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在说话:看懂疾病的讯号-皮肤不适的警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皮肤瘙痒、疼痛

    皮肤最常见的不适就是瘙痒、疼痛等,当出现瘙痒、疼痛时,很多是皮肤病的一种症状,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毛囊炎、湿疹、荨麻疹等,也有一些是其他疾病产生的症状,如肝胆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些皮肤病的情况。

    1.单纯疱疹

    主讯号:瘙痒、疼痛或灼热感,出现针尖大小的水疱、密集成群

    其他讯号:易复发、感染后有抗体出现

    单纯疱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又称热疮,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咽、口周、唇缘、眼睑、肛门周围以及外生殖器等。疱疹为针尖大小的水疱、密集成群,破溃后形成溃疡,自觉瘙痒、疼痛或灼热感,多在1周后痊愈。单纯疱疹病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者,人类感染率高。可以通过口腔、飞沫、污染的手以及性接触而传播。单纯疱疹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常会在神经细胞中潜伏起来,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时,如感冒、情绪紧张、创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太阳暴晒以及使用某些激素等,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导致复发。携带单纯疱疹病毒的孕妇,可通过分娩传给新生儿,一旦发生,病情往往严重。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感染此病,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出现抗体,可以减轻病情。

    预防方面,应尽量少去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作息要规律;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如果双手接触过伤口,一定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最好不用公共餐具;杜绝不洁性交。饮食方面,可以食用一些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或草药,如绿豆汤、赤小豆汤、芦根水、菊花茶、蒲公英汤、板蓝根等。也可以拿新鲜的马齿苋捣碎,与面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做成煎饼。或者用马齿苋煮水,外洗患处。

    2.带状疱疹

    主讯号:簇状水疱,胸部、腰部或面部皮肤疼痛、痒

    其他讯号:乏力、低热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又称为“蛇串疮”“腰缠火丹”“蜘蛛疮”等,可发生在胸腹、腰部或面部,疱疹呈簇状,逐渐增多融合成大疱,数日后干燥结痂,几周后脱落,一般不留瘢痕。单侧发病,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伴有皮肤疼痛、瘙痒等。

    患者应注意休息,讲究卫生,保持局部的干燥。可以食用一些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或药物,如马齿苋、蒲公英、西瓜、芹菜、苋菜、苦瓜、绿豆等。

    3.手足口病

    主讯号: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伴有疼痛

    其他讯号:发热,5岁以下儿童多见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感染病毒后,会出现发热,1~2天后开始在口腔黏膜、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样散在分布的疱疹,有时会在臀部出现,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多伴有疼痛。病情轻者,体温可在1周以内下降,疱疹消退。重者可发展为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预后不良。病毒可通过飞沫、水、食物以及不洁净的物体等传播。

    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换衣,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对小儿的衣服、玩具等要经常清洗,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吃熟食,忌喝冷水、吃生食,多喝温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4.毛囊炎

    主讯号:毛囊部出现小丘疹、脓疱等,瘙痒、疼痛

    其他讯号:迁延难愈

    毛囊炎是发生于毛囊部的慢性炎症,由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头部、颈部、臀部等,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有复发倾向。初起时为一硬结,有局部红、肿、疼痛及压痛,与毛囊一致,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明显红晕。之后迅速形成小米粒样大小的小脓疱,界限清楚,不能融合。脓疱破后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愈后不留痕迹。多伴有瘙痒感。

    预防该病应避免接触油漆、油脂或沥青等,穿宽松棉质的衣裤,不要过分洗头,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坚持锻炼身体。饮食方面,可以多吃枸杞叶、薏米、绿豆、冬瓜、莲子、赤小豆、百合、苦瓜等。

