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交通设施落后,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抗战之前和期间的桂林也不例外。虽然现今的解放东路是当时桂林最繁华的商业街,富人区,以前叫桂东路,更早时期叫厚富街和水东街,尤其这条街临近漓江的水东门,更是当时繁华之地的富人街的富人区。这里住的基本上都是经营店铺、做生意的人家。这里的房屋大多带点西式色彩,基本上是两层以上的楼房,有的还有四五层高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店铺门面密集,商贾百姓穿梭,呈现的是一片繁盛之景。而且西化的建筑,漂亮的拱门,圆形高耸的罗马柱,如果不是桂林特有的山水标志,还以为置身于欧洲某国小镇城市。
为什么当时会有这种与本地风格迥异的建筑呢?这还得从李宗仁、白崇禧打败老桂系陆荣廷取得政权后建立了新桂系政权说起。因为广西的行政机构,自唐朝建立管理南疆的始安郡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桂林,更何况李宗仁、白崇禧都是桂林附近的临桂人,不论是挥师还原,光宗耀祖,还是建设家乡,都一直想把都府由南宁迁回桂林。所以在1936年广西省府从南宁迁回桂林时,自然要大兴土木,建设一个新桂林城。而这个时候许多留学国外,尤其留学欧洲的建筑设计师,或者房屋主家,都想超凡脱俗,来一个建筑外观大革命,“言必称希腊”的海归味道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这就不足为怪了。更何况这西化的风格确实来得气派,显得漂亮。实际上抗战初期的桂林十字街附近的街道、建筑,是要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甚至80年代以前的桂林要漂亮得多。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桂林的建筑基本上是在战后废墟的原址上搭建的,许多还一直是临时建筑,可想而知实在无法与之可比。
当然,桂林漓江西边的厚富街是比较繁华、漂亮,但桂林传统的居住地还是在漓江的东面,也就是东江一带,这里平民百姓居多,是桂林人气最旺的一带。所以当时市区和附近村庄赶圩的,做买卖的,还是到六合路这个圩市的人最多。
如果现在是八九十岁的老桂林,当年经常来这里赶过圩的老人,稍微留意的人也许还会依稀地记得,在1942年至1943年间,每逢圩日,就会看到一个气宇不凡的人,总喜欢蹲在圩市的入口路边变卖比较高档的东西,有手表,有照相机,还有女人的首饰之类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有几个人能够买得起这些东西,大多数是看稀奇的多,问价钱的多,真正买得起的那是少之又少。乍看起来,这人还真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有些来头。随着来来往往议论的人们的增多,这个蹲着的人,慢慢地坐在了地上了,因为蹲的时间久了,脚也麻木了,但东西还没有卖出一件,这可是等着卖钱买米下锅的呀!这个每个圩日都来摆地摊的人,也许是这个圩市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地摊人”。那么,这个“最高级别”的地摊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抗战时期先被关押在桂林,后又被软禁在桂林,与一大家人一起生活在桂林的,号称北伐“铁军”的一代名将叶挺将军。
一代名将,抗日勇士,为何沦落到桂林圩市摆地摊呢?
那是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9000多名抗日将士冒着寒风冷雨奉命北上,撤离原来的防区,共产党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委曲求全,将江南的新四军撤往江北,可是背信弃义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制造阴谋,中途设立埋伏,袭击我正在转移的新四军部队,致使7000多新四军将士死难,只有2000人突出重围,叶挺军长下山谈判被俘。反动派先将叶挺军长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蒋介石曾多次对叶挺将军施以高官厚禄,采取软硬兼施,威逼相加的办法,皆因叶挺不屈的正义气节,屡遭失败。同时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无端关押一名抗日将领,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叶挺多次更换地点关押,并先后两次将叶挺押解和软禁在桂林。
第一次是1941年7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在当时国内外抗战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将叶挺由江西的上饶集中营转移至桂林,交由军统特务秘密监禁。先是关押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的特务营(原东镇路南二里5号院内)。不久,改押到七星岩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在此关押5个月后,仍不见其“悔改”,便又将叶挺押往了重庆,关进渣滓洞集中营。在重庆的时候仍不见他有任何软化的意思,1942年冬天再将他转至湖北恩施软禁。
第二次将叶挺押解到桂林是1943年夏秋。这次是由湖北恩施再次押解到桂林的,先是被关押在六合路的一间屋子里,后改为软禁在羊角山北面的山脚下,也就是现在的汇通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校区大门对面的山脚下。
1943年夏秋,考虑到叶挺与湖北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是黄埔时期的同学,蒋介石把对叶挺实施“劝降”的任务交给陈诚,希望通过同学间情感劝说,会有所收获,只可惜连陈诚的劝说也失败了。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几乎无计可施了。在劝降不成,无可奈何之时,当叶挺执意要求去桂林,希望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先生在一起时,蒋介石正好得知在澳门沦陷前叶夫人李文秀带着子女逃难来到了桂林,这正好是借骨肉之情软化叶挺的机会。于是又于1943年夏秋再次将叶挺自湖北施恩“护送”到桂林,交给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负责“感化”。实际上叶挺到桂林之初,还是交给军统局桂林办事处的人负责看守的。叶挺一到桂林,先给他住在乐群社的一家小旅馆里,等找到他家人后,才允许他与家人一起住在建干路南面路口李济深出钱购买的一座木板平房里,这个时候仍然属于关押期。当时跟随叶挺一家来桂林的还有他的岳父母、大姨子一家,共17口人。由于人口多,住的实在太拥挤。为解决叶挺家人的实际困难,由李济深出面,经由中共地下党员操震球(原广西地方干部学校教员),找到陈震南这个本地人,让他设法另外为叶挺的家人找一处宽一些的住房。为让出一处更宽一点的住房,陈震南只好把原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地下党员屠天侠(当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广东曲江监狱)的夫人周行先姐妹二人介绍到南郊二塘中心学校去教书,请他们腾出在东郊羊角山北面山脚下的一排竹篱笆屋子。等到周氏姐妹开学搬走后,才于九月初搬到了这处比较偏僻,但十分安静的山野郊外安顿下来,这才让叶挺一家及他的亲戚稍微改善一下居住条件。
