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宣言-前瞻未来的风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研究经济问题和金融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未来,研究如何将未来的风险锁定,转移。然而未来充满未知,因而如何对未来作出定性甚至定量的分析,这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能够在事情发生时前瞻性地预见到它的未来,这是最有价值的。

    第一节挑战金融风暴的人

    核心提示:

    万物皆有规律,金融与危机也不例外,一旦掌握规律,你就知道金融与危机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历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笔者都不厌其烦地向世人发出警告并预示了结果,过去的几年来,笔者一直在为阻止这场危机的爆发进行不懈的努力。

    华尔街卷起的风暴,突如其来、涤荡全球,无数人为之震惊、恐慌。然而,风暴中有这样一个人,多年来,他一直在为阻止这场风暴的爆发,孤独地、清醒地、不遗余力地战斗着。这个人,就是国际著名金融专家、金融规律的发现者、金融定律的发明人、历次金融危机预言家、国际企业管理专家、国际金融权威人士、金融树体系、金融树统一场论、金融树时空体系、系统金融学、金融生态学、金融科学体系的发明人和创始人,丁大卫教授。

    在丁教授看来,金融就是“水”,金融市场就是“库”。水是流动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库是固定的,防御性和拦截性很强。“水”和“库”是对立的统一体。3年前,正值华尔街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之时,丁教授通过金融树体系,警觉地发现整个美国“水库”体系凸显潜在危机,整个金融体系严重脱节,肆意泛滥。然而,他的多次警示和预告并没有引起世人的警觉。相反,很多人关注的是“中国金融危机无法避免”这样一个当时表象化但根本不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开始,只是水库的大堤渗水,如果及时发现,及时修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问题解决。由于不懂得金融的属性、系统性和规律,导致一个个水库相继被冲垮。面对整个华尔街即将被淹没的现实,美国的监管当局和从业人员终于如梦初醒,原来,不是哪一家投资银行、哪一家保险公司或哪一家证券公司将要倒闭,而是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上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将倒闭,整个实体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也将面临重创。“死”到临头,他们感到惊恐万分,似乎末日就要来临。可此时,几乎所有“水库”的大堤都被冲垮,到哪里去找阻止“洪水”进一步冲击所需的土和石头呢?

    丁教授深信万物是相通的,宇宙是一体的。万物皆有规律,人类的历史就是对自然世界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历史。很久以前,人类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根本不知道刮风下雨的原因和规律,只能“靠天吃饭”。现在人类不仅已经掌握了自然风暴的规律,而且可以遨游太空。

    为探索金融规律,丁教授的足迹曾“遍及万水千山”,从传统的金融理论、经济学、数理学、机械学、物理学、力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到地球物理学、植物学、进化论、气象学、宇宙学、同质多象、统一场论及时空理论等。然而,让他受益匪浅的却是各种自然现象。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全部的自然界尤其是全部的物理学是统一的整体。他认为在自然界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必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对丁教授而言,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全部的金融(学)是统一的整体。看似错综复杂、缤纷凌乱的金融世界,其实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科学的目标就是发现规律,预测未来。通过研究自然界树的成长变化规律,他终于找到了金融的规律,而且是金融的唯一规律。凭借此,他曾在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及许多企业倒闭前,如新疆德隆、中关村科技、美国的安然等,多次向世人发出警示,并预示了它们的结果。

    他发现尽管金融属于人类意识范畴,但仍然无法摆脱天地规律的制约,人类不能随心所欲。他确信所有金融危机都是人为的,都不应该发生,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人类掌握金融的基本规律之前,金融危机是难以避免的。他率先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系统集成,创立了一系列全新的系统学科。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金融就是“树”,违背了“树”的原则和规律,金融危机就一定会发生。

    丁大卫创建的金融树理论体系:通过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学、金融生态学和金融科学等,看似错综复杂、纷繁凌乱的金融世界其实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掌握金融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驾驭金融市场,防止金融危机的先决条件。

    为阻止这次全球金融海啸演变为现实,丁教授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不遗余力,采取了大量行动:

    几年前,他曾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用金融树价值体系取代现行的、单一的会计价值和市值标准,因为二者都无法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做不到这点就是对经济价值的扭曲,并将导致严重后果。会计价值是过去价值,待财务报表出来,一切已经晚了或者完了,已成既定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金融机构的负责人看到报表马上辞职的原因。市值指的是即时的市场价值,即mark-to-market。正是这一会计准则在技术上导致许多具有百年历史,价值百亿、千亿的金融帝国在短短几天内大幅缩水、破产倒闭、甚至化为乌有,几百年的华尔街几乎毁于一旦。这显然是不合逻辑,而且是大错特错,甚至是违背天理。非常遗憾,美国的管理当局刚刚开始意识到上述会计准则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在10月3日通过的救市法案中授权美国证监会停止使用市值计算方法——这一实施多年的、最重要的会计准则之一。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同样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尽管如此,欧美各国还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操作。事实上,丁教授早在5年前就已解决了这一世界头等难题。因为通过金融树价值体系,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任何价值,如过去价值、现在价值、预期价值、未来价值、会计价值、评估价值、市值等,都可以即时地、一目了然地显现出来。如果美国当时采用了这套价值体系,这场危机根本就不会形成,更不用说爆发了。

    在2005年9月11日“中国(上海)期货投资国际论坛”上,在题为“金融树演绎人民币汇率走势及中美金融”的演讲中,及同年11月《商务周刊》的《美国赤字加剧的中国问题》一文中,丁教授分别指出:“根据金融树生态体系,美国这棵金融树树干的两侧严重失衡,如果不是树根牢固及树干的良好弹性和灵活性,树干早已死亡。这种严重失衡的状况若长期得不到修正……整棵树将有可能倒毙。……美国这棵大树一旦倒了,一定会殃及全世界。……解决美国赤字问题迫在眉睫,而且事关全世界。……美国的赤字,尤其是贸易不平衡,也是世界的赤字和世界的贸易不平衡。……它关系到全球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就必然发生美元及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美国人生活水平下降。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元为坐标的,因此,美国经济大衰退一定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倒退和混乱,其中很可能包括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牵制和打击。”

    不断膨胀的美国赤字,将不断削减美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将最终导致美元的兑换值急剧下降。然而,灾难并不是不可避免,但需要美国做出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因为它意味着美国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美元购买力的下降。而美元购买力和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意味着中国将很大程度上失去美国这个曾给中国带来大量贸易美元的大市场。

    随着危机爆发的逐步临近,丁教授于2006年10月及2007年3月1日,分别在《商务周刊》发表的《金融无国界》和新浪网等媒体发表的《金融无疆界风险无极限》的文章中,用提示语写道:“资本市场风起云涌并已踏入一个根本性和全球性变革的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金融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美妙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繁荣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如果管理不当,现代金融就有可能变成洪水猛兽,以排山倒海之势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彻底冲垮,而且是在瞬息之间。这就是金融的魅力、穿透力、杀伤力和速度。”

    为阻止这场席卷全球人为灾难的发生,近年来,他曾多次试图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在几次演讲中,他半开玩笑地说,美国总统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他谈谈,他要告诉总统金融灾难将要爆发和如何避免。否则,全世界都将遭殃,尤其是美国。非常遗憾,由于时间、精力、资源等有限,他未能如愿以偿,危机还是爆发了。同时他对美国某些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效率低下的行为深恶痛绝。

    前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为阻止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他在给国家主席、总理及证监会主席的建议函中指出,由于欧洲的经济、金融结构同美国如出一辙,所以他们爱莫能助,自身难保。因此,现在阻止一场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的历史性和市场性机遇摆在中国面前。中国不但应该而且有能力阻止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市场、心理市场、信心市场和预期市场。因此,中国股市没有必要,特别是在全球股市普遍持续下挫的情况下,跟着美国走。否则,它将向摇摇欲坠的全球金融市场发出一个糟糕的信号。它无疑将很大程度上加剧全球金融市场衰退的可能性。如果连受美国次贷危机牵连微乎其微的中国都顶不住这次危机的冲击,那么此次危机演变成系统性全球金融危机将成必然,中国也将遭受严重损失和后果。现在的事实和结果都很清楚,欧美的金融都垮了,无力自救,都希望中国能扮演中坚力量。然而,中国的股市也垮了。去年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由于错过了最佳时期,现已“病入膏肓”,不仅没那么容易了,而且现在的难度、复杂性和风险要比以前大无数倍。

    2008年3月25日丁教授应邀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他指出:“次贷只是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上的一个分枝,整棵大树将要倒塌,次贷只是一个冰山的一角,因为整个金融体系出了问题。美国金融产品肆意泛滥,它将导致全球经济倒退、金融秩序混乱”。即使在此时,如果有关国家的监管当局和领导能够意识到次贷危机并非孤立的个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场全球金融灾难仍然是可以避免的。在此后的另一个电视专题讲座中,他图文并茂地将次贷危机如何演变描绘得更细致。

    为防止这次危机的爆发,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在此次危机爆发和全球化之前,除上述文章和演讲外,他还发表了多篇警示性文章和采访,如:《中国不但应该而且有能力阻止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金融“沦陷”启示录》、《516万亿美元!全球衍生金融交易合约的泡沫杀伤力》、《全球金融“整体沦陷”》、《丁大卫:金融市场的守望者》、《丁大卫:领跑全球金融》等。

    此外,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他都多次向世人发出警示,并预示了它们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经济改革以来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新旧体系交织,百废待兴,有效的经济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通胀高居不下,整个经济、金融混乱经营,犹如一匹脱缰野马,随时都有翻车的可能。意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丁教授曾向国务院等部门提出过许多有益建议,这些建议的采纳实施曾两次帮助中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1993年,正当全国上下大张旗鼓盲目发展期货市场的高峰阶段,中国商品期货交易所从无一下子发展到60多个国家级交易所,其数量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他逆潮流而上,果断地向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指出,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现象。经整改,原有的交易所数量锐减为目前的几家,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国家避免了巨大损失,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美中不足的是,国家未能及时制止国债期货交易,从而导致崩盘,造成巨大金融灾难)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作为众多大宗产品(如粮食、棉花、石油等)的产销大国,中国必须在客观许可的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有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相关产品的交易所,否则,中国将永远处于被动局面。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切身感到国际石油、粮油等价格对中国经济及百姓生活产生的影响;

    1996年年底,正当中国股市在“97香港回归”大旗的号召下,和“牛年走牛市”的鼓舞下,疯狂暴涨,即将崩盘的关键时刻,丁教授果断地向监督部门指出:“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抑制过度投机,培育理性投资”;

