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迢迢-亿万美元的代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2年8月17日,即第一颗“澳星”发射成功的第三天,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在北京南苑召开全院动员大会,拉开了发射第二颗“澳星”的序幕!

    第一颗“澳星”发射成功后,国内国外,引起一阵反响。尤其对西方宇航界,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动。美方的测量数据很快表明,中国“长二捆”火箭这次的发射精度,远地点只误差4公里,远远超过允许误差范围。休斯公司说,这颗“澳星”的发射精度,比“亚星”还要高(“亚星”误差9公里),是休斯公司的卫星在东西方历次发射中,精度最高的一次!

    但是,第一颗“澳星”发射成功,中国仅完成了合同的一半,只有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澳星”,中国首批对外发射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于是刚刚从发射场返回北京的专家和技术员们,仅仅休息了一天,便走进了车间和试验室:而几位总师,只休息了4个小时。

    又经两个月的拼命苦干后,用于发射第二颗“澳星”的“长二捆”火箭正式出厂。载有“长二捆”的专列经4天4夜的奔波,于1992年10月20日安全抵达西昌发射场。

    仅仅喘了一口气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又迅速进入了紧张的射前准备之中。

    当然,来回奔波于大洋两岸的美国人也不轻松。

    第一颗“澳星”发射成功后,中国人忙于赶造新的火箭和恢复发射场,而美国人却要忙于指挥控制正在天上飞速运转的“澳星”,并使之尽快与地面建立正常的联系,好让澳大利亚国内的通信早日投入使用。

    当这一系列的工作结束后,美国人又迅速扑向第二颗“澳星”的准备。接着,又把第二颗“澳星”用专机小心翼翼地从洛杉矶护送到西昌。

    专机降落西昌机场的时间是10月31日中午。这是美国运往中国的第三颗卫星。每次专机一到,都要迅速从专机上卸下卫星。但每次的卸机工作,都异常艰难。

    “亚星”首次运到西昌时,由于美方当时的保密观念过分强烈,加之对中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致使卸机工作陷入困境,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

    第一颗“澳星”运到西昌时也同样如此。本来中美双方可以联合操作,起把“澳星”从飞机上卸下来,再安全运到卫星厂房。但由于参加“澳星”发射的休斯公司工作队是另一部分美国人组成,加之受了“亚星”工作队的部分人员的影响,仍对中方怀有某种偏见,因此在协议上明确规定:卸“澳星”的工作由美方自己全部负责,不用中方插手。

    遗憾的是,美方刚动手卸第一个“澳星”包装箱,箱子便卡在了机舱的门上。尽管美国人个个都被折腾得满头大汗,但还是无法弄出来。按原计划,全部卸机工作只需4小时,专机将于当日下午3时飞离机场。可美国人光卸“澳星”的包装箱就花去了4个小时。后来,休斯公司工作队长列文斯顿一看情况不妙,赶忙找到中方的唐贤明处长,气喘吁吁地请求援助。

    但时间毕竟已被耽误了。等最后一个集装箱卸下飞机时,已是晚上9点。原定下午3时起飞的飞机,只好被迫在西昌机场过夜。为了保证飞机的安全,中方还专门派出一个警卫排,由一位大校军官负责,在寒冷的风雪中守了整整一个夜晚。

    而当“澳星”运到卫星厂房门口时,已是次日凌晨4点。结果,中方人员又陪同美方人员干了一天一夜!美方全体人员为此十分感动。队长列文斯顿还找到中方的唐贤明,说是为了表示谢意,要请中方人员吃饭。

    休斯公司人员更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拖着疲劳不堪的身子回到宾馆时,运载火箭准备发射总服务台前的小黑板上,竟写着如下通知:

    休斯昨夜辛苦,请住宿客人和工作人员不要大声喧哗,让美国朋友睡个好觉!

