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无法使你的年岁倒退,却可使你的心灵回春;静心可以使你的身体加速更新因为压力疲劳而干瘪退化的细胞,也可以使你倦怠至极的五脏六腑和心灵在放松之后,重新伸展对生命敏锐的触角;还可以使长期只使用脑部而完全忘记身体和丹田的你,重拾与自己生命之根的联结。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品味静心之道。
1.给自己沏一杯静心咖啡
睁开双眼,头脑还处于半清醒的状态时,身体、心、脑袋,便开始应对一天忙乱繁杂的工作和生活:处理堆积如山的档案、接过嘟嘟响个不停的办公电话、应对突发的事件、参加重要的决策会议,下班后,家里还有没完没了的家务等待着……一天下来,虽然我们做了数不清的事情,但睡觉前回想起来,却一桩也没有记在心上,精神处于茫然空虚的状态之中。
这是大多数现代“大忙人”的生活写照,用时下流行的说法概括之,便是“穷忙族”:忙着最多的事情,头脑却最混乱不清,成为名副其实的身心疲惫、精神萎靡的“心灵穷人”。
为了改善做事紊乱无序、来者不拒地随境而转的状态,建议做一个简单实用的大忙人静心法。只需要在清晨花10分钟的时间,这个“晨坐静心法”,便能让人理清杂乱如麻的思绪,以平和自在、神清气爽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还能有效地提升专注力,做起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一处相对较安静、噪音少的地方作为每天晨坐静心的固定场所,重要的是自己感觉舒适、自然。静坐时无需局限于盘坐,或静坐指南上介绍的标准盘坐姿势,而只需要结合个人的状况,选择自己感觉最舒适的姿势,原则上能让身体的任何部位不感到压迫紧绷,能全然放松为最佳。
开始进行静坐时,可以闭目或睁开眼睛,初次静坐的人建议选择闭目为佳。一旦选定了姿势,开始静坐时,身心都要保持静止不动。要保持身体的不动可能不难,但对于初期尝试此静心法的人,或许很容易出现下述状态:因过于舒服而昏昏欲睡;或者脑海中连续出现起伏不断的想法和思绪问题。
面对这些状况,常见的应对方法是:如果静坐时脑袋昏沉,禁不住昏昏欲睡时,只需要挺直腰杆,保持肩膀放平,想睡觉的感觉便会自动消失。而倘若初期晨坐静心进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连串的想法与思绪:比方说今天早上没有吃早餐,禁不住想起家里冰箱里的泰国菜,好像是几天前买的,有没有发出异味了呢?我是在哪里买的呢,是和谁一起去的?噢……我干吗胡思乱想,我在静坐,为何要静坐?静坐有什么技巧?怎么想不起来……我的腰杆挺直了吗?……不管脑海里闪过多少思绪或想法,不必逼迫自己非得停止所有的思考不可,让其像行云流水一般掠过便可,而绝不要纠缠于某个思绪深入钻研,以免陷入思潮里。如此,思潮就会慢慢地和缓下来。一旦意识到自己分神的那一刻,要试着收回心来,把当下的念头打住。但是没有必要刻意地阻止自己的想法,这会让思绪变得更糟糕,只需要观察自己的感受,而不要去判断这种感受是好是坏。让想法和思绪保持自然,通过观察,自会渐渐减弱而消失,直到进入心无杂念的状态。同时,注意保持自然、顺畅、平稳的呼吸,不必为了静坐而煞有介事地制造什么特殊的呼吸方式,或道听途说,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呼吸方式,只需要听任身体本能的需要而自然呼吸即可。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点,坚持做这个静心法,只需要保持10分钟不动,如此便能让身心归零,让心在这10分钟的静心中,得到充分的安稳和调整,为一整天带来意想不到的清新:心的能量增强了,烦恼、消极、压力等负面的能量被清除了,随之体验到更多的喜悦、安稳与从容。此时,你会感受到阳光是那样的温暖灿烂、眼前的花草是那般的宜人芬芳,内心里充满了能量与专注力。
“晨坐静心法”是一帖无价的心药,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简易静心法,练习过此法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美妙体验:10分钟的静坐,让生活变得更单纯、清净、有序了。
这种静心法可以单独进行,而倘若能同一群朋友或同事一起静坐,效果会更佳。虽然只是短短的10分钟静止不动,但尝试过此法的人就会发现,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静坐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去练习。