为了叶挺的安全,桂林文化供应社的中共地下党员张清通过关系,还安排陈震南到离叶挺住处100米远的东山小学工作,以便照看叶挺将军周围的动静。叶挺的女儿剑眉和大姨子的女儿麦姓小姑娘的年纪只有八九岁,尚未入学,通过陈震南免费让她们进了东山小学,由陈震南和张清的爱人吴瑜辅导。在叶挺住处前200米有一条从市区通往尧山的简易公路,路边有个“也是店”茶馆,看守叶挺的军统特务就在“也是店”里暗中监视。担任警戒的宪兵第五团负责在羊角山周围驻守。叶挺的住处、东山小学、“也是店”茶馆,在视觉上正好成为不等边三角形,在“也是店”茶馆里就可以互相直视盯梢叶挺的住处和东山小学两处位置。
叶挺搬入竹篱笆屋子后,其实他知道时刻在背后都几双眼睛在盯着,所以他在通往大门的那个房里的桌边墙上,用木炭写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又在另一面墙上写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行大字,在心中以示愤慨。即使叶挺在桂林被软禁期间,蒋介石仍旧还不死心,继续以封叶挺为国民政府军委会“高参”,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为诱饵,引诱叶挺屈服,但这一切依旧被这位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坚强战士严词拒绝了。于是蒋介石又下令负责监视的特务将海外寄给叶挺的汇票没收,迫使叶挺全家(包括其大姨子一家)17口人的生活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然而,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并不能让叶挺退步和屈服。他除了自己坚持到六合圩市摆地摊,变卖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手表等,还叫亲戚到市中心的体育场旁摆地摊,拍卖夫人及其姐姐自澳门带来的首饰、衣物。他最终把自己转战南北的相机和手表卖出去后,除去买一定量的粮食等日常生活费用,还用换来的钱在六合圩买来4头小猪饲养。叶挺还带着全家在屋前院后开荒种地,一家人还时常到田野里铲猪菜、摘野菜。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全家其乐融融,倒也过得相当自在。不久,在得到李济深从桂林办公厅编制内挤出的每月固定粮食(十几担稻谷)供应后,叶挺还饲养了几十头羊和上百只鸡,将它们全部放养在羊角山上,所养的羊中还有几头母羊可以挤羊奶改善生活。晚上他就将全部的羊群和猪一起关在屋后的天然山洞里。
在被辗转关押的几年里,骨肉情感的分离,困苦与艰难的煎熬,也从未使叶挺停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和斗争。叶挺让新四军的历史与他自己的生命显示出让人敬佩的尊严。1943年11月间,军统特务局桂林办事处主任杨续到羊角山表示“关心”时,叶挺抓住这个机会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抗战,极端反共的本质。他义正词严地质问杨续:“新四军在前线作战,有哪点对不起人民、国家和民族的?你们为什么要和日寇勾结起来消灭它?你们为什么要软禁我,不给我自由?”特务们常常被叶挺大义凛然的话语问得瞠目结舌。从此以后,军统特务的便衣更加紧了对叶挺的跟踪与盯梢,唯恐叶挺哪天失踪了,他们无法交差。
叶挺在羊角山居住时,中共中央和在桂地下党组织也不遗余力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资助。叶挺的大儿子叶正大回忆说,当年周恩来同志得知叶挺一家在桂林生活艰难,曾派人送来过20万元的法币,想让叶挺与何香凝两家合办农场,种植烟叶,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后因叶挺被转押去湖北恩施,叶挺一家也于1944年5月回了广东老家,此事最后没有办成。
当叶挺得知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中还十分关心他个人及家人的事,他很感动,也很感谢周恩来指示广西地下党组织对他的安全负责和对他及家人的生活关照。他经常是穿着旧军装,不修剪长发,以示对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软禁的抗议。有时有年轻人慕名来看望他,他还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认真读革命的书,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鼓励革命青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下,坚持走进步道路,献身于世界上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43年12月底的一个早上,当叶挺正在羊角山上放羊时,一群武装的国民党特务围拢他,一个特务头子模样的拿出一封信说:“蒋委员长请高参到重庆去。”叶挺愤怒地质问:“请,为什么不到家里去请?你们是土匪还是国民党?”“三民主义是不是教你们当土匪的?”军统特务无言以对,将叶挺骗下山后,特务们拥着叶挺去了第五宪兵团团部,然后秘密地将叶挺押解去了湖北恩施,后再转到重庆。从此,结束了叶挺在桂林羊角山5个多月的软禁生活。
羊角山软禁叶挺的岁月虽已相隔了漫长的69年,当年的竹篱笆房屋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他关养过羊群和鸡群的山洞永远不变。但叶挺那高尚、伟大、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形象依然还未从羊角山流失。他当年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透过羊角山的石头,见证那里的一草一木,还能感悟出叶挺将军的威严正气。只要你去参观一次羊角山叶挺居住的旧址,就会掂量出叶挺在羊角山5个多月的分量。透过叶挺在羊角山对正气与正义的张扬、展示,就知道什么是民族的精神,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培育民族的时代精神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