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5-世间万花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主题导读

    世间万花筒,呈现的自然是世间百态。普通的人,普通的事,却有一种无形的、温暖的、柔软的力量,悄悄地注入我们的心间,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

    拥挤的车厢中能够主动给老人孩子让座的年轻人,突然停电后邻居送来的蜡烛,地震后连续几十个小时给埋在废墟中的小女孩唱歌的志愿者……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做的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带给我们掩卷沉思时心灵上的启迪。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使得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像那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缤纷绚丽。

    在“世间万花筒”这个主题单元,我们选择了五篇文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还是欣欣向荣的和平年代,都会有一些人,身上闪现着执着上进、认真负责的可贵品质,这种人性之美,像一道道心灵鸡汤温暖着我们。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普通人》等心灵美文。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犹如柔和的风、滋润的雨、温暖的光,呵护着子女从幼小柔弱到茁壮成人。小川未明的《牛女》展现的就是无私伟大的母爱。

    在“世间万花筒”中,有些人彰显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也有些人从反面启迪我们:不切实际的空想于己于人都是有害无利的。《米龙老爹》和《空中楼阁》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哲理。

    本单元选文包含了小说、散文、童话等文体,同学们可以通过作家笔下的普通人的故事,感受那直击心灵的力量。

    牛女

    文/小川未明 译/周龙梅 彭懿

    认识作者

    小川未明(1882—1961),日本童话作家、小说家,是日本童话创作的先驱,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代表作有短篇童话《野蔷薇》等。

    某个村子里,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女人。因为个子太高了,所以她总是耷拉着脑袋走路。这个女人是个哑巴,但是性情极其善良,爱掉眼泪,非常疼爱自己的那个孩子。

    女人总是穿着黑不溜秋的衣裳。家里只有她和孩子两个人。村里的人们经常看见她拉着还年幼的孩子的手,走在路上。因为她身材高大,心地善良,所以不知是谁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牛女”。

    每当她经过时,村里的孩子们就会喊“牛女过来了”,像看什么稀罕物似的,蜂拥着跟在她的后面,七嘴八舌地乱嚷嚷。可是因为女人是个哑巴,耳朵又听不见,所以她总是默不作声地低着头,慢吞吞地往前走。那样子让人看了觉着实在是可怜。

    牛女比一般人更加疼爱自己的孩子。她深知,自己是个残疾人,残疾人的孩子会被别人看不起;孩子没有父亲,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会来抚养这孩子的。

    正因为如此,她就更觉得孩子可怜,更加疼爱孩子了。

    孩子是个男孩,跟母亲很亲。母亲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牛女是个大个子,力气也比一般人大几倍,加上她又性情善良,因此有了力气活儿,人们都愿意找她来做。有人找她背柴火、运石头;有人找她扛行李,做各种各样的杂事。牛女辛勤地劳动着,用挣来的钱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可是,这样身强力壮的牛女却病倒了。天下大概没有不会生病的人吧?而且,牛女病得还不轻呢,已经不能起来干活儿了。

    牛女想到自己可能会死。她想,如果自己死了,谁来照顾这孩子呢?想到这些,她觉得自己就是死也不能瞑目。无论自己的灵魂化作什么,都要来照顾这孩子的前途。大颗大颗的泪珠,从牛女那善良的大眼睛里扑簌簌地滚了下来。

    然而,命运似乎也对牛女没有办法了。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牛女还是死了。

    村里的人们都觉得牛女可怜。临死前,她是多么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啊,所有的人都深深体谅她,没有一个人不怜悯牛女的。

    人们一起为牛女送葬,把她埋在了墓地里,并决定一起来抚养她留下来的孩子。

    孩子从这家转到那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渐渐长大了。每逢遇到高兴或伤心的事,孩子都会思念死去的母亲。

    村子里,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一过,便到了冬天。孩子越来越想念、怀恋死去的母亲了。

    冬日的一天,孩子站在村边,向远方国境线的群山眺望,他看见在高高的半山腰上,母亲的身影清楚地浮现在白雪之上。看到这一情景,孩子非常惊讶,但是他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

    后来,每当孩子思念母亲的时候,他就站在村边眺望远山。只要是晴朗的好天气,无论何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那黑黑的身影。那黑影,恰似母亲默默地望着这边,守卫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孩子虽然没有说过这件事,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村里人还是发现了。

    “牛女出现在西山上了!”

    消息很快传开了。于是,人们纷纷跑到外面,向西山张望。

    “肯定是因为惦记孩子,所以才在西山上显形的。”大伙儿纷纷议论。遇上晴朗的傍晚,孩子们就会望着西边儿的国境线,异口同声地叫着:“牛女!牛女!”