因此,倘若能够同朋友、家人或同事一起静坐,不仅可以互相勉励、提醒自己每天都定时、定点地进行静坐,若遇到问题,还能够互相帮助、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论是在公司、小区或是办公楼里面,一处小小的宁静平和之处,都能宛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在共同静坐的时刻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清凉,抚慰彼此的身心,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坚持练习晨坐静心法三个月后,会发觉自己的身心开始有了小小的转变。比方说,身体变得柔软了,以前可能费尽全力弯下腰来只能是指尖触地,现在却能轻松地用手掌触地了。而内心里也在练习此法后产生了改变:冲动易怒的情绪不容易发生,心也不像脱缰的野马一般,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比较冷静地予以处理。
心,仿若平静的湖,本然是平静、清纯的;每天的杂念,如同我们长年累月往湖内扔进乱石、脏污,让湖水变得混浊、起伏。每天10分钟的晨坐静心,则是一种沉淀,让内心的湖水重新恢复清纯的本然。
2.大脑与心的分工妙法
这种静心方法,推荐给觉得自己需要和心连接的人。
大部分脑力劳动者很少有机会与心联系,脑袋在工作时需要高速运转,而且通常工作时间越长的人,在休息时,大脑越会停不下来,比如看电视、浏览网页时,大脑却依然还在不断地接收信息。一个人过分地偏向于头脑的使用,整个人就会变得冷漠,并缺乏爱心。
如果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太过于侧重于脑部工作,是一个极度使用头脑、过分理性,甚至于不喜欢太感性的感受,那么这种静心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头脑与心之间的平衡。如果渴望自己能为生命的多彩多姿所触动,或者觉知自己内在里其实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因而需要心的支持,以找到更多的爱和温暖,那么这个技巧也适用。
从思考转换到感觉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开始“从心”来呼吸。
在日常活动时,随时可以来一个深呼吸,感觉它流进了胸部的正中央,仿佛整个存在都灌注至体内,进入胸部正中央的地方,既不是左边也不是右边,而是正中间,这里恰恰就是心的中心所在。它不是一个器官,也和心是截然不同的。它,属于微妙体。
至少持续做够五分钟一次深呼吸,把气吸进来,填满心,然后到感觉在中间存在而且正往心灌注:活力、生命、神性、自然……一切都灌注进来了。然后“从心”吐气,把气吐到尽;吐气时,就像把体内所有的垃圾全部倾倒出去那般弃舍。
坚持每天做几次,人将会变得愈来愈敏感,更能觉知许多东西。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一切感官都将变得敏锐而细膩。而心,也变得愈来愈柔软,人会开始感到生命的能量在体内如活水般地流动着。
我们总是会忘记自己。这种遗忘,并不是忘记自己的需要,而是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自己在呼吸,忘记现在坐在这里,忘记正在走路,忘记此刻吃着饭……人会忘记自己,就是因为不够清醒、不够专注,似乎活在梦中而沉睡着。
在每一个当下都记得自己,人就“觉醒”了,幻象也就结束了。可以随时随地活在片刻里,不再神游过去、不再为虚无飘渺的未来架空现在,而是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每一个细胞都清醒地活在当下,意识清明,觉知弥漫于全身;于是,感到十分安定、沉稳、不受扰动,这是极致的放松、宁静与幸福,仿佛从内在连接到整个宇宙……
这个技巧是“分散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大家都想“集中注意力”,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时,往往是把一切交给“头脑”接管,比如:专心地想事情、集中精力把一个企划案做好等,这一部分就属于头脑工作的范畴,我们把一切的注意力聚焦在头脑中,间接地忽略了身体的其他部分的一幕,所以就常常上演“忘记了自己”,但其实根本就是一种出神的状态。集中注意力的头脑工作,当然是必须的,有它完美的功能,不过,头脑的集中注意力也许可以给人带来清晰度,把事情能够事前周全地计划安排、执行好,却不能给人带来爱、宁静和生命力,然而,那些往往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