    5.湿疹

    主讯号:丘疹、水疱、糜烂和渗出液、结痂,伴有瘙痒、疼痛

    其他讯号:表面有鳞屑、抓痕和血痂,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

    湿疹是一种具有皮肤损伤和有渗出液的皮肤炎症。急性湿疹的特点为小米粒样鲜红色丘疹或水疱,有明显的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渗出液、结痂,皮肤损害边界不清,常有瘙痒和疼痛。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此时皮疹的颜色由鲜红色变为红色,水疱和渗出液减少,大部分已结痂或者上覆鳞屑等。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可以转为慢性,表现为暗红或棕红色的斑疹,表面有鳞屑、抓痕和血痂,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在耳朵、手足、小腿、乳房、肛门以及生殖器等部位易发生湿疹,且呈对称性分布,自觉瘙痒剧烈。该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潮湿的气候、饮食太过肥腻、不注意个人卫生、个体免疫力等。

    预防该病,要从自身做起,一定要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还要经常运动,以方便把体内的湿气排出来。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避免食用有上火助湿作用的食物,如肥肉、肥肠、酒、虾蟹、咖啡、榴莲、菠萝、荔枝、杏等。

    6.荨麻疹

    主讯号:皮肤出现潮红和风团,可以自行消退,瘙痒剧烈

    其他讯号:风团颜色为苍白或鲜红,伴发热、头痛、消化不良等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黏膜的血管反应性疾病,十分常见,俗称“风疹块”,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迅速,皮肤出现潮红和风团,即皮肤表面稍为隆起、水肿,呈块状,大小不一,颜色苍白或鲜红,此起彼伏,可以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自觉皮肤瘙痒剧烈,常有抓痕。可伴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胸闷、气促、关节痛等。荨麻疹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受冷、受热,暴饮暴食、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以及过敏、药物、感染、昆虫叮咬等。

    预防该病,主要是从避开诱因入手,要保暖或者不要使自己长期暴露于炎热的空气;想办法使自己的情绪平稳,不要过于激动;运动要适中,不要过于激烈;防止过敏和蚊虫叮咬。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运动。饮食方面,不要暴饮暴食,要按时按量吃饭,避免过量食用肉类。饮食宜清淡,多吃谷类、蔬菜和水果,如玉米、米粥、扁豆、豌豆、蜂蜜、大枣、金针菇等。

    7.瘙痒症

    主讯号:皮肤瘙痒

    其他讯号:高温、心情抑郁时可引起

    瘙痒症是一种皮肤感觉,大多数皮肤病和一些系统性疾病可以产生瘙痒的症状,瘙痒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疾病、不同部位的瘙痒也有差异。很多皮肤病有瘙痒的感觉,使人出现搔抓、抠挖的动作,常常将皮肤擦破,产生疼痛。眼睑、鼻孔、肛周和生殖器等部位尤容易发生瘙痒。不同疾病,瘙痒的表现也不同,如尿毒症性瘙痒,症状严重,比较难治,全身各处都可发生瘙痒。胆汁瘀积型瘙痒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可累及手掌、脚底,可伴有黄疸。血液病性的瘙痒常由温度变化或洗澡后数分钟出现。此外,在妊娠时,也可能出现瘙痒症,特点为腹部的剧烈瘙痒,可扩展至胸部、上肢、臀部及大腿。瘙痒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温度升高、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药物、过敏等都可引起。

    预防瘙痒,首先要找到病因,对症治疗。尽量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保持身体干燥清洁。发生瘙痒后,不要用力去抓,可以用一些外用的药水,以减轻不适。饮食方面要注意不吃易过敏的饮食,如虾蟹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橘子、梨、胡萝卜、芹菜等。

