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惊心动魄的对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首都柏林分别被美、英、法、俄分区占领,从此形成了东、西柏林。作为西方冷战的前哨阵地,西柏林一直被苏联视为一颗危险的“毒瘤”。随着冷战的逐步升级,苏联和美国的军事竞赛也随之上演了。
1958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这让一心想压制美国的赫鲁晓夫有了心理优势,于是他就想趁此机会和西方就西柏林问题进行谈判,企图迫使美、英、法退出西柏林。甚至他还一再扬言要把这个“毒瘤”割掉。然而,实力相对强大的西方自然不甘示弱,他们打算和苏联对抗到底。
一时间,一股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东、西柏林的上空。其实双方心理都非常清楚,只要战争爆发,彼此都不会好过。于是,在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相约在美国的戴维营举行会议,进行协调和磋商。至此,一度紧张的柏林危机才得以缓解。
1961年6月,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上任伊始,他便在维也纳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晤。双方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柏林问题,赫鲁晓夫再一次对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发出了警告,要求西方必须在六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然而赫鲁晓夫却低估了肯尼迪的心理承受能力,肯尼迪起初对赫鲁晓夫好意相劝,可赫鲁晓夫根本不买账,并放出狠话:“我希望和平,可如果你要战争,我会奉陪到底!”
肯尼迪见赫鲁晓夫如此不通情理,态度也立马强硬起来,回道:“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将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赫鲁晓夫立马火冒三丈,会谈一结束,就下令征召士兵,增加军费,甚至还扬言:“如果爆发核战,苏联只需六颗氢弹就可以消灭英国,九颗氢弹就可以灭亡法国,肯尼迪也将成为美国最后一任总统。”肯尼迪自然毫不示弱,他立刻宣布追加国防预算,大规模购置新式武器。他还动员英法两国:“西柏林现在已经成为‘考验西方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西方应该敢于承担保卫柏林的‘庄严的义务’。”
就这样,柏林危机迅速升级。在双方剑拔弩张之下,全世界人民似乎感觉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到来了。
日趋紧张的柏林局势使得很多东德人民开始成群结队地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当时,东柏林与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人们可以不需要接受检查就可以通过。逃亡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61年夏天的时候,已有二百七十万人逃到了西方,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几乎占了当时东德人口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逃亡人员当中有不少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此愈演愈烈的逃亡让东德当局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担心再这样放纵下去,会威胁到东德的生存。于是,东德领导人决定立刻采取措施制止逃亡。
8月12日午夜过后半小时,黑暗无人的大街上警笛狂鸣,T-34和T-54型坦克带领着满载德国军队的卡车直奔东西柏林之间25英里长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卡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马、铁丝网、水泥桩柱、石块、 镐头、铁锹。仅仅4小时后,一堵高墙初具规模,4天后,墙就完全建成了。这堵墙就是被西方称为“铁幕”的柏林墙,总长度一百五十四公里,设立九个边境站。从此,柏林城就彻底分割开来,被活东西柏林的民众从此便失去了往来的自由。
为了制止逃亡者继续逃亡,东德当局在柏林墙旁修筑了许多瞭望塔和碉堡,军警牵着警犬日夜巡逻。柏林墙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无人能逾越的“死亡地带”。当局规定,只要发现有人翻越柏林墙,立即击毙。
柏林墙的出现让全世界大为震惊。然而,赫鲁晓夫却对它大加称赞道:“它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肯尼迪认为赫鲁晓夫的行为不仅粗鲁而且残暴,他反驳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为了表明自己坚守西柏林的态度,肯尼迪随即也行动起来。他一面派遣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以鼓舞西柏林人民的信心;一面下令出洞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部队,从西德乘坐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东德检查站开往西柏林。肯尼迪本以为苏军会出兵干涉,可苏军竟然毫无动静。
肯尼迪以为赫鲁晓夫的态度有所缓和,可不久赫鲁晓夫就又有了大动静。这一年的9月1日,苏联正式宣布恢复核试验。为了西方一个下马威,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就引爆了三十多枚超级核弹。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
肯尼迪也还以颜色,下令进行地下核试验,同时,还不断向西欧运送军队和武器。在双方彼此谴责,互相警告的态势下,战争也在一点点推进。
10月27日,十几辆美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正要通过柏林墙的一个交通检查站时,突然被早已等候多时的苏军坦克拦截了。双方炮对着炮,枪对着枪,但谁也不敢先开第一炮,因为这一炮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核大战的导火索。
最终,双方在僵持了16个小时之后,苏军率先退了回去。接着,美军坦克也撤离了现场。其实,作为两个阵营的首脑人物,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谁也没有发动一次核战的勇气和决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又开始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接触,在这些接触中,双方各自做了一些让步。西柏林问题的解决就这样被无限推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抗自此宣告结束。
99.分裂后的统一