    因此,这次的第二颗“澳星”尚未到达西昌,美方的列文斯顿便找到中方的唐贤明,商量这次的卸机方案,表示愿意同中方合作。

    唐贤明爽快答应,并拍着胸脯说:“只要你们负责的那部分工作不拖延时间,我们只需4了小时就能全部卸完!”列文斯顿又惊又喜,但仍有些怀疑,坚持要与唐贤明打赌:中方若在4小时内卸完飞机,他愿输两箱青岛啤酒;反之,青贤明输给他两箱青岛啤酒。

    结果,当第二颗“澳星”到达西昌机场时,中方果然只用了4小时,便顺利完成了卸机任务。双方工作人员,皆大欢喜。至于那两箱啤酒的事,列文斯顿却只字未提。

    唐贤明见列文斯顿不开口,心想打赌只是玩笑而已,何必认真,第二天便将两箱啤酒之事忘于脑后。

    一周后,两箱青岛啤酒却送到了唐贤明的办公室,唐贤明正莫名其妙,列文斯顿一下握住他的手说:“唐先生,很抱歉!由于西昌买不到青岛啤酒,我只好托人从成都去买。晚送了几天,请原谅!”

    正当中外专家和技术员们紧张地进行发射前准备工作的同时,一股商品经济的浪潮也随之涌进了一向神秘的发射场!

    “亚星”和第一颗“澳星”的发射成功,使长期封闭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向全国乃至世界敞开了大门。虽然全国出现了一股小小的向航天人捐款的热潮,使身处山沟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获得了少许赠款,可这些赠款总共加起来,不过是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奖者的几十分之一。

    而这时——1992年冬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汹涌澎湃的商潮正不可阻挡地冲击着古老国土上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说,过惯了穷日子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官兵们,在以往80多年那既封闭又艰苦的岁月中,并没真正感受到因贫困的挤压而带来的痛苦,那么今天,当看清了自身的困境,知道了外界的荣华,尤其是重奖奥运健儿的消息频频传来之际,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情上所受到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影响,而简直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了!

    于是,这个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发射靶场,如何从贫困线上挣扎出来,便成为卫星中心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此,卫星中心决定,利用这次发射第二颗“澳星”的机会,在发射场首开广告服务项目,利用发射塔、发射场坪、火箭测试大厅、指挥控制大楼等最引人注目和电视最易转播的地方,设立广告宣传牌,欢迎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此作广告宣传。这样,一方面可回报全社会和各企业对卫星中心的关怀和赞助,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此收入一笔广告费,以用于发射塔的扩建和奖励优秀的科技人才。

    于是,在发射第二颗“澳星”的过程中,商潮的涌起,成了发射场的另一特色。

    这次“澳星”的准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但是,到了12月1日这天,眼看发射日就要来临,“澳星”已经吊在于发射塔上,正准备与“长二捆”进行对接时,美国人偏偏又接到了从洛杉矶总部打来的电话,说是“澳星”的某个部件有问题。

    刚刚吊上塔架的“澳星”,又急忙从塔架上卸了下来,重新拉回厂房。本来,中美双方已经确定,发射日定在12月9日。可现在卫星突然又发现问题,美方只好又向中方提出请求,推迟“澳星”发射日。

    美方在同中国的合作中,推迟发射日,这已不是第一次了。首次发“澳星”时,本来合同规定是3月发射,中方就按3月准备。后来美方说要推迟到4月发射,中方又按4月准备。再后来美方又说要在3月8日发射,中方又同意3月8日发射。可后来由于美方的地面控制系统准备不充分,又提出要将原定的3月8日发射推迟到3月22日。结果,这天“澳星”发射失败。于是后来有人说,要是当初不同意推迟到3月22日,说不定还不会失败呢!