    1997年,当很多人提出国有企业要走出困境,就要在资本市场寻找出路时,丁教授在给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的《有关国企改革与证券市场发展》的报告中却提出,不能用股民的钱冲销企业和银行长期积累的呆账坏账,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这个方案的实施将严重影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1997年春,当台湾的加权股指跌破4000点时,他趁机入市,并于当年秋天,当股指上升到8000点以上,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之前,在向世人发出警示的同时,他全部撤出;

    1999年3月他曾向朱镕基总理建议成立国务院金融风险监控小组,并指出,在金融业越来越发达、风险越来越大的今天,一个国家没有金融安全,就不会有经济安全;没有经济安全,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

    1999年年末至2000年年初,正当网络经济风靡全球,蜂拥而上时,他逆势通过央视、报纸、国际互联网大会等预言它们将要崩盘。他指出“绝大多数网络公司将倒闭,纳斯达克股市将暴跌”,果然没过多久,预言如期应验。为此,凤凰卫视邀他在《世纪大讲堂》作“网络经济如何演绎”的报告;央视《对话》邀他与Yahoo创始人兼CEO杨致远对话,与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等对话。2000年9月,网络泡沫破灭了,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互联网的发展坠入了低谷,全球都在质疑网络的前景,然而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丁教授指出,“网络将会像自来水一样逐渐渗透到每个办公室、每个家庭,然而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至少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2001年9·11事件前的若干年里,他曾多次告诫他认识的美国朋友,纽约的世贸中心是极端分子袭击/报复/羞辱美国的首选和最佳目标。然而让他吃惊和不能接受的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竟没有意识到这点。

    还有更多的警示和预测汇集在他撰写的《挑战未来——国际金融专家预言中国经济》一书里。

    20多年以来,丁教授始终自愿坚守承诺:对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及每一个观点和判断的客观性、前瞻性、准确性和正确性负一辈子责任。

    该文作于2008年10月,2008年12月3日发表在《搜狐财经》,作者王庆丰,责任编辑魏喆。

    第二节美国赤字加剧的中国问题

    核心提示:

    2005年中美贸易失衡加剧的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笔者多次指出,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的巨额赤字不但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目前的金融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作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和第二大国债持有国的中国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解决美国赤字问题迫在眉睫,而且事关全世界,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一旦倒塌,一定会殃及全世界,中国的对外出口、外汇储备乃至整体经济,都将受到严重冲击。如果政府当时采取相应措施,现在的一切就不会发生。当然中国也就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根据美国总审计长戴维·沃尔克披露,目前每个美国人的平均负债为14.5万美元,折合每个全职工作者平均负债为35万美元。

    这些负债只是把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平摊在每个人或每个全职工作者身上,并不包括信用卡、房贷等个人负债。这些负债每天都在上升。美国人平均每挣100美元,能剩下的还不到1美元。

    从2000年的2360亿美元政府财政盈余变为去年的4120亿美元的政府赤字,美国白宫于6月25日宣布,2005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270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连续4年持续上升,并将再次创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最高纪录。近年来,美国政府只能靠借债度日,日本是购买美国债券最多的国家,中国购买的美国债券也越来越多。

    而作为一个国家,美国每天花在进口的服装、汽车等物品上的钱,要比除美国外的整个世界每天从美国进口的物品多19亿美元。今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将达到6800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为162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其次是日本,为750亿美元。

    美国总体经济生态环境的根本变化及金融资产的属性,是导致美国从2000年236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变成了去年4120亿美元政府赤字的根本原因。纳斯达克股指从2000年的5000多点跌至2002年末的1000多点,标志着美国整体金融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9·11”、美国出兵及持续占领伊拉克等事件导致美国财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期飓风带来的损失,对美国的财政赤字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金融树生态体系,美国这棵金融树树干的两侧严重失衡,如果不是树根牢固及树干的良好弹性和灵活性,树干早已死亡。这种严重失衡的状况若长期得不到修正,生态环境一旦发生重大恶化,尤其是突发性根本变化,整棵树将有可能倒毙。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全球最大经济载体和金融体系,美国这棵大树一旦倒了,一定会殃及全世界。尽管美国这棵大树倒塌的可能性很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象征美国商业帝国的世贸大厦之所以倒塌,就是因为事发之前几乎没人能想到它会毁于几个亡命之徒之手。即使这棵大树不会轰然而倒,它也会面临逐渐枯竭、萎缩的可能。因此,解决美国赤字问题迫在眉睫,而且事关全世界。从一定意义上看,美国的赤字,尤其是贸易不平衡,也是世界的赤字和世界的贸易不平衡。

    看起来,美国的财政赤字主要由美国政府和美国人自己解决。解决的方法无非是改变和改善美国财政的生态环境和机制,当然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假如美国企业再催生出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美国的财政状况也许就会大为改观。

    但贸易顺差和逆差是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结果,因此美国的贸易赤字单靠美国是很难解决的。中国作为目前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自然就成为美国的主攻对象,美国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以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是意料之中的事。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也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制造者,美国主要是通过日元和台币的大幅升值来消减它的巨额贸易赤字。日元从当初的1美元等于360日元到80年代后期的1美元等于100多日元,台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从1960年的40︰1一直维持到1973年2月美国宣布美元贬值20%为止,之后台币也持续攀升。

    按照上述方法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非常简单,但却行不通。首先,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贸易出口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并将继续在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中国绝不希望人民币汇率短期大幅升值,这将给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出口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其次,尽管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美国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变相提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但在贸易、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是以美元为兑换基准的,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香港)的货币是与美元挂钩的,即联席汇率,美元汇率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将影响全球汇率变化,那将是一件不堪设想的事。

    显而易见,中美双方在如何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上,需要表现出更多的智慧、创造性、灵活性和相互理解。汇率是关键,但完全依赖汇率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事实上,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中美、中日、美日等许多国家的经济关系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树根与树干、树干与树冠的相互依存关系。

    出口贸易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外汇储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捉襟见肘到目前的世界前列,这一切都证明中国不但需要而且离不开像美国这样巨大的出口市场。同日本一样,中国需要给在美国及其他市场赚取的大量贸易美元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出路(投资渠道),否则,这笔数额庞大且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将会损失时间价值并面临其他风险。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支出远远超出收入,因此,需要从国际上借钱,否则,政府就无法运转。这样一来,日本、中国等国用大量的贸易美元购买美国的国债,其结果不但为大量的资金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出路和回报,同时也支持了美国的财政。

    美国财政赤字不仅是美国人自己的事情,它关系到全球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目前,中国和日本分别是美国第一和第二大的贸易顺差国,又同时是美国第二和第一大的国债持有国。(笔者注:现在中国已经是美国第一大的国债持有国)。无法得知中日是否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一旦外来的现金流中断,美国国债发不出去,或外国抛售美国债券,美国政府乃至经济就很难正常运转,就必然发生美元及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美国人生活水平下降。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元为坐标的,因此,美国经济大衰退一定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倒退和混乱,其中很可能包括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因为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对减少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牵制和打击。

    不断膨胀的美国财政赤字,将不断削弱美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将最终导致美元的兑换值急剧下降。然而,灾难并不是不可避免,但需要美国作出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因为它意味着美国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美元购买力的下降。而美元购买力和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意味着中国将很大程度上失去美国这个曾给中国带来大量贸易美元的市场。

    中美两国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史无前例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中美政府不遗余力,近日,包括美联储主席、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等在内的庞大美国财经高官代表团在财长斯诺的带领下浩荡来京。

    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换个角度看,又非常简单,上述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出在“不平衡”上。美国的财政收支不平衡,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中国的贸易收支也不平衡。就像我们的地球是圆的,所以能转动,并有着全方位的平衡性,是因为地球上的所有事物也必须遵循地球的规律,在动态中不断寻求和保持新的平衡,否则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本文是作者在2005年9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2005中国(上海)期货投资国际论坛”上的部分演讲,演讲题目为“金融树FinancialTree演绎人民币汇率走势及中美金融”。本文发表在2005年11月20日出版的《商务周刊》。

    据2009年3月10日的《今日美国》(USA Today)报道,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在对外关系理事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发表演讲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未能关注全球贸易长期失衡及未能抑制投资所致。文中可见,笔者早在2005年就前瞻性地指出,美国的赤字,尤其是贸易不平衡,也是世界的赤字和世界的贸易不平衡,解决美国赤字问题迫在眉睫,而且事关全世界,否则灾难就有可能发生。美国这棵大树一旦倒了,一定会殃及全世界。美国经济大衰退一定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倒退,并给中国的对外出口和外汇储备带来重创。

    第三节金融无疆界风险无极限

    ——中国金融的未来之路

    核心提示:

    2006年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并已踏入一个根本性和全球性变革的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金融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美妙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繁荣背后,蕴藏着巨大危机,如果管理不当,现代金融就有可能变成洪水猛兽,以排山倒海之势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彻底冲垮,而且是在瞬息之间。这就是金融的魅力、穿透力、杀伤力和速度。

    金融社会

    金,金子、金钱;融,融汇、融通。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或其他资产价值的代表或中介,由于金融具有瞬间的流动性、极强的兑现性、无限衍生性、无限可分性及无限可塑性等许多其他资产不具备的特点,因此,尽管现代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晚,但伴随着整体从业人员道德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现代金融,无论从其内涵、外延、概念和形式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此时,很多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金融市场是纯粹的“赌场”,而非真正的“市场”。20世纪60年代,一项关于股票的重大发现就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基本上是遵循“随机游走模式(random walk model)”,也就是说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许多稚嫩的理论早已被瞬息变化、无处不及、蓬勃发展的全球金融网络所覆盖。当然,2006年乃至有史以来,最能代表资本市场乃至国际金融巨大变化的莫过于纽约股票交易所。

    2006年3月8日,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结束了其213年非盈利会员制的历史,踏上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征程,并取得了自身股票上市交易的开门红。

    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功转型及其股票上市,是在日前完成对群岛交易所的成功收购的基础上开始的。这次收购意味着纽约股票交易所向证券交易所转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最近美国证监会已批准纽约群岛进行期权交易。

    尽管纽约股票交易所不是第一个由非盈利会员制俱乐部转变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尽管纽约股票交易所不是第一个由股票交易所向证券交易所转型的公司,但由于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地位、规模和影响,这一历史性事件将作为纽约股票交易所和整个行业的里程碑永久载入华尔街及国际金融发展的史册。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孤立的偶然事件,但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须有与其适应的环境,因此,它实质上是整个行业及其环境变化的结果,不仅揭示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勾勒出未来国际资本市场竞争的新格局,而且预示着未来国际金融的发展方向。

    2006年6月1日,纽约股票交易所集团宣布收购总部位于巴黎,并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里斯本都设有交易所的欧洲股票交易所。此举创建了首个跨大西洋的证券市场,不仅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欧洲股票交易所,而且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股票交易所——作为一国优秀企业与公众投融资的平台和一国最重要的资产之一,首次掌控或部分掌控在外国人手里。大西洋两岸的投资者将可以同时在美洲和欧洲两个大陆以美元或欧元进行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商品期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合并后的交易所有望超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此次并购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进程。

