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弗·桑德斯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表现出来,但它确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经典案例
张湘祥的意志品质
2008年8月11日,第29届奥运会举重比赛中,张湘祥不畏世界高手,顽强拼搏,以抓举143公斤、挺举176公斤和总成绩319公斤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男子62公斤级的冠军,为中国代表队增添了一枚宝贵的金牌。
早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张湘祥曾为祖国争得一枚铜牌,同时打破了总成绩的世界青年记录。从2002年升级到62公斤级后,张湘祥的训练成绩突飞猛进。5月在泰国的亚洲青年锦标赛上获得抓举、挺举、总成绩的3项冠军。9月在捷克的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获得62公斤级的3项冠军。
一次训练课上,由于没有控制好,张湘祥腰部出现了伤病,导致无法正常系统训练。为了不耽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选拔,张湘祥频繁的接受治疗,坚持训练,不断地同病痛和挫折做斗争,每天在受伤、恢复、再受伤、再恢复中度过。从2003年到2006年上半年近4年的时间里,张湘祥一直都在默默奋斗着。2006年下半年的全国冠军赛,张湘祥终于获得了总成绩亚军,这是他升级到62公斤级后在国内高手如云的情况下第一次站上领奖台。2007年上半年的全国锦标赛和下半年的全国冠军赛,张湘祥都拿到了分量最重的总成绩冠军。为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打下了雄厚的实力基础。
少数职业选手品格的丧失
在奥运会职业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少数职业选手已经成为奥林匹克的贵族。然而他们“贵族”化的同时,却在演绎着品格的丧失:参加第26届奥运会的美国“梦之队”觉得高人一等,不屑与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住在同一个奥运村,他们乘坐的豪华专车前面甚至有警车开道。根据1998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60%~70%的NBA职业球员吸食毒品和大麻,并且在他们当中弥漫着一股赌博的风气。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崇高、友谊、平等的奥运会蒙上了阴影。在竞技体育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兴奋剂丑闻频频曝光,假球、黑哨等丑恶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都是职业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者职业素质低、道德品格败坏的突出表现。
分析思考
高尚品格是运动员成功的原动力
张翔祥,我国奥运举重冠军的一个缩影,他顽强拼搏,不畏伤病,坚忍不拔,追求卓越,最终站到了奥运冠军的奖台上。时下,竞技体育的竞争引发了新的时代思考,在竞技体育领域呼唤“科技时代”的同时,教练员、运动员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了科技上,期待依靠科技的力量,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高尖端的训练器材便能够把他们推向竞技运动“金字塔”的尖端。
他们忽视了科技发挥作用所需要依托的基石——运动员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格是运动员竞技体育生涯取得成功的原动力。高尚的品格,它驱使着运动员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顽强走出困境;胜利之时不骄傲,以平常心去对待名誉与金钱。
但凡那些顶尖的运动员,他们的竞技生涯能够宝刀不老,经久不衰,能够成为体坛的常青树,都是源自他们高尚的品格。他们把金钱看得淡然,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把全身的精力都用在竞技体育事业上。
品格缺陷将使竞技体育陷入恶性循环
品格和“金钱”之间在竞技体育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不能用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来描述。他们之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注重品格的培养,竞技体育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沼泽。
如果一味地强调“金钱”利益,运动员就会把每次比赛当成是一种赌注,赢了则沾沾自喜,输了便会失落、气馁。没有好的品格,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失败、挫折,如果他们所有的动力仅仅靠金钱的驱使,他们的竞技生涯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发挥,他们不可能攀登到竞技体育的顶峰,可能会从顶峰跌落下来。很多运动员选择早早退役,并不全是伤病的原因,有些是主观上满足了,或者受外界的诱惑,把目光聚集在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如赌球、打假球、脱离队伍拍广告等,只要能“赚”到更多的钱,便可不择手段。
同时,一味地强调“金钱”利益,会导致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如果有一方采用了不正当手段,那受害的是所有参赛运动员。兴奋剂、黑哨等不正当现象更深层次的危害是加速了运动员品格的丧失。在这样不公平的环境中,运动员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去训练、比赛。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采用一种“方法或手段”加入那些所谓获得提前“优待”的行列而不吃亏。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如果大规模的存在着这种人生态度,那就失去了竞技体育原有的内涵。竞技体育要想良性、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一个健康的环境,必须根植于高尚体育道德情操的土壤之中。
品格的形成——于细微之处,从生活之中
