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连:据传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
[3]龚云甫:当时的京剧演员。
[4]社戏: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则是一种区域的名称。
[5]罗汉豆:即蚕豆。
[6]祝福:旧时江南年终谢年、谢祖神的习俗。
[7]朱拓:用红色从碑刻上拓下的文字或图形。
[8]鹰洋:指墨西哥银元,上面铸有鹰的图案。鸦片战争后曾流入中国。
[9]值年:封建时代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祖活动,由各房轮流主持,轮到的称为“值年”。
[10]五行缺土:旧时关于命运的一种说法。即以天干与地支相配,来记某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得两字,共“八字”;这些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有所属,如甲乙寅卯属木等,如“八字”能对应五行,则五行俱全。而“五行缺土”,是指其“八字”中没有属土的字,按惯例在取名的时候须用上带土或土作偏旁的字作弥补。
[11]《药》:文中人物夏瑜,隐指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惨遭清政府杀害,就义的地点在绍兴轩亭口。
[12]号衣:指清朝士兵的制服,上有“兵”或“勇”字样。
[13]鲜红的馒头:即蘸了人血的馒头。旧时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
[14]“上大人孔乙己”:旧时通行的描红纸上,常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这样一些笔划简易,便于儿童摹写的似通非通的文字。
[15]进学:按照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院考(道考),考取的便有了府、县学籍,这就叫作进学,也就是成了秀才。
[16]服辩:即认罪书。
[17]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辛亥革命后,他和手下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效忠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旋即失败。
[18]私窝子私娼住的地方。
[19]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原为句读。周作人在抄文后注明:“右戛剑生杂记四则,从戊戌日录中抄出。”该文当作于1898年。戛剑生,鲁迅早年的别号,曾刻成印章使用。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20]秋油:酱油。
[21]《山家清供》:宋代林洪著,二卷,是一部关于烹饪的书。
[22]梯:英语tea的音译。
[23]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原为句读。约作于1898年。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24]土豐蠃斯:英语tuberose的音译,俗称夜来香,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我国各地多有栽培。清代顾禄《题画绝句》卷下:“晚香玉,种来西方,……本名土酗赢斯,圣祖锡以今名。”圣祖,即清康熙帝。圣祖为庙号,仁皇帝为谥号。
[25]吉祥草:又称松寿兰、观音草,石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26]里低母斯:英语litmus的音译,即石蕊。地衣类植物。
[27]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题下署“豫才未是草”。“豫才”,鲁迅早年的名字。据周作人日记庚子三月十五日(1900年4月14日)载:“下午接金陵十八日函并洋四元,诗三首,系托同学带归也。”按庚子二月十八日为1900年3月18日。鲁迅这三首诗当作于此时或稍前。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诸弟:鲁迅原有三位亲弟弟,但幼弟椿寿因患病而夭折,亡于1898年12月20日,因此此诗的“诸弟”,当指二弟周作人(周遐寿1885年生)与三弟周建人(周松寿1889年生)。
[28]谋生:图谋生计,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无奈:心有不快,不得已。日:每日、每天。奔驰:奔走不止,犹“奔波”。
[29]有弟:指当时16岁的周作人,12岁的周建人。教:作动词“使、令”解。
[30]孤檠(qíng):孤独的灯。“檠”,即台灯。
[31]日暮新愁:夜色渐浓时,愁绪又涌上心头。日暮,傍晚。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新愁客。”可参见1898年春,初次离家踏上南京时所写的《戛剑生杂记》一文。
[32]望中:一望之中。断肠花:使人伤心的花。一说即“秋海棠”,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相思草”等别名。
[33]“从来”句:从来南京,分别又满一年了。鲁迅从1898年春(戊戌正月十八日)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至年底回乡一次,己亥年底又回乡一次,又,指又一次回乡。即第二次回乡。经年:满一年。
[34]万里长风:即长风万里。形容路途遥远。李白《宣州谢緿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5]一言:一句话。应:应该。记取:记得。