    果然不出所料,2006年10月17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全球最大、最多元化的金融交易所,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全球最大的衍生金融交易所之一,宣布合并共同打造全球衍生金融交易所的“巨无霸”。

    2007年1月31日,全球第一和第二大股票交易所,纽约和东京股票交易所宣布战略结盟,共同发展。在此之前,纽交所率领几家投资机构已完成收购印度国家股票交易所20%的股份。通过与东京结盟,纽交所将可以跨越不同的时区在美国、欧洲和太平洋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全天候的交易。

    当然,对老百姓而言,金融的巨大变化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十几年前,如果想从异地他国购买商品或服务,哪怕是一本书,支付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现在有了多币种信用卡、汇票、在线支付宝、电汇、电子货币、个人支票等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足不出户的支付变得易如反掌,瞬间即可完成。如今,国内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银行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外汇产品。

    “国际”的意思是国与国之间,人们习惯用“国际”来表示金融的活动范围。显而易见,“国际”已不足以表达金融的活动范围,取而代之的应是“全球”或“环球”。事实证明,现代金融不仅可以跨越国界、穿过海洋、超越时空,而且几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和时间直接或间接闪电般的穿梭。比如,虽然世界石油的主要出产和出口地在中东,但一旦把石油变成金融产品——石油期货,世界各地的人就可以通过纽约、伦敦或新加坡的石油期货交易所,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交易。同样,如果把中国的地产、GDP变成某种国际金融产品,全球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于交易,共同分享它们的成长,共同分担它们的风险。正由于上述等诸多原因,多年来我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和时间买卖遍布全球各地的各种金融资产/产品。

    由于金融大众化的程度非常高,因此,客观地讲,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工业社会上升到金融社会(见下面的金融树社会发展图)。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产值不断增加,从业人数不断上升,相比之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产值不断下降,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昔日钢铁厂的大烟囱,早已被无处不在的金融网络所取代。金融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伦敦的金融城、纽约的曼哈顿、芝加哥的期权期货不但在本国的经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经济贸易体系中扮演着支柱性角色。

    同样,金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例如,平日很少有人用大量现金购物,既不方便携带,又不安全,同样,很少有人带大量的现金外出旅行,取而代之的是信用卡、旅行支票等。此外,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得不关注个人和家庭的投资理财,因为投资理财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你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你的健康乃至人生目标。如何让你的财务计划支持你的人生计划/目标?怎样的教育投资计划适合你?如何安排你的退休计划、遗产、遗嘱等——这些西方人考虑的问题,现在也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eauty and Beast

    资本市场风起云涌并已踏入一个根本性和全球性变革的时代。如今资金流动更方便、规模更大、速度更快,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金融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美妙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繁荣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危机,如果管理不当,稍有疏忽,现代金融就有可能变成洪水猛兽,以排山倒海之势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彻底冲垮,而且是在瞬息之间。金融资产的性质赋予了金融巨大的穿透力、杀伤力和闪电般的速度。事实上,自有金融市场以来,人类社会就从未远离过金融危机。

    远的不说,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和人民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尽管在分析它的成因时,经济学家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同历次经济危机一样,金融危机不一定是这次灾难的根源,但一定是这次灾难的导火索。也只有金融(而不是工业和农业)才具备如此大的毁灭性威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突发崩盘,这一天,有11名股市投机老手自杀。一个月内,股票的价值下降了40%,成千上万的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股市崩盘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而美国股市回到崩盘前的水平时,已经是1958年。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在战败的废墟和阴影中重新起飞,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股市有点像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人人都想炒股发财,汹涌澎湃的股民在不到10年的工夫,就把日本股价炒到了天文数字,让美国人看得目瞪口呆。始创于1928年10月1日,基数为100点的美国道·琼斯平均股票指数(简称道指)于1972年11月14日首次突破1000点大关。当1981年道指还在1000点徘徊时,始创于1949年,基数为176.21点的日本日经道·琼斯平均股票指数(简称日经股指)已攀升到7681.84点。到1989年底,日经股指已飞至近4万点。换句话说,在不到10年的时间,日经股指上涨了5倍多——相比之下,道指于1991年4月17日才首次突破3000点大关。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令人惊叹的日本经济奇迹的代表,此时东京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量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纽约,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尽管两个股指在成分、结构和计价方面有所不同,但无论怎么比,日经股指确实是高得不可思议。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内外规律,股票市场亦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价飞流直下,一路跌到2003年的7000多点(如图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十几年萎靡不振。

    1993年7月底,为了捍卫法郎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避免法郎大幅贬值,法国政府不仅竭尽外交手段,而且几乎耗竭了整个国库。仅5天的时间,法兰西银行(法国中央银行)就动用了大约1400亿法郎(其中一部分是从德国央行借来的)进行市场干预,阻止法郎下跌,使整个法国的外汇储备下降到相当于120亿法郎(约合20.3亿美元)。在此之前的两次法郎危机中,法国政府曾耗费相当于1600亿法郎的外汇进行市场干预,来维护法郎的地位和价值。

    1993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国联储局开始渐进式提高利率。这一必要的、无懈可击的审慎举措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但谁也不曾想到它会给墨西哥的经济带来致命性的打击。1994年12月,仅4天工夫,墨西哥比索的价值就损失了1/3之多,墨西哥的股市也开始狂泻,所有的“热钱”和大量的其他可以卷走的外资都争先恐后地逃离墨西哥,几个星期之内,墨西哥政府国库几乎枯竭,只够维持一两个星期而已。比索30%的贬值,一夜之际便把美国对墨西哥的贸易逆差抹平了。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和国会紧锣密鼓,迅速做出扶持比索的援助计划。美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先后出资数百亿美元,总算给墨西哥病入膏肓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否则,比索危机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区域性危机。

    相比之下,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没有如此幸运。1997年年初,东南亚特别是泰国的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币值跟着狂跌。货币贬值必将影响股市,截止到1997年10月底,东盟大多数国家的股市都下跌了20%以上。香港特区政府虽然成功地捍卫了港元-美元联席汇率制,但港股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在韩国,韩元持续下跌迅速蔓延,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倍增。危机使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风暴甚至刮到俄罗斯、巴西。

    但危机仍不断在全球蔓延。1997年10月27日,持续下滑数月的东南亚股市加上急速下跌的港股,终于引发了纽约股市有史以来一天之内最大的狂泻。尽管一天两次停止交易,但到收盘时,纽约股指仍下挫了破纪录的554点。然而,第二个交易日股市就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反弹,一天之内收复了337点。至周末时,股市恢复风平浪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如果不是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迅速反应,力挽狂澜,换句话说,如果美国顶不住这场冲击,由泰铢引发的这场危机必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演变成一场不堪设想的全球性金融风暴。

    遭遇过金融风暴“洗劫”的国家还有很多,遭遇过“洗劫”的公司更是举不胜举。当中最惨的还要算“巴林银行倒闭案”。有趣的是,一个年仅28岁的英国小伙子,尼克·里森,在新加坡进行日本股指期货交易,仅半年的工夫,就轻而易举地把这家具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搞垮”了。这个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就是金融的魅力、穿透力、杀伤力和速度。

    中国未来的金融之路

    说到中国的金融发展,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但由于受时间和篇幅所限,只能就未来的发展方向略谈一二。

    现代金融在中国的“试水”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当初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因此,由于缺乏前瞻性,没有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规律,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在期货市场的发展上,我们犯了很多“还没有站稳,就想跑起来”的错误。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当初非理性、盲目发展的势头和心态已得到根本转变,金融市场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尽管如此,中国的金融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2006年年初,我曾在《商务周刊》发表评论文章《中国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我不是指中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健康,没有潜在危机,而是指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不仅尚未对国际资本敞开,而且对国内民间资本也是紧闭的,中国的各金融市场还相互独立、隔绝、关联性不强,尚未系统化、体系化,所以过去发生的危机都是相对独立的,如股市大跌,券商、信托公司倒闭,国债期货崩盘等。如果把中国的金融市场比喻为“水库”、“河流”,它们现在基本上算是尚未连通的“死水”。

    然而,这一切正在迅速发生改变。一方面,组成国内金融体系的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正在逐步建立或完善,并最终实现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发展、提高协同、规模和综合效益,更好地与国际混业金融机构竞争,中国的金融业也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

    尽管金融混业是潮流,是大势所趋,但也是摆在中国金融发展面前的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进是必须的,这是大方向,况且没有退路;但从诸多方面看,尚未准备好,不敢冒进,可又时不我待。在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下,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方面还有很多,如金融混业所需的综合性金融知识体系、管理体系、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风险控制等,若把不够完善、不够专业的分业都集中混在一起经营,会不会成为“混乱”经营?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是在分业经营非常成熟、非常专业的基础上逐渐转为混业经营的。

    但无论如何,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金融“水库”、“河流”,不仅将被激活,逐渐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水系”,而且要与一个更加庞大的国际金融“水系”对接。到那时,不管是哪里,只要有一处决口,就很有可能会波及到整个中国乃至全球金融“水系”。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金融危机。2006年2月27日中国股市暴跌近9%,引发全球股市连锁性下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和预兆。截止到美股收盘,道·琼斯股指下跌416点,创出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从更长远、更大的角度看,中国的金融之路将面临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挑战。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即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再由工业经济/社会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客观的现实和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先把农业搞好之后,再去抓工业,把工业搞好之后再去抓金融,那样,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人。因此,在尚未完成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我们就要并已开始向金融经济社会转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当然,同时做这么多事,并不意味我们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金融树社会发展模型所示,树根扎牢了,树干才能长得结实;树干长得结实,枝叶才能繁茂,三者有先有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不同阶段,重点不同。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之树才有可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006年全球金融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时代,由于人类尚未掌握金融的客观规律,因此,这种发展和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危机。为引起更多世人注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作者在2006年10月20日出版的《商务周刊》发表此文,并不厌其烦地破例于2007年3月1日再次在新浪网发表该文。

    第四节中国不但应该且有能力阻止美次贷

    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核心提示:

    所有金融危机,都不应该发生,都是人为的,也都可以避免。一旦发生,解救金融危机如同救火,火起之初,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火灭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危机爆发前,笔者多次警告世人并预示了结果。现在(2007年)是提醒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下文是笔者写给相关国家领导人的信函。核心观点:如果连受美次贷危机直接牵连甚小的中国都顶不住这次危机的冲击,那么此次危机演变成系统性全球金融危机将成必然。如果当时高度重视,采取对策,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2005年9月11日“中国(上海)期货投资国际论坛”上,我曾发表演讲指出:“根据金融树理论体系,美国这棵金融树树干的两侧严重失衡,如果不是树根牢固及树干的良好弹性和灵活性,树干早已夭折。这种严重失衡的状况若长期得不到修正,生态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突发性根本变化,整棵树将有可能倒毙。美国这棵大树一旦倒了,一定会殃及全世界”。针对几年前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预言中国金融危机无法避免,我在许多不同场合指出:“中国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

