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应掌握的生存本领-要具备立即行动和持久的执行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多青少年都读过“寒号鸟”的故事,冬天来临的时候它热切地盼望得到温暖,却只想不做,最后被冻死。青少年很容易冲动,也很容易被激励,一个报告、一个谈话、一个故事都能使青少年热血沸腾,产生很多想法。然而三分钟热度,很多青少年只是想想而已,缺乏立即行动而持久的执行力,而这正是青少年难以胜出的根本之所在。

    1.立即行动:说了就要去做

    做事磨蹭与“临渊羡鱼”都有同样的缺点,那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磨蹭是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毛病,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在学习上的磨蹭,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才学习。二是性子很慢,干什么都不着急,即使天塌下来也依然如故。三是时间观念不强,不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因此,我们在纠正磨蹭的坏习惯时,一定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怎样才能纠正磨蹭的坏习惯呢?

    (1)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和财富。

    联系生活和学习,去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抓住时间,磨磨蹭蹭的人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磨蹭的坏习惯,是会影响到自己一生的。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的国王登基了,为了治理好自己的王国,他决心学习天下的智慧。为此他征召国内的智者,命令他们把所有的智慧书搜寻来,供他阅读学习。

    五年过去了,智者们辛苦地赶回来,身后的骆驼队背着5000多本智慧宝典。国王一看头都大了,这么多书怎么去看啊。就命令智者们去精简浓缩。

    五年过去了,智者们求见,身后的骆驼队背回来500本书,国王仍嫌太多。

    又是五年时间,智者们带回来50本巨著。这时的国王已被各种问题搞得更加心烦气躁,等待得也更不耐烦,还是觉着多。

    又过了几年时间,当智者们把辛辛苦苦浓缩成的一本书进献到国王面前时,他已经没有时间去实践这些智慧了。国内问题丛生,国外敌人不断入侵,国王自己也百病缠身,任何智慧都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了。

    那个国王的愚蠢就在于他没有趁年轻去学习,总是一味地等啊,等啊,等到他再也没有时间来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晚了,纵然有智慧也无法解决他的问题了。

    有一对兄弟出去爬山,回家的时候,发现电梯坏了!他们背着一大包的行李,都累坏了,可是现在好像没有什么选择,只能爬楼上去了。如果他们家住得低一点,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然而偏偏不巧的是他们家住在80层。

    于是,他们就背着一大包行李开始往上爬。

    到了20楼的时候,他们感觉到累了,哥哥说:“我们背着这么重的包爬楼梯实在是太笨了,为什么不把包放在这里,等电梯修好的时候再来拿呢?反正这里不会有人来,东西放在这里是不会丢的。”于是他们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这下感觉轻松多了!他们抖擞精神继续往上爬。

    到了40楼,两个人都没有力气了,他们互相埋怨对方。不知不觉就到了60楼,兄弟俩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看就成功了,怎么能放弃呢?两个人靠着本能的信念一直坚持到了80楼!但是到家门口的时候,兄弟俩才发现他们把钥匙留在20楼的包里了……

    故事就是故事,但这难道不像人生吗?

    20岁之前,我们背负着家长、老师的期望,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袱,艰难地向前走。

    20岁之后,我们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梦想要实现总是伴随着曲折。在不断受挫与不断奋斗中,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

    到了40岁,我们开始变得现实,对于取得的一切都感到不满意,于是整天生活在抱怨中。

    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还有什么事还没完成,原来,我们的梦想还留在20岁,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时不我待,不要抱怨,想到了说过了就去做。在你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应当想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抓紧时间努力去做,不要让自己在40岁和60岁的时候感到后悔。

    什么事情都怕等,只要我们一等待,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把我们抛弃,留下的只有悔恨。

    (2)按时做事

    磨蹭这个习惯,不光存在于学习中,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玩耍等。所以,要克服这个毛病,必须从不同角度着手,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些改正方案。做什么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都做好假定,在假设的时间以内(当然能够越快越好)保证质量地完成。做完以后,可以共同讨论,对方案进行调整,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在进行这些计划活动,如:阅读、答题、劳动时,如果能够与父母一起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3)有意识地训练,高效地利用时间