    8.疥疮

    主讯号:皮肤瘙痒,有“隧道”,传染性强

    其他讯号:伴发丘疹、水疱,皮肤干燥,有鳞屑等

    疥疮是指由于疥虫感染皮肤而引起的皮肤病,至少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成人疥疮,主要表现为瘙痒,皮肤上出现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等;第二类是老年人疥疮,因为老年人对疥虫反应较弱,所以无明显的疼痛、肿胀等表现,仅表现为严重的瘙痒;第三类是婴幼儿疥疮,好发于头面部,常剧烈瘙痒,“隧道”色淡,隐约如线状,基底呈粉红色,易伴发水疱,可看见呈白色小点状的突起;第四类是结节性疥疮,多见于阴囊、臀、腹及大腿,呈红棕色结节,奇痒难忍,常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之后才逐渐消退;第五类是痂皮性疥疮,症状比较严重,传染性较强,表现为皮肤干燥、结痂,出现红斑鳞屑性斑块、糜烂、脓疱,发出恶臭,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变厚扭曲、全身淋巴结肿大,常发生于体质较弱、精神病、大量应用激素的患者。除了这五类外,还有局限性疥疮等。疥虫是寄生于皮肤中的一种寄生虫,晚间活动力较强,可以挖掘“隧道”、排泄分泌物等,这些都可以导致皮肤剧烈瘙痒、刺痛,多发生在冬季,多见于皮肤皱褶处,如指缝、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外生殖器、大腿内侧等。疥虫的感染有几种途径,如与患者共被、握手等直接接触,或接触了被疥虫污染的衣物、鞋袜等。流动人员、住集体宿舍的人员等易感染该病。

    疥疮重在预防,要讲究个人卫生,被褥要经常晾晒,接受阳光的照射,如身边有人感染该病,要对患者的衣物等施行开水烫洗。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饮食,以清淡为主。

    二、皮肤出汗

    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气候炎热、穿衣太厚等均可引起,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汗腺分泌过多,则称为多汗,不因为天气变凉或减衣而减少或消失,如多汗症、自汗、盗汗,其中自汗和多汗症类似,故合并在一起。还有一种出汗,主要是指气味发臭,为臭汗,也是一种病理现象。

    1.多汗症

    主讯号:手心、腋窝、足底多汗

    其他讯号:多双侧出汗,一周至少发作一次,年龄一般小于25岁,睡眠时无多汗

    多汗症是指汗腺分泌过度,引起全身或局部不正常的出汗过多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引起。多汗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多汗症;一类是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发生的部位常常是手心、腋窝和足底,从小发病,到青少年时期加重并伴随终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继发性多汗症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甲亢、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疟疾、结核、肿瘤等。服用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如一些镇静药等。另外,情绪激动或高度紧张也会引起该病。多汗症的特点是多双侧出汗,部位对称,一周至少发作一次,年龄一般小于25岁,睡眠时无多汗现象。

    预防多汗症,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需要解除心理障碍、避免情绪紧张。饮食上,可以用黄芪适量煮水喝,或是多吃一些固肾、敛汗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豆、白糖山楂水、大枣等。

    2.臭汗症

    主讯号:汗有臭味,腋下最常见

    其他讯号:常伴有多汗,女性多见

    臭汗症是指汗液中具有特殊臭味的现象,可分为全身性臭汗症与局部性臭汗症两种。全身性臭汗症与种族、不良卫生习惯或服食葱、蒜、芥末等食物有关。局部性臭汗症更为常见,尤其是腋下和足部的汗臭,常在夏季加重,以青春期最显著,当年龄逐渐增大时,症状可相应减轻。臭汗症的形成与大汗腺异常分泌汗液有关,导致大汗腺异常分泌的原因有遗传、内分泌、吃刺激性的食物等。该病女性多见,且常伴有多汗。

    应保持清洁卫生,常用肥皂清洗患处,保持皮肤干燥。饮食上,应少吃葱、蒜、韭菜、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饮酒。