1989年5月2日,匈牙利与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和其他边防设施被拆除了,这可为东德人民逃往联邦共和国敞开了大门。一时间东德人民掀起了涌向西德的“难民”潮。成千上万的东德人携家带眷跑到了西方国家,以后逃往人数不断增加。一场巨大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年的10月7日是民主德国的国庆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作为首席贵宾,应邀出席国庆庆典。他在庆祝典礼上发表了一番说:“民主德国也像任何别的国家一样,有它自己的发展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和解决。”他还告诫东德领导人,不要误了“革新的最后一节火车”,“迟到者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
东德领导人本以为戈尔巴乔夫会帮助他们稳定局势,没想到他的这番演讲却惹下了大祸。东柏林人民对他的演讲十分不满,于是开始举行示威游行。很快,东德第二大城市莱比锡就有七万多人走上街头响应。甚至德国统一社会党的许多党员也加入其中。
这让东德党和政府如临深渊。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德国统一社会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当选为总书记。
随着群众的游行愈演愈烈,东德领导人不得不向反对派作出了让步,他们不但开始强调合作、对话,甚至还承认反对派的合法性。然而此时的局势却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无奈之下,东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决定,拆除柏林墙,开放东西德之间的全部边境。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东德人民为此欢欣鼓舞。很多人直接向就近的边境站奔去。果然,只要出示一下身份证,就可以出境了,然后又能自由地回来。
在柏林墙下,无数的东西德人、东西柏林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互相亲吻,热泪盈眶。横亘在德意志人民心中几十年,分裂国家、阻隔同胞的冰冷的柏林墙,终于彻底倒塌了。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趁机在11月28日提出了统一十点计划。这让本就陷入绝境的东德政府压力更大了。无奈之下,克伦茨只好在12月3日辞去了总书记的职务。随后,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四十一岁的律师居西当选为党的主席。
1990年2月1日,东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以《德国,统一的祖国》为题,提出了实现统一的四阶段方案,从而标志着两德都将统一大业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2月13日,两德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长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制订了“二加四方案”,即首先由东西德商讨解决有关统一的内部问题,然后与四大国一起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国际问题。两德统一的外部环境一片光明。
与两德统一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还有这年3月的东德人民议院大选。这是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选。由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民主觉醒、德国社会联盟三党组成的德国联盟,大造声势,得到了西德执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公开支持。西德总理科尔六次亲临东德,为德国联盟加油助威。
高大强壮、不善言辞,却极有政治头脑的科尔总理明确告诉他的东部同胞,只有德国联盟上台,联邦德国政府才会大规模地援助民主德国。
他许下诺言,东部同胞不必担心统一后的社会福利保障,东德公民可以一比一的比例兑换西德马克。
科尔的声援果然灵验。德国联盟最终以百分之四十八点一五的得票率赢得大选,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大选中惨败,沦为在野党。4月12日,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议会党团主席德梅齐埃在人民议院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府总理。
德国统一的列车驶上了快车道。5月18日,两德的财政部长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标志着民主德国接受了联邦德国的法律与经济制度,正式向联邦德国的政治制度转变。随后,两德又在8月31日签署了《德国统一条约》。这份长达一千多页的条约规定,原民德地区的十四个专区改划为五个州,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民主德国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宪法)加入联邦德国;统一后仍然使用联邦德国的国名、国旗与国歌。
10月1日,两德与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纽约签署了一项联合宣言,宣布在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终止行使四大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德国将成为一个完全享有主权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零点整,在柏林帝国大厦前的广场上,一面六十平方米的黑红黄德国国旗冉冉升起,高高地飘扬在四十米高的旗杆上。从此,分裂了四十多年的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100.剧变东欧
1989年,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这些国家接连上演“政治地震”,其中以波兰的震荡最为激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波兰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提高肉类的销售价格,结果却激起了全国性的工人罢工、抗议浪潮。此时,一名叫格但斯克造船厂电工瓦文萨被推选为了罢工运动的领袖。他领导的团结工会因为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而迅速壮大。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后来集波兰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雅鲁泽尔斯基大将站了出来。他宣布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波兰由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军管。在雅鲁泽尔斯基的大力镇压下,罢工运动失败,瓦文萨和其他反对派的领导人被捕。全国暂时恢复了秩序,然而危机却并没有就此解除,反而越扎越深了。
