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放牛-河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个人拿着竹竿在河里比划着。

    另一个人拄着拐杖在河岸张望着。

    撞出山口之前的西河,远不是那么阔大浩荡,只是无缘无故地龟缩着身子,裹起一带清水,汤汤地沿着石滩流泛,一点也不在乎青山大坂的挤压。

    多少年前,山口里面的河西垸来了一位陌生人,说是来还愿,来报大恩大德的。有人好不容易想起,这驮着一袋子钱的陌生人,过去曾在这西河上遭过难,是垸里人把他从洪水中捞起来,揪住耳朵灌了一碗姜汤,一觉醒来,穿上烤干的衣服时似乎说过要报答这话。于是,从没有过桥的这一段西河上有桥了。陌生人捐了这座桥便要离开,却没有离开,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地说她怀了他的孩子。

    多少年后,山口里面的西河上,桥没了。只剩下堆在河岸下面两堆或是雕花或是镂兽的方块石。十三爷的爷爷说是那桥叫龙王爷收到龙宫后花园去了。十三爷的父亲说是龙王爷与赤脚大仙抢这桥时,一使劲给拽断了。如今,十三爷说是,让赤脚大仙捧去瑶池给王母娘娘献寿礼去了。

    “那花桥好哩,桥上盖着亭子,遇雨可防淋,遇雪可避寒,大热天走累了在上面歇一阵,真比十冬腊月搂着个胖女人睡觉还舒服。”十三爷越来越爱这么唠叨。

    “等你百年升天时,给我们讨回来。”钟华望着老人或真或假地说。

    “小子你嘴尖算有本事?这花桥还是你祖人积德行善修的,你怎么就这样无德无能。”

    常这样。十三爷也懒得认真计较,心里朝另处想:他父亲50岁得此独子,他能出世也是人造化,天报应。这种人,不是龙,就是虫。

    孰龙孰虫的钟华还在河里拿着竹竿忙乎。

    十三爷脸上,愁云愈见浓了。

    邻居女人牵一头肥猪从老人身边下到河里。“风好狠,回家吧,别凉了筋骨。”

    十三爷没吱声。

    “河风凉,河水更凉。”钟华搭讪上了。

    “这一到河边两腿就哆嗦。”说着话就打上哆嗦了。“也不知道几辈子人怎么熬过来的。”

    “等我把这桥修好就不哆嗦了。”

    “只怕腿不哆嗦心会哆嗦。”

    往后西河里就没有了说话声,钟华有了一阵愣。手中的竹竿,东三西四北五地在石滩上,叭地敲一下,叭地敲另一下,叭地再接着敲一下。终于,他浅浅一笑。回转身时,才知道那哗哗啦啦的响声,是十三爷解开了裤带,站在高高的河岸上朝石滩上撒尿。人老不值钱,撒尿似吐痰,不在乎有没有女人在附近。一乐,他就咋唬起来。

    “十三爷,加把劲。喂!能将尿撒到电线上去,来年十三奶准能生下个胖儿子。”

    一条输电线路,斜着穿过西河时,将银闪银闪的金属线垂在石滩上不很高的空中。

    河风吹得猛,逆风说着话时难说听没听清。老人朝他望了一眼,筛筛身子,重新系上了裤带。那泡尿溅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砣冰。

    又唠叨上了。

    “那花桥上天后只数第二,在人间却是第一。桥在时,再猛再汹的洪水一到这儿就变得乖乖的,服服帖帖的,哼哼哧哧地钻过桥洞,一个浪头也不敢瞎翻。”十三爷周围小孩绕成一个人圈。“坏就坏在赤脚大仙把这桥给端走了。”

    “他能腾云驾雾,还怕有过不去的河?”

    “这赤脚大仙,想娶七仙女、七姑娘,拿桥去巴结王母娘娘呗。”听这话无疑是钟华来了。

    阴下脸,十三爷说:“今晚没你的事,别来这横扯。”

    “不是让全垸的人都来么。”

    “没叫你来。”

    “是议造桥的事么。”

    “没叫你来。”

    “那——我走了?”

