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如是我闻-褦襶宴坐,赏音之怀(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微声诗超群,号称“名满江左,秀出仙班”,她一语褒奖,众人立对柳如是刮目相看--吴江故相周道登周府下堂妾的故事,堂中不少人都听过,只打量柳是时,见她不过才十五六岁年纪,还是个天真明媚的少女。容貌当然不错,称得上是一等,然而在名妓如云的江南,也算不上倾国倾城的代佳人,外面大厅戏台上反串小生的金陵妓顾媚,姿色便在她之上。道登性好女色,家中美妾无数,他自称“阅尽国色”,却不知稚气未脱[1]此句出自王微《无题》:“孤枕寒生好梦频,几番疑见忽疑真。情知好梦都无用,犹愿为君里人。”为其写给竟陵(今湖北天门)名士谭元春之作,痴情之至。谭元春则回诗道:“无思无言家居,童婢悠然遂古初。水木桥边春尽事,琵琶亭上夜深书。随舟逆顺江常在,与梦悲欢枕自。诗卷捲还君暗省,莫携惭负上匡庐。”言谈中自见意浅。两人遂有缘无分。

    的柳如是如何能在周府搅出天翻地覆来。听过王微的话,才知柳如是原来也是个小才女,才气还在外貌之上。

    柳如是尚不及谦辞推谢,陈继儒已哈哈笑道:“不错,隐娘笔能扛鼎,清言无对,诗画绝伦,当得起‘学士美人’这个称号。”

    陈继儒与盛泽名妓徐佛交好,曾应邀到归家院做客,见过彼时尚且年幼的柳如是。他亦听说柳如是最近被逐出周府,很是同情,有心帮她再觅归宿。这次他七十五岁大寿,江南名士将会云集佘山,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机会,遂特意派人邀请柳氏前来。此时更是亲自扶着拐杖,为柳如是一一介绍在座复社名士。又道:“今日老夫要赠一首诗给隐娘:‘少妇颜如花,妒心无乃竞。忽对镜中人,扑碎妆台镜。’”

    这是说柳如是遭人嫉妒才被周道登逐出,且诗中有“对影自怜”之意,暗合她的前名“影怜”。一首小诗,不但将之前周府遭遇介绍得明明白白,而且力驳周氏加在她头上的淫荡不检罪名。

    柳如是心下对这位宽厚睿智长者极为感激,但却不愿意在众多男子面前再提相府下堂妾的话题,只道了谢。又浅浅笑道:“抱歉打扰了各位的谈兴。适才有幸聆听张先生谈论辽东局势,隐娘大开眼界。却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目下时政呢?”

    此时满堂男子目光灼灼,尽落在她身上,热情者有之,冷眼者有之,好奇者有之,意味深长者有之。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众目睽睽的场面,难免感到尴尬,问及时局,并不是真有多大兴趣,不过是有意转移话头而已。以她不算太长的风尘经验看来,能令男人及时从女色上转移视线的,唯有政治。

    事实亦果真如此,她一提话头,众人便将注意力从她身上移开,继续畅谈国事。

    而当今中原时局,也的确不比辽东强多少。仅以本年来说,六月间,黄河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百姓转徙,到处丐食,无路可走,乃聚而造反。九月,农民义军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等聚集山西,分四路出击,攻陷诸多州县。这些流民原先只在陕西,而今发展极快,先流入山西,接着又流入河北,蔓延在四川、湖广之境,大有如火燎原之势。

    再看朝政,通常朝堂明暗由皇帝作为决定。当今崇祯皇帝名朱由检,年被封为信王。他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之后,因无子嗣,按照古“兄终弟及”的例子,朱由检坐上了皇帝宝座。天启皇帝驾崩之际,是阉党活动最猖獗的时期。大宦官魏忠贤和天启皇帝乳母客氏互为表,祸乱后宫,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朱由检对这二人的手段了然于心,此在由信王府搬入大内后,数日后不肯食用宫人为他准备的膳食,硬凭借自己从家中偷偷带来的干粮度日。这位十六岁的少年从步入紫禁的那一刻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心机。

    崇祯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个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崇祯不过是像他哥哥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大作为,于是更加猖獗。

    登基两个月后,崇祯抓准时机,先以雷霆万钧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左右手的崔呈秀[1],然后对阉党痛下杀手,使得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氏到凤阳守陵。魏忠贤在途中上吊自尽,传闻有诏书追至赐死,尸首被当地百姓分尸示众。至于魏氏情人客氏,虽有启皇帝乳母的身份,也难逃一死,被押送到浣衣房,乱鞭打死。

    崇祯皇帝不动声色地铲除了魏忠贤一党,少年老成之风,只有后世熙铲除鳌拜能与之相提并论。于是普天之下欢欣鼓舞,将崇祯的继位成是大明朝复兴的希望,赞颂不已,誉之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祯本人亦深受鼓舞,下定决心励精图治,振兴大明。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的大明江山千疮百孔,病入膏肓。

    [1]崔呈秀,蓟州(今天津蓟县)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擢升御史,巡按淮安、扬州两府。期间因赃被都御史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人物)举报,遭朝廷职等候处置。于是投奔官宦魏忠贤,叩头涕泣,乞为养子。当时,魏忠贤受到朝廷大臣们的交相击,正想寻求外援,因此收留了他,为他恢复了官职。崔呈秀从此成为阉党的中坚,官至兵部尚,兼左都御史,势倾朝野。值得意味的是,崔呈秀曾请求加入东林党,被拒。他巡按淮扬时,大支持两淮盐法道袁世振改革盐法,执行纲盐法,使天启元年盐税收入达二百五十万两,为明代建以来盐税收入最高的一年。之前著名能臣李三才(东林党首领)任淮扬巡抚时,盐税收入也不到百万两。然正当崔呈秀欲继续大显身手时,高攀龙上书弹劾他贪赃枉法,直接导致他倒向魏忠贤方。