    3.盗汗

    主讯号:睡时汗出、醒后即止

    其他讯号:口舌干燥、心情烦躁、头晕乏力等

    盗汗是指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的一种现象。盗汗时间不定,可在刚入睡时发生,也可在睡后一会儿发生,还可在睡至半夜后发生。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出汗少,个体有差异。盗汗是肾阴虚的表现,也可能是结核病等疾病的一种症状。根据盗汗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生理性盗汗主要由调养不适引起,如睡前活动过多、睡前进食、盖被太厚、室温太高等都可引起睡眠时出汗,尤其在刚入睡后2小时内。病理性出汗是由于身体某种疾病引起,如结核病,表现为整夜出汗,伴有面红、低热、消瘦、食欲减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血液中钙元素含量偏低时,可引起盗汗,出汗以上半夜为主,多见于佝偻病。盗汗还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轻型盗汗者,常在入睡很久、清晨5点左右或醒前1~2小时出汗,量少,无其他不适的感觉。中型盗汗者,多在入睡后不久即可发生,量较多,可湿透睡衣,再次入睡即不再出汗。多伴有发热、口咽干燥等。重型盗汗的病人,入睡后不久或刚入睡时,即有大量汗液涌出,带有淡咸味或臭味,常常惊醒,醒后汗止,再次入睡时可再次出汗,这样反复几次,可使被褥湿透,影响睡眠,多伴有发热、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心情烦躁等。平时可有低热、手脚心热、头晕、乏力、消瘦等。

    发生盗汗后,要及时擦干皮肤,并换上干爽的衣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经常晒被。平时要养成晒太阳的好习惯,多进行户外活动,但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要多喝白开水,或者淡盐水。多吃含钙高和多维生素D的饮食,如牛奶、奶酪、豆制品、鸡蛋、紫菜、海带、芝麻、山楂、坚果等。

    三、面部长斑、长痘痘

    面部是人的形象代言人,有时候会长一些并不喜欢的东西,如雀斑、黄褐斑、青春痘、鼻部赘生物、面部带状疱疹等,不仅影响美观,还给人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一节选取了两个疾病,一个是痤疮,一个是酒渣鼻。

    1.痤疮

    主讯号:脸上、胸背部长痘痘

    其他讯号:青春期多发,可有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四个类型,可伴有疼痛

    痤疮,就是俗称的青春痘,多发于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然消褪、痊愈,好发于面部、胸背部。可分为粉刺、丘疹、脓疱和囊肿结节四个类型。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是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米粒大小,不发红也不隆起,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顶端呈黄白色或黑色,可挤出头部为黑色、下部呈白色半透明的脂栓。粉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发展为丘疹,颜色发红,伴有疼痛。丘疹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疱,为绿豆大小的小疱,内含脓液。炎症继续发展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可有波动感。痤疮的发病原因与心理素质、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等相关。

    预防痤疮发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注意休息,最后要养成良好的洁面习惯,适当去除油脂。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多脂的食品,少吃甜食。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2.玫瑰痤疮

    主讯号:鼻部肥大、畸形,如有赘生物一样

    其他讯号:鼻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结节,伴有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

    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见。该病进展缓慢,一般分为三期,分别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各期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的表现是在面中部出现红斑,时间长者,红斑不能消退,变为持久性。在鼻尖及鼻翼处,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的现象,呈树枝状分布,毛孔粗大、出油多。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精神紧张、气温变化时加重,这种状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反复出现痤疮样毛囊性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这是丘疹脓疱期的特点。病情长期不愈,则进入鼻赘期,鼻部形成隆起的结节,鼻尖肥大、畸形,好像有赘生物一般,表面可见扩大的皮脂腺口,挤压时有白色皮脂溢出。酒渣鼻患者可伴有眼睛干燥瘙痒、流泪、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该病的形成原因有局部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毛囊虫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内分泌失调、个体抵抗力弱等。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情绪紧张等可诱发该病。

    预防该病可从生活上入手,例如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度激动,心态要平和;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在天气变化时要适时加减衣服,避免暴晒和淋雨。饮食上注意不要饮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虾蟹、鱿鱼、田鸡、黄鳝等。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瓜果。

    四、皮肤青紫

    瘀斑、瘀点、有青紫,是皮肤的常见现象,有些是输液、摔倒等引起,通过休息等血液吸收后会自然恢复。如果是反反复复的皮肤、黏膜出血,并伴有其他的症状,则要注意,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讯号,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血管性紫癜、腹型紫癜、静脉曲张等。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讯号:皮肤、黏膜出血