[36]不由天:即“不系天”,“不关天”。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7]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署名戛剑生。原为句读。周作人于抄录后注明:“庚子旧作。”按庚子为1900年。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38]芰裳荇带:芰(jì),菱叶。芰裳即以菱叶、荷叶为衣裳。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茎可以吃,全草入药。荇带,即以荇菜为衣带。芰裳荇带是形容莲蓬人飘飘欲仙的姿态。唐人王勃《采莲赋》:“荷为衣兮芰为裳。”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9]“风定”句:风歇了,还能闻到莲蓬在飘香。碧玉,青绿色的玉石,借指青绿色的莲蓬。宋代陆游《乔南纳凉》诗:“风定莲池自在香。”又《双庆堂夜赋》:“人静鱼自跃,风定荷更香。”
[40]鹭:捕食鱼类的水鸟。多栖息在沼泽中。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41]瀼瀼(ráng ráng):形容露水多、浓。《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零露韍韍。”
[42]腻粉:指多余的花粉。风骨:指不随流俗的品格。
[43]红衣:女子的衣裳。
[44]濂溪: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别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家。以荫出仕,曾官大理寺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他在《爱莲说》中咏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5]残叶:指残余的荷叶。寒塘:清冷的池塘。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苟处士》:“寒塘起孤雁。”
[46]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署名“戛剑生”。原为句读。据周作人日记庚子十二月二十三日(1901年2月11日)载:“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其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旧俗,以夏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称为“送灶”。祭神时,欲以麦芽糖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向玉帝奏说人间的坏话。即事:就当前事物而言。见事即诗兴起而作诗。
[47]只鸡:整鸡,一只鸡。胶牙糖:麦芽糖。
[48]典衣:典当衣物。瓣香:佛家语,即“一瓣心香”。
[49]岂独:岂只是,难道只是。少:缺少。黄羊:黄色的羊。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阴子方用以祭灶神的是“黄犬”。又《康熙会稽志》:绍俗,“灶品用糖糕、时果或羊首,取黄羊祭灶之义。”
[50]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署名“戛(gā)剑生”。原为句读。据周作人庚子除夕(1901年2月18日)日记载:“(夜)饭后,同豫才兄祭书神长恩,作文侑之。”本篇最初收入1952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祭文:祭祀或祭奠时对神或死者所奉读的文章。标题为“文”,实际是一首骚体诗。书神:名“长恩”。明代《致虚阁杂俎》一书记载:“司书神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啮,蠹鱼不蛀。”
[51]上章困敦之岁:指庚子年。1900年为农历庚子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又“(太岁)在子日困敦。”
[52]贾子:指唐代诗人贾岛。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贾岛)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53]会稽戛剑生:会稽,旧县名,即“绍兴”的别称。戛剑生,为作者少年时自取的别号。寒泉冷华,指酒水和鲜花。“华”,通“花”。按时令当指梅花之类。
[54]俚词:俗词。含自谦的意味。
[55]香焰:香烛所发出的光焰。氤氲(yīnyūn):烟雾云气弥漫的样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空水共氤氲。”
[56]华筵:盛大精美的宴席。腊酒冬天用来祭祀的酒。更点点古时一夜分为五更。这里指时间一更一更地过去。
[57]兮一觞:奉献上一盅。
[58]阿堵:原是晋代俗语,即“这个”。《晋书·王衍传》:“衍口未尝言钱,妇令婢以钱绕床下,衍晨起,不得出,呼婢曰:‘举却阿堵物。’”后人遂沿用为钱的别称。
[59]缃旗:浅黄色的旗子。芸舆,芸香草织的车子。缃可以做书函,芸可以避蠹鱼。挈带领。脉望传说中的仙虫。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引《仙经》说:“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螙(dù)鱼,蛀书虫。螙,蠹的古字。
[60]菊菹:用菊花所做的祭菜。菹(zū),酸菜、腌菜。
[61]狂诵《离骚》祭书神时的一个节目就是大声朗诵屈原的《离骚》,以悦书神。
[62]漆妃:墨的别称。管城侯,毛笔的别称。详见韩愈《毛颍传》。
[63]笔海:犹“墨海”,砚的别称。文冢,唐代文学家刘蜕埋稿处,这里指书丛。
[64]俗丁伧父:粗俗少文,庸俗鄙贱的人。
[65]履阈:踏进门槛。阈(yù),门限。