品格(character),是指某人以特定方式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倾向性。品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变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优秀的品格,可以培养,可以树立,可以锻造,并且这种锻造大多不是在波澜壮阔的运动中,不是在惊天动地的事业里,也并非在崇高伟大的实践中,而是在平凡的生活里,寻常的交往中,甚至是索然寡味的日子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句名言: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表现出来,但它确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从日常生活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朱德军长挑米的“扁担”,令红军将士肃然起敬;车夫的一件小事,使其形象在鲁迅先生心中马上高大起来;前些年,上海市倡导市民要做可爱的上海人,要求做到“七要”,其实就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即要尊重每个人、要按规则办事、要尽心做好每件事、要说到做到、要微笑待人、要学会勤俭生活、要时刻准备帮助别人。在现实中,一个可爱的人,会有什么追求,有什么作为,有什么人生,大家可想而知,然而上海没有直接倡议上海市民做什么有远大抱负的人,有伟大作为的人,有非凡才能的人,他们倡议的这些,都非常简单,就是对于普通小镇上的市民来说也完全可以做到,但真正做到又是多么不容易。仅凭此就可以看出上海人的聪明,上海人的可爱。美国的西点军校学习我们的雷锋精神,为什么?为的是培养学员的品格,使他们具有战斗力;英国的“伊顿公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却偏偏要办在一个古城堡里,没有自来水,学生吃水自己挑,没有空调,一切从简。为什么?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将来用做国家的栋梁。我们的革命队伍,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形成了为着一个崇高目标,克己奉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现在虽然不是西点军校,不是“伊顿公学”,也已不是井冈山、延安时期,但是,培养一代具有优秀品格的运动员,去迎接新的挑战,其中的道理却是相同的。
所以平淡无奇的小事,习以为常的言行,都会成为培植人的生命亮点的因子,训练运动员的关键,决不可有半点忽视。忽视了它,就是忽视了习惯,忽视了品格,更枉论成绩了。忽视了品格,不管你的理想是多么远大,志向是多么崇高,你都不会登上可饱览无限风光的运动顶峰。
品格形成的阶段性和影响因素
运动员优秀品质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即存在一定的规律。一个人在其少儿阶段、青春期阶段,他对人生的判断更多的是来自周边群体对他的影响,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周边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在他们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迹。这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并向相对成熟、稳定过渡。青春期是一个人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自身会逐渐去独立思考、判断是非,从而在生活的熔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影响品格形成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人生经历、知识构成、个人特质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生活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周边人群的世界观、价值观、竞赛氛围、教练意图,团队目标、相关政策等外在环境都将对运动员优秀品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许多优秀运动员从小就开始进入专业训练的轨道,他们以运动队为家,领队、教练、队员、队医等就成了他们的“家人”。这个家不仅仅教会他怎么训练,怎么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他们品格的形成。
教育是造就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造就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个不同部门的一个共同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
顾拜旦曾说过“竞技体育是一种身体训练,在以全身心为非物质目标进行的努力奋斗中,人就从其动物性的基础上得到升华。”也就是说,运动训练就是教育过程,它是高尚的,有自己的目标和道德价值、教育价值。运动竞赛的体验会对运动员产生有益的教育效果。它将提高人们所期望的那些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诸方面品质,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为其了解自我提供机会。
从培养“体育人才”到塑造“全面人才”,体教结合虽是一个老话题,却是一项新形势下的新内容,并且可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论坛上,学者们对这一观点基本达成共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体教结合的想法。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想法才得到初步尝试。1997年,清华大学跳水队成立;1999年,清华大学射击队成立;上海大学成立男子排球队。目前国内的一些体育类院校,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上创造性的开拓了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模式,成功培养了陈中、罗微、张国政、王旭、张湘祥等奥运冠军及其他各类世界冠军。这些尝试将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结合起来,使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同时,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传播体育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塑造全面的体育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体育人才。”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Fair Play(公平竞赛)、Sportsmanship(运动家品格)、Teamwork(团队协作)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健全和发展。对运动员来说,教育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单纯地追求竞技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跨越式的发展思路正是人文关怀的回归。
