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灵山起伏
小兴安岭主脉由北向南纵贯瑷珲全境。据《东北地理总论》记载:兴安系满语“阿林”的转音,“阿林”,即金山之意。在黑龙江省西部为西安岭,亦谓大兴安岭;东部为东兴安岭,亦谓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在爱辉区的岭长约160公里,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以大黑山为首的226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分布在岭脊周围,这些山见证了瑷珲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悲壮故事。
半拉山
半拉山,海拔高301米,大约形成于中生代末期,是地壳运动留下的杰作。清代的半拉山归瑷珲管辖。此山如同人工凿成的半壁山峦,岩壁凭水而起、势如刀削的宏大气势,两峰水随山高、松悬崖壁的雄奇瑰丽,是半拉山最显著的特征。
据当地传说,半拉山是盘古开天试斧之地。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没有七窍的东西叫混沌,他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它的两个好友倏和忽,用了七天的时间为他凿开了七窍,不料混沌却因为凿开了七窍而死了。混沌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口袋”中一直酣睡了18000年才醒来,他睁开睡眼想伸展一下筋骨,但“口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难以忍耐。勃然大怒的盘古拔下自己一颗牙齿,在库尔滨河畔磨成了一把巨大的神斧,为了一试威力顺手向旁边的一座山峰砍来,而被砍开的山体就是现在这座半拉山。初露锋芒的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开天辟地,终于构造了天和地。临死前他把左眼变成太阳,把右眼变成月亮,他的头在山东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在陕西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在湖南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在山西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在河南化作了中岳嵩山,而他的试斧之地就留在了黑龙江的半拉山。
后来,当地又传说清代朝廷为测试红衣大炮的威力,而将一架山劈开了一半。
龙骨山
黑龙江边的龙骨山因出土恐龙化石而著名。考古工作者对龙骨山带进行了发掘,这里的恐龙化石极多,半山腰上,脊骨一块连着一块,四肢骨一根压着一根。经过发掘此山共出土恐龙化石1400余件,重9吨多。这些化石中最多的是鸭嘴龙的化石,其中一具巨大、完好的鸭嘴龙骨化石高4.18米,长9.32米,至今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
龙骨山位于嘉荫县境的黑龙江右岸,在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东起永安屯东山、西至鱼亮子之间,长约20公里的江岸多有恐龙化石分布。龙骨山临江而立,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登山顶可一览界江风光,每年夏秋季节游人络绎不绝。1981年,龙骨山被黑龙省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秀水蜿蜒
在美丽富饶的瑷珲大地上,流淌着179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有的水流湍急、奔腾不息,有的溪流蜿蜒、碧水如带……
在众多的河流中,黑龙江最大。它不仅是我国第三条大河,也是世界著名河流之一。它在瑷珲境内的河流长达170多公里,江宽水阔,河宽880~930米,流域面积为708255平方公里。