1988年,波兰再次出现财政危机,政府大幅度提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工人群众再次掀起罢工热潮。在西方国家的干涉和压力下,加上苏联的干预撤出,波兰统一工人党在1989年初通过决议,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
这年的2月6日,波兰政府与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及其他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并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政府同意团结工会重新登记后合法化;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进行议会和参议院的大选。
大选分别在1989年6月4日和18日进行。结果团结工会大获全胜,赢得了议会中百分之三十五的席位,并一举拿下参议院一百席中的九十九席。就这样,团结工会一跃变成了控制两院的第一大党。
1989年12月,波兰修改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从此波兰成为了一个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第二年的12月19日,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
波兰的这场剧变直接引发了其他东欧国家的效仿。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对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作了重新评价,定性为“人民起义”;并通过了实施多党制的决定。6月16日,匈牙利政府为“匈牙利事件”的受难者、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纳吉举行了重新安葬仪式,二十五万群众参加了这一活动。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举行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组为匈牙利社会党。在第二年3月的大选中,反对党民主论坛获胜,原工人党彻底丧失了政权。
接着便是保加利亚。1989年5月,国内的伊斯兰少数民族大量外逃开始的。随后,各地的罢工示威活动频频发生,迫使日夫科夫在年底辞去保共总书记的职务,由姆拉德诺夫接任。第二年2月,保共十四大决定改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6月,保加利亚进行了第一次多党选举,保加利亚社会党赢得了执政地位。但在1991年10月的第二次大选中,社会党还是被赶下了台。
由于受到波兰、匈牙利等国发生剧变的鼓舞,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要求重新评价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终爆发了“11月事变”。这一事变直接导致捷共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11月24日,以雅克什为总书记的捷共领导班子集体辞职。11月29日,捷联邦议会修改宪法,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2月6日,胡萨克辞去总统职务。12月28日,“布拉格之春”的领导者杜布切克当选联邦议会主席。第二天,联邦议会选举哈威尔为总统。捷共沦为在野党。
随后便是罗马尼亚。1989年3月,六名前罗共领导人发表致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批评他的内外政策,要求进行全面改革。结果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这便激起了反对派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12月19日,首都布加勒斯特爆发了几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紧接着,军队倒戈,齐奥塞斯库见大势已去,仓惶出逃,结果在埃列娜的家乡被捕。
在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的同一天,以前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并接管了全国政权;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被改名为罗马尼亚,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政体。
101.苏联分解
1991年12月25日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已经不存在的苏联总统职务。在莫斯科红场上飘扬了近七十年的苏联镰刀锤子国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蓝白红三色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眼看着曾经的国旗慢慢下降,聚集在红场上的人们心情异常复杂。有人拿着收音机,收听戈尔巴乔夫的辞职讲话;有人举着苏联国旗,高呼:“苏联万岁!”然而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曾经威震全球的超级大国苏联,在这一天就要从世界的地图上消失了。
由于在冷战中和美国抗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倚仗着雄厚的国力,苏联领导人底气十足,无论走到哪里都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相比之下,美国由于越战的失败而元气大伤,只好收缩战线。然而,苏联表面繁华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经过长年积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这发展。
此时,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斯大林在三十年代制定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了。这便导致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滑,从1965年到1985年的二十年间,由百分之七点四降到百分之六点四、百分之四点二,一直跌到百分之三点三。除了军事工业外,无论是高科技,还是轻工业,包括人民的生活水平,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然而,为了与美国争霸,经济实力较弱的苏联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再扩大军费开支,用以维持与美国抗衡的局面。1979年的侵略阿富汗战争,又让苏联雪上加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更使苏联进退两难,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苏联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另一方面,长期高度集权、没有监督的政治体制,导致苏联官僚主义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特权阶级的腐败怨声载道,苏联共产党的威信急速下滑。
