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是我可爱的家乡,还有高粱大豆和亲爱的爹娘……”这首东北流浪儿童创作的流浪歌曲,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甚至耳熟能详。
作为东北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张学良已经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长达五六个年头了,一个藏有家仇国恨的热血东北汉子,怎能安于现状,苟且偷生?虽累累谏言要求抗日,但都被“攘外必先安内”的杀戮声给掩盖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学良利用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的机会,被迫联合同样遭受冷遇的西北军将军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拘禁的方式“逼蒋抗日”,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举国沸腾,国内外政界与新闻媒体一片哗然,各种猜测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也极有可能随时发生。为应对变化的时局,尤其是应对国民党中央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大举进攻和剿灭行动,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商讨,如果“逼蒋抗日”不成,就联合共产党三方力量在临潼一带与国民党中央军决一死战,誓死一致对外抗日,决不再打内战。
抗战时期的张学良将军。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赠送给叶剑英的大衣。
为了国家与民族大局,当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倾听广大民众呼声,并认真关注新闻媒体动向后,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促蒋抗日的最有利的方法,于是率先组成以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为首的“西安事变”中共和谈代表团,并第一时间进驻西安,全力投入到促和谈达抗日的准备中。
中共代表团在促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国家民族大局利益为重,同时考虑到张杨两将军今后的处境,帮他们分析问题,与他们共同商量对策,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场说话、办事。共产党人的真挚情谊和患难见真情的胸怀无不让张杨两将军感动。
西安的深秋,已是寒气袭人,在会谈中张学良将军眼见中共代表团一个个都衣裳单薄,尤其是来自南方广东的叶剑英,对这极大的昼夜温差实在有些不太适应,不时地打喷嚏,似有感冒的症状。此时的张学良在忧虑中还藏着一份细心,见状马上脱下身穿的大衣给叶剑英披上,顺便自嘲地说:“离开东北老家好几年了,现在身边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这件能够御寒保暖的大衣,还算是东北特产,不成敬意,就送给您啦!”就这样,这件富有特别意义的貂皮大衣以后随叶剑英在延安、武汉、桂林等地度过了两个冬天。当1938年深冬叶剑英来到桂林,见到身材略瘦小的吴奚如同志经常在寒冷潮湿的天气中外出办事时,就又把这件有很好保暖功效的貂皮大衣转送给了当时负责新四军桂林通讯处的吴奚如。
今天,这件看似普通又显老旧的蓝布面料大衣,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在物资匮乏、温饱不定的条件下,寄托了一段特殊的情谊,展现了一场患难见真情的真挚友情和崇高的民族革命情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