黑龙江古时称为黑水,名字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山海经》。《旧唐书》称之为“望建河”,《新唐书》称之为“室建河”,《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乌坦水”,《金史》称之为“石里罕水”,《元史》称作“萨哈连乌拉”,是“黑水”之意。清乾隆年间,有时称之为“乌龙江”,即黑龙江之意。
《盛京通志》记载:黑龙江即萨哈连乌拉,“萨哈连”即满语“黑”,“乌拉即”满语“江”。大江状如蟠龙,故称为黑龙江。
黑龙江吮吸着呼伦贝尔草原的万股细流,汇聚起大兴安岭的淙淙山水,自西向东奔腾而来,滔滔不绝。当它快到瑷珲时,却陡然向南一折,水势稍稍收敛,又气势浩荡地向前冲去,江面豁然开阔,一眼望去,尽收十里风光。这就是整个黑龙江中上游最直、最宽的一段,被沿江百姓自豪地称为“十里长江”。
瑷珲古城就坐落在“十里长江”的西岸,黑龙江从古城身边流过,演奏着四季歌。
春天,假如天气逐渐转暖,涌动的春水就会慢慢拱裂厚厚的冰层,这叫“文开江”,假如天气骤然变热,上游连水带冰向下游撞去,一夜之间满江里全是浮冰,此为“武开江”。夏季,江水平静,没有一丝波纹。初升的太阳在江面上涂了一层光芒,黑龙江像嵌在两岸之间的狭长的反光镜。秋季,潮涨潮落,瑷珲的人们早起放杆收鱼,傍晚捞柴甩线,几乎不费什么劲,家家户户后院的篱笆旁,就堆起了一垛垛柴火,前院的柱杆上,就挂满了一串串小鱼。冬季,白天上游淌下来冰块,夜里冻结成一片,白天化、夜里冻,终于封江了。
黑龙江流域中有多个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岛屿分布在瑷珲境内。其中,有因盛产鳇鱼著称的鳇鱼通岛,有大雁栖身的女雅通岛(满语称大雁为女雅),等等。这些岛屿就是黑龙江上的天然氧吧,现在部分岛屿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勤劳的瑷珲人民祖祖辈辈在这些岛屿上生产、生活着,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
3 文武英才
赫赫武将
瑷珲向来有“十里长江”(指瑷珲城东长约10华里的黑龙江江面)出10位将军的传说,但人们根据风水先生的建议修镇江塔时,突然从地基中飞出一只蝴蝶,于是瑷珲就少出了一位将军。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却长期流传下来。
从瑷珲走出的这位将军分别是:布尔沙(黑龙江将军)、德英(宁)阿(伊犁、成都等处将军)、德兴阿(西安将军)、富明阿(荆州、江宁将军)、善庆(绥远、江宁、杭州等处将军)、绰哈布(荆州、成都将军)、克蒙额(绥远将军)、托克湍(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寿山(署黑龙江将军)。
这些将军除布尔沙、富明阿、寿山外,多是在镇压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中起家的,但是作为历史人物,在瑷珲也曾留下踪迹。
布尔沙
布尔沙,生卒年不详,又称卜尔沙、博尔沙,满族莫尔哲勒氏(汉姓为孟),瑷珲城人。雍正八年(1730),他作为协领随清军征伐噶尔丹叛乱,因军功被推荐为副都统人选。雍正十年(1732)清军在平叛中取得厄尔得尼招大捷,消灭叛军一万多人。清廷下令询问胜利经过,并让保举副都统人选。定边大将军锡保推举布尔沙。雍正十一年(1733),布尔沙在军中被任命为齐齐哈尔副都统。雍正年十二年(1734),噶尔丹在清军的沉重打击下,无力再战,向清廷求和,雍正皇帝命令布尔沙统帅黑龙江兵扼守托布尔等地,防备噶尔丹的势力。乾隆十年(1745),他升任黑龙江将军德英阿
德英(宁)阿,生年不详,卒于道光九年(1829),满族赫业氏(汉姓赵),隶属瑷珲镶蓝旗,世袭佐领。嘉庆元年(1796),德英阿随清军镇压川陕白莲教起义,被清廷赏戴花翎,赐“巴图鲁勇士”称号。嘉庆十五年(1810)他升任阿勒楚咯副都统,后被调任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爆发李文成起义,义军很快攻占了滑县县城,据守司寨山。德英阿奉命和副都统巴尔衮、总兵杨芳前往镇压,因功被加封都统衔,并被授予云骑尉世职。嘉庆十九年(1814年)他出任宁夏将军,后署四川总督,不久又回任成都将军。道光元年(1821)德英阿改任乌鲁木齐都统,第二年任绥远将军,道光四年(1824)再任成都将军,道光五年(1825)任乌里雅苏台将军。1826年新疆准噶尔部发生叛乱,他随军征战,任伊犁参赞大臣,1827年升任伊犁将军。道光九年(1829)三月,德英阿兼正白旗蒙古都统,五月卒于任内。清廷赐予其太子太保头衔,赏治丧银2000两,将其葬于原籍瑷珲。他身后无子,由其侄伊昌袭世职。
德兴阿