    近期,受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影响,全球股市持续下跌。据央视报道,中国股市11月份的月跌幅已为13年来最大。次级债券只是此次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金融业损失惨重,多家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美林集团遭受了成立93年以来最大的季度损失。为此,美国三大金融巨头(花旗集团、美林集团和E-Trade)的首席执行官先后引咎辞职。尽管美国政府和欧洲央行已多次采取各种措施,但种种迹象显示此次危机的影响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蔓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作为经济走势晴雨表的股市若不能尽快止跌企稳,美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衰退或低迷期。美国经济一旦萧条,势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疲软,油价高企、通胀显露、系统性金融损失持续,在美国这棵“金融大树”经历风暴考验的关键时刻,如果正在“茁壮”成长的中国经济能够扶持一下,哪怕是象征性的,也会给全球金融机构带来一线希望的光明,因为,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市场、心理市场、信心市场和预期市场。一旦投资者的希望和信心增强了,金融市场的表现就会趋好,金融市场的趋好就会带动实体经济的好转。这一线希望的光明很有可能能够帮助美国这棵“金融大树”走出“阴影”、幸免于难。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而且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美国完全不同,正好可以形成多方面互补。中国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金融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中国股市没有必要,特别是在全球股市普遍持续下挫的情况下,跟着美国走。

    如果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增长作为支撑,不能逆流而上,改变中国股市的轨迹,它将向摇摇欲坠的全球金融市场发出一个糟糕的信息,无疑将很大程度上加剧全球金融市场衰退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大国,在全球其他经济体遭受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应该有所表现。此举不仅能赢得世界的喝彩,而且能为缓解中美、中欧在贸易和人民币汇率上的紧张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其实给当时的美国金融市场打击力度最大、速度最猛。1997年10月27日(星期一),持续下滑数月的东南亚股市加上急速下跌的港股,终于引发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下跌。尽管一天两次暂停交易,到收盘时,道指仍下挫了破纪录的554点。然而,第二天股市就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反弹,一天之内收复了337点。至周末时,股市早已风平浪静,似乎什么也没发生。如果不是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迅速反应、力挽狂澜,换句话说,如果美国顶不住这场冲击,它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演变成一场不堪设想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仅4天的工夫,墨西哥的比索(墨西哥的货币名称)的价值就损失了1/3之多,墨西哥的股市也开始狂泻,所有的“热钱”和大量的其他可以卷走的外资都争先恐后地逃离墨西哥。不到几个星期,墨西哥政府的国库几乎枯竭,只够维持一两个星期而已。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和国会紧锣密鼓,迅速做出扶持比索的援助计划。美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先后出资数百亿美元。这巨大资金的注入无疑是给墨西哥病入膏肓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否则,一场新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正蓄势待发。

    现在,防止一场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的历史性和市场性机遇轮到中国了。

    同自然界的风暴一样,几乎所有金融“风暴”在发生前,不但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是可以预防和化解的。遗憾的是,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总是不断地给企业、国家及全球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其根源在于从业人员不了解金融的生态体系和系统性。这两个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在严重滞后、与客观严重脱节、支离破碎的金融教育中完全是空白。

    我曾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考取了极个别人才能通过的几乎所有美国金融/证券行业所需的营业执照,并在该领域从业至今。1993年夏,正当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高峰时期,我逆潮流果断地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建议和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交易所的数量从当时的60多家变为现在的几家,美中不足的是国家未能按建议及时关闭国债期货交易,最终导致其崩盘,造成巨大损失。1996年下半年,狂涨的中国股市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在国外曾多次试图与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副主席李剑阁联系,建议尽早采取措施,否则后果严重,并撰文《发展我国股市的当务之急是——抑制过度投机,培养理性投资》传真给他们。如果早日采取措施,损失会大大减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我和我的朋友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1998年4月我应邀回国在人民大学讲学,偶然的机会听到“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家100%的骗子公司,并立即给证监会打电话建议立即查办。半年后的一天,证监会的一位副主席(好像是陈耀先)约我到他的办公室谈谈,我去的时候,证监会的大门已被因受骗亏损而上访的民众围得水泄不通,最后我不得不从地下车库出来。如果证监会及时采取措施,就不会出现事后的巨额损失。1999年3月我曾向朱镕基总理建议成立国务院金融风险监控小组。在金融业越来越发达,风险越来越大的今天,一个国家没有金融安全,就不会有经济安全;没有经济安全,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1999年下半年——2000年上半年,互联网经济及网络股票风靡全球,我逆着潮流通过央视、报纸、国际互联网大会等预言它们将要崩盘。果然,没过多久,预言如期应验。为此,凤凰卫视邀我在《世纪大讲堂》作“网络经济如何演绎”的报告;央视《对话》邀我与Yahoo创始人兼CEO杨致远对话,与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等对话。2001年9·11事件前的若干年里,我曾多次告诫我认识的美国朋友,纽约的世贸中心是恐怖分子袭击/报复/羞辱美国的首选和最佳目标。让我吃惊和不能接受的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承诺:对我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及每一个观点和判断的客观性、前瞻性、准确性和正确性负一辈子责任。

    历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笔者都不厌其烦地向世人发出警告。此次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笔者一直在为阻止这场危机的爆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包括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用金融树价值体系取代现行的公允价值(正是公允价值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暴跌,从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多次试图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为阻止美次贷危机演变为系统性全球金融危机,笔者2007年12月3日中午,致此信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标题是后加的。该信后经改写被多家媒体转发。

    第五节516万亿美元!全球衍生金融

    交易合约的泡沫杀伤力

    核心提示:

    现代金融市场及其产品的复杂程度足以让任何业界精英和监管者费解,无论是股神巴菲特还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财长保尔森及美国的其他领导,他们都搞不懂这516万亿美元的衍生金融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否则,这场危机就根本不会形成。退一步,即使在这时,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华尔街也不会倒下,全球金融海啸也不会爆发。

    美国次债市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同历次金融危机一样,我曾事先多次发出预言和警示。针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早在2005年9月11日“中国(上海)期货投资国际论坛”上,我在题为“金融树演绎人民币汇率及中美金融”的演讲中曾指出:“金融树理论体系认为,地球是有生命的,是圆的,所以能转动,所以是全方位平衡的。因此,地球上的所有事物,也必须遵循地球的规律,也必须是平衡的,否则,灾难就有可能发生。根据金融树理论体系,美国这棵金融树树干的两侧严重失衡,这种严重失衡的状况若长期得不到修正,金融生态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突发性根本变化,整棵树将有可能倒毙。从一定意义上看,美国的赤字,尤其是贸易不平衡,也是世界的赤字和世界的贸易不平衡。美赤字不减,可导致全球经济倒退、混乱及人民币大幅升值。”

    如今,金融“沦陷”真的来了,针对这场“沦陷”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未来启示等,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及从业人员需要一个系统和清醒的认识。

    金融危机前因,美元地位受挑战

    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次债只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只是美国这棵“金融树”上的一个分枝,即使这个枝杈不断裂,其他枝杈,如信贷市场、对冲基金、衍生证券、国债期货、个贷等也有可能断裂。一个枝杈断裂,得不到及时修复,将可能导致整棵树的倒塌。近年来,不断膨胀、失控的美国巨额赤字及金融泛滥,已经使得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严重失衡,不堪重负。人们之所以看不到这棵大树的严重失衡,原因是美国政府用未来和别国的钱硬把它支撑起来。如果美元能够继续保持其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及外汇储备的唯一货币的地位,及美国这棵大树上的任何分枝不出现断裂,那么这种现象仍然可以维系。

    然而,上述第一个先决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维系了半个多世纪的唯我独尊的美元地位终于被撼动了;第二个先决条件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宏观上看,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的结果;从金融生态看,近年美国这棵“金融树”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的本质性变化是这次危机在所难免的原因。

    只重细节不重系统,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尽管金融资产和体系的属性决定了金融的高风险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就一定会发生。风险会不会发生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驾驭风险的能力。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非常有限,当初的农业经济只能是靠天吃饭,经常是十种九不收,风险更大。现在由于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风险已大大降低。同样,对不会开飞机的人而言,飞机的巨大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现代金融已经发展到我们人类几乎无法驾驭的地步。

    遗憾的是,尽管世界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估及管理机构、经济预测机构等比比皆是,并时时在对企业、行业和国家的经营状况、风险及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和评估,但他们在预测、防止系统风险和金融危机等方面几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危机会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总是不断地给企业、国家及全球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其根源在于从业人员不了解金融的属性、生态体系和系统性——三个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面对看似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金融世界,现有的金融知识、金融教育不成体系、严重过时、与客观实际脱节、支离破碎。比如,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房地产抵押公司,然而它却给金融领域的几乎所有市场和机构,如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和股票市场、对冲基金、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原材料市场、外汇市场等带来了沉重打击。这就是金融的属性、生态体系和系统性的具体体现。

    然而,世界上几乎没人真正通晓包括会计、财务,所有金融市场和产品在内的系统金融知识和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能在细节和个别风险方面做得比较好,而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总是看走眼,甚至是束手无策的原因所在。

    通过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学和金融生态学等,看似错综复杂的金融世界其实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同上次网络泡沫危机一样,这次全球金融“大震荡”,不仅是不成体系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败,而且是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失灵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误导。

    通过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学和金融生态学等,看似错综复杂的金融世界其实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基于账面(历史)价值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根本无法实现它的目标——准确、客观、及时地反映真实价值和现状,比如,待报表出来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一切已经晚了或者完了;任何一个企业或国家的价值都是多面的,仅用单一和过时的会计价值去衡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一半公开的秘密已经困扰业界精英多年。为改变现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会已试图用公允价值取代账面(报表)价值,该举措同样漏洞百出,遭到业界的强烈反对。金融树价值体系或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所有价值——过去价值、现在价值、预期价值、未来价值、会计价值、账面价值、评估价值、资本市值等一目了然。

    系统性是金融的重要属性之一。系统作用远远大于非系统作用,比如,大盘向好的时候,不好的股票往往也会跟着涨;反之,当系统风险来临,再好的股票都有可能下跌。金融的系统风险危害远远大于非系统风险危害。尽管如此,由于金融知识、金融教育、金融管理严重滞后和脱节,所以全球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的系统性知之甚少,最终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殊不知所有金融知识、金融市场及其产品,如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保险、房产抵押、股票、外汇、期货、期权、对冲基金、黄金、基金、银行、投资银行等,也是一体的,而且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GDP/GNP的欺骗性与美国人的“负有”

