强教育。可对这些地痞来说,关几天根本就无所谓,拘留几天对他们一点作用都没有,出来了照样我行我素。就这样屡教不改,屡抓屡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警力,成效却甚微。
这该怎么办?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那我也没办法,我也不是不愿意有所作为,该做的也已经做了,管不好也只能由他们去了。
但是,王立军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这事不仅要管,还要管得彻底。决心一下,解决的方法随之也就出现了:既然关几天你不在乎,那么就来点让你在乎的。王立军下令:再当场抓到这样的地痞,不但要依法严惩,还要让他把兜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作为给三轮车夫的赔偿。
地痞敲诈三轮车夫的目的,就是想弄点钱。这样一来,不仅别人的钱敲诈不到,自己的钱还得全搭进去,能不管用吗?
这样的方法一出来,立即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地痞敲诈三轮车夫的事件大大减少,而王立军也因此在三轮车夫中间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甚至出现了一天深夜王立军下班回家,后面跟了十几辆三轮车送他的感人场面。
越能迎难而上,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曾经有一段时间,重庆的黑社会团伙十分猖獗,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难以解决。薄熙来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后,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把王立军调了过来。
王立军二话没说,接受了安排。到了重庆后,王立军立即采取了得力措施与方法展开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打黑行动,抓获了2000余名嫌疑人,破获刑事案件1700余件。2008年7月10日,重庆警方开始“夏季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80天共破获刑事案件32771起,逮捕9527人。不仅如此,他还将原来的公安局副局长文强等“黑保护伞”打掉,引起一片好评。
不说别的,光看这几个数字,就可以想象,之前重庆的打黑工作遗留和积压了多少问题没有解决,而实际工作起来的难度又会有多么大。
如果因为难,就给自己找个借口不接受这个任务,那么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效。但反过来想想,真的那么难吗?别人做不到的,王立军不也解决了吗?为什么他就能做到?难道他是超人,有三头六臂?
实际上,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普通人。他比一般人多的,就是那种迎难而上的勇气。有了这样的勇气,就没有想不出的方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越不姑息纵容,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王立军不仅对外实行铁腕政策,对内也绝不姑息。内部队伍管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外部的打击违法犯罪。“从严治警”,抓内部管理,王立军也决不手软,并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
尽管“警察”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并不是每一个警察在工作中都会尽心尽责。很多警局领导,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的确很难管,因为很多人都抹不开面子,觉得大家都是同行,要是管了难免会得罪人。
王立军调任锦州后,就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项令人吃惊的举措:对那些办案敷衍不力的警察,在破案之后,给警察“扒皮”。
在破获一起连续入室强奸杀人案后,上午锦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表彰破案有功人员,下午王立军就召开案件倒查责任追究处理大会,处分了13名警察。其中,一名分局副局长被行政撤职、一名派出所副所长及一名民警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东北民间管这叫“扒皮”。处分的理由之一是:罪犯家离派出所仅100多米,而且完全符合11项对犯罪嫌疑人的推测特征,派出所却没有将之排查出来。
这种破案后倒查责任的机制,极为有效地减少了侦查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让老百姓拍手叫好,大大改善了警察队伍的精神风貌。
类似的事情,在王立军身上还有很多很多。
王立军的做法,与一般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工作中,“没办法”是一些执行者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也成为他们不去解决棘手问题的借口。
那么,为什么一些难以处理好的问题,在王立军这样的执行者这里就能解决好呢?
很简单,在责任心的指导下,他要求自己没有任何借口,即使一时“没办法”也逼着自己想方法。
下决心想方法,往往就会有方法。而那些过去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因此迎刃而解!
我们再来看看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是怎么做的,《党史天地》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1964年,王永志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工程师。
当时,钱学森带领大家设计的一枚火箭在进入即将发射的阶段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由于正是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剧烈膨胀,这样一来,导弹的贮箱内灌不进足够的燃料,这将严重影响火箭的射程。
有关专家马上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法,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时,王永志提出来可以采用“适量泄出推进剂”的方法。方案刚一提出,大家都连连摇头,因为高温膨胀,加进去的推进剂本未就不够,现在还要减少,那不更影响射程吗?
王永志却坚持认为,采用这样的方法,就会减少弹体的重量,这样射程就会更远。总设计师坚决否定了这个方案,他认为这是拿国家财产去冒险。
王志永并没有放弃,他直接找到了钱学森院长。听完他的设想之后,钱学森沉思了片刻,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并支持他按照这种方法去做。
事实证明王永志是对的,第二天,导弹按照他的方案发射成功了!