    “没叫你来。”

    钟华走了。然后有人说各家各户全到了。

    烟竿抽出十三爷的嘴。“议议造桥的事。”

    “你老七十大寿时,不是已议定了?”

    “再说不造不行。现在得造。”

    “有人开始造了。”那声调是不敢说出钟华的名字来。

    “那贱鸟。”十三爷一挥烟竿,正燃着的一团烟丝,从烟窝里掉进自己的衣兜,一拍打,手掌心烫了。

    “有话风,过桥要收过桥费。”

    “作孽。”

    坐了不知多久一屋人共说这些话。

    火塘里柴燃尽了。挨不住冻,半夜里十三爷抹了一把胡须上的鼻涕。“到时候再说吧。”

    “就听你的,等等看。”

    都散去了,屋里应该没外人了,十三爷睡不着,老感觉谁在碍着谁。拽了一下灯开关,没见亮。老鼠又咬电线了。他划了一根火柴,火苗在门缝里吹进来的冷风中晃忽几下,好半天才将屋里照亮,跟着木梗就烧光了。他刚好看清,屋里实实在在只有自己。这个钟华,他祖人什么时候做过亏心事呢。十三爷叹口气,天突然放亮了。

    “爷爷,哪去?冷得很咧。”孙子问。

    十三爷在门外,家里人看不到他一边撇嘴一边瞪眼。“刚进九,算什么冷。我不怕冻糙了脸皮去不成镇里摆阔。”

    “说清去哪,有事好找。”

    “生着眼睛,不知道看?”

    走在路上时,听到身后有自行车铃声,没打算让路。长辈嘛!等了等,不见车往人来,忍不住回头张望,却看见孙子那车前大梁上横坐着一个花花绿绿的姑娘。两个人脸贴脸说话,车轮早拐上了另一条路,贱鸟,上镇里去,不愿蹚冷水河,宁肯绕十里路。老人心里咧咧骂开了。

    西河里已不是一个人在忙乎,一大群人在折腾,数了几遍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人。他认为自己不能不对钟华说几句了。

    十三爷说:“你父母死得早——”

    钟华截住话。“这不关他们的事。”

    “行。这花桥是你钟家祖人造的,也是捐给河西垸的,凭一人意思来不行。”

    “直说吧。”

    “花桥你不能动。一个石子也不能动。”

    “干吗动它?”

    “不是造桥么。”

    “你当不在原地方就不能造桥。啰!这桥造在这儿。”

    一道道石灰划出的白线,在离花桥50米远的地方,横竖竖横,爬满了石滩。好叫十三爷犯了一阵愣。他从没想过这西河,这石滩上能造桥的还有别处。

    “我那在文化馆工作的同学说了,花桥是古建筑,垮了就叫古建筑遗址,归政府保护和管理。”

    不知这话十三爷听没听见,竟没见动静。

    而以后,老人要到对岸破败桥头去看看,两把蹬掉了鞋袜,露出像烫蜕皮的鸡爪一般的脚。西河这时很细很浅,水与滩的交缘处,薄冰结成两条乳白色幔带,一端溯源而上,一端顺流而下,有时眼看差半尺就汇合到一起,猛地各自扭头拐个急弯,拉开更大些距离。并且经常这么严肃地重复着,偶尔有一处小跌水,必然会有一群凸出水面的卵石,圆圆的,如今粘上一层透明的薄冰以后,愈显得溜滑溜滑。

    “唉哟。”

    十三爷轻轻一抖。冷得难受,还是冰棱扎了脚!

