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钱不仅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度。科学而合理地使用金钱,才能够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我们知道,金钱本身并没有力量。但是只要控制、使用得当,它就会带来力量。我们越有钱,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就越大。
歌德曾经说过:惟有懂得金钱真正意义的人,才应该致富。他的主要意思是说,许多人虽然能够很快致富,却不能关怀、体谅别人。如果他们不具备、而且不培养自己的成功意识,就会同样很快地失去财富,或者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想要获得大量的权力,就应该首先学会处理权力的方法。最近一项以加拿大百万彩券得奖人为对象的追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巨大财富带来什么样的下场。其中绝大多数的中奖者,在5年之内便把所获奖金挥霍一空。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培养成功意识,不懂得怎样去处理这意外之财。
你如果不作金钱的主人,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其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你能否认清金钱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处理金钱的方法。把钱用于正道,才会使你清廉做人,并受益终生。
金钱所代表的力量,就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力量。我们必须使这种力量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因此决定在钱的问题上的施予与接受、储蓄与花销的分寸。为此,我们要掌握好用钱的“成功法则”,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这股力量。
囤积并不会使金钱增多,靠这种方法发财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些想靠囤积致富的人,最终会弄巧成拙,招来相反的效果。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穷死的守财奴的故事,钱对这样的人来说真是一无是处。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对金钱来说也是同样的适合。一切花费都是周而复始的付出,只要出发点正当。你不妨试验一下,下回花钱时,就把它当作是在造福自己和别人,这和付出爱是一个道理。付出爱,你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感受、体验一次新鲜的经历。抱着这种精神去付出的人,得到的回报将数倍于付出的。奥格·曼狄诺的这一观念真可谓新颖独特。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花钱根本不成问题。他们花起钱来如流水,终因挥霍无度而债台高筑,很快,就会尝到挥霍的苦果。
有了钱之后,首先就要负起有钱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储蓄和有目的地投资。例如,美国哲学家兼诗人爱默生就把金钱看成是一项“管理”工作,或是对人的挑战。他认为,每一位有钱的人都有责任,用他所有的金钱为他人创造工作机会。
你如何运用你的钱?你对花钱有什么打算和计划?花钱有什么原则?你打算用钱投资吗?这就像农夫种田一样,如果他们种田毫无计划,随处播种,那么,他们就不只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会面临歉收的命运。无计划地播种,当然不可能有较为满意的收获。所以从现在起,你就应该为自己制定计划,开始合理投资。首先你应该花一些时间来思考你的金钱观,问问自己:你愿意赚钱发财而放弃自己终身的理想吗?你认为“贫穷”是什么?贫穷的滋味如何?你对有钱人的看法如何?你对赚大钱有什么看法?你希望用什么方法去赚钱?你希望怎样用钱去帮助别人?临终的时候,你打算怎样处理你身后的钱财?
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安静地坐下来,好好考虑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为了追求真正的成功,首先搞清楚自己对金钱的看法是十分重要的。花钱的滋味如何?下回在你掏腰包或填支票时,不妨留意一下,花钱的时候,你是有失落感还是有施予感?掏钱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你的心理状态。
如果有施予感,那是为什么呢?如果有失落感,那又是为什么呢?你觉得什么时候付出对你来说容易?什么时候付出最困难?注意一下在用金钱交易的时候,你的态度如何?你是怎样想的?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往往也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你是否能大大方方、爽快地付出?在接受别人的施予时,你感觉有困难吗?
