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80后心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请柬恐惧症

    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亲眼看着熟识的人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本来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但随着80后结婚高峰的到来和结婚、满月酒等礼金的水涨船高,很多80后面对同学朋友发来的婚礼请柬时,除了送出发自肺腑的祝福外,还有一脸的无奈和“恐惧”。

    礼金不是购物,不是银行贷款,不能“打白条”, 不能拖欠,不能贷款,每一个请柬的背后都是一个必须准时偿还的人情债。因此每次看到同学的请柬,80后就必须开始盘算礼金的安排,提前规划好礼金预算。

    80后的软件工程师阿峰近来频繁在同学和朋友的婚礼间“赶场”。仅仅年后一个月的时间,阿峰就已经收到了5份请柬,光礼金就需要800元,离得远的还要坐火车到外地同学的婚礼现场“捧场”,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对此,阿峰说:“收到请柬,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的人缘好。但我刚毕业时间不长,收入也不高,礼金的开销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很艰难。”阿峰的朋友很多,朋友同学结婚总要表示一下,虽然每次花一二百并不多,但这已经是尽力而为了。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同学结婚扎堆儿,礼金全部算起来也数目可观。因为不断收到朋友的结婚请柬,阿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点心神不宁,一接到未婚同学的电话就会下意识地思考对方是不是要结婚了。

    文文是典型的孔雀女,家境优越,基本上什么都不用愁,但面对频频到来的结婚请柬,她也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因为结婚的朋友越来越多,文文专门记了去年支出的各笔婚礼礼金:5月1日,大学同学结婚,200元;10月1日,高中同学结婚,500元;12月12日,好姐妹结婚,500元。文文正在读研,手头上的钱并不充裕,但为了顾及面子,一般情况下支付礼金的多少还是参照上班族的标准。每当有同学结婚时,如果已经上班的同学掏了500元礼金,自己也会硬着头皮和上班族们保持一致。

    其实还是学生的文文每月的生活费也就是1200元左右。平时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剩不下多少,如果每个月再有两份500元的礼金肯定承受不了。有几次到朋友婚礼举办时自己正好资金紧张,文文只好伸手向家里“求援”,或者找朋友借,既尴尬又苦恼。

    据调查,80后年轻上班族常常在工作一两年以后出现结婚“扎堆儿”的现象。因为工作时间不长,积蓄较少,加上年轻人社交圈子大,应酬相对较多,又爱面子,使得婚礼“份子钱”的价码不断上涨,80后的“份子钱”负担越来越重。

    其实婚礼的功能之一即是告知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亲友们也能通过婚礼的仪式向新人表达祝福。婚礼应当节俭,婚礼当事人也不应该有收取高额礼金的想法。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婚礼追求“大排场”、“高档次”,讲究用好车,吃好菜,而礼金也在这种互相攀比的风气下水涨船高,这样的婚礼实际上已经变味了。

    对于纷至沓来的请柬,很多80后出于“份子钱”的压力,接到关系一般的朋友结婚的消息可能就不去参加了。因为如果去参加婚礼,“份子钱”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无法承受,只能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尽量不去参加。

    对于同学朋友结婚,一些80后也曾尝试着不送礼金,买一些纪念品来表达朋友的一片心意,但买礼物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一个大概的价钱标准,总是感觉如果自己拿少了就有些不够意思。因为礼金虽然不代表感情,但感情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礼金来衡量的,也是物质化的。也有网友戏谑地说:“去参加婚礼的时候,给朋友开张白条,说下次你结婚的时候,让她凭这张白条来参加你的婚礼吧!并且白条上还写着:可填写任何数字。”当然这只是玩笑话,请柬还是会收的,份子钱也还是会出的。

