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西方家教-培养孩子独立,从父母学会拒绝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为我的女儿而骄傲

    天下的父母都明白:自信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智力、体力,还是处事能力上。人如果缺乏自信,就会缺乏发展各种能力所必需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又对人各种能力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据说,一位教育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老师用对待优等生的态度对待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用对待差生的方法培养成绩优秀班级的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本来成绩相差甚远的两班学生测试的平均成绩居然不相上下。原因就在于:不明真相的老师(以为教的是优秀班)对差班学生给予了鼓励,激起了他们空前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而优秀班级的学生受老师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受挫,学习态度也因此消极起来,学习成绩自然就下降了。

    自信就像是能力的催化剂,能把人的各种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调动人的一切潜能。而在不断重复的基础上,水平的高度发挥将得以巩固,成为本能,进而让人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一个人能以这种积极的方式成长,那么,可想而知,其效果会异常良好。我们看到,许多伟人身上洋溢着超凡的自信,在这种自信心的驱使下,他们才敢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即使不成功,也能够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直到取得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我们可以从那些伟人身上看到自信强大的魔力。我们身边的优秀人士身上,也泛着自信的光彩。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他的自信心。这就要求父母随时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以爱为借口溺爱他,也不能代他办所有的事情。因为在一定的成长空间里检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危险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专家曾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代劳了过多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失去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与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也在这上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果我的孩子是个男孩子,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因为她是个女孩,我总是担心她受到伤害,时刻心系她的安全,用尽母亲的全部力量去保护她,代她做一些她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以为这是爱孩子,压根没想到这实质上是在害她。直到有一天,我在旅途中目睹了另一个女孩的表现,才恍然大悟。

    那是在我乘豪华游轮带女儿去加勒比海度假时发生的事情。一天,我们上船安顿好后,扶着栏杆,挥着手向送行的友人告别。这时,仍有乘客在上船,每个人都背着旅行袋,沐浴在佛罗里达的阳光下,个个兴致勃勃,健康与活力四射。

    这时,一家人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四个孩子。孩子们看起来都像是中学生,其中一个女孩让我不禁多看了几眼,因为她的腿瘸得厉害。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身后背着的那个巨大的旅行包,包里装的显然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在独自旅行倒也不足为奇,可是,她的家人都在,却不见一个人帮她。跟在她后面的三个兄弟都很健壮,他们都很轻松地背着自己的包,坦然地跟在姐姐后面,走到船上。我又看了看她的父母,他们说笑着,没有一丁点帮助女儿的意思。

    我当时忍不住替她感到委屈,觉得她的家人冷酷无情,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身患残疾的亲人呢?我觉得她在家肯定经常遭到家人的嫌弃。我的同情心一时间汹涌澎湃,如果不是因为她父母都在身边,恨不得立刻奔过去帮忙。这时,当时才两三岁的女儿拽住我的衣角,满怀同情地对我说:“那个姐姐好可怜,妈妈,我们去帮帮她吧,好吗?”——原来女儿也注意到了那个女孩。

    虽然我确实有些忍不住了,但最后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去帮忙。倒不是顾忌女孩的家人,而是被女孩自信的神情阻止了。尽管身负重物,行动不便,女孩脸上不但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沮丧,相反却挂着愉快的笑容。她走在最前面,处处透露着自信,不时兴奋地回头招呼身后打闹的三兄弟:“喂,你们三个赶紧跟上,别走丢了。尼基,你听到没有?你老不听话,要是你走丢了我还得找你去。”言谈间,俨然一副极有威信的大姐模样。

    这时,我对女儿说:“你确实很有同情心,好孩子就应该这样。不过,你瞧,那个姐姐实际上不需要我们帮助。”

    这件事对我有很深的启示。自此,我明白了,家庭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不是过分地呵护他们。若照顾过多,孩子不但会因此失去锻炼与进步的机会,还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进而失去自信心。相比之下,身患残疾的孩子的自信心会更加脆弱。如果这个家庭总是对女儿进行特殊照顾,生活起居总是有人帮忙,尽力避开她身体上的不便,那么,这样做确实满足了家人补偿其不幸的心愿,但是,这对她漫长的人生而言,是爱还是害呢?如果这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女孩的脸上还会出现这么自信的笑容吗?