这个静心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选择一个合宜的时间段,让自己练习这个技巧,不需要复杂花哨,但是要具体。比如:吃早餐、洗衣服、扫地、去买熟食、洗澡的时候……刚开始时,选一个时段就可以了。决定了什么时候要练习这个技巧,就开始练习“分散的注意力”。
分散的注意力就是:同时做两件事情。刚才我们举例去买熟食,这是一件事情;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记住自己的呼吸。即使在去买熟食的同时,也要记住自己在呼吸,这就是让注意力走向两个方向,要分散注意力。
总之,不管决定做什么事,另外一件事就是“记住自己在呼吸”。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一个简单而具体的事情,切实地练习两个方向的注意力,这样就够了。太贪心反而不切合实际,目标订得太高,遇到挫折后,放弃得也比较快。
当然,我们难免会忘记自己正在做着的两件事。忘记了就算了,回头时,再把注意力拉回来,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头脑使用暴力。这个忘记是必经的过程,毕竟我们都忘记自己太久了,只要持续而切实地练习,就会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不断地往返,渐渐地,记得的时间就会增加;在某些片刻里,我们会清楚地感觉到记得自己的身体,而不会只困顿在头脑里或情绪里,那么宁静即会渐渐地在日常生活中愈扎愈深。
比方说,当人悲痛伤心的时候,虽然在哭,但仍然记得呼吸,丹田有顺序地运作着,这份觉知让人有了一份支撑自己的力量;打字的时候,虽然看似只有在用脑、用手、用眼,可是如果记得自己正在呼吸,精力就不会耗竭得那么快,不会迅速迷失在头脑的混乱之中。当人们意识到前方有明确的方向、有清晰的光明,甚至明显感觉到自己所有的感官都是敞开的,360°地透明开放着,可以轻松地感受并且响应身边的一切,而不是忐忑不安地予以防御。渐渐地,在走路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在走路;记得自己正在走路,同时能闻得到路边的花香、觉知到阳光的温暖、察觉从身边走过的路人……一切都伴随着一份安然、安定,敞开又放松、纯真又喜悦的氛围。
在你吃早餐、洗衣服、扫地、洗澡或者随便挑选一个时段,试着同时做两件事。选择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无论做什么事的同时,记住自己在呼吸。
3.身处地铁的静心之道
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地铁里那么多人怎么做静心啊?静心不一定是要在独处或安静的空间里做的,而是要学会在需要静心时,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做到。地铁里通常有很多的颜色,无论是指示牌还是广告牌,五颜六色。这些颜色不但能吸引人们的视觉,我们还可以利用其来做静心。
事实上,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给人带来能量:
(1)红色。第一个能量中心(位于生殖器。与生命力、冲动的性欲有关)。
(2)橘红色。第二个能量中心(位于下腹部。与童年的情绪、感性的性欲有关)。
(3)黄色。第三个能量中心(位于胃部。与权力、力量有关)。
(4)绿色。第四个能量中心(位于胸部正中。与心、情爱有关)。
(5)水蓝色。第五个能量中心(位于喉咙。与表达、沟通、创造力有关)。
(6)靛色。第六个能量中心(位于两眉间,第三眼。与直觉、信息的吸收有关)。
(7)紫色(或白色)。第七个能量中心(位于头顶。与宇宙意识、提升灵性有关)。
在地铁里看到这些颜色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颜色,想象着自己把这种颜色呼吸到相对应的能量中心里,如此将滋润这个能量中心,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双眼更为敏锐。
所谓的能量中心,是源自于印度的一个人体结构理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七个能量中心,每一个能量中心有各自的运作、掌管的范围。比方说:感到爱一个人,或者看电影很受感动,将会发现这种感觉来自于胸部的正中间,也就是人的心;当有话说不出来时,就会感觉到喉咙紧缩,甚至沙哑,这就是和人的第五个能量中心有关。这些能量中心的运作,和身体的机能动作是不同层次的,有时候情绪上的反应,会让人觉得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有某种感觉,这就是身体反映出能量中心的状态,或者它正在运作时的表现。
