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比价值更重要”,说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口袋里的钱比我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经济越萧条,人们用钱的态度也越谨慎。如今,大到国家,中到省市,小到家庭,普遍都感到手头吃紧。正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个时侯,什么地方应该用钱,什么地方不应该用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日前听高僧讲法,也谈到金钱观问题。金钱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高歌猛进,路上仿佛有挣不完的钱,但是人走得太快,总还是需要停下来,让灵魂跟上。萧条年代正是调整人和金钱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佳时机。从人际金钱关系来分,每个人都会面临四种关系:给你钱赚的人、帮你赚钱的人、赚你钱的人、以及花你钱的人给你钱赚的人是你的客户,关系一般都处理得很好。只不过“无往不利”是商人的本性,出现“有钱对他好,没钱对他坏”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事。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很少有态度好的餐馆,抱定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注定不会有好的服务。其实在经济寒冬更需要做好客户维系,经济周期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只有尊重客户的终身价值,才有企业在市场上的基业长青,细水长流。
帮你赚钱的人是你的员工,盛田昭夫曾说:“优秀企业的成功,既不是什么理论,也不是什么计划,更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人。”199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当所有人都在等待破产通告时,董事长宣布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一个月过去后,董事长又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第二天,奇迹发生:员工们纷纷涌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一些州联络被中断的货源。3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现在,哈理逊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160多个国家。萧条时期,只有人才能创造奇迹。所以经济越萧条,企业越要善待员工。
第三种是赚你钱的人。有许多江湖口碑好的人,他们不仅是因为讲信用,更重要的是懂得让别人赚钱。社会其实是个价值链,每个人都是价值链上的一环,有钱大家赚,这个价值链才会和谐。
第四种是花你钱的人。有统计数据表明:一个人一辈子80%的钱是在人生最后的两个月花掉的,美国人一直把死在巨额财富中视为耻辱。(当然,如今他们不仅提前花掉了自己一辈子的钱,还花掉了下辈子的钱,不仅花掉了下辈子的钱,还花掉了全世界人民的钱,由此还直接导致了一场惨痛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也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富人们也开始遭遇到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人升天堂,钱在银行。这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富人的金钱观。其实真正帮你花钱的人往往是你的家人和孩子。
近年来,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如今在中国内地,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送进大学,没有70万人民币是打不住的。然而,因为经济的高歌猛进,国人前三种关系都能处理得好,唯独没能很好地与花你钱的人沟通,夜夜笙歌,天天交际,却忽视了和家人子女的沟通,结局往往是老婆孩子花了你的钱也不念你的好,只花钱,不沟通,夫妻关系越来越冷漠;不教育,和孩子的代沟越来越深,结果只能是“天天耳鬓厮磨,最终形同陌路”。
所以在商业营销中,很重要的两条原则就是:给你钱赚的人越多越好,花你钱的人越少越好。赚钱的人要多,不仅数量要多,质量还要高。张瑞敏曾经透露他的理想就是“向全国人民收费”。他最羡慕中国两家企业:一家是中国移动,一家是中国石油。孔子是“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中国移动则是“有赚无类”的赚钱观。上有全球通,下有神州行,无论你移动到哪里,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中石油同样活得滋润,“美丽的祖国我的家”,钻下探头挖石油,挖完了就走,神州大地均是他赚钱的资源。当然,给你钱赚的人要多,还得花你钱的人要少。
李嘉喊只有两个儿子,按照香港遗富。但如果他多一个儿子,原来的两个儿子得到的财产将会减少16.67%。所以每当李嘉诚的儿子抱怨老爸在“李嘉诚基金会”投入资金过多时,李嘉诚就安慰说,假如我多生一个儿子,不知要分走你们多少钱财。
§§§第二节 西部青少年的金钱观
一、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罗邦杨
没进过一天校门的母亲经常这样说:“孩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只有靠自己的本事,活过没有文化的爹妈,才能走出农村。”在母亲眼中,城里人就是早上能吃上油条馒头、喝上豆浆,住上楼房的人。的确,在经济还不发达的西部农村,贫穷是人们心头的痛。父母都是憨厚的农民,只盼着地里的庄稼有个好收成。我考上市重点高中时,家里的生活更加拮据。但再苦再累,母鸡下的蛋,父母都舍不得吃,总是拿到集市上卖钱。正是家里的贫穷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我知道,自己肩上有父母太多的期望。别人一顿肯德基的花销,就够我一周的生活费。可是,我没有自卑,更加刻苦地学习。身边也有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有的在和城里同学的相处中逐渐变了,穿起了名牌,学会了打扮,成绩也开始下滑。可我坚信,穷只代表过去,富有的将来需要自己去奋斗。因为担心话费贵,母亲每次打电话都舍不得多说,但她总会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一切都得靠你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的成绩一直没下过全班前三名,我也在和城里同学的较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我非常感谢憨厚朴实的农民父母,是他们让儿子学会了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二、即使贫穷,也不自卑