    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女儿上出现的态度错误。较之那个家庭,我实在太忽视培养女儿的自信心了,这是我在女儿早期教育中出现的一个很大的失误。想到这里,我不由的震惊起来,或许女儿的一生会因为我这个失误而被毁掉。

    在接下来为期一周的旅程中,我格外留意观察这一家人,结果发现他们在这方面果然做得非常到位。女孩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她不但所有的事都是自理,而且管好三个顽皮好动的弟弟也是她的任务。有同行的乘客试图对她施以援手时,她的父母总会婉言谢绝:“多谢您的好意,我想我女儿自己能够做好。”父母不在身边时,女孩也会婉拒别人的帮助。

    我发现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随处可见她的身影,她在船上走来走去,为自己、为家人办理好所有的事务,压根没有把自己当残疾人,表现得跟正常孩子一样。

    我特地和她的父母谈了谈。他们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女孩的父母告诉:“有残疾的孩子很容易有自卑感。她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和悲观。如果家人再对她特别照顾的话,只能加重她这种感觉,更加缺乏自信心。她会想着:一个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人是多么可怜、可悲啊!怀着这种心态长大的孩子,不仅生理上残疾,心理上也会残疾。心理上的残疾同样是难以治愈的。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才放弃了最初对她的特殊照顾,放手让她自己照顾自己。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都不可能一辈子照顾她。我们不希望有一天女儿发现离开我们后无法自立。现在,看到女儿慢慢地从当初最让人担心的孩子成长为家里最能干的孩子,我们心里充满了骄傲。”

    经过这一番谈话,我猛然意识到,对孩子的特别照顾,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明智的父母,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探索的机会,放开对孩子的牵挂。我们应该用鼓舞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由发挥能力,在增加自信心的同时提高能力。

    从此以后,我对女儿不再是谨小慎微、呵护不已了,她力所能及的事就放手让她去做。此外,只要她有能力,我就给她机会,让她帮忙做各种家务或者处理家庭之外的事。

    最开始,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有父母帮忙,所以我们遇到的困难真不少。女儿每天早上都会习惯性地躺在床上,等着我帮她穿衣服。我告诉她,得自己穿衣服,要不就一直躺在床上,不吃早饭好了。我让她自己系鞋带,她系了很长时间也没系好,就冲我撒起娇来:“妈妈,我不会,你来帮我系嘛。”

    我没有去帮她,只是对她说不穿好鞋子别想出去玩。那段日子,女儿过得很艰难,她因为很多事都做不好而丧失了自信。我不禁自责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失误,却让女儿来承担苦果。因此,我下定更大的决心来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每当她自信不足,哭着不肯做事时,我就会搬出那个残疾女孩来激励她:“维尼芙雷特,你想想看,我们在船上遇到的那个小姐姐什么事都自己做,还做得棒极了。你难道不想和她一样能干,做一个让大家称赞的好孩子吗?”

    维尼芙雷特哭着说:“我也想,可我太笨了。”

    “不会的,你不笨啊!你看,虽然那个小姐姐腿有残疾,但她却能把事情做好,你手脚都健全,难道还比不上一个残疾孩子吗?只要你有自信,肯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比那个小姐姐还好。”

    “真的吗?”女儿还是不大相信。

    “当然啦,妈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你想想,你见过小姐姐哭吗?”