    制定每天学习的时间、要做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每次都应把三者结合起来训练。但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灵活处理。应让自己觉得提高效率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特别磨蹭,那么就应该让自己感到那件事很好玩。这些应该从小培养。

    (4)立即行动,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曼利·史威兹喜欢打猎和钓鱼。他最大的快乐是带着渔竿和来福枪深入森林,几天之后才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泥泞,心满意足地回来。

    他唯一的困扰是,这项嗜好占去太多的时间。有一天,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宿营的湖边,回到现实的保险业务工作时,突然有一个想法,荒野之中,也有人需要购买保险。如此,他外出狩猎时,也一样可以工作!果然,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员工正是如此;散居在铁路沿线的猎人、矿工也都是他的潜在客户。

    他立刻作好计划,搭船前往阿拉斯加。他沿着铁路来回数次,“步行的曼利”是那些与世隔绝的人们对他的昵称。他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不但是唯一和他们接触的保险业务员,更是外面世界的象征。除此之外,他还免费教他们理发和烹饪,经常受邀成为座上宾,享受佳肴。

    他在短短一年内,业绩突破百万美元,同时享受登山、打猎和钓鱼的无穷乐趣,把工作和生活做了最完美的结合!如果他在梦想产生时,没有立刻行动,就可能因为一再犹豫,无果而终。

    2.为人处世须躬行

    北京大学曾招收过一名高考状元,他知识很丰富,人也非常聪明。刚入学不到半年,状元就三科考试不及格,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被劝退回家。他的母亲从外地来到京城,了解到原来孩子自己不会照料自己,经常忘记了上课时间和地点。母亲很伤心,苦苦哀求学校再给孩子一次机会。面对母亲的痛哭流涕,学校答应再给状元半年的时间。状元的母亲就向单位请了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专门给儿子洗衣、做饭,提醒儿子准时上课,逐渐培养儿子的自理能力。半年过后,当儿子能初步照料自己后,母亲才离开北京。

    看了这个故事,不觉一声感叹。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不会照料自己?事实上他们不是不会,而是没有用实际行动。社会需要有想法的人,更需要有行动的人。

    日语学习班新一期开学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不,自己。”老人回答,小姐愕然。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里咕噜,我听着着急,我想能够同他们交流。”

    “您今年高寿?”小姐问。

    “68。”

    “您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以后您都70了!”

    老人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以后就66吗?”

    做人——说到底是要落实在“做”字上。光停留在纸上、口头上,而不见其行动,那是永远也做不好的。

    不管世风如何低下,不管你周围的人怎样为人处世,我们都要要求自己,要立志清清白白做人,要永远踏踏实实做事。

    做个好人既不那么容易,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关键看一个人有没有真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刚毅的意志和切实的躬行。孔子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可见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宏论滔滔、口吐莲花,如不能躬行实践,也不能算是真学问。有人可能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逆流而动,岂不是自找苦吃,自我贬损,失去的多,而究竟得到了什么?我要回答的是:一个好人,在物质上或在感官享乐上似乎失去了一些,但一个人一旦明悟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再以无所畏惧的意志来躬行、精进、日新、又日新,这样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有所超越和收获,生命之花就能徐徐绽放,璀璨而芬芳。当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处世时,他会觉得自己是透明的,是喜悦的,是清静的,是完整的。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小王是某高中二年级学生,成绩一直不好,与人相处也不好。他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做得好,而有些自卑,甚至“破锅子破摔”。当老师对他进行谈心时,曾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你生活是靠自己,而不靠羡慕别人。”这句话点醒了他,使他不再只羡慕别人,而且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羡慕别人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但若常想想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感恩和幸福。因为每个人身上的一些特性是与生俱来别人也不可能拥有的,何不用坦然喜悦的心来接纳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些最好、最合适的一切呢?鉴于此,我们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只羡慕别人。

    (1)独立完成各种任务

    对于学生应该完成的所有活动,你都要自己去做。尤其是写作文和解应用题,应先自己思考领会并尝试完成,这样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请父母评价,并指出正确的作法。最后再让我们重新开始。这样我们的自学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2)尝试未做过的事情

    有这样一句话,似乎是所有青少年的常用语:“这个老师没教过,我不会做。”这是要不得的。不会的就更应该学,而且要激励自己去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大人来教。

    海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职员,在办公室中负责一些枯燥乏味的日常文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海伦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什么想法,在她脑子里最简单的概念是赚点钱维持生活。一次同学戴茜来看她,问她的目标是什么,她根本无法回答,只是说:“就这样过算了。”

    戴茜对她说:“那你最喜欢做什么工作?”

