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现代欧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代的欧洲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虽然这个时期距离我们不是很远,但对于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你知道多少呢?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偶然的吗?面对邪恶的轴心国,盟军是如何与之奋战到底的?而就在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项伟大的发明在医学界诞生了,这项发明是什么呢?它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88.“分赃的大会”

    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的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的一列火车上,正在举行一个签字仪式。这是一个什么签字仪式呢?它是一个针对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签字仪式。仪式的主持者是法国将军福熙元帅,在他的主持下,德国外交大臣签订了战败条约。

    条约规定,德军必须在14天内撤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还有在普法战争中所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必须在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以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要交出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234舰,空军全部飞机,500门大炮和大量枪支弹药;同时还要交出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此外,还要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车头5000个,车厢15万个,卡车5000辆……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十分苛刻的条约,是让德国人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条约。

    面对如此众多的胜利果实,各战胜国之间该如何分配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场分赃大会于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黎和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代表共有1000多人,然而大会的主动权却控制在三个人的手里,这四个人分别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因此这次会议也叫“三人会议”。这三个人是这次会议的主宰者。

    因为是一场分赃大会,争吵在所难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首先就针对战败国赔款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两人赤裸裸地吵个不休。劳合?乔治说:“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克列孟梭直摇头:“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劳合?乔治变脸了:“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克列孟梭寸步不让道:“那我们也不同意。”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却没人愿意做出让步。

    美国总统威尔逊见状只好打起了圆场:“我们一分不要。你们不如各自让一下步,也让别的国家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怎么样?”

    听了这话,克列孟梭立马喊道:“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地区必须要归还给我们!”

    对于克列孟梭的这个要求,劳合?乔治和威尔逊都看得十分透彻,他们深知,如果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么法国就等于是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必将会在欧洲大陆称霸。因此,两人谁也不同意。就这样,他们整整吵了三个月,彼此互不相让。威尔逊和克列孟梭更是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虽然争吵无数,但最终还是吵出了结果:英国分得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分得了拥有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

    这些战胜国分完脏之后,还密谋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企图联合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经过商议之后,他们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同时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

    巴黎和会虽然名义上是为了解决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而召开的,然而它的分赃本质决定了它根本无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同时,他们对于德国的处罚也太过苛刻,深深地激怒了德国人。为他们日后的复仇埋下了种子。不知道各个与会国,特别是三巨头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但法国元帅福熙将军却看得十分透彻,他甚至一针见血地说:“ 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事实也正如福熙将军所说的那样,德国人的复仇行动终于在1939年9月开始了。

    89.后患无穷的阴谋

    当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在东方的中国燃起战火时,大洋彼岸的欧洲也笼罩着一层战争的恐怖气氛。这时,德意法西斯头目正在为他们争霸世界的伟大计划紧罗密布地策划着,而英法等国领导人则如坐针毡,因为他们已经明确地感觉到战争就要来了,然而却不愿意相信战争真地会来。

    1938年9月13日晚上,英国首相张伯伦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于是便给急切地给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表示想和希特勒会面,然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目前紧张的局势。

    现在的局势到底是如何紧张的呢?原来此时的法西斯德国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奥地利,接下来遭殃的就是捷克。希特勒已经调集了300多万德国人进驻了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地区。明眼人都知道,希特勒接下来要吃掉的就是捷克。捷克政府也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于是便开始局部动员,不停地向边境地区增加兵力。两军开始进入对峙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这本来是捷克的事,但张伯伦为何如此提心吊胆呢?原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并同英法签订了互助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捷克受到德军攻击,英法必须对德宣战。可此时的张伯伦根本不想引火上身。

    其实,此时的希特勒也有些伤脑筋,因为他虽然想入侵捷克,但当时德军的军事实力跟捷克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在德国国内,他的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国防军总参谋部的支持。另外,希特勒最担心的就是,万一德军和捷克开战,英法如果参战,那么德军是很难胜利的。然而,此时张伯伦的一封电报,却让希特勒大感意外,同时也极度兴奋,他认为可以借此机会狠狠地敲诈一笔。

    两天后,张伯伦来到了德国的贝斯加登。会谈很快就开始了。张伯伦先开了口:“我一直听说这个房间。不过,它比我想象的大得多。”他是在暗示希特勒,德国可占的地方有很多,何苦要发动战争。

    希特勒听出了他的意思,反驳道:“英国有的是大房间!”他的意思想必张伯伦也很明白,他是在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凭什么德军就不能有。

    张伯伦接过话茬道:“你什么时候来看看?”

    希特勒立马回道:“接待我的,肯定是示威游行!”

    张伯伦道:“那可未必,如果你会见机行事的话。”

    如此来回试探一番之后,双方心里都意识到会谈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很快,两人就开始了密谈。

    据后来的史料记载,希特勒一开始就左一个大战,右一个大战地吓唬张伯伦,因为他知道张伯伦很怕战火烧到自己头上。张伯伦听地有些不耐烦了,便问道:“既然你已经决定动武了,为何让我来!”