    “没见过,她一直在笑。”

    “对啊,你要像小姐姐那样才好。”

    女儿不哭了,擦干眼泪,仰起头说:“妈妈,你说得对,小姐姐脚不方便还那么能干,我也能做到她那样。”

    克服最初的困难之后,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请人帮忙了,终于习惯了凡事自己动手。同时,她还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比想象中要强得多,因此自信心越来越强,甚至会主动提出帮我干家务。这样一来,对家庭的贡献中,她获得了自豪感。维尼芙雷特五六岁的时候不仅可以照顾自己,还会在聚会时主动照顾比她小的孩子。我终于可以像那个残疾女孩的父母一样,自豪地对亲友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相信孩子能做到,不替他代劳

    在对女儿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为孩子代劳力所能及的事,会严重伤害她的积极性,因为这让他们失去了实践机会。其后果是他们丧失自信与勇气,也会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父母们自认为子女代劳是无私的,事实上却是剥夺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要知道,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自立。因此,我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切忌事事代劳。这是个必须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则。

    我反复强调这个原则,是因为这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父母因为对子女爱得太深,常常会让情感压倒理智,照顾孩子的心愿超越一切。哈里森太太是我的老同学。她丈夫意外去世了,因为他们远居在东海岸,所以我直到两年后才得到这个消息。这让我十分愧疚,决定马上出发去看望她。

    表面看来,哈里森太太的丧夫之痛已经平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她只不过是把那份情感转移到了儿子大卫身上。我认为她对儿子太过疼爱了。大卫都四岁了,还整天要妈妈喂饭,穿衣穿鞋。妈妈寸步都不想离开大卫,去哪里都要带着他。她甚至禁止大卫去院子外面玩,理由是担心儿子出意外。因此,小伙伴们都不敢找大卫玩。这种教育方式让大卫长成了一个能力不足、性格孤僻的孩子。我刚到他家时,他都不敢跟我说话。

    这种教育儿子的方式让我忍无可忍,我用了好几天才说服她送大卫到幼儿园。我认为,大卫离开妈妈,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环境中成长,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最后,她终于同意了。可是,大卫去了不到两天,幼儿园的老师就把我们叫过去谈话。老师说,大卫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甚至不会扣扣子、穿鞋。可是,与他同龄的孩子都能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大卫总是笨手笨脚,可怜兮兮的。老师给哈里森太太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让大卫学会自己做这些,因为四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幼儿园的老师教大卫这些基本技能时,大卫说什么也不肯做,只是闹着要妈妈。因此,老师要求哈里森太太以后不要再为儿子代劳,否则,她们的努力就会白费。想不到的是,哈里森太太竟然拒绝了老师的要求,她居然说:“大卫就是我的一切,为他做再多的牺牲我也愿意。”

    不管我怎么劝,大卫就是闹着再不肯去幼儿园了,最后,哈里森太太还是接他回家继续之前的日子了。

    不要以为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这样的母亲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而母亲的这种所谓的自称牺牲精神还让人颇为称道,可是,我们在称赞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会不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大多难有成就,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母亲的溺爱,向他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认为自己只能依赖妈妈,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照顾自己的机会,因而丧失自信。从小缺乏信心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怯于探索的人。妈妈的关爱让大卫感到自己在妈妈心中的重要性,并因此感到满足、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妈妈不再如此,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就会让他心生怨恨——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我认为,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哈里森太太影响到了大卫的发展,阻碍了他的健康成长,这是种很自私的做法。将来孩子能否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懂得爱孩子的母亲应该关心的问题。的确,让一个在百般呵护下长大、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年去面对未来的社会是非常残忍的,也是母亲不忍心看到的。如果希望孩子成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一定要从小培养他自立、自信。但是,如果我们为孩子包办一切,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了。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青年,内心是畏缩、缺乏勇气的。

    我努力向哈里森太太讲清楚这些道理,为了让她认识得更加直观,我还邀请她和大卫跟我们一起去我姐姐家度假。

    看到和大卫一般大的维尼芙雷特什么事情都会自己做,哈里森太太感到惊讶极了。刚开始,她一看到女儿自己在厨房热奶喝都会惊叫着跑过去帮忙,并责怪我:“你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这种事呢,万一烫着怎么办?”