    其他讯号:伴有发热、怕冷、月经过多等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在正常血液中的数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主要功能是凝血、止血和修补破损的血管。当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血小板减少时,便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内脏的出血,即紫癜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原因是血液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其中急性型的表现主要是皮肤和黏膜出血,皮肤出血以四肢为多见,瘀点大小不等、分布不均。黏膜出血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舌黏膜血疱、眼结合膜下出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等,病情较严重,但预后较好。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常无明显诱因,表现为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等。在小腿或前臂可出现瘀点或瘀斑,严重者有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病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平时要注意防止感冒,进行适度的锻炼。发病期应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持皮肤清洁。饮食上,避免食用鱼、虾、蟹、肥肉、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宜多吃质软易消化的食物。

    2.静脉曲张

    主讯号:腿上青筋暴露、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

    其他讯号:小腿酸胀、水肿、皮肤瘙痒等

    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下肢,表现为腿上青筋暴露,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形成。静脉曲张可以分为6期:第Ⅰ期表现为表层血管蚯蚓样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明显凸出皮肤,踝部潮红;第Ⅱ期的特点是站立时腿部呈现弯曲增粗的表浅静脉血管,高出皮肤,抬腿或平卧后消失,伴有小腿酸胀等;第Ⅲ期的表现是小腿出现水肿,久站或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减轻,伴有皮肤瘙痒、湿疹等;进入第Ⅳ期后,由于血管内淤积过多,使一部分血液渗透至血管外,造成局部皮肤发红、发紫甚至发黑,皮肤弹性减弱而变硬;第Ⅴ期是溃疡期,发黑变硬的皮肤发生破溃;第Ⅵ期为静脉曲张晚期,在踝关节附近及小腿下段,形成“老烂腿”。静脉曲张与长期站立、久坐、雌激素水平、静脉血管栓塞、肥胖、吸毒等有密切的关系。

    该病重在预防,这里介绍几种保健方法:一是用热水泡脚,可以加入生姜,有助于促进腿部血液循环;二是避免久坐和久站;三是可以定期拍打腿部、甩腿、扭膝等。饮食上,不要过多地吃油腻、含糖量多的饮食。可以吃红糖、赤小豆、红枣、薏米、冬瓜、桑葚、萝卜等。

    五、皮肤发黄

    皮肤颜色突然发黄,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黄疸性皮肤黄染;二是食物性皮肤黄染;三是药物性皮肤黄染。常见的疾病有黄疸、胡萝卜素血症、药物性皮肤黄染等。

    1.黄疸

    主讯号:皮肤、巩膜等黄染

    其他讯号:尿黄、痰黄、泪液变黄,伴皮肤瘙痒、腹胀、腹痛等

    黄疸,又称黄病,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严重时,可表现为尿液变黄、痰液变黄以及泪液变黄。常伴有皮肤瘙痒、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腹泄、夜盲症、头痛等。肝炎、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胆囊肿大、贫血、结石、心脏疾病、服用药物、早产、低氧等可以导致黄疸。按照病因分类,黄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瘀积性黄疸。前者黄疸的程度一般较轻,呈浅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的表现有皮肤、黏膜由浅黄色至深黄色不等,可伴有轻度的皮肤瘙痒。胆汁瘀积性黄疸的皮肤呈暗黄色、黄绿色,伴有皮肤瘙痒、心悸、粪便颜色变浅等。

    预防该病可从生活上入手,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坚持锻炼身体。饮食上,可以多吃茯苓、薏米、山药、芡实、甘草、甜瓜蒂、黑米、高粱等。避免饮酒,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胡萝卜素血症