    那么这次呢?只差8天就要发射了,中方一切计划都已作了安排,美方又提出要推迟。尽管按合同规定,任何一方因故推迟发射都要罚款,但中方的发射计划毕竟要受到影响。

    因此,有人说,这次再也不能迁就美国人了!甚至还有人说,美国人就是事多!3月份提出推迟,结果失败了;8月份没提出推迟,反而成功了。这次又提出要推迟,说不定还会捅出个什么漏子来!

    但卫星发射,毕竟是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都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何况美国的卫星又是新研制的产品。再说,美方这次提出推迟,并非无故拖延,而的确是卫星有了故障。为此,中方出于对美方的理解,最后还是同意推迟发射。

    于是,双方经再次协商后1将原定的12月9日发射,又重新改定为月21日发射!

    12月21日晚,中美双方准时进入发射程序。

    无疑,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澳星”历经8年艰险,终于走到了最后一个时辰。中、美、澳三方合作结局是否圆满,成败在此一举。因此,中、美、澳任何一方,都显得格外紧张而又小心翼翼。

    但是,当晚除了天气比往日更冷而外,整个发射场区,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无论是美方还是中方,发射程序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甚至顺利得使人难以置信。

    当离点火发射还剩最后15分钟时,中外上层决策人物全都在指挥控制大厅就座。无形的通信网络,已将洛杉矶、西昌和堪培拉(澳大利亚首都)三点联为了一体。中、美、澳各处原跟踪测量站,也全部做好了跟踪火箭和卫星的准备。

    这时,指挥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屋里,16位“佳丽小姐”已经换好了漂亮的旗袍,佩上了印有“泸州老窖”字样的花带,每人手上托着一只盛满了“五粮液”的酒杯,正在反复练习即将出场表演的“献花敬酒”的动作。

    不料,一位小姐一不小心,脚底一滑,托于掌上的酒杯“叭”地一声摔在了地上,醇正浓郁的五粮液酒香顿时弥漫了整个指挥大厅。人群中很快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却谁也不知道这酒香为何而来,飘自何处。坐于前排的几位重要指挥决策人物,则更是毫无所知,甚至连一点点酒香气味也没感觉出来。

    “火箭还没点火,庆贺的酒杯却摔了,今晚恐怕不太吉利。”里屋有人悄声嘀咕道。

    但是,19时20分,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长二捆”依然准时正常点火。当指挥大厅的人们从大型屏幕上看到驮着“澳星”的火箭呼啸而起时,全都一下站了起来,高兴得使动鼓掌。

    接着,西昌、贵阳、西安等跟踪测量站以及太平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纷纷传来信息:火箭飞行正常!

    19时50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报告:“澳星”已于19时31分被火箭送入距地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105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各种测量数据表明,“澳星”已经进入预定轨道。

    于是,19时51分,中方将“澳星”入轨的轨道根数交给了美方。并且,休斯公司负责人海伦代表美方,长城工业公司负责人代表中方,郑重履行了法律手续:分别在有关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表明,中方的“长二捆”火箭已全部完成了将“澳星”送入预定轨道的任务。至于进入预定轨道后的“澳星”,从此与中方无关,将由美方的测量站进行跟踪控制,等定点后再交付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公司管理使用。

    中方指挥长胡世祥这才站起,正式宣布:第二颗“澳星”发射成功!卫星各项初始轨道根数符合要求!

    指挥大厅顿时欢声如潮,掌声雷动。16位“佳丽小姐”每人手捧一杯“五粮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出场,为中外航天专家献花敬酒。

    中、美、澳三方代表,高举杯盏,相互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美国休斯公司副总裁惠特曼激动地说:“今晚‘澳星’发射成功,简直是太棒了!我们很高兴利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卫星,这是我们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的典范,是人类理解和友谊的象征,它必将继续下去,其前途不可限量!”长城公司副总经理陈寿椿却说:“今晚‘澳星’发射成功,是给美国朋友和澳大利亚朋友最有价值的圣诞礼物!”