    不过,她自己后来对比了自信独立的维尼与畏缩无能的大卫,慢慢懂得了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更有利。

    一天下午,我们带维尼、大卫和我姐姐的孩子们去海边游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游泳了。可是,大卫只是坐在沙滩上,害怕着不敢下水;而维尼与六岁的阿丽森娴熟地换上泳衣。不知道为什么,三岁的艾伦却在一边生闷气,小嘴儿撅得高高的。

    他妈妈催他:“艾伦,快点换上你的游泳裤!”

    虽然艾伦的爸爸和别的孩子都下水了,但艾伦还是站在那儿,一点不动。他妈妈见他这么长时间都不过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游回去找他。

    “宝贝,别发呆了,爸爸已经下水了,快穿上泳衣。”艾伦理直气壮地嚷道:“我不会自己穿。”

    妈妈只好说:“过来吧,孩子,我帮你穿上。”

    阿丽森在另一边对维尼笑道:“看我弟弟笨的!”

    我急忙走上前去,拦着姐姐,不让她给孩子穿游泳裤。在家里,艾伦是最小的孩子,以往的经验让他知道,自己不穿游泳裤,必定会得到妈妈的格外关注。阿丽森也很乐意看到妈妈帮弟弟穿衣服,这样才能显出她比弟弟能干。很显然,我的姐姐并没有意识到对两个孩子而言她的做法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让艾伦高兴,她帮他做了他本可以自己做的事。可是,正是她太过细心的照顾,让艾伦失去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很早之前,我就跟姐姐讨论过这个问题,告诉她要给艾伦留下自己的空间,艾伦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妈妈的服务。因此,我的姐姐也意识到,艾伦有能力自己穿上游泳裤,不能总是娇惯他,必须给他留出发展的空间,可能再过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

    艾伦过来后,我的姐姐并没有替他穿游泳裤,而是给他指导,让他自己穿。姐姐不再催儿子,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一定能自己穿上,别着急。要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是个大孩子了。”

    最初,艾伦坚持说自己不,但姐姐没有理他,而是继续鼓励他:“你一定能的。妈妈闭上眼睛数到十,看看你能不能穿好!”

    不过,艾伦依然磨着妈妈帮他穿。因为缺乏自信,又看到爸爸带着别人在海里玩得那么高兴,自己却不能玩,艾伦禁不住哭了起来,再不肯尝试。

    要是在平时,艾伦这招特别管用,可是今天却失灵了,还让他没办法跟大家一起游泳。在我把姐姐拉到沙滩晒太阳后,艾伦就知道妈妈不会回来帮他穿游泳裤了。当他发现自己没办法跟大家玩,也没有人会同情自己的“遭遇”后,就改变了主意,开始尝试自己穿游泳裤。不久后,艾伦终于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跑到海里跟大家一起开心地玩起来了。

    哈里森太太看到这一切,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孩子了,也开始改正错误的方式。当天晚上,孩子们玩了一天,累极了,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大卫没有睡。我们几个大人在花园里喝咖啡聊天。期间,大卫在桌边磨蹭着,只要我们谈话一断,他立刻就会小声对哈里森太太说:“妈妈,陪我一起去睡觉吧。”

    在以前,哈里森太太肯定会什么都不管马上满足大卫的要求。但是,这一次,她平静地告诉儿子:“你自己先过去睡吧,我还要跟叔叔阿姨聊会儿。”

    大卫不甘心地说:“我怕。”“别怕,妈妈在这儿呢!”

    大卫开始撒娇了:“我不要自己睡,我要妈妈和我一起睡。妈妈,你答应陪我吧,我怕黑,怕会被妖怪抓走。”

    我们都注视着哈里森太太,眼里充满了鼓励,哈里森太太耐心地柔声说:“哪儿有什么妖怪了。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以后都得自己睡。去吧,别怕,上帝会保佑好孩子的。”

    大卫开始闹了,他大哭起来,跺着脚,甚至在地上打滚。哈里森太太只是看着他,一句话也不说。大卫闹了一会儿后发现没人搭理他,自己困得不行,实在没办法,只好爬起来一个人去睡觉了。