    作为一种非常简单的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GDP/GNP就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因此,自从它问世以来,批评声就不绝于耳。GDP/GNP值得批判的地方很多,但结合美国近年的经济走势,我想指出的是它的误导性、欺骗性和短视性。GDP/GNP在计算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它的成本、时间价值、净收益、净资产的增加与减少等。

    在过去的数年里,为了获得GDP/GNP的增长,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一个债权国变为世界头号的债务国。若把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平摊到其国内每个全职工作者身上,那么每个人的负债为35万美元,这还不包括信用卡和房贷等个人负债,这些负债每天都在上升。美国人平均每挣100美元,能剩下的还不到1美元。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自己一直认为美国及其人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如果你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下面这个例子也许有助于你理解。A公司的总资产为10亿美元,B公司的为5亿美元,从表面上看,A公司的总资产比B公司的总资产多1倍。然而,A公司的负债为8亿美元,B公司的负债为1亿美元,因此,实际情况与表面现象恰恰相反,即B公司的总资产比A公司大几倍。

    同样的道理,美国及其人民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而是最“负有”的。如上所述,美国每个全职工作者的平均负债为35万美元。不要以为世界首富总是美国人,就推断出美国及其人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其实,近年来,美国政府和多数美国人一直是入不敷出,居民储蓄率一直是负的,他们一天都离不开信贷,否则就无法生存。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一定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天终于来了。

    尽管美国及美国人民很“负有”,尽管大幅缩水后的美国经济可能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仍不失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及最发达的国家。这三者的概念不尽相同,也并不矛盾。

    金融并非虚拟,衍生金融品杀伤力有多大

    最近听到有人把金融说成是虚拟的,我想在此澄清一下,金融并非虚拟,金融经济并非虚拟经济。假如金融是虚拟的,那我们将可以让金融危机天天发生,反正也不是真的。事实恰恰相反,金融市场上的盈利和亏损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要因为金融资产的看不见、摸不着、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等原因就把它说成是虚拟的,当初的农业经济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强,完全是靠天吃饭,经常十种九不收,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人饿死。据此,农业经济岂不也成了虚拟经济了?

    金融的非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其危机的损失和影响是实在的和多样性的,因此,准确计算和评估都是难以实现的。不管美国政府怎么说,他们的说法有他们的理由和目的,但可以肯定和保守地说,这次危机是几十年乃至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受此影响,全球金融、经济和投资者都在承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世界上几乎每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标准·普尔公司的报告显示:仅2009年1月份全球股市的总损失就高达5.2万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市场跌幅为7.83%。截止到目前,我估计全球股市直接损失达12万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大到无法统计,如此大的数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当你了解到中国的外汇储备经过30年的积累,才达到1.5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时,也许能帮你理解这次危机的损失有多大。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倒塌,只是多年堆积而成的美国和全球金融大泡沫的部分破灭。尽管现在它已受到世界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但各方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阻止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恶化,还不得而知。除此之外,令人恐惧的地方和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统计,全球衍生金融交易合约,从2002年的100多万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仅这一现象就让人颇感不安,原因如下:

    1.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全球衍生金融交易翻了5倍,相比全球经济增长,这其中有多少泡沫?

    2.目前所有国家的产值加在一起为50万亿美元,而目前全球衍生金融交易额竟是它的10倍还多。

    3.现代金融市场及其产品的复杂程度足以让任何监管者费解,无论是股神巴菲特还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财长保尔森及美国的其他领导,他们都搞不懂这516万亿美元的衍生金融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

    4.衍生金融交易风险最大、监管最难,很大程度上在监管之外。因此,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新、最大的“黑市”。

    5.这516万亿美元的衍生金融交易是不是潜在的定时炸弹?如果是,何时引爆?它的杀伤力有多大?

    美国这棵大树一旦倒了,一定会殃及全世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及人民币大幅升值。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美国经济及美元大幅缩水,全球金融和经济秩序已陷入混乱状态,包括石油、黄金在内的几乎所有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兑美元加速升值。原有的不平衡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了新的不平衡和混乱。

    该文作于2008年2月并投给媒体,由于中间环节疏漏,于2008年5月7日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

    第六节中国尚无资格发生

    系统性金融危机

    核心提示:

    2005年前后,不断有国内外经济专家学者撰文断言,中国金融危机将无法避免。对此,笔者指出,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赤字和外债较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面临巨额财政、贸易双赤字时,危机难以避免。这个国家不言而喻,不是别的,就是美国。中国的金融业好比一个尚未结婚成家的人,一个尚未结婚成家的人,怎么可能发生婚姻危机和家庭危机?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机构倒闭等。而系统性金融危机则是指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20世纪30年代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美国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下半年袭击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都是从一种金融市场波及到另外一种金融市场,如从股市到债市、外汇、房地产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国不仅尚无可能,而且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原因诸多,但可概括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金融经济、金融系统、金融资产比较繁荣的市场化国家和地区。危机来自繁荣,没有繁荣,哪来危机?同样的原因,在经济发展落后的非洲国家,根本不存在金融危机的问题。根据我的金融树生态体系理论,金融经济(树冠),是建立在农业经济(树根)和工业经济(树干)的基础上的。目前的中国虽然已经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经济(树根)向基础工业经济(树干)的转型,但距“树冠”经济即金融经济还相差甚远。金融资产在中国总资产中的比重甚小,中国也未建立起系统的金融体系,各金融市场及产品的关联性不强。而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正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提。

    二、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金融市场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与上述已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不仅尚未对国际资本敞开,而且对国内民间资本也是紧闭的。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布局及发展基本掌控在政府手中。

    三、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大量金融资产被严重高估且流动性非常强的情况下。比如经历了日元大幅升值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从日元到房地产再到股市等,几乎所有资产都被严重高估,因此危机和全面资产价值缩水在所难免。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多数资产,其中包括中国的人民币是被低估的。可以说,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变为发达,就是其货币和其他资产相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和其他资产升值的过程,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一过程中。此外,由于中国的金融业尚未进入混业经营,所以大量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瞬息转换、变现、流动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再者,由于人民币尚未变成自由货币,资本账目尚未开放,所以大量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瞬息对外转换、变现的机会和可能性都很小。

    四、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赤字和外债较为严重的国家,如拉美的阿根廷等国,好比一棵失去水分、养分和平衡的树。同企业一样,当一个国家的现金流断了或变为负数,尤其是面临巨额财政、贸易双赤字时,危机将难以避免。因为一旦股票、外汇、房地产或其他金融资产市场出现问题或狂跌,此时的政府已捉襟见肘,无力拆东墙补西墙,阻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而言,财政收支、贸易收支的现金流不仅是正的,而且结余快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财力应对局部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股民一直在用实体经济产生的巨大盈余为银行、股市、券商、期货等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巨额亏空买单。

    尽管中国尚无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但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个别金融市场、个别金融产品和个别金融机构的危机却时有发生。中国金融业不仅走了很多弯路,步履维艰,出现了很多漏洞,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若把这些代价累积起来,恐怕不比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小。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我们尚未建立起一套符合金融市场体系客观规律、能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相对有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尽管中国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但随着混业经营及国际金融的到来,客观风险将不断加剧,中国正在为未来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奠定基础”。因为无法建立一个符合金融市场体系客观规律、能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相对有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本身就是潜在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如果把中国的金融业比做一棵金融树,中国的实体经济为其提供了稳固和肥沃的土壤,但这棵树自身的根基并不牢固,不牢固的根基将会影响到整个体系,越往上风险越大。

    本文发表在2006年1月20日出版的《商务周刊》。本世纪初的头几年,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探索改制、股份化、上市等议题。由于当时我国银行积累的呆账、坏账、负债较多,运营效率较低,加之当时的国内外经济等原因,部分国内外经济学者就开始断言“中国金融危机无法避免”。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的Thurow教授,《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在美国家喻户晓。据《纽约时报》报道,他曾在2004年7月在上海发表上述言论。针对这种和类似的观点,笔者撰文指出:“中国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赤字和外债较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面临巨额财政、贸易双赤字时,危机将难以避免。”这个国家不言而喻,不是别的,就是美国。

    第七节点石成金

    ——金融高手为中国股市提供良药

    商务周刊

    王玉

    率直的学者:丁大卫,加籍华裔国际金融专家,在谈到稚嫩的中国股市时振振有词。1993年应邀对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考察,他的建议至少帮助中国避免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一个健康的股市应该是公开的、市场导向的和专业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

    国际金融专家丁大卫

    丁大卫,这位“跨国”金融专家被证明非常具有远见卓识,曾帮助中国政府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上周在北京出现,为已经被热炒中的、有关成长中的中国股市辩论又加了一把火。

    作为国家金融改革顶级顾问的加籍华人丁大卫,当谈到股市的问题时,直言不讳。

    在回答《商务周刊》采访时,丁大卫说:“太多计划经济的做法诱发很多问题,影响中国股市健康发展。广大股民被一些概念所困惑。”

    “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应该是公开的、市场导向的和专业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因此,业绩表现好的公司的股票价值应该上扬,表现不好的公司的股票应该下降。”

    但是现在的市场正好与此相反,他举了郑州百文的例子。

    郑州百文,是一家内陆批发公司,曾经通过和银行、供货商三角债的关系创建了“辉煌”的业绩,但是由于不能偿还一笔高达20亿的银行贷款,一直面临被摘牌的命运。

    尽管如此,即使在年初重组建议正在争论时,这家负债累累公司的股票却在不断上扬。

    “当然,当局也不情愿把它摘牌,因为一旦摘牌倒闭,不仅20亿的资金将被蒸发,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也将化为乌有。”

    “但依我之见,政府主要职责应该是由不同的部门制定和监管执行游戏规则,而不应参与到游戏之中。”

    根据丁的看法,政府机构应该更多地关注立法,监督市场,提供服务,其余的交给市场。

    “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决定公司存亡及其股票涨落的杠杆,因此证监会没必要过多地干预市场运作。”

    “比如,我并不认为所有新发股票的市盈率都由证监会确定是合适的做法。”

    “如果一个公司很有希望,投资者会踊跃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它的市盈率很高。”

    丁建议:“政府应定位为市场监管者和服务提供者,此外,一个完善的标准化的股票交易体系迫不及待。”

    他说,目前中国只有两个(雷同的)股票交易所,且交易规则相对滞后,他建议当局加大力度加强和丰富现在的股票交易结构,(形成多层次的股票交易体系)。

    当问到为什么专业化对一个高效率的股票市场至关重要,丁再次提到他在美国的经验。

    “的确,在美国,几乎人人都参与股票市场,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并不直接买卖股票,而是他们的经纪人在代理他们做。”(否则,如果人人参与,那将是一笔多么大的人财物的浪费。)