    不过,不知不觉,春天来了,积雪一消融,牛女的身影也就渐渐地变得模糊不清了。到了仲春,积雪完全融化,牛女的身影便看不见了。

    可是,一到冬天,当山上银装素裹、村里开始下雪的时候,西山上又清楚地浮现出牛女那黑黑的身影。村里的大人和小孩,整个冬天都在围绕着牛女的话题议论不休。而牛女留下的那个孩子,几乎每天都站在村子边上,留恋地眺望着母亲的身影。

    “牛女又出现在西山上了。她太挂念孩子了。真是可怜!”乡亲们说着,更加精心地照料那个孩子。

    不久,春天来了,天一暖和,牛女的身影便和积雪一起消失了。

    就这样,年复一年,牛女黑黑的身影年年冬天都在西山上显现。这时,孩子已经渐渐长大,被送到离这个村子不远的一座镇子上,去一户商家做佣人了。

    孩子到了镇上,依然看着西山,眺望着让他思念的母亲的身影。那个孩子走了之后,每当雪后、西山上出现牛女的身影时,村里的乡亲们也还是会说起这对母子之间的那种割不断的骨肉之情。

    “啊,牛女的身影已经模糊不清了,天该暖和了。”后来,人们甚至把牛女当成了季节变迁的话题。

    有一年的春天,牛女的孩子没有征得出现在西山的母亲的许可,就擅自从那户商家逃了出来,坐上火车,离开故乡,跑到南方的某个地方去了。

    从此以后,村里的乡亲们和镇子上的人们,就再也没有人知道那个孩子的下落了。不久,夏天过去了,秋天也结束了,又到了冬天。

    很快,山野中、村子里、镇子上,都覆盖上了积雪。可奇怪的是,今年的西山上看不到牛女的身影。

    看不见牛女的身影,人们觉着纳闷,便议论开了。

    “孩子已经不在镇子里了,大概牛女就没有必要再守护他了吧?”

    冬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镇子里还有不少地方的积雪没有融化。一天夜里,一个大个子女人在镇子里慢吞吞地走来走去。见到她的人都不禁大吃一惊。因为那不是别人,正是牛女。

    大伙儿纷纷议论,牛女为什么到这儿来了?从哪儿来的?后来,人们也常常在深夜看到牛女十分寂寞地在镇子里徘徊的身影。

    “牛女肯定还不知道她的孩子已经离开了故乡,所以,她一定还在镇子里寻她的孩子呢!”人们这样议论着。

    积雪完全融化了,镇子里连一点雪印也没有了。树木纷纷吐出银色的嫩芽,夜晚也没有那么黑暗了,到了气候宜人的季节。

    有人说,一天夜里,看见牛女站在镇子一个昏暗的胡同里悄悄地哭泣。不过,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牛女的身影。牛女怎么了?她已经不在镇子上了吧?

    从这一年开始,即使是到了冬天,山上也见不到牛女的身影了。

    牛女的孩子到了南方一个从不下雪的地方,在那里拼命地干活儿。后来,他变成了一个相当富有的人。后来,他开始怀念起自己的故乡。尽管故乡没有母亲,也没有兄弟,但是有那些小时候好心抚养了他的乡亲们。他想起了乡亲们的脸庞和村庄的样子。他想,他应该好好地报答这些人了。

    牛女的儿子带上大批礼物和钱财,千里迢迢地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并且重重地酬谢了村里的乡亲们。村里的乡亲们看到牛女的孩子这么有出息,非常高兴,都为他庆贺。

    牛女的孩子想在村里开创一番事业。于是就在村里买下了一大片土地,种了很多苹果树。他打算种出又大又甜的苹果,再把它们销往各地。

    他雇了很多人,给果树施肥。冬天还把果树包起来,防止风雪吹断树枝。不久,果树一天天长高。那年春天,辽阔的田地里,宛如飞雪似的开满了苹果花。明媚的阳光终日照在花朵上,蜜蜂从早到晚地在花丛中飞鸣。

    到了初夏,小青苹果挂满了枝头。可就在那些小苹果快要成熟的时候,一场虫灾降临,田里落满了生苹果。

    第二年,第三年,年年如此。苹果还发青呢,就从果树上掉了下来。这事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蹊跷。村里一个见多识广的老爷爷问牛女的孩子:“这可能是谁在捣鬼,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呢?”可牛女的孩子怎么也想不出原因来。

    此后不久,当他一个人闭目沉思时,忽然想起了自己无视母亲的亡灵,擅自离开镇子,跑到远方去的事情。另外,自己重返故乡之后,也只是给母亲扫了扫墓,还没有祭祀过母亲呢。

    他终于认识到母亲生前百般疼爱自己,死后也是那么念念不忘地守护着自己,可自己对母亲未免太冷淡了。他想,母亲一定是生气了。于是,牛女的孩子为了哀悼母亲的亡灵,请来了和尚,召集了村里的乡亲们,诚心诚意地为母亲举行了祭祀。