    哈里森太太在明白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后改变了对儿子的态度。大卫自幼丧父,母亲对他自是倍加疼爱。以前,只要是大卫想要妈妈怎样,妈妈就怎样。现在,哈里森太太也开始反省自己了,希望尽快让儿子学会独立。不久后,大卫发现妈妈跟以前不一样了,自己发脾气也不能指挥妈妈了,像他前天晚上,又哭又闹也没有起到作用。

    妈妈不再听他的话了,大卫想通过发脾气让妈妈再次帮他,但妈妈和蔼却坚决地拒绝了他。最后,大卫终于迈出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哈里森太太通过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卫学会了独立。

    几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大卫,这里的大卫已经长成了一个坚强的大孩子了,不但有能力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寡居的母亲。可以想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个性独立、能力超群的青年。

    鼓励孩子是其成功的催化剂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即鼓励孩子,让她产生自信心,父母应时刻注意这一点。正如植物需要源源不断的阳光雨露一样,每个孩子都离不开不断的鼓励。许多儿童教育家都一致认为鼓励是最重要的成长因素,因此,很注重鼓励的作用。例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常说:“孩子如果离开了鼓励,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生存。”鼓励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有多么重要,也就不言自明了。

    幼儿时期,面对陌生的复杂世界,孩子们虽常感到不知所措,但是为了适应和融入这个大千世界,他们仍然勇敢进行各种尝试,努力学会使用多种方法。然而,父母在此阶段往往忘记了嘉奖孩子过人的勇气和行动,而是无意识地给孩子在道路上设了许多爱的障碍。

    这种现象源自于父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父母总是被一些偏见所困扰,认为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只有到了某个年龄段才能获得。例如,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主动帮我们收拾桌子,但是,他刚拿起盘子,妈妈就会赶忙过来阻止他:“别乱动,你会打碎盘子的。”虽然这样做你能保护那个盘子,却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成为他发展某种能力的一个障碍,甚至无意中你可能成了一个刽子手,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天赋。

    父母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孩子炫耀自己多么有能力、魄力和实力,但其有些话语却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无能和稚嫩,例如,“你的房间乱七八糟的,怎么弄的。”或“你衣服怎么穿反了呀。”等等诸如此类。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渐失自信,也会让他们遗忘了只有大胆进行各种探索尝试才能成为人才这件事,从而不再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和磨炼能力。

    父母认为孩子只有到了某个年龄段才有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否则,他的能力将不足以完成这类事情,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与事实是相反的,其实,孩子在那个年龄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但父母的行为却没有使他们的能力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延迟了他们获得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因此丧失自信,质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其进取心也变得脆弱了。这种情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不利。

    孩子也有犯错的权利,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勇于犯错,敢于面对失败,同时设法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对此,父母首先必须充满自信,不能心灰意冷,而应该去激励孩子,赋予他们更多自信。

    不过,要想学会在恰当时机鼓励孩子,这并非易事。如何鼓励孩子最合适,是每个父母都应该仔细深究的问题。一个孩子的行为可以显露出其有多自信:如果孩子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他就会表现出缺乏积极性,做事效率低的症状,并且也不会通过主动参与和奉献来使自己找到归属感。

    女儿小时候还不会系鞋带时,她怎么也系不好松开的鞋带,每次都是坐着等我过去帮她。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她干脆不自己动手,直接大喊妈妈。这时,如果我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为她系好鞋带,或用不耐烦的语气责骂她笨,那么她就会感觉自己真的很笨,而妈妈却很厉害,能很快系好鞋带。维尼芙雷特自然而然就会想,算了吧,我的能力比不上妈妈,也别费劲了,以后系鞋带都让妈妈帮我得了,最好衣服也让她帮我穿得了。

    幸运的是,我没有采取上述两种方法,而是不断鼓励女儿自己学着系鞋带。只要她有一点进步,我就大声夸她:“这次系得不错,再来一次吧,这次肯定会比上次更好。”终于,在这样不断的鼓励之下,我教会了三岁的女儿自己系鞋带。