德兴阿,生年不详,卒于同治六年(1867),满族乔佳氏,瑷珲正黄旗人。道光末年,他由驻京前锋授蓝翎侍卫、乾清门行走,迁头等侍卫。他擅长骑马射箭,很受咸丰帝的赏识,被赐黄马褂。
咸丰二年(1852),清政府令德兴阿率领黑龙江骑兵跟随琦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翌年(1853),他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咸丰四年(1854),他率兵击败三汊河太平军,晋升为御前侍卫。咸丰六年(1856)二月,他接替江宁将军富明阿为钦差大臣,加都统衔,不久,迁正白旗蒙古都统。咸丰七年(1857),德兴阿攻占瓜州,清政府下令予以嘉奖,赐给他双眼花翎骑都尉世职。咸丰八年(1858)二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攻破清军江北大营,德兴阿节节败退,总兵罗玉斌战死,翼长温绍原投江自尽。何春、何桂清、胜保联名弹劾德兴阿,他遂被撤职。咸丰九年(1859)二月,德兴阿被召回京,翌年被赏六品顶戴,交由曾格林沁差遣。咸丰十一年(1861),德兴阿以三品顶戴隶属密云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他任西安右翼副都统,同治二年(1863)十月,署西安将军。同治五年(1866)五月,他调任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帮办新疆北路军务。同治六年(1867),德兴阿因母去世回旗奔丧,清政府赏治丧银五百两。不久,他改署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帮办军务,五月卒于军中,谥威格。
富明阿
富明阿(1805~1882),袁姓,名富明阿,字治安,瑷珲汉军正白旗人,明末将领袁崇焕六世孙。袁崇焕明末时为辽东巡抚、蓟辽督师。袁崇焕守辽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时,在保卫北京战斗中他又取得了京师大捷。明朝自毁长城,中了皇太极反间之计,袁崇焕被下狱,含冤而死。袁崇焕下狱定罪后,其妾生一子,名文弼,辗转来到东北宁古塔,入了旗籍。1685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文弼之子尔汉随清军进驻瑷珲,雅克萨战争以后被编入瑷珲驻防八旗中的正白旗汉军第三佐,从此落户于江东白旗屯。尔汉在白旗屯繁衍了四代,富明阿即袁崇焕六世孙。
道光七年(1827),富明阿随清军征讨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升任参领。咸丰元年(1851),河南南阳捻党首领乔建德率领2000余人以角子山为根据地竖旗起义。当时,在鸦片战争中被革职的琦善几经官场起伏又被起用,清廷令其到河南剿捻,并任他为河南巡抚,与此同时又调富明阿带兵随队前往。然而“捻匪”势力越来越壮大,剿捻毫无成果。
咸丰三年(1853)富明阿被调任南方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隶属清军江北大营,因功被赏赐玉珏、授宁古塔协领,加副都统衔,朝廷赐齐车博巴图鲁勇号,并赏银百两,又升其为黑龙江火器营参领。德兴阿督办江北军务时,富明阿任前敌指挥,总管马步军。咸丰七年(1857)11月,清军攻占瓜洲,富明阿升任记名副都统。咸丰八年(1858)清军攻占浦江、来安,富明阿用云梯先登城墙,因此朝廷赏其头品顶戴,8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破浦口大营时,他召集残部退守万福桥,9月在军中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咸丰九年(1859)江宁将军和春节制江北马步军,富明阿帮办军务。不久,江北大营被攻破,他受伤12处,请假回家养病。同治元年(1862)同治帝召见富明阿并任命他为汉军正红旗都统,负责在南苑训练军队。8月,他赴扬州都兴阿营中帮办军务,不久升任荆州将军。这时苗沛林率起义军攻占了蒙城,安徽巡抚唐训芳告急,清政府命富明阿随僧格林沁帮办军务,节制前线各军,增援唐训芳。同治三年(1864)清廷调都兴阿镇压甘肃回族起义,由富明阿主持江北军务并兼任江宁将军,清军攻占丹阳后,清廷实授江宁将军,并赏穿黄马褂。后因他受伤未愈,朝廷准其回旗养伤。同治五年(1866)秋富明阿因病回旗,任吉林将军。光绪八年(1882)冬富明阿卒于瑷珲,终年77岁,谥威勤将军。他有二子,即寿山、永山。富明阿墓地在瑷珲镇西偏南700米处。