    第二年春天,果树又像白雪一般地开花了。到了夏天,终于结出了绿油油的大苹果。往年一到这个季节,就会发生虫灾,大家都盼着今年能结出硕果来。

    夏末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成群的蝙蝠,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苹果园上方飞舞盘旋,捕捉害虫。其中,有一只大蝙蝠很醒目。它就像一位女王似的,率领着其他蝙蝠忙碌着。无论是明月高照的夜晚,还是乌云密布的夜晚,蝙蝠都会飞来,在苹果园上空飞舞盘旋。这一年,苹果没有遭受虫灾,果实累累,收成比预想的还要好。村里的乡亲们都说:“牛女准是变成蝙蝠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了。”大家都为她善良、慈爱的心肠而感到哀伤。

    后来,一年又一年,每到夏天的傍晚,都会有一只大蝙蝠率领成群结队的蝙蝠飞来,在苹果园上方飞舞盘旋,捕捉害虫。苹果树再也没有被害虫侵害,总是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样过了四五年以后,牛女的孩子成了这一带最幸福的农民。

    阅读小助手

    牛女不会说话,但她像所有慈爱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儿子。当她因病去世后,还在担心、思念着自己的儿子。每逢白雪纷飞的冬季,牛女的身影便出现在西山……这是怎样一份深沉的母爱呀!令人感动、心酸!

    这篇童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作者亦在字里行间寄寓了深刻道理: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若母爱!

    读完本文后,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句最令你感动?请你画下来,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米龙老爹

    文/居伊·德·莫泊桑 译/罗雪峰

    认识作者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著有长篇小说《俊友》、短篇小说《项链》等。

    近一个月来,烈日将田地变成了灼热的火场。在这火场中,喜笑颜开的生活拉开了帷幕,碧绿的田野辽阔无际,蔚蓝的天空和地平线相连接。田庄散布在诺曼底省的平原上,从远处望去就像是一些小树林。可走到跟前,当你打开那扇布满虫蛀痕迹的栅栏门时,却会看到一个一望无际的花园。花园里,那些古老的苹果树就像骨干嶙峋的农夫一样,此刻,它们正开着花。乌黑弯曲的老树干成行排列着,在阳光下展露出雪白或粉红的美丽圆顶。所有的气味——花的芳香、马房里的浓厚气味、正发酵着的兽肥的蒸气——混在一起。成群的母鸡在兽肥上悠闲地休息。

    中午时分。一家人坐在门前梨树的树荫下吃饭。这个家庭有两位家长、四个孩子、两位女长工以及三位男长工。他们吃着午饭,几乎没有说话。

    一位女长工不时起身走到储藏的房间,将盛苹果酒的大罐子盛满。

    男主人年约40,是位身体强壮的汉子。他端详着屋旁一枝赤裸裸的葡萄藤,这枝葡萄藤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沿着墙壁伸展。

    端详了一阵,他说:“老爹的这枝葡萄发芽并不迟,也许今年可以结果子了。”

    妇人回头端详了一阵,却什么也没有说。

    那枝葡萄的位置,正是老爹被人枪杀的地方。

    那是1870年的事:当时正在打仗,普鲁士人攻占了整个地方。法国的裴兑尔白将军带领北军同他们对抗。

    当时,普军的参谋处就驻扎在这个田庄上。田庄的主人是位老农民,大家叫他彼得的米龙老爹。庄主竭力款待普军,并安置了他们的生活起居。

    有一个月的时间,普军的先头部队驻扎在这个村落做侦察工作。此时的法军距此地十法里开外,他们按兵不动;可一到晚上,普兵总有很多骑兵会莫名失踪。那些分到各处巡逻的人,若是两三个一组出发的,都没有回来过。

    第二天早晨,有人在地里、天井旁、壕沟里发现了骑兵的尸首。他们的马倒在路上,项颈被一刀割开。

    类似的暗杀行动似乎出自同一人,然而普兵始终无法破案。

    地方上被恐惧笼罩着。许多乡下人因为一个简单的告发而遭到了普兵的枪决,妇女们也被拘禁了起来。原先,他们想用恐吓的手段使儿童说出些信息,可是没什么收获。

    一天早晨,普军发现米龙老爹躺在自家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人们还发现了两个普国骑兵,他们都被刺穿了肚子。其中一个手里握着一把血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没多久,这个露天的庄子就进行了一场军事审判,老爹被人带了过来。

    他当年68岁,身材消瘦,脊梁微微弯曲,两只大手就像一对蟹螯。一头乱发十分稀疏,头皮显露在外。在本地,他是出了名的执拗和吝啬。

    普军让老爹站在一张小桌子前,四个普兵看守着他。五个军官和团长坐在他的对面。

    团长用法语说:“米龙老爹,来到这里之后,我们除了夸奖您,真是没有一句闲话。您对我们十分殷勤,甚至是关心。但今天,有人告发您同这件可怕的事有关,我们自然得问个明白。您脸上的刀伤是怎么来的?”

