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剪彩、没有庆典,这部行车使用至今,一直在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默默奉献。
陈云在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期间,处境艰难,但他仍经常深人生产一线,十分关心工人的疾苦。
当时我厂属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8团,我在一营一连(锻工车间)负责生产调度和施工工作。由于我大学期间学的是锻压专业,参加工作时间又不长,热切希望把新学的专业知识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特别热衷于搞小技术革新。当时我正和工人师傅一起试制弯管设备,经过几番摸索,我们终于有了点头绪。在试机那天,陈云在他秘书和我们的连指导员陪同下,来到我们的机台边,微笑着看我们操作,听我们讲解。见陈云到来,我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鼓足勇气作了讲解。我说:“首长,我们搞这个小革新,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成果。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找到了主要矛盾是顶轮推进速度的快慢,速度快了管子会弯扁,慢了也会弯扁。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管子才不会弯扁……”试机完毕,陈云赞许地向我点点头,投来鼓励的目光。
第二天,连指导员找我谈话。他对我说:“‘北京来的客人’说‘锻工的劳动强度很大,一定要努力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才好’。你看有什么办法?”就这样,在陈云的关怀下,我们成立了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决定在锻工车间内自制一台两吨地面行车。我们奋战了三四个月,终于制成了。尽管这部地面行车有不少缺点,但对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没有剪彩、没有庆典,这部行车使用至今,一直在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默默奉献。
陈云离开江西后,有人告诉我,陈云离开我们厂那天,还特地到了锻工车间,特地看了那部地面行车。
我在锻工车间一直工作到1992年,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后来调到安装工程处,从事化工石油机械工艺管道安装和液化石油站建站施工。工作岗位变了,陈云的教诲我一刻也没有忘记。我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牢记陈云的教导,时刻不忘工人的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刘明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