    而对于难以抵挡的同事派发的结婚请帖,很多人都反映强烈。很多人都收到过同公司不熟悉的、甚至没有说过话的同事派发的请帖。对此,80后年轻人菲菲就表示,自己所在公司今年结婚的小姑娘多达十几位,其中80%都不熟,但人家的请帖还是照发不误,你也没有办法。其实很多80后都觉得给交情不深的同事随份子真有点不划算,就算在同一个城市,跳槽换公司之后一般也就不联系了。另外公司人员流动性大,很多80后是从外地到大城市打拼的,打算过几年就回老家,从来没想过要在打拼的城市结婚。换句话说,自己的红包发出去,就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关于如何应对这些同事派发的请柬,有的80后表示可以“装作没收到”,或者“不熟不用去,就推说有事”,也有人表示,如果因为没去就无法共事的话,那这种同事不值得交往。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按照中国一直以来的习俗,“请帖给了你,你不去,似乎也要带礼金,不然显得不合适”。

    请柬给越来越多的80后戴上了精神枷锁,似乎谁也找不出合理的方式去改变,80后只能怀着对请柬的恐惧心理疲于应付。

    中华民族素来提倡“礼尚往来”,但同时也提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关人士提醒80后,礼尚往来不应关注礼金的多少,更应该看重礼金所传达出的情感和祝福,不要存在过重的精神负担。

    对于80后举办婚礼,有专家认为,8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思维相对活跃,创新意识很强,如果一味在婚礼“份子钱”上攀比,不仅落入了俗套,也会给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礼金债。80后可以选择创新式的婚礼,如旅行结婚,举办集体婚礼,或者举行小范围的结婚仪式,再通过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将结婚的消息发布出去,让朋友们一起分享结婚的喜悦。这样既减少了年轻人在“份子钱”上相互攀比,也避免了同学、同事之间的美好友谊变味,还能使婚礼更有意义。

    恐归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人回家尽孝团圆、衣锦还乡的代名词,过年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寄托的是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厚情感。因此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盘算着回家过年,但到了最近几年,一些80后却在过年的时候犯了难,他们对回家有一种担忧或者害怕,似乎丝毫没有对回家的向往和期待。这批人被称为“恐归族”,其实“恐归族”并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为种种春节烦心事的折磨,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

    80后恐归族之所以春节不敢回家过年,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往返途径困难

    每年的春运高峰期,人们都面临着车票不好买的难题,不管是汽车票、火车票还是飞机票,往往费尽周折才能求得一张回家的“通行证”,还有很多人因为路途遥远、车票不好买等问题无法实现回家的愿望。

    现在的80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春运这场人类史上规模宏大的迁移运动给人们回家带来的诸多不便。他们背井离乡,离家遥远,尽管现在的交通工具很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回家的路费近的几百块,路远的几千块,一年的结余基本上全花在回家的路上了,对80后来说也很郁闷。因此,与其在漫漫回家路上浪费那本来就没几天的年假,浪费很多的银子,还不如忍痛斩断回家的思念,待到其他时候再回到家去。

    “年关”成了“钱关”

    如今过节的消费越来越高,把很多80后压得喘不过气来。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购买回家的车票、机票外,还得仔细掂量一下回家一趟的花销情况。中国一直以来就有衣锦还乡的观念,能给父母买点东西,能让父母花自己挣下的钱,让在外奔波一年的年轻人感到很欣慰,而同时给亲戚朋友买礼物和过年发红包也是在所难免的。给父母买东西要花一笔钱,给亲戚朋友买点烟酒、给晚辈包红包都要不少银子,再加上老乡聚会等零零散散的各种花费,算起来是很大一笔支出。而很多80后都是月光族,平时除去租房子、吃饭、买衣服等各种开销,所剩无几,这常常让80后在春节期间不堪重负,觉得回家过年很有压力。可是害怕回家也要回家,只能年后回来自己省省了。

    攀比之风让人烦

    “你家孩子在哪工作,工资多少?”“孩子有对象了吗?哪的?什么时候结婚?”面对长辈们的“嘘寒问暖”,很多80后都表示相当无语,因此在原本该走亲戚拜年的春节,一些80后宁愿选择“毕加索【闭家锁】”,也不愿出门听长辈之间的互相“攀比”。