    直到五千响浏阳鞭炮,在竹竿梢顶上炸开最后一响,十三爷和垸里的其他人还不怎么相信。才一个月不到,好梦没做几场呢!盘座新厕所好歹也要二十天出头,桥是万民大事,凭他一个哪能轻而易举地办到。

    不搞什么通车大典。现在兴这。施工队的头头再劝也无效。钟华将在桥两头的栏栅一放倒,脖子上挂着一只帆布票包,吆喝着收起过桥费来。

    吆喝声垸里能听见。十三爷听不见,有人提醒后,竖起耳朵听了半天,仍是听不见,心里嘀咕:料准非得到春上,这年头年尾还没换过来,怎么桥就架通了。

    哗啦!

    门外一响,就知道孙子在摔车了。

    “你妈养了一整年的大肥猪,才换这么两只轮子,一百好几十块呢。烂摔烂打,车你不疼,猪你不疼,你妈你也不疼?”十三爷拐杖拄得地上响咚咚。

    “爷爷,这心里怄气呢。”孙子还没进门来。

    “有嘴放气么。”

    “钟华那鸟,硬是要收我的过桥费。”

    “给了?”

    “不给不行。给了才让过。”

    “多少呢?”

    “靠脚走的五分,靠轮子走的一角,又有轮子又冒烟的,小的一块五,大的两块六——他就这吆喝着。”

    “没骨头。”

    “怎么没骨头。”

    “从水里蹚也别从那桥上过。”

    “不是没骨头是没骨气。你没听天气预报,零下好几度咧。”

    说着话时,门外忽然没声音了。十三爷挪了几步到门口,心里就砰地一颤:孙子正和一位姑娘嘴唇对嘴唇地搂在一起。入冬来撞见三次了。第一次和小侄女是在他的房里干这种事。惹得他这些时,老在想自己结婚前的那些荒唐事。她们可都死了,就只他还活着。散落在石滩上的花桥条石,在夏夜曾是他们的快活床。

    那花桥是真神,如果不是有秽物粘上了身,毁了洁体,最少可以保佑这河西垸的人过上安康日子。先生说,凭这地相,就是没有花桥,也该是藏有大富大贵,怎么许多年不见发旺呢?老了就明白了,年轻人的荒唐事谁禁得了,这得将花桥重新造起来。飞龙舞凤,活了就更神,有灾消灾,无灾赐福。

    天亮前,老人好悲伤,害怕今生没机会亲手造桥了。到了上午,他就强忍着,像昨天,决不去西河边看花桥旁边的那桥。这么一连几天强迫自己憋住那老习惯。后来却憋不住了。因为孙子每天回来,说话在变化着。

    “那鸟他娘的,认钱做了爹娘老婆亲儿子。”头天孙子这么回答。

    “他娘的是见钱桥通。一角钱的事懒得那认真。”第二天孙子这么回答。

    “今天我没骑车子,只给了五分。”第三天孙子这么回答。

    于是,十三爷不能再无所动静了。垸里有人问他去哪。他说去河边。想看看新桥?这话招来他老大一通好骂。他心里觉得实在委屈,这本是去看花桥的么。

    那钟华正和一个女人纠缠着。后来这女人似乎恼了说:“你请我,我也不从你这桥上过。”

    “冬天的水,恐怕扎骨头。”这女人往水边走时钟华冲着背影说。

    一愣后还是卷起裤腿。“别不要脸,女人脱衣解裤地蹬水过河,你盯着干什么?”

    “得了。就是七仙女下河洗澡,我也懒得看,谁稀罕你这苦瓜皮,冬瓜像。”钟华说着扭头走到桥那边。

    女人也精,踮着脚从他身后溜上桥,跟着要开跑,却不及钟华快捷,伸手就逮住了。打打骂骂,嘻嘻笑笑,还是掏出了一枚硬币。是多是少,隔远了十三爷看不清。

    转回家,老人那恨恨的模样实在骇人。

    又黑又潮的一片梧桐叶子,不知从哪儿飘起来,也不知飘到哪儿落下,像只受伤的笨鸟,在河西垸青灰的瓦脊上执拗地翻腾着。大山好漠然,风刮得再凶也不肯动一动。

    造桥的那人悠悠地收拾家伙回来了。

    在黑漆漆的门洞里,十三爷吧眨着两只发亮的眼睛。

    “钟华,今天赚多少?”孙子跟在身后问。

    “赚?屁。”一偏头间看得见他的得意。

    钟华问:“这些时怎么老往医院钻?”