陕西省西安市 黄旭东
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深知钱意味着什么。没有钱,学习时用着别人早已淘汰的随身听,脚上穿的是母亲亲手织的毛线袜,身上是那几件不变的衣服,在食堂里买饭也要小心翼翼,不敢多花钱……可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没有自卑的感觉,相反,内心里充满了去改变这一切的责任感与动力。贫穷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与美好的向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也赞同。但我期待的是凭借自己今天的努力拼搏,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有钱人,我也期待那时的我能靠智慧让自己的财富对社会更有帮助。
三、钱重要,人的精神更重要
新疆 孙永红
我的家在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庄。说到金钱,我感慨万千。我家的境况在当地来说还算可以,爸爸是赤脚医生,有固定的收入。可是我和哥哥两个人都上学,家里收入的99%都开支在我们两个人身上。我的35个小学同学中,考上大学的只有我一个;41名初中同学中,上大学的有5人;45名高中同学中,上大学的有18人。没有上大学的同学,许多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考大学,而是家里穷,上高中都不容易,更别说上大学了。我记得很清楚,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对填报志愿一无所知,我很想上网去查查资料,可是1小时好几块钱啊,实在上不起;想买一本介绍全国高校的书,可书价22元,我也买不起!
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了,看到家庭富裕的同学追求时尚,有时我也有些羡慕。但回过头来想想,钱重要,人的习惯、品格的培养更重要。这一路走来我因为钱而受了好多罪,但艰苦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节俭的重要性,更加尊重劳动,也培养了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我要多挣钱
网友 初谨
我父亲身体不好,平时连药都舍不得吃。猪肉涨价之后,我家就很少吃肉了。随后,粮油米面统统涨价了。春节前,蔬菜大都好几块钱一斤。父亲说:“咱家穷,也没人到咱家来做客,过年多少买点肉是那意思,别的菜就别买了,白菜也一样吃。”
大年初一,邻居相互串门拜年,不知不觉就扯到了物价上。叔叔说:“过年我家也没买太多别的蔬菜,太贵了。”阿姨说:“猪肉十几块钱一斤,还是第一次经历。”“好好学习吧孩子,将来可要挣大钱啊!”大伙对我说。
我不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是不是万能的,但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已感觉到,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说,有钱人不一定幸福,难道没钱才幸福?不管怎么说,毕业了,我一定要多挣些钱来给爸爸治病,养活自己,孝敬父母。
五、钱要花在刀刃上
供我自由支配的第一笔钱,是小学三年级那年春节去县城舅舅家,舅妈给我的10元压岁钱。现在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对于压岁钱,父母让我自由支配,不干涉。如何花好手中这笔钱,却让我费了不少脑筋。每次路过村头商店,看见柜台上摆放的各类糖果和小食品,我就忍不住偷偷地咽下口水,那时候真想冲进去,把美味的零食都买下来,吃它个够。可想到用压岁钱买零食,吃完就没了,心里觉着有些不甘。我平时喜欢看小人书,想买套自己喜欢的,但一想到要支出我大半压岁钱,又不舍得买。到底买什么好呢?就为这,我没少做思想斗争。后来,我还是把那套喜欢的小人书买了下来。只拿出一角钱,买了几块糖,算是给自己一点儿小小的“补偿”。
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把我表扬了一番,说我小小年纪就知道正确花钱,这种好习惯一定要坚持。即使现在,上了大学,我还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有计划花钱的好习惯。因为我是一个来自西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想即便我将来很有钱,也绝不会奢侈浪费。
专家点评
“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
曾有一所私立学校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做法———给学生干部发工资。据说,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请我发表看法时,我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理由是当学生干部与求职挣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当学生干部是公益行为,是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的一种途径,不宜用金钱作为激励的手段。显然,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金钱至上的观念在起作用,是对学生的误导。
在学生中间也屡屡发生与金钱有关的事情,例如,有人花钱请人帮助自己写作业或做值日,也有人在学校里倒卖东西,甚至还有人用金钱来拉选票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行为,因为学校不是商场,学生不是商人,追逐金钱或炫耀金钱都会扭曲学生之间纯真的关系,是对金钱作用的误解。