    那乡下人一字不答。

    团长又说:“如果您不说话,就表示您有罪。但米龙老爹,我要您回答我,在伽尔卫尔附近找到的两个骑兵是谁杀的?”

    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

    团长大吃一惊,沉默了一会儿后,双眼紧紧盯住这个被捕的人。米龙老爹用乡下人特有的发呆神情安闲地待着,双眼低垂着,如同教区的神父一样。只是,不停吞口水的动作显示出了他内心的慌张。

    老爹的儿子约翰、儿媳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地站着,离他十步之遥。

    团长又说:“您可知道,这个月以来,我们部队里那些侦察兵是谁杀的吗?”

    老爹用同样的乡下人的发呆神情答道:“是我。”

    “全是您杀的吗?”

    “没错,都是我。”

    “您一个人?”

    “我一个人。”

    “告诉我,您是怎么动手干的?”

    这次,老爹看上去有些焦虑,因为非得多说话不可,这令他很是为难。

    “我现在哪儿还记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啊。”老爹说。

    团长接着说:“您必须全盘告诉我。您是怎么开始的?”

    老爹不放心地瞧了瞧身后的家人,又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打定主意说:“我记得那是你们来到这里的第二个晚上,大概10点钟。您和您的士兵用了我的草料和一头牛、两只羊,那些草料价值250多个金法郎。我当时想:不管他们拿我多少,我都要讨回来。那时候我心里还有别的打算,这个等会儿再告诉您。我看到有个骑兵坐在不远处的壕沟旁抽烟斗。我取下了镰刀,悄悄从后面走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割下了他的脑袋,就像割下一把小麦那样。当时,他连叫喊的工夫都没有。您只要去水荡里找,就能在一只装煤的口袋里发现他,和一块顶住栅栏门的石头装在一起。

    “那时我就盘算好了。我把他身上的衣服都剥下来,一齐送到了一个名叫马丁的树林里,藏在了石灰窑的地道后面。”

    老爹没再说话。那些惊惶的军官们则面面相觑。

    后来,普军又对老爹进行了讯问。所得的口供如下:那乡下人做了这次谋杀士兵的勾当,心里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杀些普鲁士人吧!”他像一位智勇兼备的爱国志士那样憎恨普鲁士人。正如他说的那样,他有自己的计划。

    几天后,普军准许他随意出入,他用服从和殷勤的态度表示出对战胜者的退让,而且在与普兵的来往中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语。每天傍晚,他都能看见一些骑兵出发,他听清那些骑兵要去的村落后,在某个夜晚出门了。

    他溜到树林里,进了石灰窑,钻到窑里地道的末端,在地上找到了那个死兵的衣服,然后穿戴在自己身上。

    后来,他在田里徘徊了一阵,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沿着土坡匍匐前进,即使很小的声音也让他提高警惕。

    到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向着大路前进,然后躲进矮树丛里。他一直等着。直到半夜,硬土上才响起一阵马蹄声。为了判断是否只有一个骑兵,老爹把耳朵贴在地上仔细听了听,然后开始准备起来。

    骑兵带着一些重要文件走来。老爹走过去,等相隔不到十步距离时,他突然横在路上,像个受伤的人那样爬着走,边爬边用德国话喊着:“救命呀!救命呀!”那骑兵以为是个丢了坐骑又受伤的德国兵,就勒住了马,毫无防备地走向老爹。就在他俯下身去看这个陌生人时,肚皮就挨了一刀。骑兵倒下来,当场就死了。

    这个诺曼底人感到一种老农式的快乐,他站起来,为了闹着玩儿又割断了尸体的头颈。随后他把尸首扔到了壕沟边。

    马安静地等候着主人。老爹骑上马,快速离开了。

    一小时后,他又看到两个归营的骑兵。老爹朝着他们赶过去,又用德国话喊道:“快救人啊!快救人!”两个骑兵看清军服后,让他走过来,毫不怀疑。紧接着,老爹像弹丸一样从两人中间溜过去,一手持马刀,一手持枪,一下子干掉了两个人。

    老爹又宰了那两匹马,然后从容地回到石灰窑,把自己骑过的马藏在地道中间。他脱掉军服,重新披上他自己的破衣裳,一路回到家爬上床,睡到第二天早晨。

    接下来的四天,老爹没有出门,他在等着那场业已开始侦查的案件的结束。直到第五天晚上,他又出去了,用同样的策略杀了两个普兵。从那之后,他就不再住手了,每天夜晚都出去寻找机会。他骑着马走过荒无人烟的田地,时而出现在这里,时而出现在那里,就像一个迷路的德国骑兵。老爹像个专门猎取人头的猎人一样,杀了许多普鲁士人。杀完后,这个年迈的骑士就将尸首随意放置在大路上,自己则返回石灰窑,将坐骑和军服藏起来。

    第二天中午左右,他就悠闲地去喂那匹藏在地道里的马,为了让这只牲口担负重大任务,他很舍得付出。

    可就在被审的前一天,两个被袭击的骑兵有了戒备,其中一个在老爹的脸上割了一刀。

    最后,他还是把两个骑兵都杀死了!他依然藏好自己的马,换好破衣裳。但回家时,他衰弱得精疲力竭,拖着脚步勉强走到了马房前,再也没力气回到屋子里了。

    有人发现他浑身是血地躺在马房里……

    录完口供后,老爹突然抬起头,骄傲地看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那团长捋着髭须问:“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没有。账已经算清了:我一共杀了16个人,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您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吗?”