    当然,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鼓励孩子的最佳方式。每个孩子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父母需要花时间找出这种差异,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鼓励孩子效果会更佳,也能更好地帮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让孩子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而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评价自己的优良。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握幸福,相信成功是取决于自身努力。而孩子自信心养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机会自主选择,让他看到正确的结果。

    一年复活节,我家里来了许多朋友。为了这次盛宴,家里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女儿维尼芙雷特兴奋不已,跟着别人来来回回于厨房和客厅之间,希望能帮上点忙,但所有人怕她惹麻烦,嫌她碍事。不时有人喊她“小家伙!让开”“快放下!这个你不能做,自己玩去吧。”

    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最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她积极参与。于是,我就让女儿到厨房里帮忙。根据她很喜欢吃蛋糕这一点,我就派她负责与之相关的工作。她的工作很简单,只要把厨师调配好的原料放进烤炉后,守在一旁,时间一到通知厨师来取就行了。女儿特别卖力,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助手。

    我接下来又把她叫到餐厅,指导她把鲜花合适地摆放。女儿还就怎么摆放鲜花最合适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全部都得到了我的采纳。我又让她去完成摆放餐具的工作,并对她说,这个工作是因为她之前表现出色得来的。女儿看了我的示范后,整齐地把餐具摆到了餐桌上,非常不错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其间我只纠正了她两三个小错误。

    晚宴开始后,我首先向客人们说明了女儿一天的工作成果:点心是女儿亲手烤的,餐厅是女儿布置的,餐具也是女儿摆放好的。朋友们向女儿鼓掌致谢,她既害羞又激动得小脸通红。

    女儿在这类实践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也有资格参与一些事情,能与别人合作,帮别人更好地完成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我看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集体、家庭,是鼓励孩子的重点。孩子通过我们的鼓励会明白:人生真正的乐趣就在于让周围的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孩子还通过鼓励认识到,只有勇于尝试,才会有无穷乐趣,不必苛求尽善尽美。

    攀比中受伤的总是孩子

    鼓励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但这却通常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容易忽略的一点。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们需要的是教育,训斥和惩罚无疑才是教育的内容所在,这是大错特错的。

    有一天,女儿的祖母在浇花,我发现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她想帮祖母浇花,便走到祖母身边,小心地提起了水壶。祖母见状赶紧阻止她,并把水壶夺过去说:“维尼芙雷特,不许动,你现在还小,做不了这些事情的。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湿了。”

    祖母的话让女儿觉得自己没能力做好那些事情。这无疑使她降低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打击了她,这是祖母所想都没想到的。

    难道孩子两岁就不能浇花吗?把地弄湿、把衣服弄湿又有什么呢?认识那些花花草草,看着自己浇过的花更加美丽,会让她感到自豪,并产生探索这个世界的勇气。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

    女儿三岁那年,我们曾去姐姐家里度假。记得有一天,我们要赶时间出门看演出。三岁的女儿坐在凳子上穿鞋,半天也没穿上。这时候,姐姐急了,走到她身边跟她说:“看你半天也没穿上,来,姨妈帮你。”姐姐没几下就帮女儿穿好了鞋。女儿看着姐姐动作那么快,又做得那么好,觉得自己特别没用,于是自己也不再尝试系另一只鞋,干脆让姐姐给她穿好。

    其实,女儿如果自己穿鞋的话,穿一回不行,可以多试几次,总会试到很熟练的时候,这时表扬表扬她,她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得很好,而且对她日后做别的事情也会有所帮助。不过,我姐姐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她们往往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知道:你们还太小,干不了什么。

    孩子长大后成为最优秀的青年,是每个父母的希望,但他们却往往怀疑并限制孩子们的积极性,不准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其能力。例如,孩子想帮妈妈收拾桌子时,妈妈总是一边喊着“宝贝,别把盘子打碎了”,一边把盘子夺过来。这样一来,盘子是没打碎,但孩子的自信心却被打碎了。

    其实,孩子们喜欢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即使是在学习摸索的阶段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尝试任何事情,因为他们对各种事情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尝试、去挑战。