为了使成功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永远有位置,必须用中庸之道来涵养自己日勺性格。对金钱的欲望必须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要预先计划好储蓄、花销,制定投资计划。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我们的计划、合约等,惟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我们与金钱打交道、交朋友时,要弄清楚“钱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这便是我们要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金钱本身并不会使我们快乐,只有在我们对其合理安排、正确使用后,才能使自己和他人尽情享用,快乐无比。
枕边哲理
金钱不是善良的,不是罪恶的,也不是万能的。善恶的判断是由人主宰的。
“奢侈”有时候也是理财
通常,理财追求的是金钱的使用效率,如果一分钱能掰成三瓣花,那就不要掰两瓣。计划开支、节制欲望,是理财生活的基本元素,只有这样我们才福寿绵长。而奢侈则不同,要的是金钱效果的叠加,明明一块钱能做成的事儿,那也要花两块钱,为的是赏心悦目、美仑美奂。因此,奢侈常常与铺张浪费相伴,而与理财基本无缘。
但是,有一种奢侈却比节俭在放大金钱的效率方面更加有效。如果加入时间的因素,也就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奢侈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科学理财。而这种奢侈,就是在耐用消费品上适度地“挥霍”。
如果在耐用消费品上一味地节俭,其实是将耐用消费品非常“奢侈地”拆成了一次性消费。如你手中喝水的杯子,如果你用一毛钱一个的纸杯,那么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肯定比一百块钱一个的紫砂壶便宜了九十九块九毛钱。但是,如果你用了一千零一次,那么用纸杯就比用紫砂壶还要贵。这还只是考虑到使用的费用,还没有计算耐用消费品的残值。在用过了一千零一次之后,你手中的紫砂壶可能还值五十元,更可能因为珍贵而更加地值钱。
计算残值,是决定你是否值得奢侈的关键。现在,不少的耐用消费品在快速地贬值,如家用电器。但是,也有许多耐用消费品却是愈用愈贵,如高档的硬木家具。
如果你为了眼下的省钱,将耐用消费品换成了廉价品,那你就完全彻底地在消费——用过后一钱不值,而且还要不断地增添。但是,如果你很“奢侈”,却可能是在理财,甚至是在投资——你的钱在奢侈品中流失得很慢,甚至由于时间的缘故而变得更加地值钱。
当然,这种奢侈只能用在耐用消费品身上。如果是八万元一桌的豪门宴,吃过了也就吃过了,除了“曾经阔过”的记忆,什么都不会留下。任何在一次性消费上的奢侈,都是实实在在的奢侈,都不会与理财相关。
枕边哲理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炒股毁人身心
炒股害人,因为它既耗钱财又耗精神,搞得人内外俱伤,还很难自拔。
严格说来,散户在股市里始终只是一群羔羊,尽管每一只羔羊都幻想能逃脱狼的利齿,甚至从它嘴边抢出食物,但整体来说,刀口舔血,牺牲的居多,只要你还置身在这场追逐中,迟早总有一天,会轮到你的。
与狼共舞,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狼吃掉。
但股市里的人很难抽身,不是认识不到股市的险恶,而是人一旦置身其中,心理就会发生很多变化。赢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里钱来得容易,与之相比,别的任何工作都太辛苦,钱都来得太慢,久而久之,就不愿再出去创业,脚踏实地干活了。
炒股和所有赌博一样,很容易损害人的上进心,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丧失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当然也很难找到事业和成功,于是更加依赖股市,混在其中。
一个人远离了社会,自然也被社会所抛弃,成为龟缩于钱龙图前消磨时间的人。而一旦炒作失败,那种巨大的挫折感又很容易摧毁人的意志。如果接连几个回合都输得很惨,眼见得多年的积蓄化成了水,难免万念俱灰。这时的股市不啻为一个刑场,即使死里逃生,活下来的也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过来人说,远离股市,让那些专业的人士去做,对于他们来说,炒股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事业。而我们常人,还是做一些踏实的事情好。
枕边哲理
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
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有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等我有空再做。”这句话通常表示“等手上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时再做”。但事实上,没有所谓“空”的时间;你可能有“休闲”时间,却没有“空”的时间,你的每一分钟都很值钱。
为了解释“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一位大公司的老板带着一个“金钱时钟”召开主管会议。与会者在进入会议厅时,需在“金钱时钟”打卡,这个钟记录了每一位与会者的时薪,并且可以计算这个会议所花费的时间及所需的费用。这位老板证明了:永无止境的会议看似不花一毛钱,其实可能所费不低。