    “我不会向您请求赦免。”

    “您当过兵吗?”

    “当过,我参加过战斗。从前,就是你们杀死了我父亲,他老人家是一世皇帝的部下。就在上一个月,应该这么算,你们又在艾弗勒附近杀死了我的小儿子法朗索阿。你们以前欠我的,现在我都讨清了。”

    军官们面面相觑。

    老爹接着说:“八个骑兵算是替我父亲还了账,还有八个算是替我儿子讨还的。本来,我不想找你们惹事,我根本不认识你们,我也不知道你们打哪儿来。现在,你们来到我家里,并且提出各种要求,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如今,我在那些人身上报了仇,我一点都不后悔!”

    老爹挺起他的脊梁,将胳膊交叉在胸前,表现出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

    几个普鲁士人低声讨论了一阵子。一个上尉替这位志气高尚的穷汉辩护,上尉的儿子上个月阵亡了。

    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低声对他说:“听着,老头儿,也许有个法子能救您一命,那就是……”

    可老爹瞪着眼睛,绝不细听。这时候,一阵微风吹动他头上稀少而蓬乱的头发,他那带着刀伤的脸突然收缩,露出一副可怕的难看模样,他终于鼓起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面唾了一口唾沫。

    团长呆在那里,扬起一只手,而老爹又向他脸上唾了第二口唾沫。

    所有的军官都站起,同时下达了很多条命令。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那个始终安闲自在的老人被推到墙边,那时,老爹向着他的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微笑了一阵。他的家人都惶恐地望着他,他终于立刻被枪决了。

    阅读小助手

    这篇小说采用倒叙的形式,写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先是呈现普军官兵屡遭夜袭的案件,接着用倒叙手法描写了普军审讯和米龙老爹交代口供的经过,塑造了这位爱国者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米龙老爹先后杀掉了十六个普军骑兵,但文章重点只写第一次得手的细节和最后一次不幸暴露,有详有略地刻画了老人的勇敢机智。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多次对米龙老爹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请你画出这些句子,思考一下作者想通过这些描写达到什么效果?

    空中楼阁[1]

    文/穆·拉·安纳德 译/冰心

    认识作者

    穆·拉·安纳德(1905—2004),印度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贱民》,以及长篇小说三部曲《村庄》《越过黑水》《剑与镰》。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婆罗门[2],他不做工,整天胡思乱想。有一天他的母亲责备他浪费时间,劝他去进一个行业。恰好那时候他也正在埋怨自己,就听从他母亲的劝诫。问题就是他应当干哪一行呢。做僧官他又没有学问,要当兵他的身体又太弱,并且他是一个婆罗门,不应当做劳力的工作。因此他就决定做一个商人。

    母亲问:“你想卖什么呢?”她对他提了许多可以卖的东西:粮食啦,布匹啦,点心啦,但是他把这些意见都甩在一边,他说他要卖些玻璃镯子和釉彩的盆罐什么的。

    母亲给他本钱去做这项买卖。他就去批发了一筐玻璃器皿,坐在市集里等待顾客。

    太阳照在玻璃器皿上,发出耀眼的彩光,那彩光把他的幻想高高地引到了天上去。他想:今天我要得利一成,才肯把这些东西卖出去,我要用这笔钱去买些假珠子,当作真珠子卖出去。我一定会赚到一百个卢比。再用这笔钱去买几只山羊。每六个月山羊就会生小羊羔,这样,我就会有一大群羊了。我把山羊卖了,再买几只母牛。母牛一生小牛,我就把小牛卖了去换水牛。我用卖水牛的利润,再去买母马。母马再生小马,我就有好多匹马了。我卖了这些马,就可以赚到许多金子。我用这些金子在山顶上盖一座宫殿,里面点缀许多亭、台、楼、阁。哈斯提那菩拉的国王听见了,就要陪送许多嫁妆把他的女儿喀沙雅嫁给我。我接受了这门亲事,还和她生下一个儿子。等到这孩子大到能在我膝上跳跃的时候,我就坐在宫廷里,把他叫来跟我玩。因为他太淘气,把我惹急了,我就打他骂他。他就大声哭叫,我就叫我的老婆来把他抱走。她正忙着做些家务,我就起来狠狠地踢她一脚,她以后就不敢再耍懒骨头了。