    对于拜年,正在潜心准备读研的王伟表示很排斥。“去一户人家拜年,首先就会问工作、婚姻。张家的儿子去年考上公务员了,李家的闺女嫁了个老板,王家的弟弟是公司的高层……拜年简直就是一场从头到尾的批斗会,让你对比出自己是多么的差劲。”王伟表示,如今的拜年已经成了“过关”,亲戚之间“拿孩子说事儿”让他很头疼,因此只有在家里窝着了。回想起小时候挨家拜年拿红包的美好回忆,王伟很无奈。

    同样是80后的小美过年的时候也是谢绝了一切应酬,放假的几天时间都在家睡觉和上网。除了想彻底放松之外,小美其实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走亲访友的时候生怕别人问她谈没谈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这让小美很郁闷。因此小美过年的几天里基本上都是宅在家里,哪里都没去。

    功不成名不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很多80后在外地打工,工作不对口,薪水不高,一年下来也没攒下多少钱,感觉回家之后很没面子,事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也没法和家里交代,用一句俗话就叫做“无脸见江东父老”。

    被相亲与被逼婚

    很多80后剩男剩女到了过年回家的时候都会苦不堪言。单身男女在外面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是一旦回家,就会成为所有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的焦点话题。因为在农村,大家都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旦错过了年龄,就会有嫁不出去和娶不上媳妇的嫌疑。因此每当80后单身男女过年回家,都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相亲盛会,而已经有了合适的对象却没有结婚的80后,往往耳畔都是父母和亲戚朋友絮絮叨叨的声音:赶紧把婚事办了吧,早办早松心。这样的状况往往让80后哭笑不得,却又说不出什么来,很尴尬。

    有调查显示,春节放假期间80后人群“宅人”比例高达851%,而导致80后恐惧拜年的重大因素就是长辈之间频繁谈论他们的工作和婚姻,让他们备受折磨。

    假期少,身不由己

    很多80后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忙了一年,到头来年假也只有可怜的几天,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过年回家,挤掉几层皮,累掉几斤肉,而且劳民伤财地做很多事情,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正因如此,很多80后在权衡和比较之下,宁愿在外过年,安安稳稳的不动弹,或者找个景点区出去旅游,也不愿意受苦受累地回家一趟。

    如此多的“恐归”一族,再加上因为需要加班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在春节回家的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而他们春节留守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城市,许多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已回到自己的家乡,即便在本城市的,也会用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留守者”、“恐归族”就会比平时寂寞孤独的多。

    从深层次上讲,社会已从传统习俗的“盼归”转化到现代生活的“恐归”,这一微妙的变化,让80后不得不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以便既享受传统节日的温馨,又能更好地释放平日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还有专家表示,80后恐归其实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要用一个正确的认知来对待。过年回家最主要的就是和亲人团聚。虽然在外面没有功成名就,但积攒了很多宝贵经验,回家过年放松一下心情,不必给自己太多的负担。

    全民偷菜也疯狂

    “偷菜”是指开心网及类似网站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也就是在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开心农场”游戏迅速在互联网上蹿红,“偷菜”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词汇,席卷了网民的生活。于是,“你偷了吗”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不管男女老少,都开始兴致勃勃地在开心网、QQ农场上种菜偷菜。

    在偷菜行动中,数百万80后都市白领成了“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

    自从开心网推出偷菜游戏以来,“80后”上班族小雨就一发不可收拾,连作息时间表都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变化。以前,小雨每天8点才肯起床。现在,她经常7点不到就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登录开心网,光顾每个好友的农场,将成熟果实一网打尽。紧接着,小雨匆匆洗漱完毕就直奔公交车站,为了在公交车上占个座位,便于用手机上网偷菜。对此,小雨的理论是“早餐吃不吃无所谓,但菜一定要及时偷”。

    到公司以后,小雨仍然会利用上班之前的一点时间迅速“入侵”他人农场,来一次“清晨大扫荡”。当然,她也不忘记帮几个爱睡懒觉的“闺蜜”收拾菜园子,增加经验值。上班一天的时间里,她更是将空余时间精打细算,力争抽更多时间进出“农场”和“菜地”,往往是一边偷菜一边提心吊胆地张望领导是不是会走进办公室。如今,小雨在“开心农场”的级别已经达48级,还拥有一套“花园别墅”和几千万“资产”,她很有成就感。

