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可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斫小方块,去骨,加秋油[20],谓之鲈鱼饭。味甚鲜美,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21]。
夷人呼茶为梯[22],闽语也。闽人始贩茶至夷,故夷人效其语也。
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进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编者按:这是已发现的鲁迅最早的文字,是一篇生活杂记。第一则写离开家乡的感受;其他三则是记录生活常识。
莳花杂志[23]
晚香玉,本名土豐蠃斯[24],出塞外,叶阔似吉祥草[25],花生穗间,每穗四五球,每球四五朵,色白,至夜尤香,形如喇叭,长寸余,瓣五六七不等,都中最盛。昔圣祖仁皇帝因其名俗,改赐今名。
里低母斯[26],苔类也,取其汁为水,可染蓝色纸,遇酸水则变为红,遇硷水又复为蓝。其色变换不定,西人每以之试验化学。
编者按:这也是现发现的最早的鲁迅作品。这是一篇读书杂记。
别诸弟三首[27]
谋生无奈日奔驰[28],有弟偏教各别离[29]。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30]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31]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32]。
从来一别又经年[33],万里长风[34]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35],文章得失不由天[36]。
编者按:这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鲁迅第二次回家度寒假后,回到南京学校时写的。鲁迅于1898年考取江南水师学堂,10月转入矿路学堂。约于11月间回绍兴,次年1月回宁。又于1900年1月19日放假回绍兴。2月19日返校。这三首诗写于1900年3月18日之前,第一首写回到南京后想家的心情;第二首写离家回宁一路上的离情别绪;第三首告诫诸弟要勤奋好学,“文章得失不由天”,要凭借个人奋斗创造事业,创作文章。全诗离愁别绪,跃然纸上;情景交融,耐人回味。
莲蓬人[37]
芰裳荇带[38]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39]。
鹭影不来秋瑟瑟[40],苇花伴宿露瀼瀼[41]。
扫除腻粉呈风骨[42],褪却红衣学淡妆[43]。
好向濂溪称净植[44],莫随残叶堕寒塘[45]。
编者按:本诗当作于庚子年岁末或辛丑年的春节,时鲁迅在绍兴家中度寒假。这是一首咏物寄情的诗,描绘了莲蓬的生长环境和淡雅净立的风姿,称颂了莲蓬亭亭净植的品格。首联,浓墨重彩写莲蓬人的妖娆妩媚;颔联表现莲蓬人的失落、迷茫、孤独;颈联写莲蓬人一扫俗态,显示出志士的绰约风姿;尾联赞颂莲蓬人就是周敦颐笔下“净植”挺立的佼佼者。
这首诗明显受周敦颐《爱莲说》影响和启发。1900年8月4日,在南京读书的鲁迅托返乡亲戚捎书给弟弟,内有张伯行刻的《周濂溪集》一部四本。
庚子送灶即事[46]
只鸡胶牙糖[47],典衣供瓣香[48]。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49]。
编者按:鲁迅当时正回家过寒假,这首诗是由送灶引出的感慨和牢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穷困的状况。家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典当;祭供的物品不丰,更不是故意缺少黄羊。
本篇可参读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1926年2月5日)。
祭书神文[50]
上章困敦之岁[51],贾子祭诗之夕[52],会稽戛剑生等
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53],而缀之以俚词[54]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氤氲兮烛焰赤[55]。
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
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56]。
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57]?
绝交阿堵[58]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
缃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螙鱼[59]。
寒泉兮菊菹[60],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君之来兮毋除除[61]。
君友漆妃兮管城侯[62],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63]。
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螙鱼之来游。
俗丁伧父兮为君仇[64],勿使履阈兮增君忧[65]。
若弗听兮止以吴钩[66],示之《丘》《索》兮棘其喉[67]。
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愁[68]。
宁召书癖兮来诗囚[69],君为我守兮乐未休。
他年芹茂而樨香兮[70],购异籍以相酬[71]。
编者按:本诗1901年寒假,阴历除夕写于绍兴。这是一首骚体诗。引言是说庚子年我们像唐代诗人贾岛除夕祭诗一样,用一碗清水一束鲜花,并配上通俗的歌词来祭书神。全诗从除夕之夜财神和书神待遇迥异落笔,接着写书神高洁而优美的形象,他以缃绸为旗,以芸草为车,带着仙虫脉望,蛀书的小虫蠹鱼来了,主人用寒泉、菊菹来招待,并请来漆妃(墨的别名)和管城侯(笔的别名)来作陪,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多么舒服。俗丁伧父这些钱奴硬要过来,就用吴钩来阻止他们!结尾说宁可让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来,让书神在这里其乐无穷。他年事业有成一定买奇异的新书来酬谢书神。全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引人入胜。扬州大学顾农教授说:“《祭书神文》是一篇读书人的宣言。”(《开卷》2004年第4期)
自题小像[72]
灵台[73]无计[74]逃神矢[75],风雨如磐[76]闇[77]故园[78]。
寄意寒星[79]荃不察[80],我以我血荐[81]瑏瑠轩辕。
编者按:关于鲁迅的《自题小像》诗的写作时间,近八十年来一直各说各理,争执不断。归纳起来有1901年说、1902年说、1903年说三种说法最为常见[82]。考其原委,以许寿裳的1903年说最早,也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现将许寿裳先生的多次说法摘其要罗列如下,看个究竟:
1.鲁迅对于民族主义,坚贞无比,在民元前九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十馀年来,刻苦奋斗以至于死,完全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一息尚存,不容稍懈;思想只管向前迈进,而主义却是始终一贯的。他的著译已经印行者不下五十种,单是创作方面就有二百万言,这都是心血的贡献,永远不朽的。
——摘自许寿裳1936年10月27日《我所认识的鲁迅》
按:民元前九年,即1903年。“补以诗”,并没有说诗作于“民元前九年”。
2.虽则因为肺结核的病而至垂死的时候,还是不肯小休,“要赶快做”。弥留的前夕,还是握管如恒。真真实践了二十三岁所作《自题小像》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摘自许寿裳1936年10月《鲁迅的思想与生活·鲁迅的德行》
按:鲁迅二十三岁即1903年,许先生误为鲁迅写作此诗之时间。