    内忧外患、力不从心的巨大困扰令一心想当明君的崇祯更加性急,他的很多决定都是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下匆忙决定的。这一点,从宰相的人选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崇祯即位后,罢首辅大学士黄立极,自此开有明一代频繁更换宰相之先例--崇祯元年,平湖施凤来、晋江张瑞图、高阳李国()、萧山来宗道、晋江杨景辰罢相;崇祯二年,吴江周道登、华亭钱龙锡罢相;崇祯三年,高邑李镳、大名成基命罢相;崇祯四年,桐城何如宠、会稽钱象坤罢相。[1]明代自有内阁以来,大学士一般稳定在五名左右。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崇祯皇帝刚登基不久,一度达到九位。不过一年之后,九人就只剩下了周延儒一个。而今内阁中,只剩下崇祯二年入阁的首辅周延儒和崇祯三年入阁的乌程温体仁和宜兴吴宗达。正值多事之秋,政务繁忙,内阁大学士人手不够,因而不久之前又以上饶郑以伟和上海徐光启入阁,参预机务。[2]张溥在京师时,与徐光启多有来往,还为其《农政全书》一书作序,交情匪浅。加上徐氏是松江府上海县人,复社诸人的焦点议题自然是集中在他身上。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少年时聪颖好学,活泼矫健。成人后,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参加乡试,徐光启本已落选,但却被主考官焦竑于落第卷中检出,拔置为第一,以顺天府解元身份中举,风光一时,时年三十五岁。

    不久焦竑即被劾丢官,徐光启于次年参加会试未能考中,便回到家乡教书。后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时,得与耶稣会士利玛窦晤面,不久后即在由耶稣会士罗如望受洗入天主教会,圣名为保禄,成为松江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也是时人眼中的异类。许多松江人都记得徐光启年轻时常常在大雪天攀登到龙华寺龙华塔塔顶长啸,发誓要让天下黎民丰衣食、[1]平湖:今浙江平湖。晋江:今福建晋江。高阳:今河北高阳。萧山:今浙江萧山。高邑:今河北高邑。大名:今河北大名。桐城:安徽桐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2]乌程:今浙江吴兴。上饶:今江西上饶。上海:今上海市。

    饥寒。闻者均称此子有雄心壮志,将来必为国之栋梁,谁也料不到受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他竟成了西洋人的教徒。

    然徐光启却有自己的考虑。之前他曾因家贫前往广东教书,在那里遇了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处,徐光启见到一幅世界地图,方才知道中之外还有极其广阔的世界。他也第一次听说天下人居住的世界叫地球,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曾经乘船环绕地球一周。他还了到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与郭居静的偶然相遇,不仅让徐光启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神奇大门。他开始意识到流行当世的程理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而他自己生平所爱的诗赋书法声律,不过是雕虫之技,完全不能施用于世。自此,他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尤其渴望能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再这些知识来报国报君。他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洋自然科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都很有造诣,且擅长绘地图、制作钟表、日晷,就四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请教。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光启得知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即专程去拜访。见面后,徐光启向利玛窦表达了仰慕之情,请求能够跟随他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然而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传教并发展信徒,对传授科学没有兴,他对徐光启的请求未置可否,只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过反复考虑,徐光启决定接受洗礼,率领全家加入了天主教,由此才以亲近利玛窦,开始接触到他梦寐以求的科学知识[1]。

    [1]此处详细介绍徐光启本人背景,是为全面展现明末仁人志士们的不同见识和胸襟。东林、社虽享有盛名,却始终忙于争夺朝中权势,并无实际建树。复社领袖张溥为扳倒政敌,甚至动用大财力收买内臣,与奸人结盟,以影响内阁大学士人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节在续集中还会细讲述。而徐光启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成长为务实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强兵富国,谓洋务派之先驱。著名的上海徐家汇即与徐光启有关。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著书立说,逝世后安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故得名“徐家汇”。徐光启第十七代孙女徐氏嫁倪韫山,生女名倪桂珍,为著名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之生母。

    内里种种苦心,徐光启好友陈继儒最清楚不过,他却从来不肯张扬,宁可独自忍受世人的指点和非议。以至后来复社领袖张溥得知情由后,大起佩服之心,自此尊徐氏为师长,侍以弟子之礼。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等书。他长期在翰林院任职,与一般文人官吏热衷于笔墨应酬不同的是,他将大量时间花在从事农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上,孜孜求治,著述颇丰。

    徐光启入朝为官时,朝政反复,国是日非,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他曾上《拟上安边御敌疏》《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处置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奏疏,不乏治国安邦之建策,却并不为当权者所重视。而这次七十岁高龄的徐光启之所以能被崇祯皇帝钦选入阁,全仗“天机”。

    中国历法一直沿用唐尧旧制,已延续了数千年,因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到了汉、唐及宋三朝,由于日久天长,岁时节气和日食月食的推算经常有错,有时候甚至误差差至一两天。元代时,太史郭守敬编造了一本《授时新历》,推算精确了许多,但也有错误。郭守敬在世的时候,就出现了推算日月当食不食、不当食反食的事。一班吹牛拍马的大臣还称日月当食不食是皇帝昭德回天的缘故。明代建国后,刘基任太史,献大统历,但其实仍然是郭守敬的成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