    接着,中外专家们相互握手拥抱,激动难抑。尤其是中国的专家们,个个热泪纵横,欣喜若狂。研究院沈辛荪院长和于龙淮总指挥刚刚走出指挥大厅,便和同事们紧紧搂抱一起,对着夜空,忍不住放声喊了起来:“成功啦!成功啦!”

    当晚,“腾云楼”宾馆。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中外专家和数百名贵宾,频频举杯,热烈祝贺!此外,航天部、卫星发射中心等各个参加发射的单位,也分别举行酒宴,上百箱泸州老窖和五粮液被喝得一干二净。整个山沟仿佛都弥漫着一片酒香。

    是的,8年了,“澳星”的发射合同今晚终于全部完成,历经千辛万苦的航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一边喝着庆功的喜酒,一边吐着胸中的闷气。有的一斤白酒下肚,居然照喝不醉,有的终于醉了,但即便躺倒在了路边的草地上,也没忘记嘻嘻哈哈地念叨着:“长二捆”……“澳星”……“澳星”……

    与此同时,山上山下,沟里沟外,房顶楼前,村口路边,到处响彻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从当晚7点半,一直响到次日凌晨1点。尤其是美国朋友,放鞭炮简直上了瘾。据说,有一位平时相当省吃俭用,连上邮局交信都是步行的美国朋友,竟高兴得一下买了1000多元人民币的鞭炮,痛痛快快地放了一个晚上。

    远在北家的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然也沸腾起来当晚,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职工家属小孩、敲锣打鼓,喜放鞭炮,又歌又舞,直到筋疲力尽,方才罢休,中国航空航天报社的工作人员,当看完“澳星”发射实况转播后,便携带着几百份刚刚赶印出来的还散发着油墨气味的《中国航空航天报》“号外”,乘车驶上北京街头,将“澳星”发射成功的喜报分别送到民警、司机、哨兵和售货员的手上。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当即便向参加“澳星”发射的全体人员发去贺电,热烈祝贺“澳星”发射成功!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刘华清、张震等领导还于当晚分别给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去祝贺的电话。

    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隆重推出“澳星”发射成功的消息。

    海外众多报纸也对此纷纷作了报道。

    美联社北京12月21日电你,中国的火箭今天将国际空间站一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次发射非常顺利,这对中国参与国际卫星发射竞争的勃勃雄心是一个促进。

    路透社北京12月21日电称:中国今天将第二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北京羽翼渐丰的航天计划的一次胜利。这次发射圆满完成了1988年签订的购买、发射卫星的合同,这笔交易价值3.6亿美元。

    《香港时报》12月22日报载:昨晚7时2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二捆”火箭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澳星”。据西安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澳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并建立了合同所规定的入轨姿态。有关卫星轨道根数等主要参数已交付用户。至此,中国大陆为澳洲发射两颗通信卫星的合同全部完成。

    然而,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澳星”失踪的消息很快传遍国内国外。

    《香港时报》12月23日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说道:

    中共星期一为澳洲发射的一枚通信卫星已告失踪,卫星澳洲主人已自认倒霉,认定这枚一亿三千八百万美元的卫星已损失,中共则否认自己有责任。

    卫星的主人——澳普图斯通信公司的发言人佛斯特说:“我们所知道的是,我们什么信号都收不到,我们查不到卫星在什么地方,不能追踪。卫星可能已爆炸了。”他在雪梨悉尼的电话中说:“无人知道卫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是火箭还是卫星出错,或是二者都出错。”这位发言人称卫星失踪仍是个谜。

    此外,外界对“澳星”发射一事还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中国的“捆绑火箭的一个助推器掉了”,有的说是中国的火箭发生了爆炸,甚至有的说,中国的火箭根本就没把卫星打上去,在点火发射前就将卫星卸走了!