    希特勒一听,于是就直截了当地问道:“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希特勒这是在敲诈。但张伯伦并不意外。他开口道:“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毫无关系的。”言外之意是他同意让捷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希特勒这下可高兴坏了。

    既然对希特勒做出了承诺,就要履行。回到伦敦后,他就立刻找来法国总理达拉第,双双给捷克政府施压,迫使捷克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他们认为这样的话,英法两国就会平安无事。捷克政府一开始还在强烈反对,但架不住张伯伦和达拉第一再施压,最总同意了割让领土。

    大功告成的张伯伦随即又飞赴德国向希特勒报信。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这是一场赤裸裸的阴谋。捷克作为被剥削一方,竟然连出席会议的资格都没有。

    在会上,阴险狡诈的希特勒一再强调,他只想占领这个地区,再无其他想法。张伯伦信以为真。他甚至觉得自己为国际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德军在占领苏台德区后,第二年的3月,就开始明目张胆地入侵捷克了。一场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英法两国的这种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整个欧洲都被笼罩在战争之下。有人把这次会议称为是“慕尼黑阴谋”,更确切点说,这是一次后患无穷的阴谋。

    90.“世界大战”

    谁都知道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那么德国为何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呢?当时一战结束时,法国作为战胜国,为了报当年普法战争惨败于普鲁士之仇,所以对德国进行了异常严厉的制裁。后来,在1929年,又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德国经济更是遭受了沉重的摧残。当时大批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德国国内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对当时的德国政府十分不满,怨言漫天。

    这就为纳粹头目希特勒上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希特勒借此机会开始兴风作浪,屡屡向政府开炮,试图挑起人们对政府的怒火。他四处宣扬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表现,还谴责政府接受了一战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条约。同时,他还宣称德国的困境是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一手造成的。

    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政府最终垮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如愿以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大权在握的希特勒一上台,就把矛头指向了《凡尔赛和约》,他认为这是对德国的剥削。于是他开始着手实施“四年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使德国四年后在工业、农业生产上实现自给自足;使德国在战争状态下能在敌国实行全面封锁时,也不出现经济窒息的情况——准备进行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没得到什么好处,另一个战胜国日本的扩张要求也在一天天膨胀。于是这三个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式燃起。1938年3月,德军占领了莱茵河西部地区并实行军事设防,强行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8月下旬,开始入侵波兰,在德国军队“闪电战”的猛烈攻击下,波兰很快沦陷,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胃口大开,随即又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接着开始入侵法国。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军,法国贝当政府毫无招架之力,只好在1918年11月11日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立即向英国发难。然而却在英军“不列颠之战”的顽强抵抗下,屡屡受挫。德军的铁蹄就这样在欧洲大陆肆意驰骋,在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等国领土后,军事、经济实力大增。希特勒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发誓要踏平苏联。

    于是他撕毁了之前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联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卫国战争”。几个月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

    面对着轴心国的嚣张气焰,在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随即,便展开了大规模反攻。

    1942年11月,盟军在3个战场上先后进行了斯大林格勒会战、阿莱曼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结果都获得了胜利,战局发生了扭转。

    在盟军的疯狂反扑之下,1943年7月10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垮台,并于10月13日,退出了法西斯同盟,对德宣战。1944年,盟军在法国塞纳湾的诺曼底登陆,欧洲战场局势出现转折。德军连连溃败,再也无力扭转战局,终于被迫于1945年8日,在苏军司令部所在地正式签署了投降书,德国纳粹政权彻底覆灭。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一举歼灭了日本的关东军。日本法西斯见败局已定,只好宣布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约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投入武装力量1.1亿人之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中国与朝鲜无数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全世界有5000多万人死于这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深深地影响着战后人们的生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从此彻底被打破。同时,这次大战也唤醒了全世界广大人民追求自由、民族独立的热忱,于是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91.“自由法国”运动

    1940年5月,气焰嚣张的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大肆入侵法国。马奇诺防线一直被法国人视为安全的保证,是“万无一失”的坚固屏障,然而在德军的进攻下如此不堪一击,巴黎很快就被德军占领,接着德军就开始深入法国境内。

    就在这年的6月22日,软弱的贝当政府惊慌失措中向德国投降。随着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整个法国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虽然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没有放弃争取民族自由的努力。其中一个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当时在法军中服役的夏尔?戴高乐将军。他是一个崇尚民族自由和独立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中尉,曾因参加凡尔登战役,而身负重伤。战争结束又回到了法国。

    作为当时的法国国防部长和陆军次长,当他得知贝当政府投降的消息时,坚决要求抵抗德军的入侵,然而却没有人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他一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奈之下,只好于6月17日离开法国,去往英国。他打算到国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抗击德国侵略者。

    到了英国后,在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支持下,戴高乐将军发表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告法国人民书》,他向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它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法国的抵抗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戴高乐将军选在这时发表宣言,无疑是给已经陷入了绝望的法国人民打了一剂兴奋剂,千千万万的法国人听到这个宣言后,决定重新站起来,誓死抵抗德军,保卫自己的祖国。一时间,人民拥戴戴高乐将军的呼声此起彼伏,这让贝当政府十分痛恨。于是,他们在法国军事法庭对戴高乐将军进行了缺席审判,判处戴高乐将军死刑。

    值此国破家亡的危难关头,戴高乐将军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为了法国和法国人民,他高扬着“自由法国”的旗帜,决心同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随即便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法国”运动。

