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你,不要让自己死于一事无成-一生如此短暂,找到活着的意义至关重要(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找到活着的意义至关重要

    2011年的圣诞节清晨,正在做着美梦的我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吵醒,迷迷糊糊中摸索着将它挂断,谁知下一秒铃声又不知疲倦地响起来,我拿到眼前一看,是爸爸的来电,估摸着没什么大事,可能怕我前一晚狂欢今天上班迟到吧,便再次不耐烦的挂断。谁知铃声第三次响起,这么锲而不舍我只能不情不愿地接了。

    “喂,有事?”态度完全称不上好。

    “你定最早的航班回家一趟。”

    “怎么了?”

    “你妈妈生病了,特别想你。”

    我心里一惊:“什么病?”

    “高血压,已经稳定了。但你还是回来一趟吧。”

    说实话,我真的信以为真了,以为妈妈病的并不严重。可是我又有些许怀疑,爸爸会为这点事就让我回家?我隐隐有不好的预感。

    回到家之后,迎接我的却是晴天霹雳:妈妈病得非常非常严重,那是一段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绝望日子。

    人生太无常,天灾人祸,往往超过人类可以把控的范围。我们没有办法提前预知一个人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离开我们,也没有办法提前准备,更加糟糕的是,除非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总是过于狭隘而不够重视。虽然我们知道它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从内心来讲,我们并不相信它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医院陪床时,我见证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逝去,前一刻还同你谈笑风生,下一刻就不知魂归何方,那是对一个大家庭判了死刑。但是在当时的场合下,它就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活着只是一种侥幸。

    多么残酷,又多么真实。

    这件事带来的冲击太过强劲,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充满了不安。因为我差点就失去自己的至爱,而几乎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同时我充满感恩,因为她还好好陪在我们身边,给了彼此一次继续的机会。

    只是它还是留下了后遗症,我必须随时随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才能缓解一点内心的不安,哪怕不得不回到工作岗位,每天早中晚的电话也必不可少,我必须确保他们还好好的。我终于懂得了小时候爸爸妈妈因为我比平时晚归就万分担心的心情了。

    我不知道事情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曾经认为很遥远的事,今天却来到了眼前。

    好像过了20岁,日子一下子就快起来。我们一天天长大,长辈却一天天衰老;我们越来越强壮,长辈却越来越虚弱。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偷了他们的年华和精力。可是,我们总想着等有能力了再好好供奉他们,却根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赶得及。

    我不止一次地在想,当妈妈正在忍受痛苦,爸爸独自承担灾难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我在和朋友们聚会,我在没心没肺地大笑,我甚至还在不耐烦。心里满是内疚和后怕。

    没有谁的陪伴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好好爱自己爱的人。所有的奋斗和梦想,我们必须清楚是为了什么。我爱的人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重要,他们曾不设防地为我一次又一次受伤,而我,好像还没有好好地付出过一次。我真的希望每个人都不会体验我的无措和惶恐:好像天塌了,我也要随之死去一般。

    我们要做好准备,要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们所爱的人也都会离开。这不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在时刻的担心恐惧中,而是让人懂得生命的脆弱,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学会如何好好的告别,学会勇于并且善于表达爱。

    趁着现在,就是此刻,真的做些什么吧!买一张车票回家,打一个电话问候,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用更多的心思关爱。不要总想着日子还长,对于一些人它可能会戛然而止;不要总想着还有明天,它可能事与愿违。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阿婆说,以前跟她经常一起坐在树阴下乘凉的老伙计们,去年就去了5个。我想,她对于死亡的看法一定跟我很不同。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恐惧。当她一个人在院子里晒太阳或者在黑暗中听着广播时,我不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她的儿女孙辈们并不太接受她关于自己时日不多的假设,每每提起这个话题便会被匆匆打断:“你可是要长命百岁的。”然而,我们都知道,百岁并非必然。但没有人肯承认,因为太过残酷。

    对人类来说,要预知死亡的日期,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接受死亡为生命的一部分,更不容易。也许,当我们能够看清人生之路的来龙去脉,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我们才拥有了真正的智慧。