    他想得太起劲了,幻想变成了行动。他狠狠地踢了一脚,把筐里所有的玻璃玩意儿和陶器,都踢碎在他面前的地上了。

    [1]选自《石榴女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婆罗门是印度国民四个阶级中的最高阶级,僧侣阶级。

    阅读小助手

    这是一个看似很可笑,实则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文中所写的这个婆罗门终日不切实际地空想,好不容易行动起来做点实事,却不能脚踏实地,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做事的结果犹如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在他飞起的一脚中轰然坍塌。

    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朴实,心理活动描写尤为生动,使得主人公可笑的形象跃然纸上。寓言故事往往是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你把这则寓言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空中楼阁”的理解。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文/李娟

    认识作者

    李娟(1979—),作家,未受过任何专业写作训练,作品质朴自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

    我们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和顾客做生意,顾客们也就模模糊糊地理解,反正最后生意总会做成的。不善于对方语言没关系,善于表达就可以了,若表达也不善于的话就一定得善于想象。而我一开始连想象也不会,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你得给他从货架这头指到那头:“是这个吗?是这个吗?是这个吗?是这个吗……”再从最下面一层指到最上面一层:“是这个吗?是这个吗?是这个吗?是这个吗……”——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在我看来,我妈总是自以为是地去处理种种交流问题,我敢肯定她在很多方面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可是,照她的那些错误的理解去做的事情,做到最后总能变成正确的。我也就不好多说些什么了。

    也许只是我把她的理解给理解错了而已——她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她对她的理解的表达不太准确——当然,也许是准确的,只是不适用于我的理解,没法让我理解……呃,都把自己给绕糊涂了。我不是故意要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如此复杂……这一切本来就很复杂嘛!大家却如此简单地活着,居然还一直过得好好的,什么问题也没有。太奇怪了,实在太奇怪了。

    然后说雪兔。

    有一个冬天的雪夜,已经很晚了,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一些远远的事情。这时门开了,有人裹挟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于是我们就不理他了,继续干自己的活。他就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

    “黄羊?”

    ——我们吃了一惊。

    “对,活的黄羊。”

    我们又吃了一惊。

    我妈和她的徒弟建华就立刻开始讨论羊买回来后应该圈在什么地方。我还没反应过来,她们已经商量好养在煤棚里。

    我大喊:“但是我们养黄羊做什么啊?”

    “谁知道——先买回来再说。”

    我妈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

    “十块钱。”

    ——我们吃了第三惊。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的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我也立刻支持:“对了!黄羊买回来后,我去到阿汗家要草料去——他家春天欠下的面粉钱一直没还……”

    见我们一家人兴奋成这样,那个老实人满意极了,甚至很骄傲的样子。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并叮嘱道:“好孩子,你们以后要再有了黄羊嘛,还给我家拿来啊,无论有多少我都要啊!可不要去别人家啊……去也是白去,这种东西啊,除了我们谁都不会要的……”——虽然很丢人,但要是我的话,也会这么假假地交代两句的。便宜谁不会占啊。

    给了钱后我们全家都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去了。

    门口的雪地上站着个小孩子,怀里鼓鼓的,外套里裹着个东西。

    “啊,是小黄羊呀。”

    小孩把外套慢慢解开。

    “啊,是白黄羊呀……”

    ……

    事情就这样: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头就拉扯那么多有关理解啊误区啊之类的话。沟通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啊!

    不管怎么说,买都已经买回来了,我们还是挺喜欢这只兔子的——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比那些三四块钱的兔子们大到哪儿去了,跟个羊羔似的。而且还是活的呢,别人买回来的一般都是冻得硬邦邦的。

    更何况,它还长着蓝色的眼睛呢!谁家的兔子是蓝眼睛?

    (但后来才知道所有的野兔子都是蓝眼睛,家兔才红眼睛……)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是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那些下套子的家伙实在太可恶了——后来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老实人几句。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只好整天穿得厚厚的、鼓鼓囊囊的,紧紧偎在火炉边,哪儿也不敢去。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棚之间走动走动。经常可以看到她在去的路上或回来的路上小心地扶着墙走,遍地冰雪。她有时候会捂着耳朵,有时候会袖着手。

    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要这时有人说出“你们家兔子炒了够吃几顿几顿”此类的话来,我们一定恨他。

    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要是它不小心溜走的话,外面那么冷,又没有吃的,它也许会饿死的。也许会再被村子里的人逮住。反正我们就觉得只有待在我们家才会好好的。

    我妈常常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手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恶意啊,怎样才能让它明白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许多,虽然每天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能到哪里找吃的?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又过去了很长时间,每天出门时,仍不忘往路边雪堆里四处瞧瞧。

