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圣人生-诸葛亮降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在鲁南阳都县(治今山东沂南南)一个家学传承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史书对诸葛亮降生的记载非常平淡。没有霭霭祥云,没有雷鸣电闪,没有紫气升腾,没有赤光照室,世上除了多一个生命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只有真龙天子的降生才伴有一系列祥瑞之象。诸葛亮不是真龙天子,“卧龙”,不过是后来人们送他的一个雅号。

    然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诸葛亮的降生却是一件大事。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治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

    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畦这一辈,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

    诸葛珪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他给大儿子取名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样洁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样洁净。如今,继一男二女之后,诸葛亮又来到这个世上。诸葛亮的名字也是诸葛珪起的,意在让这个孩子发扬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风,也希望黑暗的朝政变得光明起来。

    诸葛珪也知道,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另一半却可能会落空。诸葛珪相信有自己严格的教育,有世代家风的熏陶,孩子们的成长不会使自己失望。但是,对于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说了,诸葛瑾的名字已经叫了七年了,朝政并没变得像玉一样洁净,现在,黑暗的朝政能变得清明吗?望着诸葛亮襁褓中那甜甜的笑脸,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道:这个孩子生不逢时啊!

    其实,岂止是诸葛亮生不逢时,诸葛珪也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炬(76-88年在位)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89-105年在位)十岁继位,殇帝(106年在位)“诞育百余日”继位,安帝(107-125年在位)十三岁继位,顺帝(126-144年在位)十一岁继位,冲帝(145年在位)两岁继位,质帝(146年在位)8岁继位,桓帝(147-167年在位)十五岁继位。“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虽然有最高首脑的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然而,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与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有着长期生长在宫禁中的经历;他们虽没有声望,却有着皇帝贴身的“殊荣”;他们虽没有社会地位,却在宫中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和难以计数的耳目;他们虽没有官位,却有专擅朝政的权力。这批人就是宦官,成长起来的皇帝就是靠着他们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等互相赞誉褒扬,以致太学中盛传:“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当时被这种方式赞誉的除了李膺、陈蕃、王畅外,还有范滂、岑晊等人。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十二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消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来。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169)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站在党人一边的。他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更是洒脱,他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什么官也不做,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他教孩子们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响着孩子们。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

    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

    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后代便在齐地实施“仁政”,周公的后代在鲁地实施“礼教”,从而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这里有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诸家学说曾在这里与儒家竞相争辉,产生过墨翟、孙武、慎到、田巴、邹衍、尹文等代表人物。

    这里有推崇学术的优秀传统。许多大家族世代传承家学,累世通经、累世为官的不止一家。

    这里有注重教育的优良风气。私学与官学并驾齐驱,孔子的私人办学和齐国的稷下之学是这两类教育形式的典型代表。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汇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族。

    这是一个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家族。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人史册,诸葛亮每读《汉书》,都能从祖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骨气。诸葛亮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的充满正气的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诸葛亮。叔叔诸葛玄,给他讲了许多党人的事迹。如党人领袖陈蕃,十五岁时曾独居一室。他父亲的朋友一次来到他家,见院内屋里脏乱不堪,便问:“你为什么不将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再比如,党人领袖李膺任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治今河南沁阳)县令。他在任贪残无道,甚至无故杀害孕妇。当他听说李膺准备惩治他时,便藏进张让家中。李膺知道后,便率领将吏将张朔从张让家中搜出,审讯后立即正法。这件事以后,“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又比如,党锢事件发生后,朝廷下令逮捕党人。党人领袖范滂听说县中正在为拘捕自己而为难时,便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表示宁可弃官不作,也要放范滂逃生。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他从容地诀别家人,然后慷慨就死。党人这些忧国忧时、心怀济世、嫉恶如仇、不畏强暴、舍生殉道、敢做敢当的品质,深深地震撼着诸葛亮那幼小的心灵。他从叔叔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污蔑别人钩党不轨的人正是祸国殃民的国贼,而那些身背图谋大逆罪名的党人却是国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

    这是一个看重知识学问、讲求博学广闻的家族。诸葛家族累世经学,从诸葛亮的父亲、叔叔与汉末名士刘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名士之流。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约在诸葛亮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她不但支持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去游学深造,学习儒家经典,还教诸葛亮认字,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母亲的去世,使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亲爱最慈祥的启蒙老师。哥哥诸葛瑾也中断了游学生涯回乡为母亲守孝。失去母爱是不幸的,但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诸葛均。他那幼小的年纪,正是需要母亲爱抚的时候啊!诸葛亮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他觉得应该以自己的兄长之爱,去减轻弟弟失去母爱的苦痛。不久以后,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孤弱,诸葛珪又续弦娶妻,把孩子们的继母领进了家门。

    新来的继母很爱孩子,诸葛亮兄弟们对继母也很尊敬。母亲的去世,虽使诸葛亮失去了启蒙老师,但诸葛瑾的还乡,又使诸葛亮有了可以请教学问的兄长。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个经过震荡的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好景不长。

    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说:“玄死时,瑾年十三,亮年八岁。”此说错误颇多,疑为“珪死时,瑾年十五,亮年八岁”。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家庭的变化是巨大的,而社会的变化更是惊人。