我们很容易想像有形物品的价值,像汽车和房子;但“时间”因为看不见又摸不着,常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如果有人偷了你珍藏的画或珠宝,你一定会生气地跑去报警,可是丢掉时间甚至连行为不检点都算不上。除非你是律师、会计师或心理医生,你才会学着把自己的时间标上价钱。不过即使你向客户收费是以钟点计算,你可能还是将计费的钟点贴上了“生意”的标签;至于工作以外的时间,对你而言就没有价值了。
当你在森林中漫步或与家人和朋友从事休闲活动时,你所花的时间可能是一种投资,也可能是一种浪费,这正如蓝曼马柯思公司的最高主管所说:“在某些时候,我对时间非常吝啬,这么做是为了我可以在其他时候挥霍。”
假如你已接受了“时间有价”的基本观念,更重要的是,假如你真的了解“你自己”时间的价值,你就可以实现时间管理专家杰弗利·梅那的建议:
“给自己加薪吧!”对了,就是将你的时间标上价,然后再提高价钱。
你的时间真正的价值是多少呢?我们先假设你的年收入是5万元,那么你的时间每小时值二十五元六角一分,每分钟则是四毛二分七厘。姑且不论你的时间市场价值是多少,全部加倍,也就是如果你现在一小时赚25元,你的一小时应该值50元。如果你一小时赚50元,那么你的价值就应该是100元。
别以为这样的“加薪”思考练习不重要,你对时间和自己的看法,将会影响你未来日子中的每一件事。正如打高尔夫球,输赢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假如你开始认真看待自己的时间确实价值不菲后,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即使你真赚了这么一大笔钱,你也不会诧异了。也正因如此,你就会知道每浪费一个小时要花掉多少成本,然后你才会开始想办法削减因为工作效率不高而导致的浪费。要是你每小时的价值高达100元、200元或是300元。你更会谨慎地筛选工作计划及答应他人的要求。
枕边哲理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金钱是有腿有性格的
关于金钱,万通集团董事长、被誉为“地产思想家”的冯仑有以下妙论:
钱是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钱是有腿、有性格的,也是有气味的。全球的钱80%是在美国和欧洲之间跑,20%往新兴市场跑,这20%里的50%在中国。钱的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跑法呢,钱要跑有三条指南。
第一,钱必须判断,我的永远是我的,才敢去。所以财产保障制度很重要。钱很聪明,如果进去了就不是我的了,它不会去。《荣毅仁》传记里写道:1949年后,荣毅仁留在大陆。他的钱在工商业改造时都公私合营了。但是,荣智健创业的钱从哪来?他们家在香港有一些股份,30年没领过股息,30年以后儿子要创业,荣毅仁让他去算一算,结果算出来还有600万港币,也就是说这钱是他的,30年都没挪窝,30年以后还是他的。荣智健把这600万领了就在香港起家了。
钱的嗅觉很灵的,一旦发现有危险,它会扭头就走。要是把钱放到萨达姆那儿,他倒台了,钱就不是你的了。你还敢放他那儿吗?欧洲和美国经过了几百年的私人财产保护,经过多少代人证明。在这个地方钱是我的就永远是我的,所以钱可以放心大胆地乱走。在亚洲这边,钱还在慢慢看。“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必须对我口袋里的钱表示敬意。”这是江湖上一个大哥说的话,我不是大哥,钱是大哥。
第二,钱要翻身,要创造,要能让1块变2块,如果不是这样,傻子才会把钱投过去。钱会到处找那1块变3块的地方,很多企业埋怨贷不到款。但如果你能提供1块变5块的机会,别说银行,街上的乞丐也愿意借你钱。
第三,钱一定得会判断,万一有风险的时候得能跑得掉,所以具有流动性。万一风吹草动,一秒钟就能跑。这里考验的是钱的流动能力和瞬间转移能力。
有了这三条,全世界的钱都会跑来。
枕边哲理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嘴上如何把有钱人说得一塌糊涂,可事实上他们在某些方面也是想有钱的。
富不过三代
投资银行J.P.摩根曾做过一项研究,全球大部分超级富豪过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额财富,“败家率”达80%。因为富有家族的后人都挥金如土,所以很多家族都是“富不过三代”,例如希尔顿酒店后人模特儿帕里斯希尔顿,她的昂贵衣著花费全都是由希尔顿家族承担。高通胀、政府向富豪的资产或其公司业务收重税、打官司及欺诈案都是拥有巨额资产的风险。
据说洛克菲勒的儿子生活很奢华,而洛克菲勒本人却节俭到几乎吝啬。有人就问老洛,为什么会这样,回答说:“因为我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有钱的爸爸”。
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但是得有条件。
富人的儿子,因为生下来时家里已经很富,他就很容易将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富爸爸有时也会对他进行传统教育,但通常收效不大。富人子弟的“苦难教育”,就有点像城里人的“野外生存”,其实没多少苦难的意味,更多的是浪漫,和当年的白毛女完全是两回事。
没钱而不享受,那是无奈的克制;有钱而不享受,则会被视为吝啬。被外人视为吝啬问题不大,毕竟没有利害关系,被自己的儿女视为吝啬,问题可能就严重了,会带来很多心理麻烦。所以富人总是在钱财上溺爱儿女,一方面是出于爱,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怕。
