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迢迢-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1958年到1994年,中国的航天走过了36年的历史。

    36年来,中国航天发射从最初的八公里高度,到跨越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从长期封闭的国内试验,到走向开放的国际商业市场,的确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而又悲壮辉煌的历程。

    在这充满坎坷风雨的36年里,中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38颗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同步卫星的国家。并且,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高达100%,卫星上的微重力环境还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尤其是自1985年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之后,中国已接二连三地发射了数颗外国卫星。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仅逐渐适应了国际航天市场的需求,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与瞩目。

    当然,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只需满足一下世界的瞩目,也并不是一件什么困难的事情。再者,前苏联至今已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美国已发射了1000多颗卫星,中国发射的38颗卫星若与他们相比,是数十倍之差!

    更何况,外国让中国的火箭发射卫星,除了信任中国的航天技术之外,还有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比如价格便宜。在过去的36年里,中国的航天发射尽管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令世人瞩目甚至震惊的巨大成功,但肯定地说,中国在今后越来越多的航天发射中,失败还将不可避免,因为失败总是与成功相伴,失败和灾难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

    因此,今天的我们应该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正视不足的坦诚,一种自我批判的品格,一种对外开放的姿态,一种面向未来的胸怀。如果我们就此关起门来,只见长城,不见世界,甚至孤芳自赏,停步不前,那对往昔的成功无疑等于葬送。

    然而,不管怎么说,中国在经济如此贫乏、投资远远不足的前提下,航天技术在短短36年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确是相当了不起和引以为自豪的。它不仅让我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世界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于是,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那些千千万万个奉献了智慧与心血、青春与生命的航天輿士。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每个活着的或死去的航天人不可能都被载入此书。但在“中国航天”这本大书里,会永远存活着他们每个人闪光的名字,在中国迈进太空的路上,会永远留下他们带血的足迹!

    在此,笔者谨向所有远征太空的航天人士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祝福!

    1994年4月1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