富明阿生前受到清廷的重用和官兵的拥戴,故后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官绅及百姓采用不同形式表达了追念。光绪八年(1882)富明阿病逝后,应吉林官绅的请求,在吉林省为富明阿建立了专祠。光绪十八年(1892),瑷珲官绅联名请求在黑龙江城为富明阿捐资建立专祠。协领色凌阿等联名呈书:“已故原任吉林将军富明阿于道光初年出征喀什噶尔等处,曾著战功。嗣于咸丰二年(1852)出师江南、河南、山东、直隶、安徽等省,当经克服蒙城,歼灭苗逆,克复江宁,剿灭巨寇。屡盟朝廷恩施酌庸之典,简放江宁将军兼属漕运总督。嗣任吉林将军办理军务,而东土肃清。迨该将军归期病故,其丰功盛列之所在,复蒙盛慈优加恤典,予谥威勤。后经吉林官绅等禀,由将军希元据情奏恳,恩准在吉林省城建立专祠,照例致祭。该将军虽属殁世多年,而其学心之所注,美德之所流,直与当年战绩同昭美备,诚有令人不忍湮没之处。是以呈请先于本省地方自行捐款,建立专祠,春秋由地方官致祭。”富明阿祠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与富明阿墓相邻。该祠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毁于战火,富明阿墓碑“文革”中亦遭破坏。
善庆
善庆(1833~1888),张姓,名善庆,瑷珲汉军镶黄旗人。咸丰三年(1853)任前锋,随胜保镇压太平军,因功被保举为花翎协领,加副都统衔,清廷赐号为济特固勒忒依巴图鲁。咸丰十年(1860)正月,从袁甲三攻占凤阳府,升任记名副都统,后打败定远捻军,朝廷赏其头品顶戴,咸丰十一年(1861)任吉林、黑龙江骑兵统领。1862清军追击捻军到灵璧,善庆捉住捻军首领王洪田,被清廷赏三代正一品封典,不久,他因受伤未愈而请假回旗。同治二年(1863)苗沛林起义,安徽、河南等地起而响应,清廷命善庆率领吉林、黑龙江骑兵千人前去镇压。同治七年(1868)善庆和西捻军激战,捻军败走,晋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同治八年(1869)他任杭州副都统,同治十二年(1873)升任杭州将军,第二年调任绥远将军,光绪二年(1876)善庆任镶白旗蒙古都统,后改任京师满洲正黄旗都统。光绪四年(1878),他调任宁夏将军,光绪九年(1883)又调任江宁将军,第二年回京任正红旗汉军都统。这时法国兵舰进犯福州,清廷听从醇亲王奕譞的意见,命善庆统帅神机营马步官兵和外调各军驻防通州,主持京东防务,并赐其紫禁城骑马。这一年清政府创办北洋海军,命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任会办,善庆任帮办。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善庆陪同奕譞、李鸿章到旅顺口检阅南北洋兵舰,回京后任崇文门副监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光绪十四年(1888)善庆卒于任上,时年56岁,清廷赐治丧银千两,谥勤敏。其墓碑在瑷珲镇南树林子西北侧,“文革”中被毁。
克蒙额
克蒙额,生卒年不详,袁姓,汉军正白旗,瑷珲城人。咸丰八年(1858)随淮军镇压太平军,因功升协领,加副都统衔。清军攻占天长后,朝廷赐其巴图鲁勇士称号。咸丰九年(1859)任营总,率百余名骑兵护军粮到定远(陕西镇巴)梁家岗,因功加记名副都统,后跟从袁甲三收临淮关,朝廷赏其头品顶戴。咸丰十年(1860)他会同江南清军攻占清江,后退守凤阳林家桥。1863年苗沛林率军起义,克蒙额率骑兵、宋庆率步兵在凤阳城打败苗沛林,克蒙额被提升为记名副都统。乔松年署理安徽巡抚时,克蒙额扼守要隘,防备捻军和苗沛林。克蒙额后任绥远将军,死于绥远,终年80余岁。
托克湍
托克湍,又称托克屯,字可齐,达斡尔族,多新氏,瑷珲人。同治三年(1864),以副都统衔协领随都兴阿镇压宁夏回民起义。清军攻占宝丰后,托克湍升任记名副都统。同治六年(1867)穆图善代都兴阿统军,任托克湍为包头总领台,护送军粮接济甘肃清军。同治九年(1870)托克湍在军中补齐齐哈尔副都统,第二年到任。光绪七年(1881)托克湍调任成都副都统,光绪十三年(1887)调回齐齐哈尔任副都统,光绪十五年(1889)升任乌里雅苏台将军。托克湍在任内因为勒索台站、诛杀无辜等被清廷撤职。光绪十九年(1893)托克湍去世,都统符珍为托克湍请求抚恤,不准。他死后被葬于瑷珲城南树林子南端,立有两碑,“文革”中石碑被毁。
绰哈布