    丁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股票经纪人,必须通过许多涉及专业知识和道德的考试。但是,在中国,太多的人在做他们不在行的事。”

    20世纪80年代丁考取了极个别人才能通过的几乎所有美国金融/证券行业所需的营业执照。

    谈到了他的成就,丁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我的悟性较强,但让我受益更多的是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丁表示。

    “缺乏敬业精神是困扰中国股市的另外一个原因,在这样尚不成熟的市场,太多的短视行为将给市场带来很大的伤害。当务之急是从基础做起,澄清基本名词、概念,尽可能的遵循国际惯例。”

    当丁于20世纪90年代回到中国时,他惊讶的发现国内两个股票交易所被误称为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股票作为基础证券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证券,(证券是集合名词)由于我多次建议,英文的名称已经改过来了,中文还没改。”

    另外,丁强调从国际上看,成长型股票市场,不应该称为二板市场,(国际上也没有所谓的“二板市场”,现已改为创业板)。他说“也许我太挑剔,但是中国应该认真界定这些概念,特别是我们市场尚在发展中。”

    出生在中国西北陕西西安的丁现在是加拿大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从北京某外语学院毕业后到海外攻读MBA,此时,国内还很少有人听说过MBA 。

    当问及他那时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前瞻的决定时,他说他是那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人。

    他开玩笑说:“我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预言家,我只是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未来。”

    尽管不掌握什么魔力,但在预测金融市场的几次重大事件时,丁是准确无误的。

    1993年中国各种期货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当它们疯狂发展的高峰时刻,丁给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建议立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现状。

    丁是唯一的专家,逆势而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还有1996年,当股票市场疯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丁警告市场崩盘,并采取积极措施,从而在香港回归之前避免了一场股灾的发生。

    本文是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Business Weekly》(商业周刊)的采访报道,刊登在第14期2001年4月10日——16日。发表时为英文,原文附后。

    Right on the money

    Finance high-flyer helps remedy stock jumbles

    By WANG YU

    Business Weekly staff

    Outspoken scholar:David X.Ding,a Chines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ert,illustrates a point about China's fledging stock market.Ding,invited by authorities 1993 to monit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s market,advis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gainst at least two financial crises.

    "A sound stock market should be open,market-oriented and specialized.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hance it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David X.Ding,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ert.

    David X.Ding,a "multi-national"financial expert who has proved to be farsighted in advis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gainst possible financial crises,showed up in Beijing last week to"fuel"the heated debate over the fledgling national stock market.

    Ding,a top Chinese-Canadian adviser for the country's financial reform,is outspoken when it comes to addressing the problem.

    "Too much planned economic operation bears the blame for many problems hamper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Many grass-roots shareholders are confused by the concepts,"Ding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Business Weekly.

    "A sound stock market should be open,market-oriented and specialized.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hance it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Thereby the strongly performing stocks would rise in value,while the poorly performing ones would fall.

    But the current market was moving the opposite way,he said,citing the case of Zhengzhou Baiwen as an example.

    Zhengzhou Baiwen,an inland wholesale company,once enjoyed great "success"by creating a triangle-debt relation with banks and commodity suppliers.But it has since faced the threat of delisting after appearing unable to pay back a huge debt of over 2billion yuan (US$240million).

    However,the debt-ridden enterprise saw its stock price keep rising,even as a restructuring proposal was hotly discuss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Of course,the authorities are reluctant to delist the stock because in that case the 2billion yuan will evaporate.

    "But from my point of view,the duty of government watchdogs lies more in keeping the sheep in the fold rather than having to mend the fence."

    According to Ding,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drafting laws,monitoring operations and providing services,while leaving the rest to the market.

    "The market serves as the lever to decide whether a certain enterprise rises or falls.Therefore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Chinese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SRC)to intervene too much.

    "For instance,I do not suppose it is proper for the CSRC to regulate clear-cut Price Earning (PE)Ratios".

    "If a company is promising,investors will rush to buy its shares even if its market-determined PE ratio is quite high."

    As to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as watchdog and service provider,Ding suggested that a complete and standardized stock trading system was desperately needed.

    He said that in China only two markets existed,and the game rules were relatively poor.He suggested the authorities devote more effort to strengthening and enriching the existing share trading structure.

    When asked why specialization was important for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stock market,Ding turned again to his experience in America.

    "It is true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almost every citizen gets involved in the stock market,but unlike the situation in China,most of them do not buy or sell shares by themselves -instead they get the job done by their agents."

    To become a qualified stock agent,one had to pass many tests and exams involving both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sm,Ding said.

    However,in China "too many people are doing a job they do not really know,"he said .

    In the 1980s Ding obtained all the certificates and licenses requited for all the sock market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bove and beyond average brokers.

    In talking about his achievement,Ding could not help showing signs of pride.

    "Maybe I am a little bit sharp in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but what benefited me most is the spirit of step-by-step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ing,"Ding said.

    Lack of practical spirit was another reason the Chinese market may be strained he said."In such an immature market,too much short-sighted action will do great harm.And the top priority i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o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format as much as possible."

    When Ding returned to China in the 1990s,he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nation's first two stock markets were mistakenly titled "Shanghai /Shenzhen Securities Exchange Market."

    "Just as primary security,'stock'does not refer to the same concept as'securities'do.

    "Now the English version has been revised because of my insistence,but the Chinese one still remains.

    In another instance,Ding asserted that,internationally speaking,the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could not be called a second board.

    "Maybe I am too picky,but China should adopt a serious attitude to define these basic jobs,especially when the market is underdeveloped,"Ding advised.

    Born in Xian in Northwest China's Shanxi Province,and now a resident of Canada,Ding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chose to seek further overseas education in 1981 when few people nationwide knew what the abbreviation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tood for.

    When asked how he could make such a farsighted decision at that time,Ding said that he wa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could sit down and plan the future.

    "But I am not a fortune teller or a prophet,"he joked.

    "I only make judgments based on facts,and forecast the future by abiding by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Though not possessing any magic power,Ding was right on the money when making predictions on several big events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In 1993 when the newborn futures markets were madly chasing capital,Ding wrote letters to the then Vice Premier Zhu Rongji advising that blind and overhe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s must be halted.

    Ding was the only adviser to stand against the tide,and was eventually proved right.

    And in 1996,when the stock market rocketed to unprecedented heights,Ding warned of a crash,and took a positive role in preventing the calamity from happening before Hong Kong's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第八节自然规律根本不是弱肉强食,

    平衡才是自然规律

    核心提示:

    自然规律是弱肉强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偏见,人类以此为行为准则,死路一条!看起来人类在征服地球,其实是不堪一击,当外界的东西不能发挥作用时,人类将陷入极度混乱。人类的做法是极度贪婪、极度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这样得不偿失。

    平衡是自然规律,弱肉强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偏见

    自然规律是弱肉强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偏见,人类以此偏见为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人类陷入困境,反过来证明弱肉强食不是大自然规律。这亦反映了人类的强盗心态,故人类出现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战争便是例证,人类亦以此心态残忍对付先于人类早居地球的动物,请问谁见过强大的大象欺负小动物?如弱肉强食反映自然规律,大自然应只剩下狮子老虎,弱肉强食根本不是大自然的最基本法则,平衡才是大自然的最基本法则。而人类正因为不遵循这个法则,所以才有破坏地球、破坏生态平衡的罪名。

    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平衡的体系,地球自有生命以来(特别是人类未出现以前或者人类未发明工具以前),动物们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个规律,并且证明在这样的地球以如此方式生存是正确的。而人类却利用工具过度贪婪地破坏了这种平衡,从而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人类亦因为贪婪而使自身退化不适应自然,如果人类早200年就醒悟可能还有回旋余地,现在确实进入了死胡同。人类以灭亡为代价而得到暂时的利益是划不来的。

    虽然人类依赖工具砍伐森林,霸占动物栖息地使自己看似免受被许多猛兽撕碎并生吞之苦,但是,善恶报应亦不是没有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如人类多病,有车祸、飞机失事、火车出轨、沉船、战争、自杀等苦受,这些又何异于被许多猛兽撕碎并生吞呢?恐怕更苦吧。

    平衡的生命网络之生命实无高低贵贱之分,亦无绝对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如果出现绝对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也就是不平衡的开始,也是共同走向灭亡的开始,这与世上做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理亦是一样的。

    事实上无人类的介入,大地动植物更充满生机,偏见弱肉强食为自然规律反映人类极其霸道。事实上,平衡是自然规律,若失平衡将不自然,若不自然将破坏平衡,平衡中生存,自然中发展(进化)。而人类却破坏生态平衡。人类若不能正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不仅不能保住原有的位置,甚至会被淘汰出局,这与世上做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理亦是一样的。一样的道理,当然就有一样的结果,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人类并不是在向着适者生存的方向走,人类越依赖工具,自身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越退化,这怎么是适者生存的走法呢?走反了吧?动物才够资格说是向适者生存的方向走,人类是相反的,人类是强盗的走法——死路一条!哪有强盗会安乐的呢?哪怕他有很多钱,也是吃不安稳的。

    因为人类根本不愿意舍去所贪得的一切,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疯狂”地索取,所以人类无法回头,已经进入了死胡同。

    几乎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家庭都会生育儿女,爱护自己的儿女,但为什么不想想儿女也会爱护他们的儿女,这样类推下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现代的人却不管自己的子孙呢?看不到,难道想不到吗?

    进化是指身体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在提高谓之进化,反之退化,人类是依赖工具而达到的目的,不是自身的实力,并且,依赖工具导致退化原有的实力,这是不可否认的。看起来人类在征服地球,其实是不堪一击的,一但外界的东西不能发挥作用时,人类将陷入极度混乱中。并且人类的做法是极度贪婪、极度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人类想通过科技不受自然的制约,为什么不想想这样做却导致受科技的制约,这有什么不同的吗?动物不依赖外界的工具,不等于动物没有工具,更不等于动物的工具比人类落后,相反如无动物,人类根本无甚发明创造。动物有人类无法做到的精密的身内工具。请问这个依赖工具得到的好处却作为退化生存繁衍能力的代价,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从人类依赖工具生存的方式导致人类生存繁衍能力退化看,人类的身体是越来越“娇气”,不要光考虑科技发达带来的少许利益,更要考虑人类的生存繁衍能力在依赖科技、工具的过程中大幅度下降,这是最要命的!

    人类爱干净是依赖工具的结果,动物依靠自己,就没有这些麻烦,自己的身体实力提高才是真正的强大,工具强大却不是自己的,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弱,这样长久下去,人类必然无处可住,因为身体受不了“脏”(对动物来说却是越脏的地方越有吃的,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森林最干净,这就是动物世界的奇妙!