    6月29日,200多名步、炮兵转投戴高乐将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200多人也投入“自由法国”的运动……到月底时,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到7月底时,已经有7000多人志愿拿起武器表示愿为“自由法国”而战。很快“自由法国”总部就成立了。戴高乐将军筹建了法国民族委员会和武装力量,所有关心法国命运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自由法国”阵营。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为了激励人们奋勇作战,戴高乐将军选择在这一天,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

    随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1940年8月,戴高乐将军亲率一支英、法联合舰队打回法国,结果遭到失败。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戴高乐将军并没有就此放弃。

    之后,他又在非洲建立了一个作战基地和行政机构,并且出版了“自由法国”的报纸为反攻法国进行宣传。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到19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这些将士们在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准备为法国的自由而战。

    三个月后,随着波兰解放,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戴高乐将军见机行事,也率领着他的“自由法国”的部队随同盟军一起向巴黎挺进。当他的部队进入法国时,法国人民夹道欢迎这个给他们带来希望的爱国将军。

    最终,戴高乐将军率领他的部队解放了巴黎。德国投降后,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了德国的投降。

    可以说,戴高乐是法国民族独立的英雄,他为法国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边栏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法国军事家、政治家。他曾说:“法国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就不称其为法国;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称其为法国。”

    92.“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个让人听上去毛骨悚然的名字,它是纳粹头目希特勒下令建造的,专门虐杀犹太人的地方,因为这里曾上演过太多血腥的虐杀,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一个贴切的外号——“死亡工厂”。没错,这里就是专门生产死亡的人间地狱。

    1944年5月,罗马尼亚犹太人珀拉一家被关进了这里。这是一个特别的家庭,珀拉?奥维奇的九个哥哥姐姐中有六个是侏儒,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侏儒家庭。

    看到他们一家的到来,人称“死亡天使”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医师”门格勒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道:“太好了,在他们身上可以工作二十年。”门格勒一直想要解开人类的生长之谜,就这样,六个侏儒和他们两个发育正常的姐妹,还有一个周岁大的小孩便成了他的实验品。

    残酷的实验终于开始了。门格勒从他们的血管里抽血;从脊柱里抽骨髓;拔下他们的头发和臼齿;往他们的眼睛里滴溶液,让他们暂时失去视力;往他们的耳朵里灌热水和冷水;往不同的神经中枢里插针;在头上贴电极……

    哪怕是一个婴儿,他也不放过。一次,珀拉家的一个婴儿磕磕绊绊走到门格勒面前,喊他“爸爸”,想让他抱一抱。门格勒只是笑了笑,随后就把他放上了实验台。珀拉一家顿时如坠入万丈深渊,他们不希望实验结束,因为一结束,他就会被装进灌满福尔马林的瓶子里。万幸的是,他们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终于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受到如此残忍虐待的犹太人当然不只珀拉一家。所有被送到这的犹太人都像是来到了人间炼狱。

    纳粹党卫军受命大肆抓捕犹太人,然后用火车将他们送往集中营。到了集中营后,他们会被分成两群:看上去强壮的和看上去瘦弱的。比较强壮的一群会被送进消毒站,有人给他妈剃光头发,脱光衣服,然后往身上洒一种药粉,再换上囚衣,并在他们的左臂上划上代号。

    而那些瘦弱的犹太人将被领到一座巨大的“浴室”面前,然后被要求脱光衣服,排队进入。不要以为这真是可供洗澡的浴室,其实这是一间巨大的可容纳两千人的毒气室。

    当所有人进去之后,厚重的大门就会立刻关闭,“淋浴间”也会被密封起来。接下来,德国兵就将通过屋顶上的通气孔往里面倒一种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会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浴室里就响起一片尖叫声,人群疯一般地涌向大门口,企图逃出去,可是门根本开不了。很快,门口的人就堆成了山。不久,他们的身上就会发青,血迹斑斑,然后挣扎着死去。

    半小时后,德军将用抽气机将里面的毒气抽掉,然后进去检查尸体。在他们看来,这些尸体大有用途:嘴里镶的金牙可以敲下来熔成金块,头发可以编制成地毯,脂肪做成肥皂,人皮剥下来可以做灯罩……最后,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焚烧,烧剩的骨渣运到工厂磨成粉末,可以当做肥料。

    侥幸没死的囚犯会被关进平房里。房内阴暗潮湿,一个二百平方米的房间通常会关进一千名囚犯。平常时候,囚犯们会被逼从事繁重的劳动,看管他们的纳粹手里时刻攥着皮鞭或钢索,看谁不顺眼就是一顿暴打,囚犯通常会被打得血肉横飞;企图反抗的囚犯会被关进一个狭小的笼子里,不见天日;有时,纳粹为了找乐子,就会强迫囚犯趴在地上,跳起来匍匐前进,再双膝行走。而那些企图逃跑的囚犯只要被发现,就将会遭受残酷的刑罚,直到咽气。

    为了让囚犯提高效率,纳粹军官有时会在高处,用装在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巡视工地,一旦发现落后者,就会直接扣动扳机,被击中者脑浆飞溅,然后抽搐而死。