[66]吴钩:春秋时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唐代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67]《丘》《索》:即《九丘》、《八索》。汉代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为上世帝王遗书也。”代指难懂的书。
[68]惙惙(chuó):忧愁的样子。
[69]诗囚:苦吟不已,诗思窘迫的诗人。元代元好问《放言》诗有“郊岛两诗囚”句,《论语绝句》有“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句。郊、岛,指唐代诗人孟郊、贾岛。
[70]芹茂而樨香:《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为学宫中的水池,后人常用人泮、探芹比喻童生进学。樨即桂花。桂花飘香正是秋闱开科之时,后人常用折桂比喻秋闱中式。
[71]异籍:奇特或珍异的书籍。
[72]自题小像:作者自己在照片上题字。小像,小照片。按:这首诗作者自己没有取题目,该诗题系最早(1903年)获赠此诗的作者好友许寿裳所取。
[73]灵台:即“心”。象征最高的统治者。《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毛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鲁迅作品中多有引用:“热力无量,涌吾灵台,吾起矣。”《坟·摩罗诗力说》:“久匍伏于强暴者之足下,则旧性失,同情漓,灵台之中,满以势利,因迷谬亡识而为此与!”《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这两处“灵台”引《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并徵引晋人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74]无计:没有办法或计策。
[75]神矢:神奇的箭。比喻与清王朝的封建保守力量对立的势力。不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矢”。当年鲁迅似未接触到希腊文学。鲁迅于1932年12月9日曾将此诗书赠日本医生冈本繁,当时所写诗中之“矢”则作“镞”。可作旁证。鲁迅1898年参加科举县试,似是“无计逃神矢”的史证。
[76]风雨如磐:磐(pán),厚而大的石头。喻时代灾难沉重。
[77]闇:通“暗”。遮蔽的意思。
[78]故园:故乡,老家。骆宾王《晚憩田园》:“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79]寒星:寒夜的星星。
[80]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揆余之中情兮。”王逸注:“荃,香草。比喻君也。”鲁迅这句是说,我仰对祖国表达我的一片忠诚,可是清王朝统治下的苍生却不理解我。
[81]瑏瑠荐:献。
[82]轩辕:即“皇帝”。《史记·五帝本纪》:“皇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诗人用此典有反清的意味。
[83]参见《鲁迅〈自题小像〉诗生存考》,《鲁迅研究月刊》松冈俊裕等,2012年第五期。
[84]参见《鲁迅诗编年笺证》阿袁笺证,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
[85]参见《鲁迅诗歌编年译释》吴海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86]谢緿《暂使下都夜发新林》:“大江流日夜。”
[87]这年春天,蒋介石与立法院长胡汉民发生冲突,蒋主张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胡反对,被扣留于南京。胡派人马联络广东、广西两派,在广州令组国民政府。两广出兵北上,进攻湖南、江西。
[88]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89]屈原《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90]战国策·赵策》触詟说赵太后,触詟把自己的小儿子托给太后,要太后给他一个王宫卫对的职位。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91]《易·乾·文言》:“风从虎。”《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92]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93]《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94]《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儒子牛。”
[95]这是句激愤的话。花开花落,用花草的枯荣喻人事的变化多端,两由之,都由之去吧,不去管它。以上两句意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哪里能摧毁我以往的战斗豪情;为了革命事业,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96]何期,哪里想得到。江南雨,鲁迅为杨铨送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
[97]斯民,此民,指人民。健儿,指杨铨。杨铨,字杏佛,江西临江县人,鲁迅友人,与鲁迅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虽是国民党员,但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1933年6月18日晨,被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组织“蓝衣社”暗杀。以上两句意为:真没料到在这大雨滂沱的日子里,我却热泪纵横,悲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又丧失了一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