    孙了辩解起来。“没。别瞎说。”

    “偷偷摸摸领着姑娘找医生,刮胎啵?”

    “嘻嘻。还没成。能不能帮帮?”

    “你得说那姑娘是谁。”

    贴着耳朵说了几句,钟华一惊。“你小子真够混,还叫她姑姑呢。五雷不劈,六雷不轰,十三爷也要你的小命。”

    一声短叹。“全怪这半斤吊肉坏事——爷爷,我回了。”

    眼皮一合,那对闪亮的眼睛不见时,孙子连忙朝钟华作了几遍讨救的手势。踏踏地一阵脚步声在远去。眼睛又出现了。

    “同他捣什么鬼?”

    “路上碰见,闲聊。”

    一边编着话说谎,一边朝钟华递着眉眼,一边朝屋里走。十三爷的背后竟猫着一屋人。还当是要请家法,孙子心里惦着那件不敢见人的事,不能不惊慌。傻愣一通才发现满满一屋人里,谁也没有在乎自己,只是把一对对一双双眼睛盯着十三爷。沉默中,十三爷吸烟那动静,好似八月里发洪水时的西河,等到有人开口说话后,孙子如释重负寻着人缝到里屋去了。

    “当初那桥还在放线时,河里怎么没飘条月经带,挂在那主线上。”

    “那鸟不信这个。”

    “由他?河东垸程家的房子怎么老盖不起来?”

    角落里有人冲着这牢骚话发起牢骚来:“早听十三爷的,不就什么事情也没有啦!”

    “说吧,十三爷,这次定准听你的。”满屋人附和上了。

    屁股朝里,嘴巴朝外,坐在门口,十三爷还是一言不发。耐不住寂寞,于是有人又提起花桥。十三爷心里想的也是这事。花桥是奇物。奇物奇美。奇物奇效。

    很快这话题不过瘾了。“钟华那鸟,昨天一天就捞了三十几块,这一个月就是一千几,一年就是一万几呀!”

    “走路过桥得给钱,盘古开天地没有过的奇事,绿林强盗要买路钱也不敢这么大明大白。”

    “他一辈子守着这摇钱树就够了。”

    “得把它搞掉。”不知谁嘀咕一句。

    有人害怕。“不怕蹲监狱么。”

    “也没说杀人,只是断了这阎王桥。”

    十三爷干咳一阵。以为老人要说话了,满屋的人闭上嘴瞪大眼睛。十三爷站起来时,向后看了看,拄着拐杖朝厕所走去。

    再起话题时,有人说:“那年分责任山、责任田,怎么没想到分责任河、责任路呢。什么都是一家一截,便宜事谁也独吞不了。”

    “我看得将桥头的路挖断。”

    “路一断,谁也出不了垸。”

    “等春上发洪水,去上游砍棵大树漂下来,塞死桥洞,让洪水掀了那桥。”

    “那大的树,谁舍得让我们砍。”

    “不如我们约齐了,或是找个理由教训他一顿,或是一分钱不给硬闯。”

    “干脆弄包炸药,偷着放到那桥下,一炮崩了它。”

    孙子忍不住从里屋钻出来。“干不得。”

    “就你懿德。”谁朝他唾一口。

    孙子没理睬。“别自找苦吃。钟华他早就请好了律师。”

    “什么,力士?”