    这正是孩子们喜欢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学他们做事的原因。不过,我们却经常说他们“穿错了,穿反了”;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又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然后从他们手里夺过勺子喂他们吃。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做不了什么事情。

    当孩子不肯张嘴让我们喂,非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冲他们发脾气。我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有时候,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就是不张开嘴,有时候甚至把刚喂他的食物都吐出来,然后还觉得特别好玩地对你笑。这个时候,生气、无奈都没必要,而你应该做的是思考思考之前孩子的自信心有没有被你打击过。

    事实上,主动做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事了。如果女儿整天跟在我身后争着要打鸡蛋、浇花、洗盘子,而我告诉她说:“女儿,你还小,去玩吧。”这样的话,到她十岁我叫她帮我打扫屋子的时候,她可能会跟我说:“妈妈,我不会做,我还要玩呢。”这时候,我必然会很生气,觉得这孩子太懒了,殊不知正是我之前的做法把女儿带成了这样。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那就是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这种所谓的激励手段往往是父母所喜欢用的。许多父母认为,要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就要让他知道别的孩子有多出色,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非常不利。

    每逢圣诞节,我都会带女儿去姐姐家。女儿很招姐姐喜欢,也很喜欢和姐姐聊天。有一天,女儿在厨房里跟姐姐闲聊,特别骄傲地告诉姐姐说自己大部分科目都得了A,只有科学得了B。

    姐姐听后说:“维尼芙雷特,真聪明,每次的成绩都那么好。”说完叫了起来,说:“对了,阿丽森的成绩单,我还没看呢。”说着便叫阿丽森过来。

    阿丽森当时就在楼梯上,听妈妈叫了好几声,很不情愿地走了过去。

    她扭捏地走了过来,我姐姐问她:“你的成绩单呢?考得怎么样?”阿丽森吞吞吐吐地对我姐姐说:“在房间里。”

    看着阿丽森吞吞吐吐的样子,姐姐有些生气了,她提高声音说:“是不是又没考好?赶紧拿成绩单给我看看。”

    阿丽森慢吞吞地把成绩单拿来给姐姐看,很多科目都得了C。

    “成绩这么差,你怎么不学学维尼芙雷特,她成绩一直都那么好!你就是不知道学习,太懒,同样的学习条件,你怎么就不认真学呢?整个家都替你感到丢人!赶紧给我回你房里,反省反省,再出来跟我谈。赶紧去!听见没有,我不想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

    阿丽森听她妈妈训斥完之后,眼里含着泪跑回了房间。姐姐在维尼芙雷特面前训阿丽森不止一次两次了。

    比维尼芙雷特大两岁的阿丽森觉得自己就像是个丑小鸭,因为表妹在学习方面一直都很优秀。其实,阿丽森很需要别人的鼓励。但是,身边的表妹总是那么优秀,让她觉得自己哪都不行,而且她妈妈的训斥和攀比反而使她更加丧失了信心。

    我觉得,我姐姐的处理方法非常不利于对阿丽森的教育,就这件事情来讲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对。第一,她原本就对阿丽森没有信心,因为还没看成绩单的时候,她已经断定她的成绩很糟糕了;第二,她的话让阿丽森觉得自己没有用,自己很笨,她让妈妈感到羞愧,而且妈妈一点儿都不看好她;第三,姐姐老是拿两个孩子做比较,让阿丽森怀疑自己的能力。

    或许,姐姐是想用责备和比较的方法刺激阿丽森努力学习,并促进阿丽森的好胜心,从而提高她的学习成绩。不过,对于缺少鼓励和自信的孩子而言,这种办法只能让她觉得自己更没用。只有关注阿丽森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这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拿她跟别的小孩做比较。不管成绩如何,努力才最重要,这样其他人就会喜欢她,这才是姐姐应该让阿丽森清楚的事情。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在孩子之间相互比较往往有害无利。因此,父母不能复制别的孩子,而是做到从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自立、自信地面对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