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完外国文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1861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878年他随哥哥莎迪安德拉那特去英国,先进公立学校,后入大学学法律,并学习西洋文学与音乐。一年半后他没有完成学业就回国了,投身于当时的宗教改革团体梵社的活动之中。1890至1900年,他被父亲派往东孟加拉(现属孟加拉国) 的西莱达去管理家产,这时期的泰戈尔经常住在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生活于大自然之中,并与普通人接触,这使他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此他的创作走向成熟期。1901年泰戈尔从西孟加拉回到加尔各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一所学校(1921年发展成著名的国际大学)。

    20世纪初,泰戈尔参加了反英人民运动,他用诗歌作为武器同殖民主义者搏斗。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人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1891年泰戈尔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另外,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刹那集》等5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20世纪以后,他又出版了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及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和《戈拉》。尽管泰戈尔成就众多,但他最大的成功却因为他是一个诗人。泰戈尔一生写了近2000首诗,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后来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出版了《吉檀迦利》英译本,1913年泰戈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除此之外,泰戈尔比较有名的诗集还有《故事诗》、《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边缘集》等等。

    《古檀迦利》共收诗103首,其中50余首译自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其余译自《祭品集》、《奉献集》、《献祭集》、《渡口集》等诗集。孟加拉文原作是有韵的格律诗,译成英文时采用的是散文诗的形式。“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语和印地语中都是“献歌”的意思,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但泰戈尔向神所献的歌并非是一般的超脱尘世的宗教颂神诗,而是“生命之歌”,他歌唱着生命的荣枯和现实世界的欢乐与悲哀。

    1910年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共收集诗157首,其中有51首被诗人译成英文并收入英文版的《吉檀迦利》。这些诗作多创作于1908至1910年间,是泰戈尔诗作的顶峰。

    内容上,《吉檀迦利》写自然、爱情、人类、祖国、苦难、死亡等各种题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