    “就是讼棍。”

    一提讼棍,就泄气了,没人吭声了。

    猛地一惊,十三爷在厕所里吆喝起来。老人不小心时,拐杖从踏板缝里掉进粪坑,摸摸索索站起来后,一手提着裤子,一手扶着墙壁,奈何不了那根飘飘荡荡的裤带,叫唤起孙子来。回到屋里,几双木梓树皮般粗糙的手,捧着一只只烘篮递过来。十三爷近里拿过一只,撩开棉袄塞入怀中。似乎肚子里结冰了,又熔化开了,好半天才呼而吁之出一股乳白色热气。

    “想出主意吗?”十三爷问。

    “谁能呢?等您呢。”满屋里这么说。

    十三爷说:“有法子。也挺简单。”

    满屋里高兴了。“简单好。越简单越好。”

    “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将花桥重造起来。”

    一怔过后,七嘴八舌叫起来。“没错,有了花桥,谁再稀罕他那桥呢。”

    “过花桥时,也得收钱。”孙子说。

    十三爷举起五个栗苞。“放屁。”

    唬倒孙子,十三爷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儿孙们孝敬我的,给我的寿方钱。拿出来,算重造花桥的第一个份子吧。”

    还在满屋人一怔时,孙子问十三爷:“这么做,不就坑了钟华。”

    “扭了脚,就怪路不平?别人怎么好好的?”

    站在门边,十三爷送他们一个个出门时好高兴。有人劝,左邻右舍,同族同宗,别这么客气,天冷咧。十三爷不听,说今天不比往常哩。那个剃着光头的中年人在十三爷面前走过去时说,十三哥,我走了,你屋里歇去吧!孙子想起自己与这人女儿的事,慌忙也朝外走。

    “夜深,去哪?”十三爷认出孙子。

    帽檐遮住眉眼也无益后只得骗:“黑黄牯在闹棚,去看看,别是有偷牛贼。”

    钻进牛棚,又溜出牛棚。跑了一阵,就悄悄地敲起钟华家贴着几张《湖北日报》的窗子。

    瞅着十三爷在西河当中指手划脚的模样,多像一只猿猴,哈拉着背弯,骨头快要戳破皮的脸又黑又糙,还不如猴脸逗人。钟华心里暗笑好多次,他倒是挺乐意见到那桥造得半截时,上面来人命令停建。那夜敲窗子的声音惊醒他后听到的消息并没有让他慌上半个时辰。不过,他还是答应为报信人帮一次忙。第二天,两辆自行车驮起三个人。他把他俩送到一处小医院,也没等姑娘爬上手术台,抓起车把又往县城里赶。一来一去两天半。第三天下午他站在这桥头时,看到几十根圆木已组成一座桥的雏形。西河中,十三爷还在起劲比划。从昨天起,老人不再说话了。嗓子喊哑了,想说也无益。在这比划中,在那比划中,花桥日渐成形了。而他仍宽心。文化馆的那位老同学上次给他看了正在草拟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告,这花桥地盘是古建筑遗址,天王爷要动没奈何,皇帝老子想碰却万不可。他在想,到时候让拆时,准保比这造的速度快十倍。十三爷,只可惜了儿孙孝敬的棺材钱啰。想喊却没出声,只是笑得更凶了。

    太阳落山时,西河上只剩下两个人。

    十三爷从河里朝岸上爬了两次没成功,这一次又要下滑时,上面伸来一只手扯住了。踉踉跄跄上得岸来,一见帮的人是钟华,他呸地朝手心唾了口痰,使劲擦了两把。

    “冷么。”

    “不冷。”

    “累么。”

    “不累。”

    “等我到了这年纪,偎在被窝里懒得起来。”

    “莫笑老。”

    “十三爷,不管论斤论尺,花桥是我祖人先造的,我也有一份。”

    “没说你没份。”

    “那谁经过我那份时,还得交钱啰。”

    一阵气恼,十三爷快走起来。钟华像蚂蟥,扭不落,甩不脱。

    “木头桥结实么。”

    “祖人那桥,不也通车走人。”

    “可它怕水浸,怕虫蛀,怕火烧。”

    龙头拐杖扫在钟华的大腿上,十三爷火了:“贱鸟,你给我滚。”

    钟华反而乐了。“好好。你可别摔了,中风了,没人扶了。”