这种静心并不能解决人的能量中心的问题(比如:人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力量,所以就拼命地呼吸黄色——事实上,并不是这般运作的)。它只是一种滋润,是一种温柔的支持,让自己感觉到有一股清澈的气息,而和生命有更多的连结。
选择地铁里的一种颜色,想象着自己把这种颜色呼吸到相对应的能量中心里,感受这个能量中心的滋润。注意吸收某种颜色的光度,并不能解决能量中心的问题,只是一种滋润和支持。
4.餐桌上的静心之法
吃饭这么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种静心吗?当然可以,静心与非静心的差别,就在于觉知是否存在。如果稀里糊涂的、没有觉知,那么即使去静坐一个小时,也不是静心;如果人带着关怀、爱和觉知,去摸、去唤、去尝,那么不论做的是多么微小的事情,也是静心。
吃饭时,好好地感觉舌尖上的每一种味道、饭粒在舌尖上的形状、吞咽下去时的动作、轻嚼慢咽饭菜时的韵律……甚至举起茶杯,要喝一口茶的时候,细细地感受握在掌心里的杯子的温度,静静地感受茶水在舌尖流泻的温度、慢慢地啜饮茶叶的芬芳。一切都带着一种关怀的感觉,带着一种觉知。
关怀的感觉,就是当人在咀嚼的时候,不是匆匆忙忙、潦潦草草、随随便便地完成这个动作,而是将温暖的心注入所做的事情里。觉知是一种清醒,人吃饭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吃饭、知道嘴巴里吃的是什么东西。不过,这两者都不等同于追求完美,关怀和保持觉知所做的事,都着重于过程,而不是完美的结果。比方说,人在吃饭,细细地感受吃饭的过程,将温暖的心注入这个过程,这就是关怀和觉知。如果,把重点放在是不是把饭吃得很“满足”、是不是把饭吃得很“对”上,就会带来压力和许多批判,这就不是觉知和关怀。
味觉的静心不仅使感官更为敏锐,感官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伸展,如此身心沉淀,自身的觉知重新被唤醒,再一次细细地倾听了自己的身体。
我们因为平常事情很多,吃饭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匆匆吃完就算了事,或者一边吃饭、一边想事情、一边看电视,以至于囫囵吞枣,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样的食物,也不在乎身体喜不喜欢我们所吃下的东西。而当感到有了压力,我们也会用吃东西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心情,当下的任何食物,来者不拒。
其实,身体自有它自己的智慧,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知道要怎么吃才能使自己运作得最健康,只是那种智慧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带着觉知吃东西,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身体对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反应,就知道要怎样吃才能更健康,自己的身体会知道要吃多少。如果人能学会倾听身体的智慧,根本不再需要为了减肥而苦恼不已,或花钱吃垃圾食物,因为身体会告诉人,它要如何才会吃得健康、吃得没有负担。
吃完饭之后,不要太仓促地接着忙碌,花几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和刚才的整个吃饭过程,然后再继续做想做、该做的事情。
吃饭时,好好地感觉舌尖上的每一种味道、饭粒的形状、吞咽动作、轻嚼慢咽饭菜的韵律……喝茶时,体会举起茶杯的优雅动作,细细地感受握在掌心里的杯子的温度,静静地感受茶水流经舌尖时的温度、芬芳。
5.工作可以很忙,但是心可以很静
不要把静心当成是闲人的事情,也不要把静心和工作割裂开来,任何人都可以让工作拥有静心的品质。你完全可以把工作当做静心。有人说工作很烦、很累,没有精力和条件去静心。工作中会有很多琐事或者大事,让人产生压力和烦躁。那么,怎么样在这种压力和烦躁中寻找静心呢?
首先,压力和烦躁究竟是什么呢?压力和烦躁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只会越聚越多,越是逃避它,它追赶得越紧迫。这也就是说,如果不会加以释放,它将会胀满整个空间。压力和烦躁就像是无孔不入的空气,无处不在!
