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调查-贫困乡镇走出财政困境的思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不久,我用一段时间,跑了商丘10多个财政较为贫困的乡镇,就贫困乡镇财政建设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贫困乡镇财政建设的状况加深了了解,同时,对贫困乡镇克服困难增强了信心。我认为,只要经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贫困乡镇完全可以走出财政困境。

    一、乡镇政府必须重视财政建设问题

    乡镇财政建设,说起来是一项很正常的工作,但接触的一些乡镇领导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两大类,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乡镇政府只不过管一管,问一问。也有的同志认为,贫困乡镇财源狭窄,无论你怎么去抓,也难能取得太大实效,而且容易冒风险。正是因为一些乡镇领导存在上述两种思想误区,所以不能把乡镇财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造成他们所在的乡镇财政收入低,社会公益事业办不了,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不能按期发放,农民负担经常出现反弹,政府缺乏凝聚力、号召力,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过去由于财政建设抓得不力,存在的问题也很多。1998年新的一届乡党委、乡镇政府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对乡情的深入剖析,认识到必须把财政建设作为事关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彻底改变财政基础薄弱的局面。他们的认识基础来源于四个方面,也可以说四种关系。第一,乡镇财政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中的一个大部分是农业四税。农业结构调整搞不好,农民都增产不增收,何况乡镇财政收入?第二,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大局稳定关系密切。乡镇财政收不抵支,势必会造成长期拖欠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拖欠应支付的政策性补助,同时容易形成农民负担反弹等多种问题,造成政府与群众的对立情绪,增加农村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密切。乡镇财政基础薄弱,收不抵支,就难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连工资都不能支付,更不可能花钱办其他事情。第四,乡镇财政建设与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有新的载体,光靠空洞的说教和传统的一些方法如开会念文件、做报告等等,已经没有太大的效力。而新的载体必须有所投入。正是基于这四个关系的认识,他们把乡财政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规划和目标。通过在该乡调查,我把他们的做法总结为“巩固基础财源,培育效益财源,扶植支柱财源,管好应征财源,规范财务行为”的财政建设思路。我觉得这样可以概括他们抓乡镇财政建设的基本做法。经过努力,1999年,乡财政收入增幅15%,名列全县第一。财政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他们以事实表明,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乡镇财政建设,把财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二、贫困乡镇财政建设的几点主要做法

    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财政来源宽,税额大,而经济欠发达的贫困乡镇相对采说财源窄,税额小,以赵村乡为例,全乡人口37000人,耕地53023亩,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过去多年,尽管历届党委、政府都作了很大努力,但因为财源的局限,乡财政建设一直徘徊不前。新一届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在走访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广大群众进行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财政建设的思路,可以说是贫困乡镇财政建设的有益尝试。

    首先要巩固基础财源。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来说,基础财源是指农业四税。农业四税中农业税收入和农业特产税收入与农业和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好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赵村乡把巩固基础财源作为财政建设的第一步棋。一是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赵村乡农民有种植棉花、蔬菜的习惯。但是由于缺乏引导和指导,存在着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优势;质级较差,形不成产品优势;品种单一,形不成特色优势等问题。他们广泛发动群众,逐村挨户动员,反复宣传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并且推出一些大户的典型,以现身说法推动广大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随着广大农民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他们不失时机地抓种植品质的更新换代,推广优良品种。1999年度,全乡种植棉花3万多亩,新建反季节蔬菜大棚1100多顶,而且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规模优势。农民“天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该乡周店村农民家家户户搞大棚,平均每户年收入六七千元。反季节蔬菜由于形成了特色优势,远销南京、上海等地,带动了运输业发展。现在,全乡每个村都有了专业运输车队或运输专业户。据统计,1999年度该乡仅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税收收入就有50多万,2000年还会大幅度增长。二是在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副产品和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农业税收中,在种植业税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其农林特产税的潜力很大,只要下决心去挖掘,能够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赵村乡党政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措施:如政策支持、资金倾斜等等,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突出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全乡投资50万元以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型养殖场就有3个,并且出现了专业户和专业村。为了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他们还利用乡畜牧站和科技协会养殖业分会,建立健全畜禽疾病防治网络,积极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效益也翻了几番。据不完全统计,全乡1999年度仅生猪出栏就达4万多头,2000年预计出栏生猪6万余头,仅此一项就可增加财政收入100多万元。

    其次,要培植效益财源。多年来,我国农业效益不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有相当一批乡镇领导,虽然嘴上也在讲“两个转变”,强调抓好农业经济效益,但工作上没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因而嘴上讲的变成不了现实。我在一些贫困乡镇调查时,就曾针对这一问题与乡镇领导交换过意见。我认为农业经济效益不提高,贫困乡镇就难以走出财政贫困的怪圈。他们基本上支持我这个意见。赵村乡党政一班人在抓乡镇财政建设时,把培育效益财源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抓出了成效。在方法上,他们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抓科技知识的推广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说千道万,人的素质是第一位。对于乡镇来说,抓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是抓财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农副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靠人的素质提高,科技知识应用,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乡成立了科技协会,为了加强领导,还成立了科技党支部。科技协会在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仅1999年,就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50多项,如全乡发展常温蔬菜种植8000余亩,青椒套、麦薯套、麦瓜套等面积2万余亩,秋菜椒、秋番茄面积5000余亩,把粮经比例提高到4:6,复种指数提高到150%。第二步,抓资源的开发和转化。贫困乡镇大多存在着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赵村乡党政一班人根据全乡资源的调查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哪些资源是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转变为商品优势,如何让其发挥优势,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赵村乡土质适宜种植烟叶,而且烟叶的效益高,他们扩大了烟叶的种植规模。赵村乡有农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而长期以来农副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低,他们就抓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鼓励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投资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让农副产品资源变为农副产品商品。