    主讯号:手掌、脚掌皮肤黄染

    其他讯号:额头、耳后、鼻唇沟、下巴、指关节处黄染,巩膜和黏膜不黄染

    胡萝卜素血症是一种因血内胡萝卜素含量过高引起的肤色黄染症。胡萝卜素可使正常皮肤呈现黄色,当进食过量的胡萝卜、柑橘、木瓜、南瓜等可使血中胡萝卜素水平明显增高,表现为手掌和脚掌等处的皮肤黄染,有时出现在额头、耳后、鼻唇沟、下巴、指关节处,严重者可累及全身皮肤,但巩膜和黏膜不黄染。

    该病患者应少吃含胡萝卜素高的食品,如胡萝卜、柑橘、木瓜、南瓜、西兰花、菠菜、空心菜、芒果、哈密瓜、杏、绿茶等。

    六、全身水肿

    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等疾病,可以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红斑狼疮、血清病、特发性水肿、血栓性静脉炎等。

    1.甲减

    主讯号:皮肤干燥、水肿等

    其他讯号:体重增加、便秘、心跳放缓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时,可以导致全身代谢速度降低,引起身体多个系统的不适。表现为皮肤干燥或水肿。体重增加、味觉减退、便秘、心跳放缓、打鼾、贫血、性欲下降、月经紊乱、表情淡漠等。甲减可由桥本病、甲状腺手术和甲亢131碘治疗所致。

    预防该病应经常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平常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甲减病人不宜吃奶油、乳酪、动物内脏、火腿、卷心菜、油菜、核桃、花生米、大白菜、杏仁等。适合吃海带、紫菜、碘盐、蛋类、黄豆等。

    2.心源性水肿

    主讯号:水肿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开始,以踝部最为明显,按之有凹陷

    其他讯号:水肿可发展为全身性,伴有心悸、气喘、胸腔积液、腹水等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发的水肿,最先表现为尿量减少,肢体沉重,体重逐渐增加,水肿开始形成。先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开始,以踝部最为明显,按之有凹陷,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水肿。伴有心悸、气喘、肝肿大、胸腔积液、腹水等。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炎等。

    这类水肿,首先要积极治疗心脏疾病。患者应避免大量饮水,适合吃白萝卜、白茅根、赤小豆、龙眼等。

    3.肾源性水肿

    主讯号:全身性水肿

    其他讯号: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尿、少尿等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源性水肿,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先从眼睑、颜面部或脚踝开始,慢慢延及下肢和全身。多在晨起发病,按压水肿部位时,皮肤出现凹陷。肾源性水肿可分两类:一类是肾病性水肿,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一类是肾炎性水肿,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水肿等。前者由脂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病、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淀粉样变性病、肾小球硬化等引起。后者由循环血中的免疫复合物引起。

    预防该病要针对引起水肿的病因进行,如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提倡低盐饮食,多吃赤小豆、薏米、白茅根、白萝卜、茯苓等。

    4.肝源性水肿

    主讯号:顽固性腹水

    其他讯号:伴有黄疸、肝脾肿大、厌油腻、食欲减退等

    肝源性水肿是指由肝脏疾病引起的水肿,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肝癌。水肿先出现在脚踝部,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形成顽固性腹水,按压时有凹陷。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脸色黝黑、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有厌油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易倦、皮肤粗糙、皮肤出血、口舌生疮、夜盲、牙龈出血、鼻出血、骨质疏松、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等。