    大自然中的每样东西都有它的季节,盛放和凋零、死亡和重生。与缓慢的世界相比,个人很迅速地走完了一生,并且没有重头再来的可能,每个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的人生只有几十年,千把个月而已,很多人甚至还活不了这么久。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个说法,如果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

    原来,一个人的全部人生,一张小小的纸便足以容纳。时间迅速流逝,这让我无法心安理得地荒芜下去,问问自己:我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我又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的一生如此短暂,找到活着的意义至关重要。

    我发现意义就在于爱人的相濡以沫,在于儿女的开怀一笑,在于朋友的肝胆相照,在于亲人至友的平安健康,在于信仰给予的安慰。因为它们,我才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从而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和恐惧,并从中汲取力量得以战胜自己的脆弱。

    无论发生什么,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我要守住我的家,护住我丈夫,保住我的亲人,一个有责任的人,首先是一个能够坦然生活的人。当我们明白了爱,明白了爱有多深,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不枉造物主这一生一次的奇迹

    2010年的夏天,我跟随志愿者协会来到江西的一个小山村支教。

    跟想象中的一样,贫穷且艰苦,困乏而闭塞,就像被时代遗忘的弃儿。

    飞机降落后,我们一行7个人便转乘汽车。随着时间流逝,平坦的路开始变得颠簸,人烟渐渐稀少,过了不知多久,应该有四五个小时吧,汽车停了下来。因为接下来的路太崎岖狭窄,汽车过不去,我们只能自己步行。又过了大概两三个小时,才来到村子的入口。

    小山村里的人家稀稀落落的散落在群山环抱的各处,整个村子人口不超过100人,大部分还是老人和小孩。因为这里不通车,又不适合种植,几乎没有什么维持生计的手段,村里的青年早早出外打工,为改变命运四处奔波。

    我们住的是本地人的木头房,饭菜里有鸡蛋已经非常难得,要知道他们平时只吃两顿饭,荤菜更是少见。

    村里唯一一所学校早已破败不堪,并且需要越过一座高山,走过曲折小道。

    在这里,生活就是用生命在活。

    山上时刻潜藏着未知的危险,已经有不止一个小孩因为贪玩而一去不归。每晚望着漫天星空和亮得耀眼的月亮,狼群高傲地呼唤,生命变得如此卑微。

    然而,对比这些让人不堪忍受的现实环境,真正让我难忘的却是孩子们的生命力。我住的人家只有祖孙二人,爷爷60多岁,已经苍老得无法干活,而孙子石头今年也不过8岁,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放牛,然后伴着晨曦回来做饭,再同我一起徒步将近1个小时去学校。下午回来依然忙着操持家务,小小的身体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样子。

    当我要帮忙时,他却略带羞涩的回道:“老师,您快坐着休息休息吧。我一个人可以的,都习惯了。”如此真诚又懂事,却心酸得让我想流泪。

    与最初设想的不同,这里的人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们依然努力地活着,好好地活着,力所能及地活着。他们从不偷懒,也从不绝望。

    大山里虽然危险,但也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那笑声如此放肆而自在,一直传出很远,让每一个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愉悦起来。

    当生活变成了生存,一切都认真了起来。

    不分贵贱,无关出身、性别、种族……脱去这些社会赋予的外衣,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的肯定。

    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出去走走,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遇见其他的生命,体验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们遇见的人越多,就越能明白世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我们走过的路越长,就越能明白生命本身是多么宏大,永远不要安于一隅固步自封。除了自己所在的一片区域,除了富饶美丽的旅游景点,这个世上还有更多的地方,或者战火纷飞,或者穷山恶水,或者匪夷所思,或者根本无人知晓。

    生命存在的姿态各种各样,我们可能会惊诧,可能会赞叹,可能会厌恶,甚至可能觉得受威胁……却没有一种是不需要投入和努力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热烈而充满欲望,而它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的难能可贵。

    2005年的时候,有一部震动全球的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描绘了处于南极洲的帝企鹅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艰苦旅程。