    三是要扶植支柱财源。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乡镇财政收入这点就可以看出,乡镇工业和民营个体企业的税收收入已成为其财政的支柱财源。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增产不增收粮棉价格不时出现一些波动的情况,这个支柱财源能否建设好,对乡镇财政的影响的确很大。赵村乡党政一班人把扶植支柱财源作为财政建设的重头戏,如对龙头企业翻砂铸造厂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并且想方设法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让其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竞争能力。这个企业生产的多用炉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乡领导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认为煤炭市场有开发潜力,于是扶持乡机关分流人员与外地一家企业搞起煤炭经营联合公司,从事煤炭经营,1999年,仅这一家公司,就上交税收10多万元。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大多数群众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的现状,他们精心组织一些活动,如请北京和省市的专家举办讲座,请当地致富能人传授经验等,千方百计推动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到1999年底,全乡已建成投资10万元以上的乡镇和民营企业47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乡镇财政的支柱财源。

    四是要管好应收财源。我在一些乡镇搞调查时,听到一些乡镇领导发牢骚,一是怪上边给的政策失偏,二是怪农民觉悟不高,致使税款征收不到位,税源严重流失。我认为他们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偏颇。赵村乡过去也存在着这种情况,1998年,新一届党政领导上任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客观地分析了税源流失的原因,从中找到乡政府工作中的不足。一是对农民群众政策、法纪方面宣传教育不够,二是征收的措施不得力,缺乏可操作性。找到不足之后,他们加大了税收征管的力度,提高征收质量。农林特产税是流失比较严重的财源。他们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国家的税收政策交给农民,让农民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农民认识提高的基础上,他们抽调专门力量。对每一农户种植的应税作物进行计量测算,实事求是地核定出面积或数量以及纳税额,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征收工作有了保证,得以顺利进行。对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他们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搞好纳税核算,严格监督和审计,堵塞偷漏逃税的渠道。他们还采取奖罚分明的措施,对积极依法纳税的优秀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优先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继续做好纳税的带头人。对于偷漏逃税的人和事,一经发现,依法严肃惩处。

    五是要规范财务行为。贫困乡镇的财政本来就很困难,如果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合理支出过多,钱用不在刀刃上,势必会使贫困的财政更加紧张。因此,搞好贫困乡财政建设,还必须把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赵村乡自1998年以来,新的乡党政一班人把规范财务行为当作乡党委和乡政府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四个方面强化了管理。一是量力而行。乡党委和乡政府一班人明确提出: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与农民增收没有直接关系,与农业效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建设项目,尤其是花钱多但实际效益不大的“花架子”工程不搞;农民群众不欢迎、不支持而乡财政无力承担,必须靠借贷来办的事情不办。两年多来,他们严格审查每一个建设项目,确实做到了量力而行,量力而为。二是严格把关。他们对容易造成超支和浪费的一些项目从严控制,如移动通讯工具、招待费、会议费、车辆使用费等等,规定了标准,并认真按照标准执行,无论谁超出标准都由个人承担超支部分的费用。乡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执行规定,做到令行禁止。据统计,仅招待费一项一年就节约资金10多万元。三是突出重点。他们把公教人员工资、乡财政预算内支出作为重点,然后分别轻重缓急安排支出。公教人员工资不支付,其他事情都暂缓。因为拖欠公教人员工资不仅会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增加不稳定因素,而且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使之失去凝聚力和号召力。近两年来,这个乡基本上没有拖欠公教人员工资。四是勤俭节约。他们提出过几年紧日子,把财政建设搞好。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带头,从节约一个信封、一瓶墨水到节省一滴油、一度电,决不乱花一分钱。乡政府机关带头形成好风气,影响了乡镇各个部门,仅1999年就节约各种费用近10多万元。

    赵村乡在财政建设上的做法表明,贫困乡镇只要积极探索,踏实工作,是能够摆脱财政困境的。

    三、抓财政建设带来的效益十分显著

    经济是政权的基础。乡镇作为一级政权,如果其财政建设搞不好,势必给政府工作带来被动。赵村乡通过抓财政建设,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效益,能够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镇抓财政建设,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1999年,赵村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22元,比上年增长90多元。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对乡党委和乡政府的信任感,党群、干群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了。而且,由于抓基础财源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幅度大,步子快,农民一年四季有活干,人心稳定,带来了社会风气好转。1998年前,全乡每年都有突发案件发生,25个行政村,有14个村曾越级上访,在全省都挂上号。1999年实现了无越级上访,无突发案件,无恶性案件的“三无乡”。二是增加了乡财政收入,提高了乡政府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由于加强财政建设,乡财政状况逐步好转,摆脱了困境,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也随之提高。1999年,全乡修了三条主干线,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解决了农民的行路难和运输难,促进了大流通,全乡村村增加跑长途运输的车辆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同时,投入资金,新打机井及新增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的水利化程度和抗旱排涝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