    该病的保健和饮食可以参照前面章节的肝硬化和肝癌。

    5.营养不良性水肿

    主讯号:下肢水肿,为凹陷性

    其他讯号:消瘦、乏力、厌食、皮肤干燥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又称低蛋白血症,是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致使血浆蛋白减少,而出现全身性水肿的表现。水肿先发生于双下肢,特别是足背明显,按之有凹陷。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扩展至臀部、腰骶部、外生殖器等。严重者水肿范围可延及手背、手臂、腹部、面颊等,但面部水肿按之无凹陷。该病以下肢的水肿为显著特点,胸背及上肢比较瘦削。此类水肿在发病前已有营养不良症状,如身体瘦弱、肌肉松弛,疲乏、无力,先贪食、后厌食。如果是发生在婴儿期的轻度水肿,则容易被忽略,当发现婴儿突然体重增加时,则极有可能是发生了水肿。该病常伴有皮肤干燥、有鳞屑,或呈鸡皮状,皮肤温度降低。毛发干燥变黄易脱落、指甲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长期腹泻、痢疾、肠结核、幽门梗阻等疾病能够妨碍蛋白质吸收,从而引发水肿。大量失血、烧伤、肺脓肿、结核、疟疾等可使体内蛋白质大量消耗,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使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从而发生水肿。另外,喂养不当,食物中的蛋白质不能满足需要,也可引起水肿。

    预防水肿,应先治疗相关疾病,如腹泻、肝炎、结核、疟疾等。在发生水肿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平时应进行适度的锻炼。尽量低盐饮食,不要吃太咸太辣的食物。及时补充蛋白质、钾、镁、铁等,还要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如香蕉、葡萄干、谷类、猕猴桃、柚子、山药、菠菜、毛豆、葱、黄豆、黑豆、豌豆、豇豆、豆腐、杨桃、花生、芝麻、海带等。

    6.特发性水肿

    主讯号:下肢水肿,晨起颜面水肿等

    其他讯号:站立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伴有头痛、全身疼痛、出汗、失眠、潮热等

    特发性水肿又称原发性水肿,在各型水肿中比较常见,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的表现,多发于青春期后的女性。特发性水肿的特点是小腿、踝部以及足部的凹陷性水肿,以下午明显。水肿也会出现在早晨,此时的特点是眼睑、颜面、双手肿胀。水肿的发生常在久站、活动后、食盐后加重,在休息或平卧时减轻。常伴有头痛、全身疼痛、站立时头晕、心跳减慢、出汗、失眠、神经过敏、潮热等,多在精神创伤、环境变化时发生。此外,有约一半的患者体型较肥胖。该病病程绵长,但可以自愈。

    预防和治疗该病,应保持心情愉快,养成午休的好习惯,并适当抬高两下肢。建议清淡饮食,不宜太咸,每日食盐应少于3g。适当减少饮水量,以免加重水肿。水肿期间,不宜吃虾蟹、肥肉、葱、姜、蒜、韭菜、生冷水果、南瓜、雪里蕻等。避免食用动物油,代替以植物油,如瓜子油、玉米油、稻米油等。多吃含植物性蛋白多的食物,如大豆、豆腐、豆浆、豆腐脑、黑豆、赤小豆、红豆、绿豆等。此外,还可以多吃扁豆、小麦、玉米、葵花子、梨等。

    7.血栓性静脉炎

    主讯号:静脉曲张、下肢水肿

    其他讯号:伴有红肿、疼痛和灼热感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形成血栓以后发生的静脉炎症,包括浅层静脉炎和深部静脉炎。主要病因是血管壁损伤和静脉曲张。浅层静脉炎多发生在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出现硬条索状的静脉曲张,伴有红肿、疼痛和灼热感,一般无水肿发生。深部静脉炎好发于小腿、胸部、股骼等静脉,表现为小腿肿胀或大腿肿胀,呈筒状,疼痛,行走时加重,皮肤颜色变为白色、浅灰或青紫色,早晨病情较轻,夜晚加重,1~2个月后,病情可渐渐减轻。该病的发病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最常见的是静脉瘀滞、血管损伤及高凝状态。手术、肿瘤、外伤、长期卧床、静脉血栓、静脉损伤等均可引起静脉瘀滞、血管损伤及高凝状态的发生。

