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有史前文化(甑皮岩古人类遗址)、藩王文化(靖江王府、王陵)、石刻文化(唐宋造像、明清石刻);而且还有近现代革命文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桂林,孙中山以桂林为大本营领导的北伐,红军长征过广西)、抗战文化、旅游文化(以唐代李勃、元悔在隐山、南溪山,修道路、建亭阁开始,开创桂林的旅游,到宋代达到旅游繁盛时期,现在的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其实就是宋代桂林的格局)、桂北民俗文化等等。
说起桂林来,她不仅因为“明山秀水甲天下”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她还是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大陆仅剩的几座未被日军占领的后方城市之一,也是广大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和通往中国大陆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的“文化城”而影响全国,震动世界。
抗战时期的桂林是处在一个极为特殊和复杂的位置上的。她既是大后方,又是敌占区、半敌占区和沦陷区、半沦陷区的边缘交汇地。地缘情况特殊,社会关系复杂,政治情况异常。这是因为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相继沦陷。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转移,桂林这座边陲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位居西南、华南、华中、华东的交通枢纽,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重要后方城市之一,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和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的桂林既是中国大陆通往海外最便捷的国际通道上的中继站,和新四军地区与在重庆的南方局、在延安的党中央秘密联络,以及中共地下党过往人员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进攻中国南部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必争之地。可以说当时的桂林是国民党、共产党、日军都想占据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就因为桂林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所以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中,就有了“只剩一个人阵地”的故事。
侵华日军为达到占领整个中国的目的,早在1939年就曾发动了侵略广西的昆仑关战役,就因为广西军民拼死抵抗,英勇杀敌,三易南宁城,形成拉锯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抗战,最终把日寇赶出了广西。
但是到了抗战的尾声,也就是1944年下半年,由于日寇要做垂死挣扎,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挽救陷入战争困境的南亚日军,不惜巨大代价,悍然发动了从河南,经武汉、长沙、衡阳、桂林、柳州、南宁通往越南的“豫湘桂战役”。桂林保卫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对日作战取得胜利的战例是不多的,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国民党正面战场主要有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等。而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中,其实也主要是桂系军队打的。桂林抗日保卫战虽然是一个失败的战例,却是抗战期间整个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得比较惨烈的一次,桂军子弟英勇善战,勇敢杀敌,自然也显出广西值得骄傲的地方。
1944年初,日军再次发动“豫湘桂”战役,目的是水陆两路配合进攻中南半岛和东南亚一带,以完成对整个亚洲的军事占领。战争先从河南开始,1944年4月到5月,日军控制潼关以东的陇海铁路;6月18日,日军占领长沙;8月8日,攻陷衡阳;8月末,日军以第三、十三、四十、五十八等4个师团向湘桂线推进;9月5日,占领祁阳;7日攻占零陵、东安;8日,推进到湘桂边界的黄沙河;15日,日军第三师团从零陵南下道县;17日,占领永明、江华,虎视灌阳和龙虎关。至此,日寇十万大军压境,桂北战事一触即发。
广西是桂系的根基,湘桂战役爆发时,白崇禧也一直在桂林协调指挥,提出“固守桂林3个月”的计划,但未明确谁来防守。蒋介石要求国民党93军守全州;桂军守桂林;粤军守柳州。9月,史迪威来桂督察美国空军飞虎队撤退事宜时,白崇禧还夸下海口说,桂林天险,广西民众组织严密,军队士气高涨,确保坚守半年没有问题。在白崇禧赴重庆申请调兵期间,驻守广西的第四战区根据蒋介石、白崇禧的指示,也制订了桂林防御计划,以桂系31、46两军为守城部队,布置了4个师的城防阵地,利用石山、岩洞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是9月13日,白崇禧由重庆回来后,在桂林召开高层军事会议,修改了第四战区的城防计划。以依城野战、攻势防御为由,反对全军困守一城,要把部分军队调出城外策应,由外围向城内进攻。但白崇禧调走的部队都是他的亲信和主力部队,目的是要保存桂系军队的实力。