    如果谁身体不好,就会把他放进毒气室。为了活命,每次检查身体时,囚犯们总会咬破手指,把血涂在嘴唇上,显得气色看上去好些。

    2005年1月,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历史学家派珀根据其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时间里,共有130多万人被关押,其中110多万人在集中营丧生。当时欧洲至少有130万犹太人,其中约110万人被关押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派珀指出,被关押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只有约20万人登记过,其余几乎是一到集中营就被杀害。此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还有吉卜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奥斯维辛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西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

    由3个部分组成:1号集中营,1940年6月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这里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其中包括政治犯、战俘以及犹太和吉卜赛平民。德国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苏联战俘被陆续送往那里关押。2号集中营,该营建于1941年10月,官方称为比克瑙。比克瑙是德国法西斯利用毒气室大规模屠杀被关押人员的场所。3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纳粹德国负责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汽油的大型企业,同时还负责在几座较小的集中营从事挖煤和生产水泥。

    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救出了近七千名囚犯。苏军战士发现纳粹来不及毁灭的旧皮鞋、日常用品、眼镜、皮箱等堆积如山,来不及被纳粹运回的犹太人的头发有七吨。那些被解放的囚犯看上去骨瘦如柴,几个星期后还习惯性地把面包藏起来。他们不相信能天天吃上饭。由于担心送死,一些人始终拒绝去洗澡和打针。

    为了让全世界人民永远记住在这里被残杀的四百多万犹太人,战后,波兰政府将奥斯威辛建成了展览馆,向世人开放。

    93.转折之战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座城市曾因一场战役而被世人熟知和铭记,这座城市就是斯大林格勒,这场战役便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苏联的伏尔加河下游,它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二战时期,苏联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1942年7月17日,这是一个令所有苏联人民都无法忘怀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了。

    德军自开辟东线战场以后,大有势不可挡之势,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希特勒便下令东线部队向斯大林格勒进发。为了将这座城市一举拿下,希特勒投入了整整150万的兵力。此时的希特勒自信满满,他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占领斯大林格勒,于是下令前线官兵,要在 7月25日以前攻克斯大林格里。

    当希特勒的150万大军急速向斯大林格勒挺进时,整个斯大林格勒都笼罩在一股恐怖的氛围之中。谁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危急之下,苏联领袖斯大林向全体苏联人民发出了号召,他激励苏联军民要为祖国的荣誉而誓死抵抗。

    此时的德军也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集中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的战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斯大林格勒的建筑瞬间被夷为平地。

    9月13日,德军以17万人的兵力,500辆坦克向斯大林格勒发起了猛攻。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苏军一再败退,很快,德军就在几个地段突破了苏军的防线,随后便攻入了市区。

    眼见市区就要落入敌军手中,苏军拼尽全力进行抵抗,苏联人民也加入了这场战斗。他们手拿武器在废墟中,同攻入市区的德军展开了激烈地厮杀。刹那间血流成河,英勇的苏联人民如汹涌的浪涛般,怒号着向德军冲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9月14日,双方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曾抱着速战速决幻想的德军在苏联人民的抵抗下,死伤惨重。但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战士依旧在奋勇杀敌,他们要与这个城市共存亡。

    火车站是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那些这个战略制高点,苏德双方展开了疯狂的厮杀,致使一周之内火车站13次易手。作为苏军最重要的战略点,马耶夫岗高地不久就被德军占领了,然而苏军却并不气馁,他们发誓要从德军手中将高地夺回来。于是,苏联的近卫军向高地展开猛扑,他们纷纷跳入战壕之中,跟德军拼起了刺刀。终于,德军在这种疯狂的猛扑中落了下风,高地重新回到了苏军手中。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就要数守卫巴甫洛夫大楼之战了。这是一场以少敌多,兵力差距悬殊的战斗。苏军一方由红军13师中士巴甫洛夫率领的24名战士以及30多名居民组成的杂牌军,而德军则多达几百人。

    据一名幸存的老战士说,德军由于久攻不下这栋房屋,于是就调来炮兵对其进行轰炸。导致守军与指挥部失去了通讯联系,电话线被炸断了,无线通讯也中断了,房屋周围的树木和墙壁全都被彻底被轰断。苏军战士只好孤军奋战,誓死不降。最终,他们在坚守了整整两个月后,死在了在德军的炮火之下。如今,为了纪念这些守卫战士的功绩,战后政府对这座房屋进行了重建,并将其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60多年过去了,这座断壁残垣的“巴甫洛夫大楼”,依然屹立在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城中。

    为了和敌人决一死战,7.5万名苏联姑娘也英勇地走向了战场。她们有的成为高射炮手、有的当了无线电兵、还有的成了卫生员和护士。她们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誓死抵抗的决心在保卫着这座城市。为了给前线提供武器援助,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战斗,一边坚持生产。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城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坚固堡垒。希特勒的军队从此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斯大林格勒人民如此顽强的反击,最终使得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想法破灭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彻底陷入了困境之中。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然而却没有丝毫进展。曾经士气高昂的德国士兵如今却成了霜打的茄子,各个灰头土脸,萎靡不振。

    战争就这样被苏军拖到了冬天。苏联的冬天异常寒冷,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很多士兵甚至被活活冻死了。随着德军的战斗力日益下降,胜利的天枰开始向苏军一方倾斜了。