    人类依仗外力而不是自身实力而成为所有动物的“天敌”,但人类却不加节制地泛滥繁殖,而以自身实力无天敌的大象、河马、鲸鱼、长颈鹿、嘟嘟鸟等却不会泛滥繁殖充满地球。地球历史上有不少动物曾称霸地球,但其猎物却不因此而灭绝;但只要人类看中某种动物商业价值或视其为利益冲突者,都免不了灭绝的命运,这是人类极其霸道的例子。

    动物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是有复杂思维能力的,动物只是单纯的思维;人类才有道德与不道德(贪心与不贪心,是与非)的概念,动物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只有生存与繁衍并围绕这两件事做事情;动物走的是进化自身适应自然的生存之路,人类依赖工具退化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从而走向灭亡,依赖工具膨胀满足其贪心,不道德与依赖工具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导致灭亡。明白什么叫因自己而造成灭亡吗?人类搞那么多名堂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有啥道德?

    人类的一切暂时利益却是以灭亡为代价,还有啥值得高兴?请问朋友,当你一世人只有一万元钱时,是会一次吃成个大胖子,然后挨饿等死,还是分开来慢慢吃,每餐少吃点但不至于饿死呢?人类就好比突然得到一万元钱的人而一次性地花光然后等死,你能明白吗?

    人脑其实亦在退化状态,只有少数的科学家在“进化”自己而已,对整体影响不大。因为大多数的人满脑子都是挣钱的想法,谈享受、谈舒服,甚至吸烟、喝酒、邪淫等害自己的事情,这些都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人类的整体情况,这怎么可能有助于进化大脑呢?

    关键是生存能力与繁衍能力都在退化,剩下个脑袋也离不开工具,真是人类自堵活路啊!

    如果人类所依赖的工具陷入停顿根本无法应付:牙没力,消化不了生食;跑不过动物;生的小孩没牛奶喝,生产要依赖医生等,人的耐苦力非常弱……

    人类现在必须依靠衣服来取暖,要依赖众多原来根本不用依赖的物品来支撑自己的无能身体才能生存,这就是退化的表现。而动物们靠着本身的强大力量来得以生存,不会像人类那样如此依赖工具,而且工具只能用一定的时间,时间到了必须换新的,人也退化掉了自己原来的抵抗力,越来越弱。这就是退化。

    感叹人类自我摧残繁衍能力:人类因各种原因造成母乳喂养率下降,这将导致人类母乳稀少甚至失去产奶功能,一个物种的婴儿竟依赖其他物种的生存而生存,能繁衍不息吗?现代人还多了一个名堂,倾向于剖腹产,不知人类以后还有没有生产能力呢?

    人类只知研制疫苗做预防措施,不知反省自身抗病能力与动物相差甚远,一味依赖(药物),同是地球生命,唯独人类退化。

    曾闻某国家某地方洪水,却说缺水,真是人类退化的极其悲哀的写照,非洲很多动物生存的地方常常干旱几个月,最盼望的就是洪水的到来,人类却在洪水期说没水喝,真是可怜的地球生物,竟然退化到如此地步!人为的生存方式造成人类生存能力的退化,可说是人类自掘坟墓。

    所有动物的肥胖都可抵御饥饿(即动物如果吃胖了可以挨饿,可以很多天甚至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只是变瘦而已),而人类则相反(胖人反而多吃,不吃会饿坏身体发病甚至死去),还要借助各种办法减肥;动物猎豹身体瘦却奔跑速度第一,而非洲难民瘦则弱而多病,这是人类退化不适应自然的例子。

    现代人除了依赖工具外,究竟还有啥真正的身体实力?现代的小孩一出生的身体状况就无法跟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能相提并论了(更别说那些非洲草原的斑马、牛羚等素食动物了):人类小孩有力气抱住、拉住母亲吗?除了会哭还会啥?连要找奶喝的能力可能都没有。直直地躺着连翻身的能力都没有(过好久才会翻身吧?),连小狗也是没得比的,小狗虽然没睁开眼睛,可是很会找妈妈。曾在电视中看到一个刚出生不到24小时的猴子抱着妈妈从10多米高的树上跳下水,并且在水下潜水一分钟,还没事,唉!讲到人类真是羞死了……

    人类普遍很奇怪,只顾眼前的自己(其实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只是顾一时的喜好而已),连后代(子女)也不顾。比如人类吸烟酗酒对后代是致命伤,此等影响后代的恶劣现象却越演越烈,人类是个喜欢自我摧残的种姓。动物很懂得自我保护,绝不会吃那些已经知道危害自己身体的东西,即常吃本能食物,这也许是恶劣对待其他动物的恶果吧?

    依赖工具导致气候环境恶劣,自身却退化得越来越弱,贪图享受导致心理脆弱,这些决定了人类灭亡在所难免!因人类退化导致其生存繁衍能力不及动物,在将来的恶劣的环境气候下,人类必先于动物而灭绝。而动物在人类灭绝后,可能会开始新一轮的艰难的进化,但是,胜利一定属于动物,这取决于动物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与意志力,而人类的心身都是极度脆弱的,只有人类才会因苦而自杀,动物,哪怕是地球上只剩下一个动物,它也不会想到死,而会努力生存,人类就不可以。所以,人类必先于动物而灭绝。

    愿人类能早日知错,知错是进步的第一步,然后认错,再改错。希望人类在未灭亡前有走出灭亡之阴影的一天!

    弱肉强食不能反映自然规律,只是自然规律的一个局部的侧面,起码它就不能包括广大的吃素的动物。而吃素的动物不论是数量上还是重量上都是占优势的,平衡则能充分反映自然规律,从人类破坏这种平衡的结果看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恶劣后果,这是主贴论理的重要原因。人类的暂时利益如舔刀上蜜——代价太大、太危险了!愿意舔刀上的蜜就舔吧!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

    如果人类坚信大自然的规律是弱肉强食,就请人类做好自身肉弱(人类自身根本不强大,只是靠外力而不是实力看似强大而已)会被强者所食的准备。否则,请尊重大自然的平衡规律,给动物们出路,否则,堵死地球其他生物之路无异于自堵生路。

    本文2006年3月3日由网名“永远的动物”发表在西祠胡同网站。笔者多次努力未能联系到“永远的动物”,故原作者不详。

    第九节人类可能面临

    比金融海啸更大的危机

    核心提示:

    如果人类不开始反省,改邪归正,那将是不自量力、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类将最终毁于自己的主观、无知、自私、贪婪和GDP。相对整个人类将要面临的生存危机,也许目前的金融海啸根本不值一提,仅气候变化一项就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金融科学从业者,一方面,我始终坚信,地球、宇宙是一体的,包括金融在内的万物是相通、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出于对自然及整个人类命运的兴趣和关心,所以习惯于从时空、地球和宇宙的角度和高度看待事物的发展。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但毕竟我只是一位包括地球和宇宙在内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门外汉,所以,此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人类与地球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一己私利,同时也一如既往地希望,我的预言和警示能够被未来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但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那样,我的预言和警告也就达到了真正的目的和作用。故,文中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批评和海涵。

    地球规律,精美绝伦

    人类生存的地球有着精美绝伦的规律,令人叹为观止。简单地说,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比现在稍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在太阳系中,行星的自转轴大多与公转平面接近垂直,但天王星的自转轴的倾斜度竟为98°,“躺着”绕太阳公转。它的公转周期为84年,太阳轮流照射它的北极、赤道、南极、赤道,其昼夜要42年才变换一次。

    月亮对地球的山脉和海洋的形成,乃至生物体内的规律都有重要作用。奇妙的是,月亮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它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亮总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地球大气层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地球的直径比现在小,大气层中的氢气、氧气就不能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径过大,地球的引力又将太大而使人体无法承受。此外,大气层的结构也很重要……

    地球法则乃人类终极法则

    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由万物组成,万物皆有规律,否则,地球和宇宙就乱套了,也根本不会存在。换句话说,万物、地球、宇宙有着完美的规律。这些规律最大的特点之一,或者说,在无数规律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就是:全方位相对对立、统一、守恒。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就没有平衡,就只有极端,极端将导致终结;最重要的规律之二,就是规律是一环扣一环的,小规律外面有大规律,大规律外面还有更大的规律,地球法规/规律外面还有宇宙的规律,以此类推。这一发现或定律是建立在爱因斯坦开创的相对论和统一场论基础上的。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的“远近”,不仅指时间上的远近,还包括空间上的远近。此话同样适用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整个人类。

    众所周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际上还有国际法,然而很少人知道或关心地球的法则。这些法则一个比一个大,后者制约前者。

    例如,一个人的行为可能符合家规,但违反了国法,所以要受到国法的惩罚;一个国家的行为可能符合国法,但违反了国际法,所以要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的制裁;人类的行为,从短期看,可能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法则,但从时空的角度看,却违反了地球法则,所以也将受到地球的惩罚。

    上述法则适用于地球里的万事万物,因为任何人和物都是时空的产物,都受时空的影响。

    例如,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单独地看,次贷作为金融产品,公允价值作为价值标准,看似完美无缺,但如果把它们放在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树体系或金融树时空体系中,你也许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它们是多么地荒诞;又例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全球最优秀的金融产品交易所之一,其股票价格从2002年末上市时的16美元一路上涨至2007底的700多美元,单独地看,该交易所体系非常完美,但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如果你能把它放在整个美国金融体系中,你也许会发现,包括它在内的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非常糟糕,而且它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所以,当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时,它也无法摆脱灾难,该股票价格从2007年年底的700多美元跌至2008年年末的155美元。

    同样的道理,孤立地看,本来中国经济运行良好,但通过金融树统一场,你也许会发现,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金融体系、贸易体系及货币体系都严重违反了地球法则。所以,如果不能前瞻性地预防,做好充分准备,国际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作为全球经济一部分的中国根本不能独善其身。当整体受到影响时,整体中的部分很难不受到影响。当整体被毁灭时,整体中的部分也同样被毁灭,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同样的道理,人是自然的产物,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人类依存的地球遭到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独善其身,因为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所谓天人合一。假如宇宙发生大爆炸,地球就有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也许宇宙法则应该成为人类的终极法则。

    此外,对立、统一、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违反了这个规律,灾难就有可能发生。我们知道飞机失事和轮船翻船的原因与它们的大小和速度关系不大,与它们的失衡密切相关。同样,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人类危机、地球危机等,都与失衡有着密切关系。美国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严重脱节就是诱发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全球贸易失衡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如果全球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保持平衡,美国就不会积累如此大的贸易赤字。正如2005年以来我反复警告,解决美国赤字问题迫在眉睫,而且事关全世界,否则,将引发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现在全球金融、贸易失衡问题亟待解决,而一个关系到未来全人类生存的更严峻的问题——地球生态失衡,更需要解决。