    往前走了一程,再回头,那地方不见十三爷的踪影。找寻时,才看见老人正朝钟华造的那桥走去。

    夜暮很深。十三爷在桥面上用脚跺跺,再用拐杖戳戳,趴下去看时却听到身后有人说话。

    “这叫钢筋混凝土。不怕水浸,不怕虫蛀,不怕火烧。”

    知道身后是谁了,老人不转脸也不起身。

    “十三爷,这桥你是头次过,走个来回试试。我说啦,早晚从桥上过的人不收钱。”

    十三爷趴在桥上又是纳闷又是后悔。

    那边自行车铃声一响,孙子过来了。

    孙子说:“你怎么啦,爷爷?”

    钟华说:“没事,研究桥,长见识呢!”

    “混小子,还知道回家!”十三爷找到泄火的去处了。

    孙子并不慌,扯过钟华将一个纸包塞进他怀里,悄声说:“几斤猪肉。帮忙煨一下。明早让她来你家吃。”

    “干什么?你过来。”十三爷叫起来。

    “不是坏事,是喜事。”钟华说。

    “没事。就来。”孙子说。

    后来,爷孙在后面走,钟华在前面走时,故意双臂剪在背后,十指攥着那纸包。只是天黑了,老人光鼻子能闻到点异味。

    “像是猪肉香。”十三爷说。

    “哪能呢,是日子清苦馋的。回家同妈妈说,明天去镇里称两斤回。”孙子说。

    钟华背上被推了一掌,知道是让离远点,却佯作不解,回头一阵嘟哝,脚下仍是不紧不慢。

    这么不紧不慢的是因为不知道后几天那些事。

    后几天中的一天,来人调查古建筑遗址情况了。区长乡长外加“县文化馆的王同志”,村长这么将钟华的老同学介绍给钟华他们。

    十三爷说:“认得,上年来垸里收过家谱。”

    “这桥造得好。”在钟华造的这桥上他们说。

    “不错,这桥造得不错。”在花桥遗址上造的这桥上他们说。

    老同学老不肯接他递过来的“美丽”烟。区长乡长村长却像从自己口袋里掏一样漫不经心地叼上他的烟,还等着给点上火。

    “农民集资造桥不易,拆了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呀?小王!”

    “这堆乱石头,看不出有什么保护价值,对不对,王同志!”

    “其实呢造新桥正可保护旧桥,文化馆还能少花几个钱,你说呢?王老师。”

    区长说了乡长说,村长说了轮到他的老同学。“这个——各级政府的意见,一定带回去认真研究研究。”

    钟华急了。“这桥不拆?”

    村长乡长望着区长。“可以不拆。”

    “当初我造桥时,你不是表态完全支持么。”钟华脸红了。

    “没错。我没变卦嘛。”区长说。

    “造了他们的桥,就等于拆了我的桥。”

    “怎么能呢,不是讲越竞争发展越快么。有了竞争对手,你就会更勤奋、更聪明,就会发展得更快,富得更快。”

    乡长说:“对对,竞争吧。”村长也这么说。

    后几天中的又一天,对面那桥上架好了最后一根圆木。十三爷坐在枯枝燃起的火堆旁。西河石滩低洼处冰冻的淤泥表面溶化了,一层一层地粘到棉靴底上,十三爷拿着块石,又一层一层地将它们刮掉。嘴里的那句话,唠叨两遍以后还在唠叨。

    “不是海瑞再世、包文拯下凡,就一定是花桥显灵,派了郑青天来。”

    也巧,那天来的区长乡长村长全姓郑。

    那年开会枪毙一名前几年又平反了的反革命分子后,西河里冷清惯了。这么满河吆喝,满河疯喜,满河鞭炮,十三爷倒觉出了人死前的那种还阳味。最叫老人不敢睁眼睛的还不是人群中几个挺着溜尖乳房快要扎着别人后背的女人,大白天里同男人搂胳膊抱腰,而是鞭炮炸开的红纸屑摊在花桥下面的薄冰上,让他想起枪毙的那个年轻人,脑浆与血混在一起时的那种花花像。