    11月19日,斯大林向全苏联红军发布了大反攻的命令,一时间群情激奋。经过四天的奋战,苏军终于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已经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此时,担任德军司令的鲍罗斯向希特勒发电,请求撤退。但希特勒却命令他们必须死守阵地。万分绝望之中,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了最后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万般无奈之下,希特勒急忙发电,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则各升一级。他想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绝望之中,接受了投降。1943年2月2日,为期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划上了句号。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德军高级将领以及9万多名德国官兵沦为战俘,被关进了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希特勒的侵略计划无疑是一记重锤,它使得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就在德军士气日渐衰落之时,苏联红军则迎来了大反攻,并且直奔德国本土而去。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所有苏联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彻底打败德国的信心。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然而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94.聚首德黑兰

    1943年11月28日的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些不同寻常,虽然这里的天气阳光明媚,但却处处透露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市里的主要街道被都戒严了,很多军警战在各个路口和哨所,他们看上去表情严肃,似乎是在执行什么重大的任务。没错,他们是在执行任务,这天,苏、美、英三国首脑、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线的三个主要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这里举行会谈,会谈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战斗。

    早在一年多以前,包括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26个国家就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战线由此正式形成。而在1942年1月22日,美英两国与苏联也达成了共同对付德、意、日法西斯的共识。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欧洲战场的局势已经彻底被扭转。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行动呢?这就成了各个反法西斯同盟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便催生了“德黑兰会议”。这天下午3时许,斯大林乘坐着一辆黑色伏尔加轿车来到一座小楼里,他是来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攀谈了一会儿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来了,于是会谈正式开始了。三国领导人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所以都是抱着良好的态度和愿望而来的,他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谈,能够紧紧地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法西斯。

    然而,随着会谈的深入,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开始显现出来。斯大林的意图是想让英美两国立即参战,开辟第二战场,这样就能减轻苏联的压力。其实,早在1941年的时候,斯大林就曾向丘吉尔提出过这个问题,想让英国开辟第二战场,这样就能牵制一部分德军,然而却遭到了拒绝。后来,又通过几次协商之后,美英两国才终于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这次会议就是来商量具体行动计划的。

    然而,这次丘吉尔的态度却依旧不甚明了。他虽然答应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请求,并且还为此制定了“霸王行动”计划,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却一再拖延,不肯行动。这次,他又打算取消原来的“霸王行动”计划,而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地中海战略”。对此,他解释说:“由于现在情况复杂,我认为从地中海向意大利发起进攻比较稳妥,之后再进军巴尔干半岛。”

    斯大林见丘吉尔如此出尔反尔,心里很是不快,但考虑到本国利益,他只好耐着性子说:“现在的情况是,德军更难对付,我们应该集中兵力对付德军,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了,进攻那里根本对德军够不成沉重的打击。所以,我建议还是赶快执行‘霸王行动’计划好。”

    丘吉尔陷入了沉默,不一会儿又开始说话了,他又建议实行两路并进的计划,其实他还是想把主要战场放在巴尔干半岛。

    斯大林终于忍不住了,他一掌拍在桌子上,喊道:“我们苏联人民每天都在遭受炮火的袭击,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而有的人却为了一己之利,坐视不管!来这里跟你们会谈,简直是浪费时间!”说完,便拂袖而去。心明眼亮的罗斯福也十分清楚丘吉尔的盘算。丘吉尔之所以想从巴尔干动手,他是想抢在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奥地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罗斯福认为丘吉尔的想法实在有些过分,于是就又做起了和事老。在他的说和下,斯大林和丘吉尔的态度开始有所缓和,整个会场的气氛也缓和了很多。

    就这样,经过几天的反复磋商、争论,三位领导人终于达成了共识,决定在1944年5月,由英美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作战,实现“霸王计划”,开辟欧洲战场。而苏联也同时发起反攻,以阻止东线德军西调。

    会议即将结束时,三位领导人的手最终握在了一起。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它代表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反攻就要开启了,德国法西斯就要灭亡了。

    95.密渡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1944年6月6日凌晨,法国的诺曼底显得有些不同寻常,隆隆的飞机声突然响彻在诺曼底的上空,声音越来越大,飞机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飞机是美国和英国派出的运输机和滑翔机。据统计,运输机有2390架,滑翔机有846架,这些飞机上还装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他们要在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着陆。这还只是开始。

    又过了一会儿,只见又一批飞机呼啸而来,目标直奔德国海岸上的堡垒。在这里德国共修建了10个堡垒,看上去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这些飞机是英国著名的皇家空军的1136架飞机,他们奉命前来轰炸这些堡垒。扎眼的功夫,他们就投下了5853吨炸弹。然而这也只是开始。

    天亮之后,又有1083架轰炸机直扑德军的海岸防御工事,这是美国第八航空队的1083架轰炸机,他们的任务是在部队登陆的前半个小时,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1763吨的炸弹。紧接着,盟军的各种飞机纷纷出动,他们的任务是轰炸海岸目标和内陆的炮兵阵地。

    到了5点50分,太阳已经升起,此时,盟军的海军战舰向沿海的德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平静的诺曼底海滩火海一片,山崩地裂。

