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完外国文学-毗耶娑的《摩诃婆罗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毗耶娑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传说中的作者。《摩诃婆罗多》共有10万颂(现代精校本为8万多颂),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这样的鸿篇巨制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游吟诗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而毗耶娑可能是这部史诗的原始作者。同时,他也是这部史诗中的人物。按照《摩诃婆罗多》本身的叙述,毗耶娑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宗接代,生下3个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俱卢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两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创作了这部史诗。

    《摩诃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被称作俱卢族,后者被称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只能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难敌设计了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般度族五兄弟去住,准备纵火烧死他们。般度族五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其间,般遮罗国黑公主举行选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乔装婆罗门前往应试,赢得黑公主作为他们的共同妻子。而他们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他们一半国土。

    般度族在分给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坚战本不愿参加赌博,但出于礼节,还是接受了难敌的邀请。结果,坚战输掉一切,黑公主也遭到难敌兄弟的当众羞辱。最后,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国土,流亡森林12年,并在第13年里隐姓埋名,在摩差国宫廷里充当仆役。

    13年流亡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归还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般度族获得多门城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使者进行了多次谈判,但难敌一意孤行,拒绝讲和。坚战为了避免流血战争,做出最大让步,提出只要归还五个村庄就行,而难敌宣称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大战进行了18天,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全军覆没。然而,没有料到,俱卢族残剩的3个战士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土。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面对这场大战如此悲惨的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了36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便偕同自己的4个弟弟和黑公主远行登山升天。

    这部史诗的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在史诗中,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相反,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的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在列国纷争时代,广大臣民如果对交战双方有所选择的话,自然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希望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摩诃婆罗多》正是这种希望的形象化表达。

    当然,《摩诃婆罗多》对这种希望的表达决不是简单化的。这部史诗是忠于现实的。我们看到,在史诗描写的18天大战中,每逢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采用诡计取胜的。本来在大战中代表正义一方的般度族,由于这些行为而渐渐减少光彩。相反,难敌遵守武士战斗规则,在战死时,天神们为他撒下鲜花。这说明史诗作者对现实的认识是清醒的,没有将在列国纷争中取胜的、而且确实代表正义一方的帝王将相理想化。史诗作者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在史诗时期出现的《利论》,是一部总结列国纷争时代国王统治经验的政治著作,里面就公开宣传各种阴谋诡计。因而,对于剥削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各方来说,采用阴谋手段是一种普遍现象。般度族也不能例外。难敌虽然遵守武士战斗规则,但在大战以前,也一直是用阴谋手段对付般度族的。

    同时,在史诗作者看来,纵然列国纷争难以避免,而且在纷争中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战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难敌的母亲指责黑天对这次大战负有责任,并诅咒黑天:他的家族在36年后也将遭到与俱卢和般度两族同样的悲惨结局。她的诅咒象征着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广大妇女的抗议。在史诗结尾,她的诅咒果真实现,表明史诗作者肯定了这种抗议。尽管如此,史诗在总体上仍然是推崇黑天的。我们今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仍然不能不承认黑天以及他所支持的般度族五兄弟是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英雄形象。

    《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故事至多只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围绕核心故事,穿插进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除了这类文学性插话外,《摩诃婆罗多》中还含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插入成分,其中最著名的是宣扬崇拜黑天的宗教哲学诗《薄伽梵歌》,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印度教奉为圣典。

    由于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可以说,《摩诃婆罗多》是一部以英雄历史传说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作品。它对两千多年来印度的生活、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是印度人民拥有的一份巨大精神遗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