绰哈布(1852~1908),字胜亭,张姓,瑷珲汉军镶红旗人。光绪五年(1879)嵩武军提督张曜调绰哈布随军进新疆。光绪十年(1884)绰哈布任齐齐哈尔火器营协领。同年,善庆在通州练兵,征召黑龙江兵,绰哈布率队前往。光绪十八年(1892)他升任福州副都统。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调任锦州副都统,后升任成都将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任荆州将军,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成都将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巴塘喇嘛煽动藏民杀死清政府驻藏大臣凤全,土司乘机叛清,绰哈布偕同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督兵征讨,收复巴塘,叛乱被平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绰哈布卒于成都将军任所,终年56岁,清廷赐予其太子太保衔,谥武勤。
寿山
寿山将军(1860~1900),袁姓,字眉峰,袁崇焕七世孙,富明阿长子,永山之兄,清时瑷珲汉军正白旗人。
富明阿死后,光绪九年(1883)寿山袭骑都尉世职,以三品衔补用郎中候选员外郎。光绪十年(1884),寿山调入正红旗都统善庆(寿山同乡)所辖的通州防营任理事官。寿山在通州防营待了几个月后又被调回神机营,而且得了一个新差,即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奏调其代理船务章京。任职期间,寿山曾随善庆陪同奕譞、李鸿章到旅顺口视察北洋水师。光绪十四年(1888),善庆病故,这一年寿山由神机营被调入颐和园工程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寿山“陈请赴前敌效力”,得清廷允准,在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部下任镇边军步兵统领。1895年3月初,辽南告急,寿山率70骑前往侦察,与日军交战于汤岗子。酣战间寿山“忽中飞弹,自右腹入左臂出”,“仍屹立不为动,战愈猛,敌即退,跨马三十里回营,衣裤淋漓,血厚盈指”。甲午战争后,寿山回家养伤,伤未痊愈,1897年便出任黑龙江镇边军统领,驻瑷珲。不久寿山奉旨调为河南知府,未及上任,黑龙江将军恩泽以边事、军事非寿山“无可依任”,上奏朝廷,1899年寿山改任瑷珲副都统。寿山在副都统任内修筑城垣、炮台、江堤,招募新兵、编练部队,赴上海购置军械,设立保甲、编练乡团,招垦放荒、安插流民,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和嘉奖。1900年1月末,恩泽逝世,寿山署理黑龙江将军。同年,中国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沙俄不仅在京津一带对义和团进行血腥屠杀,而且以保护铁路为名出兵我国东北。面临强敌,寿山调动部队,积极部署战守。7月8日,沙俄阿穆尔总督照会寿山:“海兰泡有俄兵数千,欲取道瑷珲、卜奎至哈尔滨保护中东铁路。”寿山当即严词驳回。7月11日,寿山又电令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如俄船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7月14 ~21日,沙俄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面对沙俄的侵略,寿山认为“我愈退,而人欲进,我愈畏而人欲欺”,决心率军抗战到底。7月18日瑷珲清军在中路统领王良臣、炮队营官张震、左路统领富尼雅翰带领下主动出击江东,大败俄军。7月上旬,寿山曾约吉林将军长顺共同攻击哈尔滨的俄军,但长顺表面上赞同,暗中却拖延破坏。寿山所部于7月26日对盘踞在哈的俄军发动进攻,打得俄军龟缩在新市街松花江一带,固守不敢出战。
8月2日,俄军对黑河、瑷珲发起总攻,3日攻克黑河,5日占领了瑷珲。当清军退至北大岭时,寿山考虑到兴安岭隘口重要,欲将将军印交予齐齐哈尔副都统萨保,自己亲赴前线督战。萨保劝其北路虽紧要,东、西两路也不能不顾,而省城更是至关重要,倘有动摇,大局更不堪设想。商议再三,寿山改调行营营务处总理程德全前往前线督战。程于7月17日出城, 18日即传来北大岭失守的消息。寿山令程德全兼程前进,一面收拢溃军,一面与俄商议停战。正值此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电告寿山停战议和,寿山饬令程德全与俄谈判。经与俄反复沟通,俄先允不攻城池、不伤人命、不掠财产、缓行赴省,继而撕毁前议,大兵压境,逼近省城。