    就在这时,地面进攻部队开始行动了,他们乘坐运输舰来到距离岸边7到11英里的海面上,开始抢渡滩头,紧随其后的是各种重武器和大型登陆艇。

    诺曼底海滩正是盟军选定的登陆地点,它位于法国的西北部,东西方向共有5个滩头,它们分别是:剑滩、朱诺滩、金滩、奥马哈滩和犹他滩,全长约50英里。第一批奉命登陆的部队有5个师,这五个师分别负责占领一个滩头。

    到了6点30分,美军也开始行动了,他们的任务在奥马哈滩和犹他滩登陆。虽然他们在遭到了一些抵抗,但仅用了三个小时,就成功登陆了,紧接着后续部队和装备也纷纷运抵岸上。7点20分,英国第二军团的第五十师开始在金滩登陆,他们虽然也遇到了抵抗,但最终还是成功地挺进内地五公里。

    加拿大的第三师奉命登陆朱诺滩,当晚就到达了冈城──贝叶公路。

    而负责登陆剑滩的英国第三师却遭到了德军激烈地抵抗,但经过奋战,他们最终在黄昏时,同空降的第六个兵师会师了。

    盟军一切进展顺利,到了晚上,已经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随着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被运抵上岸,后续部队源源而来,此时盟军的兵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德军。诺曼底登陆获得了成功。

    盟军进展地如此顺利,甚至连盟军自己都无法想象,这里的防御工事素有“大西洋壁垒”之称,是最让希特勒自豪的防御体系,如今怎么如此不堪一击呢?这跟这里恶劣的天气有关。

    每年到了6月,英吉利海峡总是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别说是小船,就算是巨大的战舰也难以行驶。德军镇守西线的高层都认为盟军绝不会在天气如此恶劣的6月登陆,很显然,他们掉以轻心了。

    在6日凌晨2点左右的时候,驻守在巴黎的德军总司令部曾接到过盟军着陆的报告,但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根本没放在心上。虽然此后,又不断有报告送达,但他们还是无动于衷。然而等到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向希特勒请求出动两个装甲师抵抗盟军空降师时,却不曾想被希特勒拒绝了。希特勒一直认为盟军会在加来地区登陆,这只是盟军的佯攻。老谋深算的希特勒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中计了。

    为了蒙蔽希特勒,早在诺曼底登陆前,盟军便伪装集结了一支舰队,发出大量的电讯,给德军造成盟军总部设在英国肯特郡的假象;而且还故意让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在肯特郡街头散步,让德国情报人员误以为他就是盟军的总司令。此外,在进攻前夕,英国飞机还故意在德军海岸撒下了大量的锡箔片,从而使德军的海岸雷达上显示出,好像盟军的一支舰队向东驶去,开往加来的假象。

    为了加强保密,整个英国南部与外界彻底隔绝了,为了获得成功,盟军在这里预备了大量军事装备和物资。同时,英国政府还中止了英国同外国的一切外交关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运,要求所有船都要为“霸王行动”负责运输。这样就为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调动军队提供了最大便利。

    而英国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此区域设置了警戒线,不允许任何人穿过。所有帐篷、兵营、停车场以及每一个部队,都被清清楚楚地标记在指示图上。所有部队的行动都已经做了准确的安排。

    据统计,这支在诺曼底登陆的军队总数高达287万多人,战舰6000多艘,飞机1.3万多架。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此复杂的军事准备工作,德军竟丝浑然不知。

    这种准备工作到底有多复杂呢?盟军要对众多装甲车进行改进,要用压路机清理海滩,要用装有扫雷器的装甲车在布雷区开道,要为装甲车跨越沟渠架桥,甚至为了方便登陆部队卸载物资,还专门建造了两座人工港口。而在选择进攻目标上,盟军更是费尽了心思。早在一年以前,他们就开始用飞机拍摄从荷兰到西班牙的海岸线,从1944年4月到6月间,他们共出动了4500架次进行侦查。再加上法国地下反抗组织的帮助,使得盟军对于德军在欧陆沿海的防御工事、桥梁、机场、沼泽地区、仓库、公路、火车站等等了然于心。

    诺曼底成功登陆后,8月19日,盟军便占领了塞纳河西岸的芒特。仅仅过了六天后,艾森豪威尔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就开进了巴黎市中心。德军守将无力抵抗,只得投降了。

    在这次登陆作战中,德军共有40多万人伤亡和被俘,而更重要的是,德国不得不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专栏 传染病的大克星

    在今天的医学界,青霉素已经成了一种最为普遍的药物。这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却是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发明出来了。他的发明者就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莱明。由于青霉素在治疗传染病上的独特功效,有人称其为“传染病的大克星”。

    1928年9月的一天,弗莱明照常来到了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进行他的实验。

    这是一个“有毒”的实验室,因为这里存放了很多有毒细菌的标本,比如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都是弗莱明收集而来的,他是为了从中找出一种能够把这些有毒细菌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

    在这些细菌中,有一种葡萄球状的细菌,这种细菌是一种存在最广泛,对人类伤害最大的细菌。它可以导致人的伤口感染化脓,病情加重,严重会有生命危险。正因为这样,所以弗莱明对这种细菌极为感兴趣,到底什么药剂能把它杀死呢?这是弗莱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弗莱明来到实验室后,开始逐一检查器皿中的细菌的变化。就在这时,他发现了异常。原来在装有葡萄状球菌的培养器里,竟然长出了一团青色的霉花。弗莱明感觉十分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他的助手走了过来,对他说:“看来这是被杂菌污染了,已经不能用了,我把它倒掉吧。”弗莱明似乎没听到助手的话,依旧盯着里面看。他发现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此刻,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死了?