小地方的人到大城市发展,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口音,舌头该卷才卷,不该卷时一定得熨平,如此刻苦操练,要不了多久就打造出地道的发音,比大城市的人还大城市。
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冒出来的,虽然早年也穷,但骨子里却瞧不起穷人,一旦进入富人阶层,拿到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就巴不得立刻清洗,从肉体到灵魂,把下层人的味道统统删除。
但是他们本人毕竟浸染太久,确实很难彻底褪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住富人区,读贵族学校,和名流交往,希望从此脱离穷人圈子。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是“用进废退”,原始人当年还必须靠捕猎为生时,跑得不一定比野兽慢,后来大脑越来越发达,肢体才渐渐萎缩。现在有了机器,谁还稀罕膀大腰圆?有了汽车,健步如飞也不是什么优点了。
刀子越磨越快,武艺越练越高。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只是因为经济的匮乏,激发了孩子的潜能,逼迫他去计算每一个铜板,练出了当家理财的硬功夫。
中国的传统是子承父业,然而“崽卖爷田不心疼”,创业者打下江山,往往不出百年,就被后人败掉,所谓“富不过三代”,是一种普遍现象。生存的条件太好,很可能引起退化,不仅是肢体,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志。
《增广贤文》早就说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告诫,是因为这种情况太普遍。舔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最后的结果却未必美妙。
社会一方面保护私有财产,一方面也在剥夺个人财富。整个社会的财富必须实现动态平衡,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少数人集中。所以,才有巨额的遗产税、所得税等等,总之要让你把多余的拿出来。以德国为例,遗产税率高达50%,人一死,财产的一半就不在了,多死两代,再多的钱也烟消云散了。
巨大的开支必须要有巨大的收入支撑,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富人的儿子,如果不能比父辈更加杰出,他的财产就只能越来越少。收支的不平衡,也就是没落的开始,最后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也好,旧人出局,又给新人腾出了空间。
枕边哲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房产增值有学问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人们对自己房屋的投资热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就商人来说,投资房地产不失为一良策。
美国一个房地产教授克里斯·迈耶说:“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假设你买一幢25万美元的房屋,并首期支付了5万美元。你也许认为你拥有20%的产权,而银行拥有80%。但是如果这幢房子的价值下跌5万美元,你就失去5万美元,而银行却没有任何损失。”
幸运的是,由于按揭而产生的杠杆作用通常能使业主变富。想一想,以5万美元的首期付款买一幢25万美元的房屋,如果房屋的价值攀升20%,上涨到30万美元,你的产权价值将翻一倍,达到10万美元。由于涉及债务,买房屋仍然是一桩有风险的买卖。为了对你的投资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不妨撇开按揭贷款,单独考虑房屋的价值。如果你的房屋目前价值25万美元,那就是你的房产所面临的风险。
与此同时,得克萨斯州韦科贝勒大学的投资学教授威廉·赖肯斯坦建议说,不妨把按揭贷款当作是一种债券。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是买债券收利息,实际上是在卖债券、付利息。这样考虑的意义在哪里呢?假设你退休了,比如说有30万美元债券和20万美元股票。你可能会认为你的投资组合配置得有些保守。但如果你的按揭贷款中仍有12.5万美元未偿付,你就得用大约12.5万美元债券的利息来支付你的按揭贷款利息。你的基本情况是:你的债券头寸净值其实只有17.5万美元,因此你的投资组合中股票比债券多。
那么你的房屋是不是一笔好的投资?为了得到答案,许多人只是看他们的房屋首期付款多少,考虑偿付按揭贷款后还净得多少价值,然后再算出这两者之差。但是这种算法忽略了各种复杂问题,比如间隔性的每月偿付已经削减了你的按揭债务,房屋装修抬升了房屋价值,这种算法还忽视了拥有房屋持续不断的成本支出。每年维修保养费可能要达到房屋价值的2%,而出售房屋通常意味着不得不向中介机构支付相当于房屋价值5%或6%的手续费。然而这种算法真正的失误是,它考虑的是错误的一面。正如许多其他投资一样,你房屋的总回报既包括收入又包括资本利得。25年来,房屋每年增值,超过通货膨胀率一个百分点。迈耶说:“如果你住在旧金山,增值幅度更高。然而与此同时,住在达拉斯,增长率就是负值了。”因此,如果通货膨胀率为每年3%,你的房屋可能每年增值4%。你不仅从你的房屋增值上受益,你还住了这幢房。这个值多少钱?想一想,如果你把房屋租出去,你每年可以收取多少租金?