    对于为何如此热衷于偷菜种菜?小雨说,以前下班后经常无所事事,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都在慢慢减退,而偷菜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还重燃起了她的生活激情。

    为什么“偷菜”如此受大家追捧呢?其实所有网络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网络游戏中能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偷菜”通过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一系列的行为,可以使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和经验。在这里,人们会拥有一个公正的平台,只要种了,就会有收获,不像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努力了却不一定成功。另外,一些在学习或工作不能达到自己心理排名的名次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农场和别人的农场比较,为了能够超过好友的级别,天天努力种菜、偷菜,甚至花人民币买极速化肥,买狗,以实现自己在虚拟状态下的名次。

    然而,当一个人过于沉迷“偷菜”,往往会产生种种弊端。

    在“开心农场”玩到35级、拥有千余万资产的小沈,就在1个月前断然跟开心网说了拜拜。

    从去年10月份深陷“开心农场”后,小沈每天的空余时间都被“偷菜”占据。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里密密麻麻记录的是所有好友菜园里蔬菜的成熟时间,只要时间一到,不管当时在干什么,他都要想方设法上网收菜、偷菜。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哪些蔬菜和果实该摘了、谁家的雪莲正在怒放;爬山时也会突然情不自禁摸出手机上网;打麻将的时候经常因为惦念“偷菜”而分神出错牌,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同时,当一起玩的同事们都开始“执着”于偷菜后,小沈与大家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偷菜防盗原本是游戏,可现在多少也带到了生活中,产生了坏的影响,有时几个同事甚至为偷一朵玫瑰互相生气几天不说话。

    当小沈意识到自己的异常之后,感觉“偷菜”已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架在自己脖子上,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现在不是我在玩游戏,而是我被游戏给玩了”。痛定思痛,小沈决定戒“偷”,回归现实生活。

    偷菜已经不是简单的游戏了,它造成了很多80后的健康隐患,如失眠、神经衰弱,甚至是健忘等。

    偷菜热潮其实是“现实焦虑”的投射,人们往往通过玩游戏来实现私家车和房子的梦想,从而自欺欺人地化解了对现实的不满。而“开心网”的乐趣又是以“无趣”为代价的。当“80后”们废寝忘食地偷菜之后,突然发现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其实也是增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

    迷恋开心网,热衷于“偷菜”,体现了人们的一种虚拟社交依赖症,越迷恋越孤独。玩开心网,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越不肯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开心网已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真实社交关系的可怜替代品。

    开心网提供了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东西,会让人念念不忘。“偷”这种行为在生活中本来是受谴责的,但是在开心网上却是可以被接受的。现实中越是守规矩的人越会喜欢这种游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被压得太狠,他们需要释放。另外,偷别人的东西必定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这也会让偷的人心理上感到刺激和满足,特别是在彼此都是熟人的情况下感受会更强烈。偷菜的人不仅能在网上和对方开个玩笑,更能在生活中看到他们活灵活现的反应。

    对于开心网的现实影响,也有专家表示出了积极的认可。

    他们认为开心网既开放又封闭,将虚拟和现实很好结合了起来,人们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而且开心网附加的各种游戏都满足了人们某方面的心理需要。例如,真心话满足的是偷窥欲,投票主要是寻找认同感。至于现在“炙手可热”的经营花园,则主要是让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尝到了务农的味道。玩开心网的多是80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种田的滋味,所以感觉很新鲜,因此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中得不到的乐趣。另外,对很多人来说,开心网其实是人际关系的助温剂,许多很久没有联系的同学、朋友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并促进感情,大家在生活中见面也会经常以这个作为话题,不认识的人也会很快熟起来。