    患者平时应加强活动,增强机体的代谢能力,避免长期卧床。饮食上,少吃生冷坚硬和油腻的饮食,多吃萝卜、木耳、白菜等。

    七、生殖器皮肤改变

    生殖器的皮肤改变有很多是传染病、性病或肿瘤等,尤其是不伴有疼痛时更应警惕,常见的有梅毒、尖锐湿疣、阴茎癌等。

    1.梅毒

    主信号:阴部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其他信号: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母婴遗传、输血、手术等传染。可分为三期,一期梅毒皮损为硬下疳,在男性的龟头、阴茎、尿道外口等处或女性的阴唇及宫颈等处出现一个1cm左右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为淡红色,表面平坦,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如橡皮,无自觉疼痛或压痛。肿块中央有溃疡,分泌物为浆液性,内含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很强。1周后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开始肿胀,大小不一,质地坚硬,无自觉疼痛及压痛,不融合,不粘连,不化脓。二期梅毒多在硬下疳发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前驱症状有头痛、咽痛、体重减轻、发热、关节痛等。在胸腹部、胁肋及四肢内侧出现数目众多、对称分布的斑疹,边界不清楚,压之不褪色,初为淡红色,逐渐发展为暗红色,不痛不痒,可自行消退,也可进一步发展。发生于躯干、四肢的皮疹为丘疹,铜红色,界限清楚,对称分布,散在不融合,不疼不痒,早期表面光滑,而后出现鳞屑。三期梅毒的传染性降低,但损害的严重程度增加,10年后可侵及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严重危害人的生命。表现为在头部、肩胛部和四肢外侧的暗红色硬结,分布不对称。呈环形、花边状、蛇形等排列,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在头部、小腿及臀部等出现皮下硬结,中央溃疡,边缘锐利,境界清楚,溃疡基底凹凸不平,表面有黏稠状脓性分泌物,形似树胶,可造成骨质破坏。三期梅毒还可损害骨骼、眼、鼻、内脏,内脏损害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损害较多见,危害很大。

    梅毒治疗原则为早期、足量、规则用药,首选青霉素,治疗后要追踪观察,对传染源及性接触者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严于律己,女性患者应在痊愈后再考虑孕育。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肥腻、辛辣的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葡萄、西红柿、胡萝卜、苋菜、菠菜、小白菜、花菜、空心菜、西兰花、芥菜、香菜、杏、芥蓝等。

    2.尖锐湿疣

    主讯号:生殖器、肛周等出现乳头瘤样、菜花样赘生物

    其他讯号:表面高低不平,有糜烂、溃疡和分泌物,发出恶臭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好发于外阴及肛门,中青年多见,发病前有不洁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感染史。典型表现为米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质软,逐渐增大,数量也逐渐增多,形成乳头瘤样、菜花样或鸡冠样,表面凹凸不平,有糜烂、溃疡和分泌物,发出恶臭,但不痛不痒。

    预防此病应严于律己,远离传染源,避免婚外性行为;提倡使用避孕套;内裤应勤洗勤换;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抵抗力。饮食上,少吃辛辣肥腻的食物,多吃五谷、蔬菜和水果。

    3.阴茎癌

    主讯号:阴茎龟头处充血或有难以愈合的溃疡

    其他讯号:肿块表面平坦而质地较硬或体积较大者向外生长、恶臭脓液等

    阴茎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曾居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下降。阴茎癌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卫生习惯不良、多个性伴侣是阴茎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阴茎癌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许多阴茎的病变也可以导致阴茎癌的发生,如包皮垢、包皮过长和包茎、阴茎白斑、阴茎感染或其他性传播性疾病等。该病多发生在龟头、冠状沟或包皮的上皮组织,少数发病于阴茎体。早期在龟头处出现红色的斑块,或包皮处经久不愈的溃疡,外观具有多样性,有表面平坦而质地较硬型,也有体积较大者向外生长型。当肿瘤进一步发展时,溃疡加重并侵蚀周围的正常组织,常常会发生感染,产生恶臭脓液,很少引起疼痛。

    阴茎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复发率小于10%,保守治疗的复发率约为50%。预防方面,包皮包茎患者应进行包皮环切术,接种HPV疫苗,治疗阴茎部位的其他疾病,戒烟,使用避孕套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