    12月25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发表了中国长城公司就有关‘澳星’问题的郑重声明,该声明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寿椿今天就有关“澳星”问题向记者发表谈话。陈寿椿说,我们注意到,最近我公司为美国休斯公司发射了系二颗“澳星”之后,外界出现了一些失真的报道。对此,我代表长城公司郑重声明如下:1992年12月日长城公司为美国休斯公司发射了第二颗澳普图斯卫星,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充分证明,运载火箭全过程飞行正常,所有参数符合要求。至于为什么没有收到卫星信号,我们相信美国休斯公司会尽快查明原因公布于众。

    接着,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也在黄金时间播放了这一“郑重声明”。

    于是,全国上下,海内海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澳星”问题成为人们急于想要解开的又一个太空之谜!

    其实,不幸的事情在发射的当晚便发生了。

    “长二捆”火箭点火成功,这是当时发射场区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火箭起飞不久(后来考证为47秒)便爆出一团火球,这同样是当时发射场区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火球出现后,当时跟踪火箭的XY记录仪出现抖动,记录曲线呈现起伏状态,火箭的飞行速度也明显加快。

    可为什么会出现这团火球(过去历次发射中从未出现过)?

    这团火球是出自火箭上还是卫星上?

    它对火箭卫星有没有影响?这不光对观看发射的人们来说是个谜,而且对坐在指挥大厅里的中外专家们来说,当时也同样是个迷,但各个跟踪测量站不断反馈回来的信息又证明:火箭飞行全过程正常!因此、在科学的证据面前,中国专家们依然坚信,“长二捆”的确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美国人对这次发射事先就充满信心。因为从“亚星”到“澳星”,他们同中国已有过无数次交往。而且,在四个月前,中国已成功地为他们发射了第一颗“澳星”。因此,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也会成功。

    本来,美方在太平洋上设有一个叫“关岛”的卫星跟踪测量站,星箭起飞后,这个跟踪测量站便可捕捉到入轨的卫星。按惯例,每次点火发射后,当“关岛”站一旦抓住了入轨的卫星,便马上通知西昌的美方负责人。在西昌的美方负责人得知“关岛”跟踪站捕捉卫星后,马上同中方联系。

    偏偏赶巧的是,这个“关岛”跟踪站不久前被台风袭击一直没有恢复起来,故这次发射时毫无作用。不过,美方其他的跟踪测量站同样会给西昌的美方负费人提供外测数据,以此证明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否则,美方怎会轻易签字!但是,美方的地面卫星控制站当时毕竟尚未与天上的卫星沟通联系。因此,在当晚如此热热闹闹的宴席上,尽管美国人也依然兴冲冲地高举着欢庆的酒杯,内心深处却难免忧虑重重,忐忑不安。

    因此,宴会一结束,美方所有卫星专家便全都守候在指挥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发自洛杉矶总部和澳大利亚地面卫星控制站的关于卫星命运的消息。

    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地面没有与天上的卫星取得联系了两个小时又过去了,天上卫星依然没有着落……于是,在那寒冷的冬夜,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专家们不得不在沉闷的屋里反复踱开了步子。

    次日凌晨4点,中方一位翻译刚刚合上眼睛,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将他惊醒:美方告急——没有接收到卫星上的信号,卫星至今下落不明,请求中方立即协助查找分析原因,并点名要与中方的王德臣、李宝铭、胡世祥、佟连捷四位头面人物紧急会商。

    中方几位专家得知这一突然而至的消息后,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心又陡然紧张起来:为什么收不到卫星上的信号?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火箭出了问题,还是卫星本身发生了故障?