从单纯地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到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才,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新时期实现了人才观的转变。中国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32块金牌的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更是以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战绩荣登榜首。今天,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探讨体教结合的问题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国品格教育的模式借鉴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品格教育在美国进入了热火朝天的研究和实践时期。1987年,美国国家学校联合会向美国教育部提出了“在公立学校塑造品格”的计划,提出要在全国15,000所学校中加强品格培养。美国教育部对品格教育计划进行了资助,各个州也要求学校花时间于品格教育上。品格教育联盟(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等三个全国性组织提出,要把品格发展作为国民教育的头等议程。关于“民主文明社会的品格构建”的论题让白宫召开了4次会议。关于品格教育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版。这些都促使品格教育在上世纪年代迅速扩展为全国性的运动。1992年,一群心理学者、伦理学者、政界人士、教育界人士齐聚美国科罗拉多州艾斯本,分享有关品格教育的想法与研究心得,并试图找出大家都能认同,而且要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被教导的伦理价值。会议的结果推出了“品格的六大支柱”(sixpillarsofcharacter)——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培养的基础品格特质。这个会议也成立了“品格至要”(Character Counts)联盟,结合各界资源与力量推动品格教育。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家瑞安在研究检讨美国自二次大战后的品格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后,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供学校教师参考。这个教学模式包含五E:榜样(example):老师本身要成为道德示范,并在课堂上介绍历史、文学或现实社会里值得学习的英雄或人物典范;解释(explanation):不能靠灌输,而要与学生真诚对话,来解除他们的疑惑并启发他们的道德认知;劝勉(exhortation):从感情上激励学生的良善动机,鼓励他们的道德勇气;环境(environment):老师要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受到彼此尊重与合作的环境;体验(experience):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自己对别人或社会有所贡献。
自身修养的“三大法宝”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意思是说,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做任何事情只要竭尽所能去做好它,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掌握这“三件宝”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
好学近乎知,用知识培育运动员的高尚品格。知识,在人的成长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有多少知识,知识结构的构成怎样,将直接影响这个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
好学近乎知,就是说好学的人虽然不一定是智慧的人,但由于他的好学,就完全可以破除愚昧而获取许多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教训,从而积学成知,所以是个不断接近知的过程。运动员生活在运动队这样的环境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多和教练、队医及老队员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运动队毕竟是一个知识构成相对单一的系统,运动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应该学会应用各种手段和各类媒介,获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获得更好的竞技状态。
力行近乎仁,就是说力行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是个“仁”者,但由于他坚持力行,日有所积,累月经年就会成为真正的“仁”者,所以只要坚持不懈,终可成“仁”。力行近乎仁,在“力行”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在竞技体育道路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犒赏。
力行是接近“仁”的大道,而力行必须以“诚”为前提。在市场经济的种种诱惑下,竞技体育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背义趋利”,兴奋剂事件接二连三,黑哨、假球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就是例证。运动员都渴望成功,而品格高尚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要素之一,因为它能激发起人的伟大情怀,它能使人提升品位,放宽心胸,拓展视野。奥林匹克信奉和推崇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诚实可以使人在众人面前问心无愧,而一些使用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优势乃至胜利者,既欺骗了别人,最终也欺骗了自己。弄虚作假,即使有了好成绩,得到了荣誉,却丢掉了诚实这个做人的最基本的品格,最终将是得不偿失。中国人喜欢武术,武林中人历来讲究以武德为重,所谓要持之以庄,临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练之以勤,行之以义,存之以仁,归之以忠。