    海伦说:“做什么都行,只要不让我饿肚子和受冻就行了。”

    戴茜问:“我记得你上学的时候喜欢花,你没有想过开个花店吗?”

    海伦反问:“我虽然喜欢花,可对花的知识一无所知,怎么开花店?况且我也没那么多钱呀?”

    戴茜道:“你一旦有了目标,就要采取行动,如果你要开一个花店,你可以先学习一些有关花的知识,这样你可以缩短与这个目标的距离。”

    海伦其实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她认为这一行业的前景不错,但是因为目前能力和条件有限就未采取行动。经戴茜这么一说,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过去的生活对她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于是她决定把开花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开始行动。

    她先去插花学校学习插花,然后买一些有关花的书籍阅读。这样,她很快学到许多的知识,并且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后来她把工作辞掉了,在戴茜和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花店,生意很好,最后还发展了好几家分店。

    一旦你设立了一个目标,就要为它去奋斗,拉近你与这个目标的距离,并在行动中获得许多的乐趣。海伦就是这样,她看到花店很有前景,虽然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有限,但她勇于行动,在戴茜等朋友的帮助下解开了困惑,结果获得了成功。

    (3)激发好胜心

    我们似乎都有惰性,不愿意自己去学习新的东西;或者是没有胆量,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就是有很强的好胜心。只要能激起好胜心,并加以激励,我们就会“铤而走险”去学习新知识。一旦我们尝到了“甜头”,认识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就不但敢于而且也愿意去做了。

    (4)培养执行计划的习惯

    每一个青少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构想,而每一天都会有成千上万个青少年会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因为青少年不敢执行。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清楚一点:无论我们的想法有多好,理想如何远大,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正如“步步高”VCD的广告词一样“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优秀的青少年常和下列词汇相关联:艰辛、勤奋、刻苦、努力、好学、博闻、踏实……这些诸多的词语其实是行动的代名词,所以,行动是我们成长的必然,没有行动,也就没有结果,更不可能成功。即便是一位思想家,也要通过口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用笔把思想写出来,才能让众人接受,才堪称是思想家。否则只是一味地想,或许跟那些精神病患者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我们有时自责:“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其实说的就是光会说、没有行动的这一类人。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都曾这样告诫过后人:与其每天想一百件事,不如每天做一件事。

    所谓:“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我们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意,有各种理想,甚至制订出详尽的计划,但因为自控力不足,所以我们总是让计划泡汤。

    比如一位学生计划晚上七点看书,但因为晚饭吃得太饱,就想看电视消遣,他本来只想看三五分钟,谁知节目太精彩,只好继续看完,这时,时间就已经流逝,等节目看完,刚想坐下来看书,又突发奇想,给朋友打电话聊聊天,聊完后,看到有人在打球,一时手痒,便又打球去了,打完球,洗洗澡,感到十分疲倦,便躺下睡觉了……于是,这一晚就这样过去了,时间被浪费掉。不可否认,或许他一直都在想着要看书,但他最终却什么也没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过着这种生活的青少年比比皆是,终有一天,等我们领悟到该行动的时候,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4.用行动来激励自己

    行动,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行动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捷径,行动本身也会增强信心。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时,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思考上,虽然说“三思而后行”,但在现实中我们所见到更多的是“三思而不行”。因为考虑的东西太多,就容易产生恐惧,不敢正视面临的难题,就会采取逃避或拖延的方式,当然,离理想也就越来越远。

    (1)按“意愿”做

    只要心里已经有了目标,就要勇于付之于行动。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

    如果要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以后去才做,只能永远等待下去。

    当我们计划明天一定早起时,第二天就要准时起床;当我们计划明天一定要做完功课时,那么第二天吃过饭,就应该关掉电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积极行动,才会懂得行动的价值有多么巨大。

