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祭-山上无风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年上山时的情景,让人匪夷所思。

    刚刚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地区农业局长,住在承德市竹林寺街地委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家里有电灯,有水管,有厕所,能洗澡,按当年的标准,算是共产主义了。为了阻挡沙暴的侵袭,国家要在坝上建林场了,动员他去任职。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后来曾担任围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汉子,仿佛又回到了守阵地、打冲锋的战争年代。没说的,把房子交出去,带领老婆孩子全部上山。

    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习惯苦日子的农民啊。

    张启恩,1920年8月生,河北省丰润县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建国后一直担任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妻子张国秀是同学,在中国林科院植物遗传研究所工作。两人有三个孩子,在北京和平里林业部家属院里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

    张启恩是一名才子,建国后林业部第一个纪录片《大地园林化》的解说词就出自他的笔下。只是由于家庭成分高,一直没有入党,他的心底有些落寞。

    塞罕坝决定上马后,缺少技术人员,部里最早物色了两位还没有成家的党员工程师。可再三动员,他们不情愿。后来,想到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爽快地答应了。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本来计划让他一个人前往,可他说要把妻子孩子一起带过去,把北京的房子交给组织,向党表决心。

    就这样,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从北京的暖巢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塞罕坝。

    他和全家人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了!

    东北林学院林学系这一年有108名毕业生,在林业部高层的特殊关照下,竟然有17人留京,44人分配到各省会城市,剩余的47人,全部分配到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找不到,从来也没有听说过。

    林场人事科长陈树新赶到哈尔滨,给同学们做工作。塞罕坝就是康熙、乾隆皇帝看中的木兰围场,北京要阻挡风沙,国家要建设大型用材林,大有可为。现在是困难时期,你们暂时到塞罕坝工作,人上山,档案不相随,等待困难缓解后,再分配到北京国家机关。时间呢,或许一年,或许两年。

    学生们面面相觑,却又别无选择。

    同时分配而来的,还有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省白城林业技术学校的97名学生。

    学生们是分三批上山的。

    从承德市到围场县城,全是土路,几十名学生挤在一辆敞篷汽车上,整整走了一天时间。围场县建县历史还不足50年,县城小小的,矮矮的,破破的,只有几千人口,大都是当年木兰围场守卫者的后裔。

    从围场县城到坝上,全是爬坡,又要颠簸一天。

    人越往上走,心越往下沉。灰茫茫的沙地,没有一棵树,全是一片片衰草和一丛丛柳墩子,间或是一株株响杨。什么是响杨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杨树,由于坝上高寒,无法正常发育成长,导致树干短粗,枝杈繁密,呈乱蓬蓬状,树叶略小,且硬,风吹来,唰唰响,有如金属的撞击声。不见一个人影,倒是不时看到一群群肥硕的黄羊和三两只灰狼……

    偶尔,山沟里残存着一株枯树的骷髅,黑黑的,那是岁月的尸骸。

    一同上山的,还有5台苏联制造的康拜因拖拉机、植树机及一干造林机械和工具。

    1962年的秋天,塞罕坝的荒山野岭上,一下聚集了146名大学生,成为全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