    “长二捆”火箭点火升空后,只需飞行11分钟、便可将“澳星”送入预定轨道。按中美双方事先签订的合同规定,卫星与火箭分离后了中方的卫星测控中心无权跟踪卫星、而只能由设在美国、加拿大、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四个地面卫星测控站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而且,火箭与卫星的测控、遥控频率,中美之间是绝对保密的,任何一方即使想测控对方的卫星或者火箭,都无能为力。可现在,好不容易才打上天的卫星偏偏又出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于是,中、美、澳三方代表,很快进行了紧急会商。接着,从中国的西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到美国的洛杉矶以及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有关的部门和专家们全都连夜发动起来,火速分析各种数据,查找问题原因。

    中方专家们根据对西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太平洋上“远望”号测量船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二捆”火箭在全过程中飞行正常。至于那团火球,中方专家们根据从录相上的观察分析,认为引爆点很可能出在卫星身上。

    而美方的有关专家们经过一昼夜对太空的观察、寻找,也终于发现,在卫星的预定轨道上,确有两个飞行物体:一个可能是卫星,另一个可能是“长二捆”火箭的第二级。因为在这个预定轨道上,不应该有别的飞行物。于是,据此也可以说明的是,卫星的确已被火箭送入了预定轨道。

    但是,送入了预定轨道的卫星呼叫没有反应,应答系统无法沟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美方的地面系统又几经努力,仍然无济于事。

    正当中外专家们焦头烂额、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西昌发射场附近有老百姓报告:山上发现有被烧焦的物体!

    根据中美间有关合同规定,卫星万一在中国境内发生意外或者坠毁,所有的航天部件以及卫星整流罩的残骸应归还美方,而中方不能以任何方式检查或者拍照。

    因此,中方得到报告后,及时将这一消息通报了美方。

    然后,美方专家们在老百姓的引导下,爬上山顶。当他们走近出事现场时,所有的专家全惊呆了:山岩上,草丛里,横躺着一片片已被烧焦了的部分卫星和卫星整流罩的残骸……火燎燎的残骸片上,中、美、澳三面国旗还清晰可见。

    望着眼前的残片,回想起星箭腾飞的壮美情景,专家们顿时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几位美国专家俯下身去,用手指缓缓抚摸着一个个残片,泪水忍不住地流了出来……

    两周后,即1993年1月8日和9日,美国方面派来了由10余人组成的高级专家组,在北京同中国专家们一起初步分析了事故的原因,并于1月10日又专程飞往西昌发射场,查看了卫星和卫星整流罩的残骸。

    2月1日,在北京民办科技实业家慰问奖励发射“澳星”功臣十万元人民币的集会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位航天专家透露了“澳星”失踪的真情:

    去年12月21日晚,按正常的发射程序,将“澳星”发射升空。当火箭起飞47秒左右,位于火箭顶部的“澳星”发生突发性爆炸,将卫星整流罩炸开,脱落,造成卫星部分损坏。

    据这位专家说,“澳星”上天后失踪,并非“长二捆”火箭性能所致。目前,中美专家都已观察到,在“澳星”的预定轨道上,有“澳星”残余部件(估计是卫星的发动机部分)以及把“澳星”残余部件送入预定轨道的“长二捆”火箭的第二级火箭。

    这位专家还强调说,在卫星意外爆炸,产生震动,有效载荷重量减轻的情况下,中国的“长二捆”火箭自动调整好姿态后仍按原定计划程序正常飞行,并将“澳星”爆炸后的残余部分送入了预定轨道。

    ……无疑,这是一个奇迹,更是一场灾难,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亿美元!而给中、美、澳三方的航天工作者在精神上带来的打击,则更是巨大而沉痛的。

    然而,面对如此失败,中外航天专家们并没气馁,他们不仅敢于正视失败,而且决心超越失败:上亿美元的代价换来的,是他们坚不可摧的追求情神和更加精诚的携手合作。

    于是,两年之后,即1994年8月28日凌晨7时10分,第三颗“澳星”又被中国的“长二捆”火箭在西昌成功地送入太空!

    “澳星B3”入轨后,工作正常,信息畅通。中、美、澳三方皆大欢喜,普天同乐。

    至此,中国完成了两批对外发射合同。虽历经重重艰险,却总算向世界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