    我们还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了块白菜,希望它看到后能够回家。过了很久,竟然一直都没人把那块已经冻得邦邦硬的白菜收拾掉。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突然从笼子里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窗户上蒙的毡子、塑料布什么的统统扯了下来,沉重的棉门帘也收起来卷在床底下,等来年冬天再用。我们还把煤棚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顺便说一下,煤棚的那个铁笼子一直扣在暗处角落里的墙根处,定睛看一会儿才能瞧清楚里面的动静,要是有兔子的话,它雪白的皮毛一定会非常扎眼,一下子就可以看到的。可是,我们从笼子边过来过去了好几天,才慢慢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活物,甚至不知是不是什么死掉的东西。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原本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一向害怕死掉的东西,但还是斗胆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一把骨头,只差没散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气。看上去这身体也丝毫没有因呼吸而起伏的迹象。我便更加害怕——比起死去的东西,这种将死未死的才更可怕,总觉得就在这样的时刻,它的灵魂最强烈、最怨恨似的。我飞奔着逃离,跑去告诉我妈,她急忙跑来看——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

    我远远地看着我妈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至于她具体怎么救活这只雪兔的,我不清楚,实在不敢全程陪同,在旁边看着都发毛……实在不能忍受死亡。尤其是死在自己身边的东西,一定有自己的罪孽在里面……

    不过好在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比之前还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到底是兔子嘛。而煤棚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我们还一直以为兔子是从铁笼子最宽的那道栅栏处挤出去跑掉的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就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持着掏炉子的炉钩伸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算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唯有墙根蒙着的一层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面对生存命运的改变,它会发抖,会挣扎,但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兔子所知道的又是些什么呢?万物都在我们的想法之外存在着,沟通似乎绝无可能。怪不得外婆会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我们生活得也多孤独啊!虽然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阅读小助手

    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有一股清新舒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作者李娟以平白如话的语言,叙写了雪兔逃生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言语中还有些小幽默,时不时逗得你微微一笑。仿佛整篇文章读下来,你也无法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也没法确切地说出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但是细细体味,这件小事中好像也包含了那么一些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想法。至于这想法具体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其实也无须多言。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

    普通人

    文/梁晓声

    认识作者

    梁晓声(1949—),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等。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

    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

    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不可能永不摘下。我想,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感。尽管这一种个人情感在我有不可殚言的虔意。我必得从伤绪之中解脱。也是无须乎别人劝慰我自己明白的。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微事……

    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在北影院内,甚至范围缩小到我当年居住的十九号楼内,这乃是司空见惯的事。

    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须稍金黄。谁见了谁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父亲生前极爱惜他的胡子,兜里常揣着一柄木质小梳。闲来无事,就梳理梳理。

    记得有一次,我的儿子梁爽,天真发问:“爷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呀?”

    父亲一时答不上来。

    那天晚上,父亲竟至于因为他的胡子而几乎彻夜失眠;竟至于捅醒我的母亲,问自己一向睡觉的时候,胡子究竟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无论他将胡子放在被窝里还是放在被窝外,总觉得不那么对劲……

    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是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父亲从来不做自己胜任不了之事。他一生不喜欢那种滥竽充数的人。

    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两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

    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

    “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要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

    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更准确地说,是“群众演员”生涯——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

    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

    父亲做什么事都认真极了。

    但那也算“演戏”么?

    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

    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

    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

    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分明的,他唯恐使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

    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需要十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了。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难得有父亲这样的群众演员。

    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胡子……

    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

    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

    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

    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

    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得太紧密了。或者反过来说,他是太把一位导演,与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联得太紧密了。

    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

    而我认为这实实在在是犯不上的。

    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两千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

    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

    父亲刚来时,对于北影的事,常以“你们厂”如何如何而发议论,而发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说“你们厂”了,只说“厂里”了。倒好像他就是北影的一员。甚至倒好像他就是北影的厂长……

    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

    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

    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

    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

    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

    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

    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给我自己打电话。

    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

    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们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么?”

    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

    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对于这样一位太认真的老父亲,我一筹莫展……

    父亲还在朝鲜选景于中国的一个什么影片中担当过群众演员。当父亲穿上一身朝鲜民族服装后,别提多么地像一位朝鲜老人了。那位朝鲜导演也一直把他视为一位朝鲜老人。后来得知他不是,表示了很大的惊讶。也对父亲表示了很大的谢意,并单独同父亲合影留念。

    那一天父亲特别高兴,对我说:“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

    记得有天晚上,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妻子和老父母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

    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

    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

    母亲说:“人,谁没老的时候?老了就老了呗!”

    父亲说:“你不懂。”

    妻煮饺子时,小声对我说:“爸今天是怎么了?你问问他。一句话说得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

    吃过晚饭,我和父亲一同去办公室休息。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又不高兴了吗?”

    父亲说:“高兴啊,有什么不高兴的!”

    “那你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

    父亲笑了,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演员了吗?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吗?……”

    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背台词。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配音,得找个人替你再说一遍这句话……”

    父亲果然又不高兴了。

    父亲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吗?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了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吗?”