寿山积极抗战非但没有受到清廷嘉奖,反而多次受到责难。瑷珲失陷后,寿山多次收到廷谕,责其“妄开边衅”。吉林将军长顺也趁火加油,以寿山约其会攻哈尔滨为口实,告其“不能知己知彼,一味鲁莽围攻”。盛京将军增祺也诬其“督战无力”。
寿山走投无路,感到战亦难、守亦难、退亦难,深责自己身为将军,“事前即不善弥缝,事起又不能固守,丧师失地,令江省糜烂如是,瑷珲予故土,坐令‘江东六十四屯’遭此奇难,有何面目对黑龙江父老”。他誓守“军覆则死”之义,决心以身殉国。
9月27日夜,寿山思前想后,伏案疾书,写下留给程德全、萨保遗函各一件,写下给皇帝、皇太后的遗折一封。及至天明,在俄军攻城的隆隆炮声中,寿山从容穿好衣服,设香案,“望阙叩辞,伏地长号”,随后吞金卧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木之中,以求一死。吞金不能速死,他要求长子庆恩为其添枪。庆恩不忍下手,他又令家将开枪,家将无奈跪到棺木底下连开两枪,寿山遂死,终年41岁,葬于杜尔伯特自治县小林科。
寿山死后,昏庸的清廷责其擅开边衅,“部议夺职”。
1906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上奏朝廷,力陈寿山将军战功,恳求朝廷免其罪,开复原官,照将军例议恤,予谥建祠,宣封史馆立传,但未获准。1908年程再次上奏才获准,免除对寿山将军的处分,按将军例议恤,附其父专祠,给骑都尉世职。1926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当地政府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建寿公祠。2003年,瑷珲卫国英雄园建成,园内设有寿山将军纪念堂,以纪念寿山将军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除上述九位将军外,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孝也曾在瑷珲守疆固土,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萨布素,满洲镶黄旗,富察氏。顺治十年(1653)任宁古塔将军衙署笔帖式,后任领催,康熙元年(1662)升任骁骑校,康熙十二年(1673)升任协领,康熙十七年(1678)擢升为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1683)夏,他奉康熙命带领吉林、宁古塔兵1000人到达瑷珲驻防。同年十一月清廷任命其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他于1685年和1686年率领吉林、宁古塔官兵参加了为抗击沙俄武装入侵的两次雅克萨战争并取得了胜利,1689年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康熙三十五年(1692)他被任命为东路总指挥,带兵进剿噶尔丹叛军,并取得了胜利,后回任黑龙江将军。康熙四十年(1701),“议政大臣等议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捏报兵丁数字,俘支仓谷,应革职,从之”。他被降职,在佐领上行走,为散职大臣。康熙四十一年(1702)萨布素积郁成疾,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享年67岁。其子常德于雍正五年(1727)任宁古塔副都统,在任副都统期间将萨布素遗骨欲移回宁古塔祖坟,乘船回归途中灵柩落水遗失。常德在宁安城南月牙河旁为其筑了一座衣冠冢,并立石碑纪念。
文化精英
瑷珲人杰地灵,不仅出赫赫武将,也涌现出一些文化精英。