3.他的富于友爱,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最肯帮人的忙,济人的急,尤其是对于青年,体贴无微不至。但是竟还有人说他脾气大,不易相处,这是我所百思不解的。
他这样地牺牲了个人生前的幸福,努力为民族的生存和进步而奋斗,患肺结核而至于医师多次警告了,还是不肯休息,而且“要赶快做”,真是实践了他三十五年前所做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摘自许寿裳1936年12月17日《鲁迅的思想与生活·鲁迅的生活》
按:许寿裳撰此文在1936年,“三十五年”者,表明鲁迅1901年作此诗。
4.鲁迅是诗人,……民元前九年(1903)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按:即本诗,兹从略)。
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摘自许寿裳1936年12月19日《怀旧》
按:许寿裳认为此诗作于1903年。
5.诗钞第一首《自题小像》是其二十三岁时赠余者。其逝世后,拙作《怀旧》文中首先予以发表,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胜寂寞之感,末句则直抒怀抱,是其毕生实践之誓言。……
据上所陈,此卷遗诗,其首尾两首皆与余有关系。呜呼!追念昔游,犹在心目,而风流顿尽,曷胜泫然!
——摘自许寿裳1944年5月4曰《(鲁迅旧体诗集)跋》
按:这里提二十三岁赠诗,未提创作时间。“异域典故”的说法,可以商榷。
以上说法可以看出许寿裳1936年10月27日所作《我所认识的鲁迅》一文首次公开披露此诗,许寿裳明确鲁迅赠诗和照片的时间是1903年,作诗时间说二十三岁即1903年为多,也说过1901年作。后来学界多以1903年说为据,影响很大。
笔者认为这首诗写作时间不应排除1901年说的可能性。专家考证这首诗是1901年在南京读书期间回故乡绍兴度寒假时所作,作于1901年1月20日—3月15日间。[83]
这一说法学界多有阐述,其中以阿袁《鲁迅〈自题小像〉并非在许寿裳〈怀旧〉中“首先发表”》、《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正解和作年及其他》两文论述最为详尽[84](见《鲁迅诗编年笺证》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这一说法的确是有据可考的。主要依据是鲁迅自述。鲁迅在1931年2月16日重录此诗时,于诗幅后跋语云:“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而其同年同月所写另一幅字之跋尾亦云:“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下旬于上海也。”“辛未”年是1931年,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1年重录时,以虚龄计,鲁迅51岁,21岁时作,当为1901年。鲁迅两次自述,当不应有误。
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曾持此说:
他二十一岁时的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说得最彻底,他至死不渝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他是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好子孙的一人!从他临死前所说的话可以说明:“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他的确做到了为中国的进步和自由而战斗、流血的一个战士。不仅是他,近数十年来中国曾经产生了千千万万这样勇敢的民族战士!(许广平1951年10月19日《不容情地对敌战斗》)
此外,茅盾、单演义、吴海发等学者也有同样看法。[85]
再就诗的内容看,“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文章得失不由天”是一脉相承的。《别诸弟》三首写于1900年3月,其中的“文章得失不由天”,告诫诸弟要勤奋学习,强调自身的努力,“我以我血荐轩辕”把人生的价值提高到为国奋斗献身的崇高境界。鲁迅先生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这两句诗可以看作是他在南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思想成长轨迹。这首诗里,鲁迅超越了个人的情怀,是他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他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唤起民众,拯救国人的灵魂,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这首诗首先发表是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的功劳,最先见于1936年11月的《新苗》第11期上。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味追求享乐的清末统治者统治者难以脱逃革命浪潮如魔箭一样的冲击,浓黑的暗夜风雨沉重如磐石压在故国身上,国家大厦即将倾倒。我把忠心献给祖国,人们却不理解我,那么,我只能拼命奋斗,献出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我对祖国的一往情深。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见于《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
无题二首(1931年)
大江日夜向东流[86],聚义群雄又远游[87]。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88],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89]。
《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是夫妇。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90]?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91]。
《鲁迅书简补遗》有这首诗,末题“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哂正,鲁迅。”坪井是上海开设的日本医院的医生,曾给鲁迅的儿子海婴治痢疾。
自嘲(1932年)
运交华盖[92]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93]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94]。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
题《彷徨》(1933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日记》1933年3月2日,诗中“独”作“尚”。
题《呐喊》(1933年)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鲁迅日记》1933年3月2日:“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山县氏即山县初男。
悼杨铨(1933年)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95]。
何期泪洒江南雨[96],又为斯民哭健儿[97]。
杨铨,字杏佛,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为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20日鲁迅曾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