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启蒙:明朝的历史裂变-理性而思辨的理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上总有那么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朱棣进入南京后对儒生大开杀戒,随后他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王朝最大的卫道士。历史上也总有那么些玄而又玄的事情,虽然不为任何人所懂,但它一直能占据统治地位。这一节我们就来介绍在整个明王朝占据官方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学。

    儒家思想不似道家思想那么独善其身,也不似法家思想那般冷峻无情,千百年来中国的儒生们挖空心思的重塑儒学体系,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体系。到了明代,理学仍旧是官方指导思想,这一举措在永乐时代被大大强化了,官方对于儒家经典严格地按照朱熹的注释进行解释。

    朱熹对于儒家经典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重新解读,无论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抑或是断句和自身学识上的局限,这种解读对于我们的文化典籍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可以明显的看见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意向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方面引导,从此一个开放、博大、情爱、血性、舍生取义、大争的儒学思想被阉割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裹着小脚、步履蹒跚、封闭萎缩的理学思想。

    或许这种理学思想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但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已经无法看见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气象,我们所见的只是狭隘、封闭、敏感、扯皮的理学思想。

    在理学的倡导下,明初一些士大夫死后竟让妻妾殉葬,这股殉葬之风竟然刮到宫廷。但历史上总有那么些个有识之士,能够在沉闷的气氛中发出令人振奋的声音,这样的人明末有一个——李贽,明初也有一个——朱季友。

    朱季友是江西饶州府人,一位儒士。朱棣要修书,需要天下的士子们将藏书或者个人著作交出来,这位叫朱季友的亲自赶到南京将所著之书交了上去。朱棣看后勃然大怒,原来朱季友所著之书对理学提出异议,这的确是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非常大的事。在那个程朱理学统领一切的时代,在那个所有读书人都要按照朱熹的解释来对儒学进行朗读的时代,在那个科举考试不能超出《四书》范围的时代,朱季友的言论无异于异端学说,无异于在思想文化沉闷的大明王朝炸响一声惊雷。

    朱季友究竟写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因为他所著的书皆被焚毁,本人也被杖责。通过这件事情朱棣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所有人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都必须在理学的指引下,这个事件也使得理学正式成为显学,跟理学所对立的学说成了隐学,只能在地下发展。

    当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著的书竟以《焚书》、《潜书》来标榜的时候,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个时代,甚至这个王朝很多东西都离真理很远。

    但无论如何理学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解决了儒家思想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问题,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完善,续接了儒家的道统。它注重道德,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都体现了理性的原则,它注重对世界本源性的解释,这又体现了一种思辨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