    至于有些人过度沉迷,影响到正常生活,专家认为玩的人要学会心理调适,毕竟这只是游戏,不能过度关注。

    闪跳族

    “闪跳族”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工作不到一年就换工作的人。近几年来,动不动就跳槽,一不高兴就走人的职场“闪跳族”作为一个新名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也有人把他们形象地称为职场上的“跳跳糖”。“闪跳族”以80后为主体,他们往往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到另一家单位,不满意的话再继续寻找新单位。这些人因为不断跳来跳去,在耽误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深感头痛。

    “闪跳”不但对企业造成了损失,对“闪跳”者的个人发展也极为不利。跳来跳去,随着经历的丰富,企业管理者也看到了“闪跳”者的浮躁心态及敬业精神与忠诚度的缺失等弊端。客观上来讲,“闪跳族”因为没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工作能力有限,“闪跳”后大多出现薪水越来越低的情况。

    履历丰富反被拒

    不少“闪跳族”在继续寻找跳槽机会时,往往因为丰富的履历而被拒。这主要是由于“闪跳族”在职场上过于浮躁、短视,特别是缺乏“忠诚度”,因此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冷遇。

    王先生去年毕业于天津某高校,刚毕业时在天津的一家网站做编辑,但他觉得网站的工作太枯燥,在去年底跳槽到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刚刚做了大概4个月,由于对新领导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他再次跳槽到一家医疗器械经营公司。前些天,他觉得来北京工作对长远发展更有利,便又辞掉了工作杀向北京。他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每次去过之后都感觉很郁闷,因为几乎所有的招聘人员都向他提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在一年内跳槽3次?”而他辗转了好几个招聘会,都没有收到哪怕一张“面试通知单”。对此,招聘人员的回答是:“短时间内换这么多公司,难免会怀疑他的能力或对公司的忠诚度。”

    王先生原以为一年里3家公司的工作经验会让自己就业选择增多,会增加面试成功的筹码,没想到却成了这次应聘的“绊脚石”。

    频频跳槽成80后“习惯”

    跳槽在80后上班族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在毕业一年的大学生中,至少1/3的人有过跳槽经历,个别人甚至换了两份以上的工作。而80后上班族中有47%的人表示准备跳槽,如果有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还有13%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工作不开心就立刻走人;这中间仅有14%的受访者认为不会主动考虑换工作。可见,80后上班族对工作稳定性并不是很在意,跳槽对于其中一些人来说仅仅是因为“不开心”。这些年轻人跳槽的原因多为感觉工作待遇差、公司环境压抑、同事素质低等,但换了新工作后,他们依然存在同样的埋怨。

    公司招聘人员张先生表示,他在招聘中常碰到类似年轻人,毕业才一两年,工作却换了四五家。他认为现在很多80后没有职场规划,他们都个性太强,一旦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冲动地辞职跳槽,还有不少人过度浮躁,只要能够加薪就跳槽。个别年轻人甚至为了能增加一两百元工资就会离开现在的公司。

    工作不顺心就闪人

    在就业难,找工难的现状下,一些求职者的心态却显得异常浮躁,许多人找到了工作却不安于现状,才上班一两天,一不顺心就“闪人”,有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

    小冯去年7月毕业后,曾先后在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商贸公司就职,但觉得这两家公司都不甚理想,很快就辞了工。算起来,他在那两家公司工作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两个月。为了寻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已向3家企业投递了简历。

    而小霏前年7月就毕业了,在校学的是营销专业,这个专业本来应该很好找工作的,可她却不安心,在一家公司干了不到几个月就辞了职。如今已经先后换了三四个单位。对于换工作,小霏显露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干得不顺心就走呗,有啥大不了的呀。”

    “闪跳族”以80后为主流,其中又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往往觉得工作不顺心就立马走人,甚至一声招呼都不打,往往让企业无可奈何。

    一些求职者动不动就跳槽的原因与自身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因此缺少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参加工作后遇到一些挫折就无法接受,很容易打退堂鼓。而一些80后独立能力太差,甚至在面试求职时就让父母替代,工作后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他们面对压力或者遇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克服困难,而是选择辞职走人。更有一些80后职场新人缺乏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不会处理人际纠纷,也往往容易“闪跳”。80后还有不少人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他们缺乏人生目标,找工作时就比较盲目,自以为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任务”,工作后没有目标,大都敷衍了事,对就职单位缺乏忠诚与感恩的心。这种人往往工作不踏实,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受到领导责备就以逃避等偏激方式解决。