    花桥通行的庆祝宴席挺热闹。

    区长乡长村长都来了还醉了。

    守在桥头也无益,不守住桥头更无益。半个月里只过了三辆满负荷的大卡车。钟华白眼黑眼一齐瞪着,看那花桥上车去人来。花桥那路是老路,人说走那路养脚些,舒服些。

    “好多人守在家门口等你呢。”孙子从十三爷那边绕过来。

    他接着说:“说是要把你家的屋给扒了。”

    “扒吧。扒光了,干净。”

    “他们那么狠,你欠了多少债。”

    两个指头伸出来:“两万。”

    看的有些发呆。“你胆真大。拿什么还?”

    一阵沉默。钟华从口袋里摸出一把匕首。“要钱没钱。逼急了,就把这一百四十斤人肉,连毛带鸟让他们给分了。”

    “别英雄气短。喂,结个伴到广东去怎么样,我手里有几件古董。娘的,这地方不穷死也得闷死。到那儿后,成就成,不成就找准机会越境到香港去。”

    不见回答。西河中又响起十三爷的笑声时,匕首在指头上颠来掂去。

    “我想宰个人。”

    “谁?”

    “你爷爷。”

    听的人吓了一跳。天就黑下来。

    天再次黑下来时,钟华一手抱着棉被,一手拎着几件家伙朝桥洞走来。太阳落山前他在这里垒成了一座小棚。连房子一起家里的一切都叫债主给变卖了。才五千元。还有一万五千元压在头上。先前请的那律师劝他认命了。

    十三爷又坐在黑漆的门洞里,吧嗒着两只发亮的眼睛。满屋的人没有不乐哈的。

    “那鸟,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毛主席那话还这么灵。”

    “这叫天报应。”

    “连祖业都盘光了。亏得媳妇离婚早,光棍一人。不然就得学董永与七仙女唱寒窑虽破能遮风雨了。”

    笑得更欢时,孙子满脸不痛快地进屋来。他那姑姑姑娘不知为什么老在屋里轻声哎哟,不敢进姑娘家去看,门前遛了几趟不知底细,不能不愁。

    “你怎么啦?”十三爷问。

    “钟华真可怜。”孙子说不出实话来。

    有人提高嗓门:“可怜?才几天工夫就不记得他那要钱不要脸不要命的邪劲。”

    十三爷说:“我看他是可怜。”

    “哼。不是十三爷算计高明,让他暴富了,说不定将我们当牛马,做奴隶。”

    “祖人说仁慈为万事之本。那孩子已到这地步了。我们肚量放宽点,别计较过去的事,每家每户都捐些钱物给他,或多或少全行。”

    “造花桥时捐光了。”好多人嚷起来。

    十三爷开始掏兜。“还是我带头吧。要饭的上门来,谁家没有施舍点。就当他是要饭的,就当是你们在施舍吧。”

    又笑哄了。又乐哈起来。

    “行啊。积善积德,添福添寿,给要饭的施舍点。”

    都散去后,只剩下一个有霜的夜晚。月光阴森森地爬进屋来,星星孤单单地伫候窗外,那模样不凄凉也凄凉。孙子瑟缩着,被窝半天偎不暖。先是十三爷悄悄走进他的屋,把一个巨大的阴影投射在他的身上。想着姑姑姑娘一声连一声的哎哟,估摸老人听到风声,就不敢动弹,睡死般打着鼾。后来他也悄悄地走进十三爷的屋,老人正在床上折腾,被窝里钻出一条黑影朝他扑来。一惊中忍不住叫唤了。

    “谁?”

    “我。”

    “有事?”

    “撒尿摸错门了。”

    回到被窝中心里还在咒那该死的猫,若不是十三爷的宠物,非捏死它不可。

    这天下着雨,滴滴沙沙,泼泼洒洒。路变滑了,西河变糙了。

    孙子说:“我替你送去吧。”

    十三爷一捋胡须。“你下巴生了几根毛?”