比如说,46军,军长黎行恕,阳朔人,白崇禧的长期幕僚,关系甚密;31军,副军长冯璜,本该随部留城,他是白的爱将,突然被任命为第6军分校主任,又得以合法离开;188师,师长海竟强,是白崇禧的外甥;175师,师长甘成城,是夏威(桂系要员)的姨外甥。这些假公济私的做法,严重挫伤的士气,动乱了军心。当时守城部队只有:31军军部、131师、170师、79军、294团、总预备队2个营、150加农炮1个连(4门炮)、山炮营1个(12门炮)。总兵力不足2.5万人,其中新兵6000多。弹药有:子弹200万发,炮弹4万发、粮食、生油储存够全军吃一个月。后来又搜集居民带不走的食物,大概勉强可维持3个月。
当时的城防工事,是把城周的石山、城墙连成一条环城防线,以伏波山、马鞍山、老人山、溜马山、将军桥、象鼻山等为火力支撑点。漓江东岸为独立防区,以七星岩为核心,环周的石山建立连排阵地,互相以火力支援。
守城司令韦云松虽然临危受命,骑虎难下。但他领到修筑工事的工事费后,不是拿来建筑作战工事,而是用汽车运到贵阳去换取黄金,据为个人所有了,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消极应付,信心不足,大发国难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爱国官兵信心百倍,士气高昂,认真备战,尽力修建工事。131师师长阚维雍在临战前写下家书说“桂林天险,加以工事完成,真所谓金城汤池,不独不怕敌人来攻,正恐其不来攻。诚如本师某士兵对答夏总座之询问称:当然可以守3个月,若敌人不来,则费如许心机构筑这样强固工事,正是阴功(吃亏)了”。在象鼻山的守军回答美军代表询问时也说:“只要粮食接济不断,我们可以头发白。”这些说明守城士兵是很有信心的。
当时集结在桂北边境的是日军的第11军,作为侵略桂林的主力部队,兵力雄厚,以1个师团为1路,分6路进攻桂北。敌11军在桂北经过1个月的侦查、整训,以及作战补充给养到位后,于10月26日派出部分兵力,与从广东方向入侵桂东的日军23军同时发起进攻,合击柳州。10月底,日军在完成对桂林合围后,又以58、40、37师团及针支队(由敌218联队队长针谷逸郎指挥,由1个步兵联队、1个大队为基干,配备兵工、山炮中队等)等主力攻城,敌第3、13师团则绕过桂林配合敌23军团南下奔袭柳州。
桂林当时的防御情况是:北面是国民党守城部队的主要防线。悬崖峭壁,不能攀爬;西面是重山叠岭,难以攻下;南面防线虽不如西面、北面险峻,但有重兵把守,可用士气、兵力来补充地势平缓的缺陷;漓江东面则与城区隔江相望,自成防御体系,以七星岩为核心,猫儿山、屏风山、普陀山、穿山。
月牙诸山环卫相连,以火炮射程交替作为覆盖,但防线过长,据点太多,也只有391团一个团的兵力防守,并以排和连为单位分守各个山头,兵力十分薄弱,机动兵力也显得十分的不足。
10月29日,集结桂林城北的日军在完成对桂林的合围后,于11月1日,绕过坚守牢固的北面,在大炮的配合下,密集向漓江东面的猫儿山、屏风山一带的桂林守军独立据点发起攻击,首次与驻守东郊的守军部队正面展开交火,守城部队则在象鼻山等阵地的炮兵支援下,奋勇抵抗侵略日军,桂林保卫战从这天起正式打响。随后,日军继续从四面开始大规模进攻,其中在北面和东面阵地战斗尤为惨烈。在日军强大火力连续不断进攻面前,守卫官兵不怕牺牲,顽强地抗击着侵犯的日军。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各个阵地的日军曾多次施放毒气和窒息性的煤气,以及使用火焰喷射器等,致使桂林守军阵地一片火海,大量守军被烧死烧伤,不得不退守到能够隐蔽的山崖、山洞内。
从11月1日开始至7日的一周时间内,桂林北部和东部守军阵地一直处于鏖战与血战状态。
1日,日军第58师团从灵川南下到达桂林北郊的乌石街、三多山,派出两股兵力对我军阵地进行侦查,并驱赶群众和耕牛到阵地前踩扫地雷,一小部兵力对我军据点作试探性进攻。
2日,日军34师团针支队开赴桂林西边10公里的庙头圩,向城西南迂回包抄,日军13师团则占领桂林南面的良丰、苏桥,形成合围态势。
3日,日军开始进行逐点攻打,首先进攻江东穿山,守军1个排不敌日军强攻,放弃阵地,排长被就地枪决。另一股日军则冲上甲山,我军1个班长与敌兵扭打跌下山崖,敌兵脑浆四溅,班长骑在敌兵身上安然无恙,还缴获1支步枪。
在整个桂林保卫战中,东郊的猫儿山阵地的战斗最为激烈,白天阵地多次被敌军强大兵力所攻占,一到夜间,桂林守军又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又拼死强攻夺回阵地的制高点,守军与敌军反复争夺山头的制高点,来回达几十个回合之多,形成拉锯式的争夺战,在强大的敌军面前,尽管伤亡较大,但守军官兵始终没有后退一步。4日,日军久攻不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日军40师采用先进的山炮连续猛烈炮轰猫儿山阵地,致使山上所有工事被摧毁,大批守军受伤,而且所有子弹已基本打光,守军阵地开枪次数明显减少,甚至没有枪声,接着日军200多步兵趁机发起冲锋,黑压压一片冲上阵地后,在几个山头分别与两个排的守军进行残酷的拼刺刀肉搏战,结果寡不敌众,守军在弹尽粮绝,受伤严重,兵力不济,没有后援的情况下,除撤出1人回城报信,要求马上增援,得以幸免于难外,一个连其余的100多官兵全部英勇战死在守卫阵地上。
这就是桂林保卫战中,最惨烈、最顽强、最艰苦、最激烈,也是最后整个阵地只剩下一个人的一次战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