    其实“闪跳”不仅对企业造成极大损失,对80后的个人发展也极为不利。他们这样做既是对企业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是对社会的不尊重,其影响是巨大的。

    对一个刚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要条件就是找有工作经验的,因为这样公司就不用再花精力和财力对其进行培训,这类人才工作上手快,对公司所产生的效益自然就高。另外,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如果一个人没干几天就换工作,就毫无工作经验可谈,自然就不好找工作。

    “闪跳族”在换工作的时候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最佳时间就是二十几岁,其间,其职业策划、职业生涯、社会关系、社会人脉都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积累,“闪跳”者总是跳槽,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是在挥霍自己的青春和财富,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弊无利。另外,求职者经常换工作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如果老板看到你一年内就跳了三四次槽,肯定会对你的个人能力和表现有所怀疑。

    对于越来越多的“闪跳族”,招聘单位的顾虑也与日俱增,很多公司的招聘人员都对“闪跳族”存在顾虑。不少招聘人员指出,即使应聘者很有才干,也会怀疑他是否能为公司带来长久的利益,因为他可能没过几个月就又跑去其他的公司了。

    80后的思想更加开放和活跃,对于职业问题的处理似乎也更自我。加上不少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和职场忍耐力,碰到工作不顺或者工作让其不愉悦等情况,就把跳槽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80后上班族切忌因为眼前利益,急于提升待遇而频频跳槽,这样可能会让自己的职场目标陷入迷茫。80后在进入职场时,应该慎重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花多一点时间来积累自己这方面的职业能力,为事业长远发展储备能量,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得失。

    80后求职者在报名参加面试前,就应该对招聘单位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比如单位的工作环境和薪水待遇等,对自己所面试的岗位更应有所认识,弄清该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不要等到单位工作之后才怨这怨那或者跳槽走人。

    此外,就业前,求职者还应做好职业策划,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有一个打算,并做好相关准备。

    80后并不快乐

    80后的快乐指数,明显比70后、60后低,他们的焦虑及抑郁问题都比较严重。在80后的上班族中,73%的年轻雇员有轻度甚至严重焦虑,93%的人出现过中度甚至严重的抑郁症状。

    按理说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应该很阳光,但80后的年轻小伙子小郑却显得很压抑,对此,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之前非常酷爱足球运动,但在参加工作后几乎没再踢过足球了,他说自己每次踢完球,看着别人都开着私家车回家,自己却累死累活的去挤公交车,就感到心里特别的压抑。最压抑的是那些开私家车的同事也都是80后,而只因为身份和收入的不同,造成了他的压抑和烦躁,对现实的生存状态很不满。

    80后的不快乐是有很多原因的,最主要的应该有以下几条:

    工作的压力

    80后的压力并非来源于工作本身,而是来源于攀比和待遇方面的差别。其实80后所从事的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的工作强度,都远远小于70后甚至60后,但他们赶上了放开就业,不再包分配,没能享受到上一代人所享受的待遇。而在一个相同工作环境内,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大家的收入和升迁方面的机会差别很大,这便造成了80后严重的烦躁与压抑。

    赡养父母的压力

    8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一对80后至少要赡养四位老人,这对于收入并不高的80群体来说,简直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养育子女

    现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费用很高,比十年前养几个孩子的费用还要多。由于收入的差别,有些孩子一生下来便比自己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这让每一对80后父母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却因为自己的收入不高而难以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

    房和车的压力

    80后大多收入很低,没钱买房子车子,即使勉强买了,成了房奴车奴,还贷的压力也会让80后的小夫妇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承受。

    由此可以看出,80后群体并不快乐,甚至很多人都变得抑郁。这就需要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制定好以后的人生规划,调整好心态努力奋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