为了扭转这种困境, 1985年,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一上台,就大幅度地调整苏联的内外政策。在苏共的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大声疾呼:“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苏联社会的崭新状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
戈尔巴乔夫大力倡导以“新思维”、“公开性”为标志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激发苏共的活力,振兴经济。但是,苏联的经济局面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社会生活也出现了混乱与动荡。
政治经济改革出现的偏差,使得苏联的民族矛盾激化和公开化。1990年3月,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随后,另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先后发表了独立宣言。
于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11月提出新联盟条约草案。它规定,除国防、外交和关系全国经济命脉的部门仍由联盟中央掌握外,其余主权均归各共和国所有;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仍然简称苏联。
1991年8月14日,塔斯社播发了经过修改的新联盟条约正式文本。条约规定:“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是主权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然而,就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前一天,即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鉴于戈尔巴乔夫的健康原因已经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使命;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八人组成,立即接管国家权力,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
“八?一九”事件的失败不仅没有挽救苏联,反而成了加速了苏共的瓦解与苏联的解体的加速器。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禁止俄共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与此同时,到12月1日,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全都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被迫在9月6日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随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举行会晤;在此次会晤中,三方签署了一份《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又称《明斯克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三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与格鲁吉亚之外的十一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首脑会议,至此,维持了七十年统治的苏联正式解体,“独联体”正式成立。
专栏 电视的发明
如今电视机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了,然而电视机的诞生却经历了很多坎坷和艰辛。
1925年的一天,很多顾客围在一家百货店门口,打算看看一种据说能把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的机器。可是结果却让观众们颇为失望。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于是,愤怒的人们开始向站在一边的发明者贝尔德连连发问。贝尔德只好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可是遭到了失败,年轻的贝尔德也想试一试。
于是,他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在这里,贝尔德年复一年地做着实验,所有实验装置被他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到了1924年的春天,贝尔德终于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后来,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和他签订了一份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然而现场表演还是失败了。贝尔德身无分文,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了。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他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1925年10月2日,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贝尔德成功了!
很快这个消息震惊了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有了资金后,贝尔德立马更新了设备。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试验。
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奇迹。贝尔德把伦敦一位姑娘的图像传送给她正在远洋航行的未婚夫。贝尔德的名字在全世界传开了。
1936年秋,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此时的贝尔德又开始埋头研究彩色电视。1941年12月,贝尔德传送的首批完美的彩色图像获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他的实验室被德军战机炸毁了。贝尔德不得不重新研究。1946年6月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然而此时的贝尔德因劳累过度已经累到了。几天后,便离开了人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