    弗莱明越想越兴奋,于是赶紧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已经全部死去,只有一点枯影留在那里。弗莱明感觉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立即决定,把青霉菌放进培养基中培养。

    果然,过了几天,当弗莱明去看时,青霉菌真的繁殖起来了。极度兴奋的弗莱明立即进行了实验:他用一根线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状球菌,放到青霉菌的培养器中,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葡萄状球菌就全部死亡了。于是,他又把带有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的线放了进去,结果这些细菌也很快就死亡了。

    随即,弗莱明又想到,这种青霉菌对葡萄状球菌的杀灭能力究竟有多大呢?为此,他又进行了实验。他把青霉菌培养液加水进行稀释,先是一倍、两倍……最后以八百倍水稀释,让弗莱明异常惊奇的是,它对葡萄状球菌和肺炎菌的杀灭能力仍然存在。弗莱明凭直觉感到这或许就是杀伤力最强的杀菌物质了。

    那么这种青霉菌液体会不会对动物造成危害呢?于是,弗莱明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把青霉菌液体注射进了兔子的血管,接着就开始观察兔子的反应,结果兔子没有任何异常反应。弗莱明这下可高兴坏了,既然它对动物没有毒性,也就意味着它也可以在人的身上了。

    于是,弗莱明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撰写论文,1929年6月,论文正式发表。他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取名为青霉素。

    虽然发现了青霉素,但弗莱明却仍旧若有所思,原来这时的青霉素还不能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医疗之用。这让弗莱明感到非常苦恼。

    然而十几年之后,一个名叫佛罗理的病理学家看到了弗莱明的论文,他立马对青霉素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便邀请了当时的一些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病理学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实验组,开始了研制青霉素的工作。其中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成了他的助手。

    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他们每天要配制几十吨的培养液,然后再把它们灌入一个个培养瓶中,在里面接种青霉菌菌种,等它充分繁殖后,再装进大罐里,然后送到钱恩那里进行提炼。提炼工作十分艰难,一大罐培养液只能提炼出针尖大小的一点点青霉素。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之后,钱恩终于提取出了一小匙青霉素。他把它溶解在水中,用来杀灭葡萄状球菌,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随后,他们便找来50只小白鼠进行试验;他们往每只小白鼠身体里注射了同样计量的足以致死的链状球菌,然后再给其中的25只小白鼠注射青霉素,结果那些没有注射青霉素的小白鼠全都死掉了。

    紧接着,他们便开始了提取工作,最终他们提取了能救活一个病人所需的青霉素,并救活了一名病人。这就证明这种药物是十分有效的。

    为了能够大量生产青霉素,1941年6月,佛罗理带着青霉素样品来到了美国。最终他制成了以玉米汁为培养基,在24℃的温度下进行生产的设备。用这种设备提炼出的青霉素,不仅纯度高,而且产量大。很快,青霉素就进入了医院。

    1845年,弗莱明、佛罗理和钱恩三人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96.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接近了尾声。此时的柏林早已被盟军轰炸得破败不堪,随处可见的废墟与它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它更像是一个人间地狱。然而穷途末路地纳粹却严谨任何人撤离,所有企图撤离的人都被穷凶极恶的党卫军枪杀。他们甚至还在尸体的脖子上挂上写有“我是胆小鬼”、“逃兵”等字样的木牌。

    希特勒一直梦想着和英美两国进行单独谈判,所以将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到了苏德战场上。眼看柏林岌岌可危,苟延残喘地德军利用柏林地区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的特点,构筑了三道环城防线,并在柏林以东修筑了三条针对苏军的坚固防线,企图固守柏林,誓死抵抗。

    然而,此时的苏军早已不是四年前那支疲软的军队了,他们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时刻准备着向希特勒的德国老巢发起总攻。经商议,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决定,于1945年4月中旬向柏林发动总攻。

    领导这次战役的是三位最杰出的苏军统帅,他们分别是朱可夫元帅统率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科涅夫元帅领导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这三大方面军兵员总数高达二百五十万,拥有火炮四万两千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六千二百辆,作战飞机七千五百架。相对于此时的德军来说,可谓优势巨大。

    4月16日凌晨5点,战役正式打响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率先发动了进攻。几千门大炮、迫击炮与“喀秋莎”火箭炮齐声咆哮,接着便是轰炸机群呼啸着,将炸弹投向德军阵地。密集的炮火整整持续了三十分钟,据守阵地的德军被炸得头晕目眩,顿时慌作一团。随即,朱可夫元帅下令苏军坦克与步兵向德军的前沿阵地发起猛攻。

    很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在东方撕开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进抵德军的第二道防线的核心阵地泽劳弗高地时,却遭遇了麻烦。

    泽劳弗高地居高临下,素有“柏林之锁”之称,德军利用这天然屏障重兵设防,在高地顶部放置了几百门大炮,并派几千名德军誓死把守。结果导致苏军坦克与步兵损失惨重。

    朱可夫见进攻受阻,随即调整了作战部署。经过四十八小时的血战,苏军最终占领了泽劳弗高地,打开了通向柏林的大门。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则在4月18日开始发起进攻。他们利用两天时间强渡奥得河,牵制了柏林以北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攻势。