然而,这却是每一个工作者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假如你不会化解它,那么,它就将一步步地蚕食掉你的快乐、你的成就感,甚至彻底毁掉你的职业前程。
要知道,在重压之下,你的工作效率会很低下,心情郁闷、焦躁,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下降;在重压之下,你将永远体味不到工作的快乐、人生的幸福。这对于每个工作中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那么,工作压力和心情烦躁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有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和烦躁之一,就是停滞于目前的状态而不能有所突破——工作陷入困境、升职遇到瓶颈、工作的重复性与单调性等。很多工作者往往被目前这种低迷的状况压抑得近乎于窒息,就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对前程感到渺茫。
在这样的情形下,抱怨声、叹息声等不良的情绪信息便会接踵而来——
“太累啊!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我都快要累死了!”
“真让人烦恼,这种乏味的工作让人提不起一点儿兴趣!”
“唉,这样的苦日子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处在一种低迷状态中的人,意志会变得消沉,情绪也极易由于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悲观起来。这样的情绪怎么能够静心?
其实,对扑面而来的压力和烦躁你千万别试图逃避。
那么,如何才能够摆脱对现存状态的不满情绪,安静下来,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呢?希望以下三条减压法则,能够带给大家一种更强有力、更有实际效力的情绪力量!
(1)回想最难的事情,让心平静
对于减压,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及现任总裁拉瑞·埃利森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回忆困境。
原来在多年以前,拉瑞·埃利森曾经签约在一艘32英尺长的鲑鱼拖网船上工作。在这艘只有三名船员的船上,他是唯一的一名杂工。
由于鲑鱼拖网船工作时必须配合潮汐进行,因此,他必须经常连续工作24个小时。除了清洗甲板、保养机器、烧煮饭菜等工作外,他的主要工作即是所谓的“拉网”。
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只要站在船尾上,把渔网的浮标和边线拉上来即可。但实际上,渔网太重了,当他想把它拉上来时,却把船本身拉下去了。由于渔网动也不动,他只好用尽全身的力量沿路拖着不放。他这样做了好几个星期,累得要死。他全身痛得很厉害,而且一连痛了好几个月。
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庆幸自己在这个困苦的经历中学会了一套自我松弛的方法。直到现在,一旦遭遇了困难,他就会经常反问自己:“拉瑞,这会比拖网更辛苦吗?”他总是回答自己说:“不,没有比它更辛苦的活了!”于是,他便振作起来,勇敢地接受挑战。
其实,偶尔尝试一下艰难困苦的经历往往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个人曾经完成了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那么他在面对任何日常问题时,就会因微不足道而轻易地化解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你感觉工作很难、很复杂、很难有所进展的时候,想想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困境吧!相比之下,你会意识到:和以前相比,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2)静心,让生活充满秩序
忙乱而毫无头绪的生活,往往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压力和烦躁无处不在。而与此相反,有秩序的生活却会使你每天感到头脑清醒、心情舒畅。
每天清晨,一次从容地起床、一顿丰富的早餐,也许就决定了你一天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每天下班之前,整理好办公桌、总结一下全天的工作、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工作,你会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想象得那般复杂:定期清理电脑中的文件和电子邮件,不让堆积的信息扰乱自己的工作,往往就会直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消除压力和烦躁的最好方法,不是逃避、不是直面挑战,而是巧妙地将其化解。有秩序的生活,往往会让压力和烦躁无处藏身,并化解于无形。
(3)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安之若素
在工作中,谁都会遇到让人备感沮丧的事情:好不容易熬了几个通宵企划做出的提案,却被上级领导一句话否决;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工作,却因为某微小的失误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英语里有一句谚语,是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与其让这些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我们的情绪、毁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倒不如对这些事情坦然地接受,并加以适应。要知道,悔恨的情绪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记住教训!