    据介绍,帝企鹅生活在南极,他们远离人类视线,却在极其恶劣严酷的条件中,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生活着,并确保种族的延续。每年一到季节,帝企鹅便会集体从阳光充足、食物充裕的北部迁移到环境相对稳定但是离海很远的南部进行繁殖。待雌性企鹅产下蛋以后,来不及休一天产假,就要远赴200公里以外的北部海洋捕捉食物,再带着食物返回。在这段时间,雄性企鹅则负责在凛冽的寒风中保护这些蛋,它们40天不吃食物。直到雌性企鹅回来,将已经出壳的小企鹅交给母亲们,自己再忍受着饥饿行走至北部,为帝企鹅母子们带回吃的食物。

    片中摩根?弗里曼有这样一句旁白:“它们也许就好似我们人类,却又不像我们人类。”在人们眼中,帝企鹅美好得近乎神圣,它们在最最严苛的环境下,谱写了一曲最最打动人心的生命乐章,那些发生在帝企鹅中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足以让每一个人动容。也许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成为一个同样合格的“帝企鹅”吧。

    短短人生几十载,还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一场疫病、一次意外、别人的谋害、突如其来的重病……生命随时可能陨灭,再也没有选择的机会。正因为生命如此不易,所以才必须珍惜。因为我们的存在不仅对自己很重要,对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整个宇宙都意义非凡。

    我们必须承认生命的脆弱,才能真正地爱护它。它所代表的意义,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完全明白,我们只能尽力不留有遗憾。

    或者说,生命就像一本书,开头和结尾都被书皮包裹着,所以我们的生命被出生和死亡所固定。即使这本书受到开头和结尾的限制,它也能带我们去遥远的地方、见异国的风情、体验奇异的冒险;书里面的人物是不会被限制的,他们活出他们的故事,即使这本书被合上,他们也不会害怕走到最后一页。

    我们要明白,真正定义和决定这本书价值的是书中的内容和剧情,开头和结尾变得无关轻重。我们不必担心这本书有多厚,无论它是本连环画还是史诗,唯一重要的是:活得精彩。

    就像梭罗的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我们要尊重它,热爱它,才不枉造物主这一生一次的奇迹。

    一颗勇敢的心会让一切梦想实现

    我的表妹青楚是一个典型的乖宝宝,很听父母的话,在人生的前20年从来没有独立做过决定,没有为自己做过一次的主。可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幸运,反而是挫折。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爸爸和我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最终我不胜其扰,感觉这么麻烦,算了,随便吧。在这样的想法下,我按照爸爸的意愿去填报了,可是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从不能就读喜欢的专业的沮丧中慢慢走出来。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我当时太懦弱了,我被失败打击得信心全无。我第一次高考失败,复读了一年,那一年我从不主动跟人交谈,甚至在远远看到一个熟人时,也宁愿多绕一圈路或者躲起来避免正面相遇。后来我才明白,我一直在逃避。”

    我能体会青楚的心情。她逃避做决定,害怕自己的一意孤行带来再次的失败;她逃避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把失利和复读当作污点看待,只想将它抹除;她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觉得自己如此弱小根本不足以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她不做选择,也不敢正视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不敢倾听内心的渴望。

    可是,问题从来不会自行消失,它一直都在,并且让我们在同样的地方不停地跌倒。青楚虽然进入名牌大学,但过得一塌糊涂。因为没有动力,便对生活敷衍了事;因为缺少辨别能力,便对自己不够负责。逃课、玩乐……成了她的主旋律。

    “你后悔吗?”我问她。

    “我后悔极了,因为我甚至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想去复读,没有在可以选择时坚持自己热爱的专业,更没有在自己拥有对大学生活的自主权时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正是这有意无意的逃避造成了我之后两年的痛苦挣扎。直到某一天,签到之后,我正要依照惯例逃课,在拾东西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冷眼旁观的声音:‘看,她又要走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真是一个懦夫。”

    其实,我们很多人跟青楚一样,总是怯弱,对生活充满了害怕,怕做决定,怕失去,怕世俗的眼光,怕外界的评价,怕亲人的失望,怕面对批评,怕承担后果。时间转瞬即逝,我们离期待的未来渐行渐远,那一片落寞背后,绝不只是知识的匮乏和欠缺,还有不断进取的信念和自我挑战的勇气。

    一旦有了怯弱,便失去了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