    父亲的一番话,倒使我哑口无言。

    惭愧的是,我连父亲不但在其中当群众演员,而且说过一句台词的这部电影,究竟是哪个厂拍的,片名是什么,至今一无所知。

    我说得出片名的,仅仅三部电影——《泥人常传奇》《四世同堂》《白龙剑》。

    前几天,电视里重播电影《白龙剑》,妻忽指着屏幕说:“梁爽,你看你爷爷!”

    我正在看书,目光立刻从书上移开,投向屏幕——哪里有父亲的影子……

    我急问:“在哪儿在哪儿?”

    妻说:“走过去了。”

    是啊,父亲所“演”,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父亲的确是一位极认真极投入的群众演员——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都这么说……

    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

    “梁晓声?”

    “是我。”

    “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啊!……”

    “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

    “去世了?……对不起……”

    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对方的歉意。

    如今之中国人,认真做事认真做人的,实在不是太多了。如今之中国人,仿佛对一切事都没了责任感。连当着官的人,都不大愿意认真地当官了。

    有些事,在我,也渐渐地开始不很认真了,似乎认真首先是对自己很吃亏的事。

    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

    这大概首先与他愿意是分不开的。一个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忽然在摄影机前走来走去,肯定是他的一份愉悦。人对自己极反感之事,想要认真也是认真不起来的。这样解释是完全解释得通的。但是我——他的儿子,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解释,则证明我对自己的父亲太缺乏了解了。

    我想——“认真”二字,之所以成为父亲性格的主要特点,也许更因为他是一位建筑工人,几乎一辈子都是一位建筑工人,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获得过无数次奖状的建筑工人。

    一种几乎终身的行业,必然铸成一个明显的性格特点。建筑师们,是不会将他们设计的蓝图给予建筑工人——也即那些砖瓦灰泥匠们过目的。然而哪一座伟大的宏伟建筑,不是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呢?正是那每一砖每一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十几年、几十年地,培养成了一种认认真真的责任感,一种对未来之大厦矗立的高度的可敬的责任感。他们虽然明知,他们所参与的,不过一砖一瓦之劳,却甘愿通过他们的一砖一瓦之劳,促成别人的冠环之功。

    他们的认真乃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愉悦!

    愿我们的生活中,对他人之事的认真,并能从中油然引出自己之愉悦的品格,发扬光大起来吧!

    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父亲曾是一个认真的群众演员。或者说,父亲是一个“本色”的群众演员。

    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阅读小助手

    朴实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塑造了一个“本色”的主人公——父亲的形象。本色的父亲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十分认真,这种认真似乎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却恰恰彰显了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要不然,父亲怎么会那么受欢迎呢?

    这篇文章围绕“认真”二字写了父亲的几件事情:第一次当演员;被导演忘记还认真执行导演的命令;心系剧组;被朝鲜导演当成朝鲜老人;认真背台词。请你仔细阅读后,把能表现父亲认真的语句画出来。

    乐读单

    一、我阅读我感悟

    1.通过典型事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塑造人物形象,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普通人》回忆了父亲几次做群众演员的事情,这些典型事件表现了主人公身上怎样的美好品质?(推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米龙老爹》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一派农家乐的场景。在整篇文章中,这部分看似闲笔,实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取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阅读我实践

    1.《空中楼阁》中写到了主人公的遐想。相信你在生活中面对一定的景、事、物也曾有过丰富的想象。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对象展开想象,你想透过文字表达怎样的主题?(写作引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怎样歌颂也不为过。请你结合《牛女》带给你的启发,画一幅画,或选一首赞颂母爱的歌曲,再根据自身情况改编歌词,送给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艺术整合)

    3.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就像高山一样深沉伟大。父亲在生活中往往是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和品质,《普通人》中的父亲在一件件小事中诠释着认真的内涵。请选择一件自己的爸爸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口语交际)

    三、我阅读我挑战

    向爱读书的你推荐以下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来选读。

    1.《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

    《最后一头战象》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优秀作品,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大象、野猪和狗熊等动物的故事。在作者笔下,这些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有快乐,有愤怒,有焦急,有悠闲,甚至有时候它们的情感比人类更纯净、更至诚伟大。比如,老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放弃了去到大象祖先留下的神秘象冢,而是来到了它昔日与同伴们浴血奋战的战场,并在埋葬同伴们尸骨的地方埋葬了自己……

    阅读沈石溪的动物故事,你不仅能增长知识,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更能体味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之美。

    2.《手绢上的花田》[日]安房直子

    这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世界级童话大师安房直子的经典作品。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良夫的邮递员受菊屋酒店老奶奶之托,帮她保管茶壶。这个神奇的茶壶可以源源不断地酿出菊花酒,但良夫需要遵守诺言,不能用酒去挣钱。起先,良夫谨守诺言,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贪欲滋生,竟完全忘记当初的承诺,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安房直子的童话带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在她的童话世界中,人与自然总能和谐相处……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不经意间走进另一个世界,在现实与幻想之间享受童话之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