总之,当不可避免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遵从以上三条减压法则,往往能够让忧愁的情绪云开雾散、让不可排解的烦恼及时化解。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关于压力和烦躁的故事:
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路上放了一把松了弦的弓,询问来去匆匆的路人,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路人答不上来。
柏拉图回答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随时使用。”
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减压往往是为了蓄足生命的张力、工作的动力。事实也证明,那些自信而放松、情绪一直保持亢奋和愉悦的工作者。往往更能够创造出绝佳的工作业绩!在面对工作时,起初的工作静心会比较困难,我的意思是,你会在那个过程里忘掉“觉察、观照”。没有关系,让自己的动作慢下来,你的头脑可以提醒自己“回到工作上去”,你也可以感受到身体因操作过程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同:和那个当下的工作在一起,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你甚至可以跟自己的思考在一起,它就是静心。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的静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真实,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当你在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你仍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静心的过程,当你观照着你们之间的流动时,你会感受到它不再与之前的互动一样。你们不但可以交流,你们也会感受到愉快和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6.给大脑做个大扫除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容器,好的、坏的、高兴的、沮丧的……全都被我们自己毫无过滤地往脑袋里塞,确切地说,有时大脑就像一只“垃圾桶”一样,不断地接收外在的杂物,却不会自动地把垃圾清除。
与日俱增的讯息使大脑变得乱纷纷的,因为这些垃圾堵住了脑部交通,导致无法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因而每个脑细胞都在声嘶力竭地大喊,如此乱成一片,脑袋自然就会紧张起来。
加上外在的刺激不断,现代人的脑袋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亢奋的情绪。三更半夜里仍有不计其数的“夜猫子”在计算机或电视机前上蹿下跳,全无睡意;有时候甚至躺在床上许久了,绵羊数到不计其数了,却仍然无法入眠,这是因为头脑还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自然不会有睡意,它还在继续活动着。
不过,头脑这种兴奋的状态,往往是头脑紧张的表现,它还要忙碌地工作:消化白天吸收的信息、处理尚未清理的事情等。头脑里,实在是有太多还没有清理的东西了,所以,有时这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头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念念不忘地一直想着昨天吃的饭、同事曾穿过的裙子、某次晚餐后打死的蟑螂、10年前某一天刮起的台风……其实大多数人都很不理解,为何头脑要浪费那么多宝贵的睡眠时间,而想的却尽是一些“垃圾”呢?
脑袋里日复一日地堆积保存下来,固执不肯舍弃的,往往都是令人烦恼的杂念。让人感到悲观、痛苦、消极,甚至绝望。这些杂念,有时就好像已经被砸碎了的破缸,明明已没有任何用处,我们却还小心翼翼地收藏着,背在身上,让前行的脚步变得沉重。如果一不小心,那些碎片还可能割伤自己,弄得伤痕累累。
计算机承载过多的垃圾文件,便会使计算机运行不畅;同样,人的脑袋里装了过多的垃圾,也会阻塞大脑。所以,绝对有必要把垃圾清除掉,这样才有空间给予新进的灵感和智慧。清理了大脑里的“垃圾”,带着没有怨恨、没有叹息、没有积郁的头脑和心,我们才能轻松快乐地行走在海阔天空一般的人生之路上。
以下这个静心技巧,便是清除头脑垃圾的良方。
每天晚上临睡之前,花40分钟的时间,找一个角落或空白的墙壁,面对着它,开始说话,脑袋中有什么思绪,就说什么话。有时会发现脑中有两个声音在争论个不休,那么你可以暂时分身一下,变成两个人在聊天,把意识流付诸语言。
你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噢,我觉得好烦喔,又睡不着了……旁边的老公打着像雷声一样的呼噜,20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如果家用可以多一点就好了……咦,他20年前也是这副德性吗?我为什么会嫁给他?