那么,是不是说金钱就是坏东西了?自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渴望多多挣钱,因为一般来说,金钱是人们劳动价值的体现,有了钱才能过上自由富足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金钱就是天使。但是,世界又是复杂的,金钱不完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坑蒙拐骗或依靠色情暴力等等也可能获得金钱,并且有可能用钱奴役一些人做坏事。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金钱就是魔鬼。
金钱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们的金钱观。我认为比较健康的金钱观应该是:第一,要做金钱的主人,不做金钱的奴隶;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三,把金钱用成“善款”,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概括起来说,有钱固然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曾经与我同事多年,几十年过去了,我记忆最深的是她背诵的一句美国作家的话:“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人生的经验会让我们反复验证这句话,并最终发现这是一条真理。
不可否认,人们有时会被没有钱难住,尤其是少年时代,尤其是贫困地区,可能会被暂时缺少几十甚至几块钱逼得寝食不安。如河北一位小学生竟然因为交不起一块八毛钱的罚款而自杀身亡。但是,通过节俭生活,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大部分人还是能够渡过难关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尤其应该强调的是要在青少年中树立健康的金钱观,让大家意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贫穷不是丢人的事,暂时不会挣钱也并非缺点,只要有健康、学业的保证,只要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你的未来就大有希望。
§§§第三节 东部地区青少年的金钱观
一、金钱,生活的工具而已
浙江师范大学法学系 杨晓丽
我是浙江人,生长于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外寄读。每周5天10块零用钱,对那时的我而言已是很大的一笔财富。除了每天早上买早餐外,就是买些学习用品和零食。
到了中学,父母仍是按周给我生活费。我虽从未缺过吃穿,但也逐渐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开始省吃俭用起来。有时父母要给生活费时,我便以“还够用”为由给推辞了,心里还有种莫名的自豪感。
父母对我向来非常信任,时常让我到银行办理家里钱款的存取。现在我已经上了大学,他们就将一学期的生活费交由我全权处理。我也算争气,从小到大,从未私自拿过父母钱包里的一分钱,压岁钱都交给父母,或用作学费。
一般而言,当基本生活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对金钱的渴求就不会太迫切。当然,一部分人由于对物质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对金钱会产生强烈的渴望。对那些极力追求金钱的人,只要取之有道,我个人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仍想说一句: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也非生活的目的,只是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利用好了,可以为生活的大楼添砖加瓦。但是,如果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人的生活肯定就会产生异化,伤害生活的品质。
二、我的金钱观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薄振宇
我对金钱是这样看的: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真挚的友谊、亲情等,都是金钱买不来的。即使你家财万贯,没有亲人、朋友和你分享,那么,有再多的钱又如何?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我们的生存条件,而精神生活是支配人生的路标,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换句话说:有一颗真诚善良、光明磊落的心和高尚的情操,比金钱更重要。
三、老师观点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赵占信:警惕青少年的奢侈之风
我是来自东部的老师,在我看来,东西部都有部分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有些孩子存在着拜金心理,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没钱就“英雄气短”。
就拿过生日来说,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之间的贺礼是双层蛋糕、进口化妆品、名牌运动包或鞋子。还有些孩子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送贺礼的学生则把送礼视为“感情投资”,希望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社会上的吃喝玩乐风也刮进了校园,请吃喝、看电影、唱歌、玩游戏,请一次客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二三百元。以至于在校园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两百贫困户,四五百刚够数,千八百是扮酷,两三千是大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其实,无论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还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孩子们都应该培养自己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立志成才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