    去河边的路上,碰上一个女人。十三爷同她说话时,孙子连大气也不敢出。

    “药抓回来了。”

    “抓回了。好贵,一副就要三块多钱。”

    “贵就贵点,别误了孩子,钱不够用就来找我。”

    “当然。”女人连句客套话也不讲。

    孙子不敢抬头,是因为她是那姑娘的妈妈。他一点也不知道,十三爷也知道刮胎的事了,只是为了全族的声誉,才憋着满肚子火气不声张,独自跪在祖人坟前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孙子还当姑姑姑娘真的着凉了肚子疼。心一宽,就更不知道姑姑姑娘肚子疼,根由是胎没刮干净,留下了后遗症。

    西河今天没结冰,风雨中,河面疤疤拉拉,褶褶皱皱。桥洞中那堆火燃着后就没熄过。造花桥多下的那堆木料,快被钟华烧光了。

    十三爷只作没看见。“钟华,大家见你可怜,凑了点钱,好歹你可盖间房子。”

    钟华坐在火堆前一言不发。报纸包着的钱递过来他接住看都不看一眼,就往怀里一塞。

    “谁家给多少,在里面纸条上写着。”

    暖暖手,孙子说:“以后你怎么办?”

    站起来,他将一根木料添进火堆。

    “这一屁股债总得有个法子。”

    又将一根木料扔进火堆。“以为离了这桥我就会穷死?我这就成立一个介绍所,专门介绍那些不敢见人的男女,去刮胎,去引产,去生那种爷爷的孙子——孙子的儿子的怪种。”

    孙子脸发白。“爷爷,我有事先走了。”

    “等等我,才一把伞呢。”十三爷说。

    从这起,西河中,再也没见到钟华了。

    某天,十三爷忽然问孙子知不知道钟华去哪儿了。孙子说,一定是经广东去香港了。话中颇不满,颇懊悔。十三爷骂他在说鬼话。

    又一天,孙子在外面回来说,钟华在西河出山口那地方淹死了。十三爷还是不相信,颤颤巍巍撵了二十几里路,返家时将孙子咒得魂销魄散。被淹的人是女的,那女人将人家的烈士抚恤金偷来用光后,又上了几个男人的当,加上公安局的人四处通缉她,公公领着她的傻男人到处寻她,才投河的。

    当再有一天孙子夜里起床上厕所时,看到门槛上放着十三爷曾给了钟华的那包钱,就拾起来放在枕头底下,不声不响地睡去了。天亮时醒来,听到外屋有人声,说是昨夜里,那花桥失火烧了个精光。孙子拾起那包钱时,本看到西河上有片红颜色。他决定把钱藏起来,而且让自己相信这样做是为了钟华。

    无缘无故,上游水库大开闸门,西河中水好凶。河西垸的人只能从钟华那桥上走。石滩落满灰烬,烧焦的圆木七零八落、歪歪斜斜地倒插在河中间,潮水上另有几根浮木远远飘走了。

    天冷,心急,站在河岸上,十三爷憋不住解开裤带撒起尿来。那水柱直梆梆地朝那股电线淋去。突然,老人扯动心肝五脏大叫一声,咚地摔倒了。人们都拥过来。男人在他身边站住就不动了。女人挤近来,看到老人光着中间半截身子,连忙又往后退。孙子的姑姑姑娘也在其中。

    十三爷触电死了,老人没看见近两百号人争抢那些焦木时的激烈场面,孙子竟被打得过了半个月才能下床,当时,他只是站在一旁冷眼观看,姑姑姑娘的父亲抢了一根焦木扛过来时,他闪在一旁,谁也没碰谁。但这光头男人肩头一塌卸下焦木,揪住他一顿好打,嘴里骂咧咧地说他想抢他的木头。孙子没吭声也没抵抗。十三爷咽气时,河西垸家家户户正在吃早饭。

    西河仍是老样子。长流水。水流长。

    1986.1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