另一个声音:”想那么多干吗?还是想想明天的工作比较要紧吧!对喔,工作……唉,我巴不得调换工作,连年终奖金都拖,这家公司没有希望了……我好想买个名贵的凯莉包啊……‘这个好似双人对话的技巧,能够帮助人清除脑袋中的垃圾,释放压力,使人感觉一身轻。慢慢地,大脑就会得到放松。通常照此方法,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就能很放松地入睡。不过,当人做完40分钟的意识交流,最好还是稍微安静地放松一下,如果能给自己一点时间深入这个放松,然后再进入梦乡的话,即将到来的睡眠将会更加香甜。
面对着一个角落或空白的墙壁,脑袋中有什么思绪,就说什么话。如果脑袋中有两个声音在争论个不休,可分身变成两个人在聊天,把意识流付诸语言。
7.头脑放松操,让大脑松口气儿
每天,我们的脑袋都在不眠不休地为我们日以继夜地工作着。白天里,想着工作如何做得更好、和朋友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账单要怎么缴、买东西如何对比价钱、如何使自己变得更有身价、小孩的问题、车子的问题……白天想不完的事情,到了半夜,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头脑仍旧继续为你忠实地操控着各类念想:和婆婆大吵一架(白天没有勇气做的事)、买到了名牌皮包(平时买不起的东西)、热烈地抱着心爱的人说着绵绵情话(事实上,心爱的人快要和别人步入婚礼殿堂了)、继续做着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清醒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进展)……大脑的工作量,实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尤其是现代人,对于脑部的训练过分地重视了。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所受的教育几乎都是着重于头脑的教育,因此,头脑(心智)发展得愈来愈大,而心因为被忽略而变得愈来愈小,生命的能量也就变得愈来愈少,我们和灵魂的联系就变弱了,人也就愈来愈容易发疯。事实上,据相关资料报道教育程度愈高的国家的精神病患者愈多。据美国的心理学家的研究所说,人的80%的疾病都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而不是身体因素。
其实,人脑是最精致最细腻的结构,现在却要携带这么多的焦虑、负担、知识、苦恼、教育、意识形态、幻想……整个生命不堪重荷,难怪人很容易精神崩溃了。因此,放松是必要的,要弹出优美的音乐,弦就不能绷得太紧,不然会断掉。
因此,向大家推荐这个能够有效放松脑部的静心法,给想要放松脑部及需要放松脑部的人们。如果一天中的任何时候觉得脑部压力特别大、负担特别重、异常疲倦,需要让脑部有一点温柔的恢复,那么这个技巧就很适合。
把双手手掌搓热,然后把手掌根,轻放在眼窝上,手掌顺着额头贴着,这样维持大约为15分钟的时间。身体的姿势没有特别的要求,感 到舒服就行了。这个静心法在临睡前做的话,能够促进睡眠。
当你做这个静心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心情也放松下来,也就是说不要一边放松你的头脑,一边又紧张兮兮地命令它工作,这样就失去效果了。其实手的摆法,只是一种提醒而已,手的存在本身会触动脑部和眼睛的放松系统,使之更好地运作,尤其是当你的手带着放松的心情、关怀与爱的时候。你也许在生活中观察到:当小孩子睡不着,若把一只手很温柔地放在他的背部或头部,他很快就可以安详地入睡,睡得又香又沉。
当一只温柔的手放在你身上的时候,你感觉到那是一种很深的连接,你会马上感到,你并不是一个人,你不孤单,你有一份支持、关怀,那是一种极深的安全感,就像母亲温柔地抚摸着我们,在我们不安、不舒服的时候轻拍着我们,总是能使我们被爱的渴望得到充分的满足,那是一种安然的幸福感。因此,你的手带着什么样的质感和情怀放在那里,是很重要也很关键的。
这种静心法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两个人互相做。自己做的话,有时候会感到手发酸,如果两个人互相做,就可以尽情地放松了。不过,两个人轮流做的时候,更要小心,要记住这是一项静心,而且当你把自己的手,放在对方的身体上,对身体和心理来讲,这都是一种很亲密的接触。因此,不要潦潦草草、不要心不在焉、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倒给对方。你也许会想:我只不过是把手放在那边而已,他怎么会知道我的情况?不,对方一定会知道的,我们不是只有眼睛可以看,身体的感官感觉、心的感觉,同样具备着看的能力和感受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去接触一个人,会莫名地感到心中不安,甚至会起鸡皮疙瘩。这就是身体的智慧、心的直觉,它超越了理智的范围。
爱心、关怀、分享、放松的质量,就是静心的关键。