瑷珲城有郭、姚、徐、何四大姓氏,其中郭姓家族中,便有中国著名朗诵诗诗人高兰先生。高兰原名郭德浩,瑷珲城人,他开创了中国朗诵诗创作的先河。高兰的名字是和朗诵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以创作朗诵诗崛起于抗战时期,其代表作有《哭亡女苏菲》《我们的祭礼》《我的家在黑龙江》等。在烽火连天、炮轰枪鸣的抗战时期,《哭亡女苏菲》一诗在各地的朗诵会上出现,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可见高兰写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新生命的夭折,而是国家、民族之痛!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哭亡女苏菲》仍然是各地诗歌朗诵会上的保留节目,每次都使朗诵者和听众泪湿衣襟,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们的祭礼》也是一首著名的朗诵诗,作于1937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当时各界在武汉召开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此诗由著名电影演员、话剧演员王莹女士朗诵,引起巨大反响。这不仅是一首悼念诗,也是一首宣传抗战的诗。时值“七七”事变后不久,全国人民抗战热情高涨,诗人提出以伟大的抗战作为纪念鲁迅先生的祭礼,道出了千百万人民心中的话,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们献上了这祭礼——抗战!”“请你来飨吧!更大的祭礼在明年的今天!”诗人发出强烈的呼吁,号召人们沿着鲁迅开辟的战斗道路前进,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高兰赋予朗诵诗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号角,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高兰先生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治学严谨,著述丰厚,桃李满天下。他以诗作给瑷珲增光添彩,值得瑷珲人民永远怀念。
瑷珲这片土地培养了无数仁人志士,赫赫有名的红墙摄影家、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钱嗣杰就出生在这里。钱嗣杰1928年出生于瑷珲,1946年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一名随军摄影记者。
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他用影像记录了解放战争中一个又一个场面:“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攻坚战”“长春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诞生后他记录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的签署过程,中国飞机在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飞行并成功着陆,周恩来访问亚非拉国家的每一个访问场景,中美“乒乓外交”……
1964年,钱嗣杰成为毛泽东主席的专职摄影记者,记录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及工作、生活的重要时刻:重上井冈山、回韶山、横渡长江……
粉碎“四人帮”后,钱嗣杰担任华国锋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拍下了“华国锋和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陈景润向邓小平深深地鞠了一躬”等珍贵的历史照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改变中国命运、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大会,钱嗣杰担任大会的摄影记者,为我们记录下这珍贵的历史时刻。
钱嗣杰用相机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他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成为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珍贵馆藏,成为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见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