遇到同样的情况,可能很多人都会放弃,首先,王永志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工程师,又不是什么权威,方案都已经被总工程师否定了,肯定是不行。何况,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万一发射不成功,损失的可是国家财产。
这样看来,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放弃,不去争取。但不试过、不做努力,怎么就知道不行?何况,这样的方案并不是拍脑袋出来的,而是有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的。
拿破仑说过:“最困难的时侯,也就是高成功不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坚持到最后一秒,绝不放弃。
三思而后行,执行更圆满
圆满,也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人人都满意,哪方面都不能有漏洞。
纪东在他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1971年9月12日,林彪叛逃。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各种应变措施。
14日下午,纪东接到了外交部打来的电话,说是外交部收到了一份我驻蒙使馆的特级报告,要马上交给总理。
总理看了报告之后,交给纪东。纪东从总理手里接过报告,大致看了一下,内容是林彪乘坐的飞机在蒙古境内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
这一消息马上要报告给毛主席,总理走之前让纪东也跟着去。在经过走廊的一个小门时,总理对他说:“小纪,你留在这里等我,我回来一起回去。”
纪东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长长的走廊里非常安静,一个人也没有。
回忆起这个细节,纪东不禁感慨道:“总理想得多周到啊,这个时候,在大会堂只有总理和我知道林彪的下场。他担心我兴奋起来,或是熟人问起来,在没向毛主席报告之前,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散布出去,于是,让我在这里等他。”
周总理这种做事的周到,值得每一个执行者学习。
假如当时周总理不是叫纪东跟他一起去,或许机密就会提前泄露,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是做事的圆满,不只看到一点,而是顾及到方方面面。
这也是优秀的人身上共有的品德。
宋鱼水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多项荣誉。和很多人心目中法官的形象不同,她非常温和,从来不疾言厉色、咄咄逼人。她总是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有人说“法律在她手中有了温度”。
有一次,一位老妇来办公室找她,说有人侵犯了自己的着作权。通过了解,宋鱼水发现,因为命运坎坷,老人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宋鱼水向她解释,要打着作权官司,需要带手稿以及与被告着作的比对表等,老人根本听不进去,也不容宋鱼水说话,只翻来覆去地说让法院给她做主。
如果换了别人,面对这样一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赶紧把老人打发走。但宋鱼水却一直耐心地倾听着,一直到晚上6点多钟,老人才离开。老人走后,宋鱼水去食堂吃晚饭,她突然意识到,老人走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有可能被锁在办公楼里。
她顾不得吃饭赶紧回去,一层楼一层楼找,每隔十几分钟,就往老人家里打一个电话。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宋鱼水才和刚到家的老人群系上,老人知道还有人一直惦记着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很多人不明白,宋鱼水为什么要这么做。法律,公正就行,哪有那么多温情脉脉?
但宋鱼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就拿这个案子来说,尽管老人的请求因证据不构成侵权而没有得到法律支持,但她也希望老人知道,就算生活中有再多的磨难,也还有人在关爱着她。
公正的判决固然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安慰,但温暖的人情又何尝不是对当事人的另一种安慰?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受到了伤害,有多少人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对当事人来说都有莫大的价值。
多做一点点,就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和谐,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不去做?
然而,在执行中,很多人都缺乏圆满的思维。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首先是执行者个性太强,做事只图一时痛快,比如,面对客户,只要自己有理,就咄咄逼人,结果是赢了观点,输了客户。就算这次客户不得不跟你合作,却不可能有下次;其次,是受“点性思维”的局限,也就是做事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及其他相关的方面,结果是看到的某点做好了,但其他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不如意乃至麻烦。
要想做事圆满,就不妨在做事之前多想想:和这件事情相关的还有什么人?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会不会影响到全局?
三思而后行,就会让执行的效果更加圆满。
执行任务无须督促
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毛病:一件事情,如果有人督促,往往会做得比较好,但如果没有人督促,就很容易松懈,觉得反正又没人管,不必费那么大劲,差不多就行。
最好的执行者,不管有没有人督促,都会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最好地完成任务。
一天晚上,华为礼宾部一名工作人员去机场接一位重要客户。等了很长时间,等来的却是飞机晚点、客人要次日凌晨才能到达的消息。
客人下了飞机后,心想,都这么晚了,肯定不会有人接自己了。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刚一到出站口,他就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等自己。
当时,客户心底一热,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送客人回宾馆之后,因为太累,这名工作人员竟然在车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客人看到这名在车里睡了一晚上的员工,不由流下了眼泪,感慨了一声:“华为,了不起啊!”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华为举不胜举。有一次,一位员工去接客户时,发现客户眼睛布满血丝,想到客户可能没休息好,于是,他主动帮客户买来眼药水。客户拿到接待人员为自己特意买来的眼药水时,非常激动,连连道谢。
无论是接机的员工还是给客户买眼药水的员工,都没有人督促他们。飞机晚点那么长时间,那位员工完全可以回去先休息一会儿再来,或者叫别人来替换一下自己。给客户买眼药水,公司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规定,完全出于自觉。
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公司没有规定或者没人督促,就不去做这些事情。
没人督促,就自己督促自己,这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很多执行者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很好,工作很勤奋,也很努力。可是,领导一离开,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和行为上都大打折扣。领导没有交代的事情,更不可能做得如此到位了。
最好的执行者,无论有没有领导监督,都会很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甚至会超出领导监督情况下的工作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