这个静心也可以由父母亲帮助小孩子做(或者亲子互相做),讲究的质量也是一样,不过因为小孩子很小,没有过重的学业或过度补习的话,脑部还很放松,所以就不拘泥于一定要放在眼睛上,重点是要让小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关怀与支持。起码在这个时间里,让他感到父母给他的这些东西是无条件的,这会让小孩子感觉到他是被父母深爱着的、接纳的,他不是被拒绝的,这一点将令小孩子的灵魂有很深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由于这一点很重要,我要提醒打算帮助小孩子做这个静心的父母:带着一颗放松的爱心来帮小孩子做,如果你一天要做的事情已经做不完了,你带着唠叨、抱怨的心,把这个静心当成一项例行公事,那么你既无法享受,小孩子也会被你的情绪影响,而且小孩子通常很脆弱、很敏感,这种负面的影响不言而喻。
不管你是和谁在做、不管谁是给予者、谁是接受者,这对两方面来讲都是一种静心。对于给予者来讲,他学习如何给予,如何带着爱心和关怀,放松地、全然地给予;对于接受者来讲,他学习如何接受,如何撤下防御,如何放松地接受对方的爱和关怀。当两者都很放松;给予和接受练习都做得很好时,两者之间的能量就会循环成一个圆满的圆:给予者在给予的同时,也接受这一切带来的深度宁静和放松,接受者在接受的同时,也给予无限的空间来深入宁静和放松。两个人一起悠游在宁静的空间里,撤下防御,接纳彼此,这就是交融。
大脑放松法:(1)把双手手掌搓热,然后把手掌根轻放在眼窝上,手掌顺着额头贴着;(2)身体的姿势要舒服。脑部放松,不要思考任何东西。大约需要15分钟的时间。
8.入睡之前请静心
观察一个小孩子吧——他很轻松,不担心、不顾虑,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其实,放松并不需要多大的智慧,只是一门简单的艺术而已。人们出生的时候,它已经存在了,因为放松是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自然状态。但如若被紧张、焦虑所掩盖时,就必须刺激它,使之复活。方法很简单,只需将它从蛰伏的状态中变得活跃起来。
静心的方法,是要帮人记住这门放松的艺术。重点是要记住一些简单的原则:静心应该以身体为起点。躺在床上,在睡意袭来之前,闭上眼睛,从脚掌处开始观看自己的能量。从这里开始,感觉自己的体内,是否有哪里感到紧绷或紧张呢?脚吗?腿吗?胃吗?如果人们发现某处有紧张或紧绷感,就请试着去放松,心里默念:“放松,放松,尽量放松,全然放松……”不要离开这个点,除非感觉到它已经在放松了。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看自己的手——因为手心相连,手和大脑的连接是最紧密的。如果右手很紧张,表示左脑也会很紧张;如果左手很紧张,右脑就会很紧张。手几乎就是人头脑的分支了,所以先把手的每个部位放松一遍,放松了手掌,然后是手指、指甲、指尖……最后再放松头脑。
因为身体是头脑的延伸,所以当全身都放松了,头脑也会随之放松了90%以上。然后,头脑里剩下的10%的紧张,只要看着它就好了,只管观看,紧张就会慢慢地消失。这是一个重要的窍门。
童年的时候是放松的,而这个方法会让人的童年体验重新被唤回。
几天之内,就能抓到窍门了。一旦知晓了这个秘密——没有人可以教会其他人,必须自己往自己体内找寻——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放松。能够娴熟地放松,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体验之一。这是走向灵性旅程的起点,因为当人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里,便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身体。
如果人的全身都很放松,人便会忘记自己有一个身体这件事。忘却身体的同时,一个潜藏在体内的新现象就会被记起:灵性的存在。
放松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只是一个身体”,而是某种永恒的、不朽的存在方法。
你还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某种相同的放松体验。比如说游泳,如果真的会游泳,就可以让自己漂浮而无须游泳,这样就会得到全然的放松——只需要顺着河流漂动,甚至不做任何费力的动作,就能让自己成为水流的一部分。
你必须从不同的经验中积累放松的体验,如此一来,会很快就掌握住放松术的所有秘密了。
睡前静心法:(1)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轻松呼吸;(2)从脚掌处开始观看体内哪里有紧绷,留意脚、腿、胃等。如果发现某处紧张,就一边试着放松,一边默念,“放松,放松,尽量放松,全然放松。”直到你感觉到放松,才离开那个关注的身体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