    4月20日是战争狂人希特勒五十六岁的生日。然而这个生日注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过了。此时的他正在五十米深的总理府地下室的会议室,主持局势讨论会。

    突然,“轰!”“轰!”两声巨响,苏军的炮弹落在了地下室入口附近,一时间,地下室里的纳粹头目们吓得胆战心惊。空军总司令戈林、党卫军首脑希姆莱、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借故离去。只留下希特勒一人在会议室里,他脸色苍白,六神无主,歇斯底里地狂喊道:“我绝不投降!投降!那是懦夫、骗子、劣等人的勾当!不,谁都没权力让我投降,也不能让我离开柏林一步!”

    与此同时,科涅夫麾下的第四坦克集团军已经与朱可夫的近卫第二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会合了。4月25日,盟军已经将柏林团团围住了。

    随即,攻入柏林市区的苏军便与德军展开了惨烈地厮杀。守城的德国士兵进行了誓死抵抗,他们用机枪、步枪、反坦克火箭筒,从窗口、街角、下水道疯狂地袭击苏军坦克和步兵。于是受阻的苏军不得不一幢屋、一条街地争夺。最终,胜利地天枰倒向了苏军这一边。

    希特勒自知大限已到,在他的“狼穴”开枪自杀了。5月2日下午3时,守城德军宣布投降,柏林战役胜利结束了。五天以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9日凌晨,朱可夫元帅代表盟军主持了德国的投降仪式,德军元帅凯特尔则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柏林的沦陷标志着德国纳粹政权的彻底垮台,希特勒苦心经营的第三帝国从此灰飞烟灭。

    97.牛顿的接班人

    1911年,在欧洲著名的布拉格大学里,有一个年轻的学者正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一天,在学校的一块草地上,一群大学生正围在这为年轻的学者的身边,激烈地讨论着。

    此时,一名学生向这个年轻学者问道:“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吗?”年轻学者看了看四周,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边坐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你坐在一个火炉旁,即使你只坐了1分钟,你也会感觉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话毕,大学生们不禁大笑起来。这位年轻的学者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中。他的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在爱因斯坦15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举家迁往意大利谋生。

    1896年秋天,爱基斯坦到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就读。对于学校里的课程,爱因斯坦得多都不感兴趣,唯独对数学情有独钟。此时,爱因斯坦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便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爱因斯坦便加入了瑞士国籍,这是1900年。在瑞士,这个整天热衷于思考的人竟成了一个无业游民,整整两年,他没有从事任何工作。后来,他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薪水极少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爱因斯坦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狭义相对论就此诞生了。这一年,爱因斯坦只有26岁。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国际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理学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机械的、绝对的,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彼此孤立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时间也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却认为,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由此,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的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一定质量的转化也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也成立。这个著名的公式日后成为了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它预示着人类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由于狭义相对论的问世,使得爱因斯坦在国际物理学家一夜成名,很快,他的名字便传遍了整个欧洲。各种赞誉接踵而来,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是20世纪的哥白尼。此后,爱因斯坦先后被布拉格大学聘为教授,并于1913年,重回德国,任柏林大学教授,不久便当选为了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正式院士。就在爱因斯坦踌躇满志,准备继续他的科学研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爱因斯坦一向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对于战争深恶痛绝。为此他不顾反对,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并且同一位哲学家共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全欧洲的科学家应竭尽全力,为结束这场战争而奋斗。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一些科学家的响应,甚至很多科学家竟然和纳粹德国站在了一起。孤军奋战的爱因斯坦倍感失落与苦闷,无奈之下,他只好闭门不出,继续搞自己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狭义相对论理论存在着很多不足,它只解释了等速直线运动,而不能解释加速运动和万有引力的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于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加速运动与引力场的运动是等价的,要区别是由惯性力或者引力所产生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设想有一个人乘摩天楼的电梯自由降落,人不会感到自己在下降,因为这时电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电梯里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电梯以不变的加速度上升,那么人在电梯里将觉得双脚紧贴在地板上,好象站在地球表面一样。这个等价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它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了更为普通的情况之下。

    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着曲线传播的。他还指出,当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经过太阳的时候,应当由于太阳的引力而弯曲,因此,使得这个星球看起来的位置与实际不符。据他计算,这个偏斜的弧度应当是1.75秒。为此,爱因斯坦建议天文学家在下一次日全蚀时,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这个理论。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响应。1915年5月,英国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率领两个天文考察队,拟定在日全蚀时分别在巴西和西非摄影,以验证这一结论。同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联席会议正式公布了观测结果,观测结果显示,光线偏转度和爱因斯坦所计算的数据完全一致。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爱因斯坦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他被称为是继伽利略、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20世纪的牛顿”。

    就在爱因斯坦准备继续他的研究之旅时,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因为仇恨犹太人,所以他上台之后,便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只好迁居美国避难。1940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期间,爱因斯坦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

    1955年4月,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在普林斯敦病逝,终年76岁。在他的遗嘱中,他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边栏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他曾说:“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