知耻近乎勇,是说一个人处于劣势状态时,不要气馁。凭借勇士的胆识,在一切困难面前,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精神,终将“三千越甲可吞吴”。知耻近乎勇,用勇气来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竞技体育的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几乎没有一位运动员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能够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困难、险阻面前,勇者胜,败者汰。
邓亚萍克服身体条件的不足成为乒乓强者,叶乔波在膝关节多次手术的情况下毅然夺冠,瓦尔德内尔克服年龄带来的劣势,宝刀不老……一个个典型的例子,启迪人生。他们是运动员竞技体育道路上最好的榜样。
运动员品格养成中的教育者
运动员从小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因此他们品格的形成与他们接触的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高尚道德怎么形成?优良品格如何培养?不论观点理论多么分歧,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同一个最基本原则:长者要以身作则,晚辈要学而不厌。运动队里,教练、领队、老队员和队医等人的言行举止,甚至是食堂师傅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小运动员品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以前,传统的训练观念把侧重点都放在比赛成绩上,片面强调了运动员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品格的培养,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运动员在运动队参与专业训练,生存环境中的人的言行直接影响他的品格、人格。在运动员成长的道路上,领队、教练等人物无疑是他们品格养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的道德智商》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精神医学和医学伦理学教授柯尔斯指出,最具说服力的道德教材是大人以身作则,儿童亲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及交谈……我们的子女、学生慢慢累积大人所给予的身教。因此,从品格教育入手,首当其冲的是领队、教练、队医等“大人们”,做好榜样示范,为运动员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提高。
为运动员品格形成营造“干净”氛围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然而,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的过分侵蚀使一些竞技运动的经济功能被过分地夸大,于是奥林匹克运动逐渐成了利益角逐的场合,成了一种牟利的手段。政治功能的过分夸大使一场比赛的胜负被认为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可以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重重危机,其中最明显的危机就是“以一切道德的代价去换取胜利”。体育的目的已发生改变,它不再取决于参与者的内部动机(如健身、娱乐、友谊等),而是由参与者的外部动机(如奖金、合同、公众形象等)来驱使。今天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着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如暴力、作弊、贿赂、兴奋剂等,这些都将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影响了世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趣。
所以,培养运动员的品格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障。虽然教育是根本性的,但制度规范带有稳定性、强制性特点,两者缺一不可。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提供了依据,教育的深入为制度的贯彻提供了保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围绕优秀品格的培养,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对兴奋剂事件、球场暴力、假摔、故意拖延时间等做出有根据的判罚,就是对少数心术不正的运动员的一种限制。我们所熟知的反兴奋剂的一系列措施,尽管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毕竟使那些铤而走险的人实施伎俩时不那么容易得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将《兴奋剂控制国际协议》作为一个公共有用规范(1SO/PASl8873)广泛应用于运动会,并且通过制定第一个控制兴奋剂使用的国际标准,协调不同国家和不同运动机构关于兴奋剂控制的不同规定,使之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为一个可确保公平、公正的国际兴奋剂控制体系提供统一的规则,以保护诚实运动员的利益,并查明不诚实的运动员。
有的职业运动员会把参赛和获胜看作是他生活的唯一,竞技运动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为了获胜,他们会做出一切事情,甚至包括使用兴奋剂或者暴力行为,而且他们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一些高对抗性的竞技项目中,滥用兴奋剂、威胁对手和赛场暴力等不道德行为被当作是一种策略而广泛使用,这是十分危险的。林肯说过: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阴,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已开始成为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构建新的体育道德价值观,营造“干净的”竞技体育氛围,为运动员优秀品格的养成创造条件。古人说的好:自强不息真君子,从善如流大丈夫。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只有扎根于道德的沃土中,包融于优秀的品格中,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才能铸造辉煌的成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