    (2)消除忧虑

    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事情。要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和我们一起应付处理的,我们应该甩掉包袱,消除顾虑。

    (3)引发学习动机

    青少年最初的学习经验对他将来的学习生活有重大影响。这会使我们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我们有了这种快乐与经验,我们在学习上就向前迈了一大步。

    我们可以和父母做那些一面学习、一面娱乐的游戏,这些游戏虽然简单,却是我们的学习过程之一。父母是否参与都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态度。

    要在家中培养起一种学习的气氛。培养这种气氛的方法是:家中的人都喜欢讨论一个新问题。我们提出问题时,不论它多么幼稚,都要大胆地提,踊跃地发言。

    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论是不是伟大的事情,唯有去行动,才有成功的希望。行动就是去辛劳你的身体,引发你的思想,致力于你要完成的事情上。

    有位作家,他从小便喜欢写作,却始终没有动手。

    在他读中学的时候,他就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他时常感到自己看到的东西老憋在胸中,胀得难受。可每次坐下来,又不知如何下手,有时连标题也想不出。就这样过了许多年。终于有一天,这种令他困惑苦恼的局面发生了变化。那是他在巴塞罗那遇到一个朋友之后,他的这个朋友原来是个小商人,可现在成了一位大饭店的老板。“伙计,”那天晚宴时朋友对他说,“我失败了许多次,但每次都努力干下去。”朋友举起酒杯,感慨地环视了一下华丽的餐厅,这一切都是努力干的结果。

    努力干!他明白了,以往他有的只是自信,缺乏努力干下去的劲头。从此他强迫自己坐下来,努力写下去……谢谢那位朋友,他努力奋斗了,也有了今天。

    强迫自己,努力写下去,使他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我们也有觉得某一件事情非做不可的时候,但是我们往往因为时间的流逝,把它遗忘在角落中。时间久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要知道世界上的任何成功都不会自己跑向你,你必须要行动。

    生存就像种庄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

    一个害怕困难、害怕吃苦的人,是必然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世界上没有一件什么事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困难,都会有艰辛。只是困难的大小不同、艰辛的程度不一。

    一个人没有一点刻苦的精神,必然会遇到困难就退却。也就是我们所常耻笑的五分钟热度,甚或连五分钟热度都没有的懒汉。我从前的邻居有一个女儿,从小因父母的溺爱,没有养成劳动和吃苦的习惯,所以在上中学后,她感到理工科很费脑筋,一道题要左想右想,还有数学公式背得不熟,很难学,她在应付不了的时候,就改学了文科。文科也是很多东西要背,尤其是语文。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写好一篇文章,更要多读多背。所以她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读书。然而做事,又做什么事呢?做工吧?更苦。于是她又改学外语。入门确实不很难,同时又有些新鲜感,所以她学了外语。可是入了门以后,接下来的就是记忆大量生词,纷繁的语法现象,样样要读、样样要背。她又畏缩不前了。结果在门口踌躇了两年,又退了回来。

    由于生活的普遍改善,娇生惯养的子女现在多起来了。因而有些受娇惯的子女,普遍的是好逸恶劳。拿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吃饭。而在学校里也是上课不听讲,学习马虎。

    比尔·盖茨作为父亲则不同,他留给了孩子的是一种真正的财富:一种超越物质的、靠自己奋斗去创造一切的人生观。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靠财产来馈赠孩子的做法只能毁掉孩子的意志与奋斗的激情,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来说,最终甚至可能害了他们。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想健康的成长,要想取得学习的好成绩和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就要不怕吃苦。有不少青少年,唯恐自己吃了苦,这恰好又正是青少年常犯的一种通病。他们总是只希望生活得幸福轻松,总怕吃了苦。因此,他们在家里不做一点事,不喜欢劳动,从小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要记住民间的一句古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是不可能不怕苦、不怕难的,也是不可能有刻苦精神的。所以,要培养刻苦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我们的劳动习惯,从简单的劳动中学会人生的伟大哲理。房子不打扫,不会干净;盆中的花,不浇水灌溉,就会干死:地里不播种,不会长出庄稼——世上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必须付出汗水,才有收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