    大规律一旦被破坏,小规律难免其损

    任何人和物不仅处在一定的时空中,而且处在一定的统一场中。传统的统一场论仅限于物理,金融树统一场论包括所有事物和因素。

    比如,有人认为把钱放在家里的箱子或保险箱是安全可靠的。的确,单从箱子的物理角度看,钱也许是安全的,但从箱子所处的时空角度看,钱就不那么安全了。小偷或别人可以直接把箱子搬走。如果发生火灾或水灾,钱可能被烧掉或被腐蚀被分解,甚至整个箱子都保不住;如果发生地震,整个房子可能都保不住,更何况箱子和箱子里的钱;假设十几年过去,什么也没发生,箱子和里面的钱都完美无缺,但该钱的价值已经损失了很多,主要是因为时间价值损失所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1万元的人或家庭被称为“万元户”,说明极其富有,如今“万元户”已经走向极其富有的反面。由此可见,任何人和物都受时空和统一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规律一旦被破坏,小规律难免其损。

    又比如,一棵树长得好坏不仅取决于树的种子,而且取决于它的环境。比如土壤、位置、干旱、洪水、天气、气候、污染、冰冻、人的行为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它的生长。所谓“环境”就是一环绕一环的境界,即时空。小环境与大环境或小时空与大时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通常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即小环境或小时空受制于大环境、大时空。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很多人拼命赚钱并赚到了很多钱,但由于未能防范外围的风险,最终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更多钱,不是被市场“没收”,就是被骗子骗走。这就是掌握了小规律而没有掌握大规律所致,即因小失大。

    这样只懂小规律,不懂大规律,因小失大的案例在此次危机中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不仅要懂得小规律,更要懂得大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规避或最小化。

    人类可能面临比金融海啸更大的危机

    很多人用“金融海啸”来形容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的力度。然而,世界可能面临比金融海啸更大的危机。比如,若危机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更多国家破产、社会动荡,甚至战争。此外,整个人类和地球可能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看看目前危机的进展及可能的后果。尽管世界各国政府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但危机并没有得到遏制,而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蔓延。原因诸多,随意说几点如下:

    一、此次危机的因果都是全球金融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的危机,也就是说,这次危机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如果世界各国不能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高度和广度,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携手并进、痛改前非,拿出一套全球性的、系统的、全方位对立统一,符合地球法则的体系,那么无论各国怎么做,效果都好不到哪去。试想,面对一个非常不稳定、不确定,甚至失衡的全球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有几个进出口商可以放心地交易?来自金融体系和汇率体系(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损失和风险可能远远大于来自进出口业务的收益,这种担惊受怕、得不偿失的买卖,谁愿意做?没有人买,没有人卖,谁还愿意生产呢?没有人生产,哪里有就业呢?没有就业,哪里有收入呢?没有收入,拿什么去消费?没有消费,经济又如何复苏?机械运动的一个常识是,用大圈带小圈,不但容易,而且小圈转得更快,否则,事与愿违。正如前面已经讲过,小规律往往受制于大规律,我们人类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不能只掌握小规律,不掌握大规律,因小失大,本末倒置。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世界多国的做法恰恰如此,不仅“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且推卸责任、指责别人,牺牲他国、拯救自己。然而,此路不通,道理前面已经讲过,即当一个整体中的所有个体不能形成对立统一,而是单向发展时,只会加速整体的崩溃,整体一旦崩溃,个体难免其损甚至灭亡。这是自然法则。

    二、即使各国领袖顿生彻悟,萌生政治意志,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人类仍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局面,因为人类尚未掌握驾驭金融与危机的规律。直至近代,人类一直迷信地认为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乃老天爷或风神鬼神所致。同样的道理,人类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尽管金融与危机属于人类意识范畴,但仍无法摆脱天地之规律的制约,人类不能随心所欲。认识不到这点,人类就难以找到金融与危机的客观规律,这就是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在的一年半左右时间,美国政府一直在疲于奔命般地“救火”,可惜火还没有被扑灭。2009年3月15日美财长伯南克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栏目采访,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不断地用成百上千亿的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什么不让它们倒闭?伯南克答道,我们要先灭火,然后再找原因。记者反问,好像火还在燃烧。伯南克答道,是的,火还在烧。如上所述,找不到金融与危机的系统规律,即着火的根源或火种,怎么可能把火灭掉?与之相关,政府和业界终于于2008年9月中下旬找到了部分原因——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美国会在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救市法案中,要求美证监会停止使用公允价值并拿出替代方法。可时至今日,也没拿出个像样东西。试问,没有一个合理的价值标准,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如何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早在4年前就发出了警告并给出了答案。目前,美国政府需大量印钞注入市场,否则流动性枯竭的市场将面临更多的倒闭。此举可能缓解目前的困局,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引发全球性资产贬值、恶性通货膨胀。此次危机始于流动性过剩,终于流动性枯竭。此次危机尚未结束,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又将开始。

    三、同抵御自然风暴一样,在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方法情况下,金融危机在摧毁经济的同时,也在消耗自身的能量,直至耗尽。此时,真正的复苏才有可能开始。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危机的形成是多年错误决策和虚假繁荣的结果,改变这一结果,恐怕也要多年的努力。谁能保证在继续恶化和漫长复苏的道路上,不会出现新的更大的危机。

    相对整个人类将要面临的诸多危机,也许目前的“金融海啸”根本不值一提。仅气候变化一项就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气候是地球无数规律中的大体系之一,影响地球里的万事万物。地球的气候体系和能量体系是相对动态守恒的。然而,种种迹象和科学数据显示,这一“亘古”的定律已被人类“奇迹”般地颠覆,这种趋势正在加剧。

    我们知道,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由于地球是全方位平衡的,所以同金融体系一样,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拿气温变化来说,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极端气候导致的灾难就越多。两极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极地动物面临生存危机。如同实物资产被过度金融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过度流动性又导致流动性枯竭一样,两极冰川一旦全部融化,地球将失去“地球的冰箱”。没有了“冰箱”,地球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气温的调节和控制力,气温将显著升高,气温的升高将导致气温的流动性倍增。升高的气温和倍增的流动性将导致高山上的积雪融化,流动性最终将导致淡水枯竭。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饮水危机,而是一连串的危机。比如,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将变成沙漠,还有一些土地会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大多数动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也许只有很少幸存下来的人能够艰难地生存在很少可生存的地方。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上升4℃。届时,只有约10亿人能幸存下来。笔者认为上述预测并不科学,因为科学家尚未找到地球升温的系统规律,地球升温是非线性的,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要严重得多。

    2009年1月31日,约旦首都安曼两名男子在雪中戏耍。当月约旦发生罕见的雪灾。

    远在上个冰川纪时期时,加拿大阿基米斯基岛还被深藏在几千米冰层之下,如今随着冰雪的融化消退,阿基米斯基岛开始重现新颜,形成了新的海滩、溪流和湖泊。岛上树木植被茂盛,生机盎然。

    2008年的咸海

    谷歌卫星地图照片展现的是现在满目疮痍的咸海。据科学家估计,过去40年时间里,咸海表面积萎缩了近60%,容积更是锐减了80%。

    也许很多人包括科学家认为,地球升温的幅度和速度非常缓慢。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取决于他们的参照标准,但他们忽略了升温带来的流动性。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强,流动性越强,升温越快,二者你追我赶,形成合力和加速度。这一过程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与爆发如出一辙。如果全球尤其是美欧的资产没有过度金融化,就没有过度流动性;没有过度流动性,就没有冲击力;没有冲击力,就没有这次金融危机;没有金融危机,就不会有目前的流动性枯竭。同样的原因,升温将导致冰川雪山融化,冰川雪山融化将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流动性,水资源的过度流动性将冲垮地球的防水系统——地球水库。地球的防水系统一旦被冲垮,地球的淡水将流向海洋,地球的陆地将会沙漠化,水会变得比石油还要昂贵。没有水,庄稼又如何生长?没有庄稼,人类又吃什么?

    对很多人而言,一方面,地球升温似乎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有热带地区出现寒冷天气的现象,如在非洲、中东等赤道附近的国家或地区下雪,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重大雪灾等。因此,温室效应并未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甚至很多人感觉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的确,很多人所在的地区有时比以前更冷了,这恰恰是温室效应的结果。温室效应最敏感的地带是最寒冷的地区——两极,也就是说,两极的温度上升速度最快、最明显。因此,温室效应首先会融化最寒冷的地方——两极的冰川,两极的寒冷一定程度上被整个地球的温度吸收,融化的冰川导致地球流动资源增加,加剧其流动性。这就是为什么两极的冰川已融化很多,而地球升温不明显的原因。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温室效应的结果并不是单向和简单的地球温度升高,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即在地球整体温度微升的同时,地球温差及其波动性将明显加大,热带地区会出现寒冷;寒冷地区会出现高温;本来就冷的地区可能变得更冷;本来就热的地区可能变得更热。这种现象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两极冰川完全融化,地球整体温度将加速上升,气候将进一步恶化。上述现象不仅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而且同金融繁荣与危机的原理如出一辙,所谓万物是相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聪明反被聪明误

    地球是一个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只能生存在极其有限和特定的地表层。客观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人类视野极其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地球卫星或到太空观察和了解地球及我们自己。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感悟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生存能力不断退化,必须借助人为工具才能生活在“人造”世界。人是自然的产物,然而,似乎人类社会越繁荣,人类走得离自然越远,离自我毁灭越近。没有繁荣,哪来毁灭?同生死、兴衰一样,繁荣与毁灭也是对立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并非所有科技发明都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至少不是人类与地球根本利益上的进步。显然,我们人类还远没有学会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地球上生物量的99%是植物,这一事实说明,植物相当善于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据说植物不仅有智慧,而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详见第四章《植物智慧启迪人类重新思考》)

    目前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看似符合人类的社会发展需要和规律,但却违背和破坏了它外围更大的需求和规律,即地球的需求和规律。自认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不能从地球的整体利益出发、行动,改变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模式和轨迹,不仅对地球不利,而且会使我们人类受到严重惩罚,毕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地球的整个生态平衡体系已经被人类严重破环,地球不是不报,而是时机未到。时机一到,整个人类都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如同已经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完全避免上述情形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时光不可倒转,已经发生的事是难以挽回的。为了推迟上述情形的发生、减缓上述情形带来的损失,人类必须超越自己,站在地球和宇宙的高度,克服人类偏见、主观意识、短视和贪婪,掌握由远及近的世界观,全面审视人类发展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的定位、生存和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这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否则,人类将最终毁于人类的主观、无知、自私、贪婪和GDP。我们人类精心创建的“美好”家园、人类文明等都有可能化为乌有。

    该文创作于2009年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