假设每年租金相当于你房屋价值的8%,再加上4%的增值率,这样你房屋总回报率(不算支出)可能达到每年12%。算上支出后,你房屋的长期投资业绩也许比不上股票,但你的收益应该超过投资债券市场。
当人们买房时,要考虑需要多少间浴室,多少间卧室,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改造。但是这些不会对房屋未来的增值产生影响。的确,由于时间、天气和自身使用给房屋造成损失,房屋本身会趋向贬值,从而使花钱维修成为必须。然而从长远来看,把房价抬高的因素是房屋下面的土地价值。新屋可以一直造下去,而土地具有稀有性价值(不可再生)。
这个因素把我们带入房屋改造的话题。当然,房屋装修能增加房产的价值,但不是赚钱的因素。
让我们考虑一下《房屋改造》杂志的每年调查,来作为证明。2000年的调查显示,你也许能收回60%增加一间日光室带来的成本,收回重新修饰地下室69%的费用,收回改造浴室81%的费用。这些数字可能听上去挺鼓舞人心的,但是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能收回花在浴室改造上的81%的钱,那意味着你只损失了19%。而且,《房屋改造》杂志估计的数据是以在一年内出售你的房屋为基础的。你等的时间越久,你改造的房屋越是邋遢破烂,能够收回的就越少。请你不要骗你自己,这并不是投资。
枕边哲理
财富应该藏在我们的脑袋里和我们的心里。
通过投资累积财富
很多人的理财最终目标就是想做一名实实在在的有产者。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有钱”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梦境。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大笔的钱进账就能达到富有,其实未必尽然。很多年薪8万元到10万元甚至更多的高级白领,生活过得跟薪资水平仅及其1/3的人一样。银行里没有多少存款,消费上常常出现赤字,买房的计划也是遥遥无期。
一般人之所以能够舒服地退休,在于他们事先计划和透过一些隐形的资产来累积财富。一份高的薪水提供了人们累积财富的机会,但不会自动地让人富有。如果你一年赚8万元花10万元,反而会破产。但如果你赚8万元,投资8000元于金融产品(如银行存款、保险、证券)上,持续几十年,则将会积累起巨额资产。这才是财富。才会给你一个稳步、积极的人生。
一个关于财富的误解是,认为它必须是关于身份地位的炫耀,例如拥有一栋大房子,或每年做长达三个星期的旅游等。拥有一些“东西”并不全然代表这人是富有的,事实上,这些东西还会拖累资产的累积。如果你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是用来支付一个高达四位数的住房贷款,或者是偿还先前累积的债务,那就不可能有什么钱省下来投资,资产的累积也会极其缓慢。
可能有人会说,像这般达到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乐趣。其实大部分人在这个理财的过程中都是不乏乐趣的。他们的乐趣来自于他们累积的资产,并且成为了他们的理财目标之一。因此,要做有产者,必须有积极的投资态度,进行认真的规划,要把它当成你赖以谋生的第一职业之外的第二职业去做。无论你有多忙,都不应成为你没时间去积极投资的借口,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能做到让你随时随地投资,比如在线投资。
枕边哲理
挥霍无度的人,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
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
现在一分钱掉在地上,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于捡,但如果全国人民一人出一分钱,就可以造就一个千万富翁。钱不在多少,关键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组织办法,能把大家的小钱汇聚起来。如果谁能找到这种办法和机制,谁就是策划大师,谁能够运用这种办法和机制,谁就是经营之王。
日本有个叫岛村的人,不名一文,却梦想发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
他选择了本钱很少的麻绳生意。他先在麻的产地按5角一条买进麻绳,又照原价5角一条卖给纸袋厂。很快岛村的名声出去了,如此傻冒的经销方式,使得订单雪片般飞来。于是,他又采取了第二步行动。他拿着收购麻绳的合同和收据,对买麻绳的客户说:“到现在为止,我是1分钱也没赚你们的,但如若长此下去,我只有破产一条路了。”他的诚实感动了客户,客户心甘情愿地把价格提高到了5角5分,虽然仍比别的麻绳商家便宜,但销量却下不来了。然后,他拿着客户的订单对供货商说:“你卖给我的麻绳,我是照原价卖出的。这种赔本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了。”厂商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着实舍不得失去这个大买主,于是一口答应以后每条绳索以4角5分供应。
岛村的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后,他从一个穷光蛋摇身变成了日本的“麻绳大王”。
几分钱确确实实是小钱,然而当它汇集起来就成了大钱,真正的机会都是蕴含在平凡的事物中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有他的能量和作用,但当它单独存在时,与环境相比,他的存在可能显得渺小,一旦组织起来,渺小的存在就会成为巨大的能量。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无数小钱被他聚敛起来,变成高能强光,投资,放大,尽情膨胀,让许多不起眼的事物,汇成令人仰视的景观。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把无数小钱变成高能强光。
枕边哲理
要把为顾客服务的思想置于追求利润之上。利润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为顾客服务的结果而已。
成功从“一粒米”开始
许多年轻人总认为,成功就需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去干一场。但事实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一些小之又小的事情做起的。
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业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个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枕边哲理
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忽视眼前的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