    早在诸葛亮四岁的时候,全国就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黄巾军主力很快遭到镇压,但黄巾军余部坚持斗争二十余年,给东汉朝廷以沉重打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东汉朝廷解除了党锢。党锢的解除,给了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发展的机会,他们关心政治、匡时济世、舍生殉道的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的力量,平定各地区的反抗,采纳了太常刘焉的建议,设立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州牧,一改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出任州牧者,多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财、政、军大权,“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东汉朝廷本想通过镇压黄巾起义,以加强中央的统治,但当黄巾起义的风暴过后,统治者惊奇地发现,欲恢复原来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各地方豪强势力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军阀集团。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团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地方豪强在中央的政治代表。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间,外戚何进企图在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士大夫集团中的实力派袁绍又将宦官斩尽杀绝。随后地方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朝政。关东的实力派又以讨伐国贼董卓的名义扩展自己势力。至汉献帝(189-220年在位)初年,全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几个大的武装割据集团:

    公孙度占据了辽东(今辽宁西部)。

    公孙瓒占据了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了冀、青、并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

    袁术占据了江淮地区。

    曹操占据了兖州(今山东西南、河南中东部)。

    刘表占据了荆州(今湖北、湖南)。

    陶谦占据了徐州(今山东东南及江苏北部)。

    孙策占据了江东地区(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刘璋占据了益州(今四川及贵州、云南、甘肃部分地区)。

    张鲁占据了汉中(今陕西南部)。

    马腾、韩遂占据了关陇地区(今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及青海北部)。

    以上的格局表明,由中央朝廷统一号令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土崩瓦解的时期,一个地方实力派争夺地盘的时期,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诸葛亮是不幸的。

    但从另一角度看,诸葛亮又是幸运的。因为这又是一个政治舞台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为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从而出现的龙争虎斗各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一个呼唤英雄、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果说,诸葛亮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长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是人和,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他成长的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才群星中最灿烂、最耀眼的一颗。

    二

    一千八百多年以前,齐鲁南部的阳都县(当时属徐州琅邪国)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发源于鲁沂山区的沂河,由于阳都县北面汶水的汇入,水量一下子加大了。奔腾的河水从阳都县的东面日夜不停地淌过,又在它的南面与发源于蒙山之阴的蒙河携起手来。西面是蒙山,北面有汶水,东面是沂河,南面是蒙河,阳都县就这样被山水环抱着,“烟水之胜,轶于江南”。

    诸葛亮的家乡阳都是一块安定的绿洲。阳都所在的琅邪郡,当时隶属于徐州。黄巾初起时,青、徐地区的黄巾军没有来得及全面发动,所以徐州并不是主战场。这里黄巾军的力量损失较小,所以,就在诸葛亮失去父亲这一年的十月,青州、徐州地区的黄巾军又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朝廷的斗争。这时,任徐州刺史的是丹阳(治今安徽宣城)人陶谦。这个人是秀才出身,有文化,做过县令、幽州刺史,有政治经验,又参加过诸侯割据战争,懂得军事。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使他手下已拥有一支战斗力颇强的丹阳兵。所以,当徐州黄巾复起时,陶谦便把黄巾军拒之于徐州之外,使得徐州“州境晏然”。

    其他地方可没有徐州那样的安定。

    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死,汉少帝即位,年十四岁。皇帝幼小,何太后临朝,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与后将军袁隗共辅朝政。何进秉政后,与宦官集团的矛盾更加尖锐。袁隗的侄子袁绍劝何进利用手中掌握重兵之机诛除宦官。何进认为袁绍说得很对,便去请示何太后,想求得她的支持。不料何太后不但不予支持,反而怀疑何进此举欲专杀擅权。袁绍见除宦官之事久无进展,便为何进出主意,让他召集四方猛将及诸路豪杰进京,胁迫太后清除宦官。何进便召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牧董卓进京。董卓还未到达京城,京城的两派势力却先杀起来了。宦官发觉了何进的意图,先发制人,杀死了何进。袁绍又带兵进入宫中,见宦官就杀,甚至有些不是宦官的人,因为没有胡须,也被当作宦官杀死。

    宫中的这场屠杀,为董卓顺利进京铺平了道路。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进京渔翁得利。他进京后,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掌握了朝中大权。董卓性情粗暴,为人残忍,他手下的士兵也劫掠成性,毫无军纪。据史书记载,董卓进入洛阳后,“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有一次,董卓派军到阳城(治今河南登封东南),当时正逢社日,阳城百姓纷纷举行祭社活动。董卓军来到社下,将百姓们围住,男子全部杀死,割下人头回去请功,女子全部带走,作为战利品享受。残暴的董卓,把洛阳地区变成了宰割百姓的屠场。

    董卓进京的第二年春天,关东州郡纷纷起兵,组成了反对董卓的联盟,袁绍为联盟盟主。董卓敌不住联军的进攻,便一把火将洛阳宫阙烧毁,挟持汉献帝,带着所有珍宝退到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董卓退到长安的第三年,司徒王允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杀死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又兴兵讨伐王允、吕布,关中地区又燃起战火。

    董卓退回长安后,关东联军并未乘胜追击,他们当中许多人本来就是以讨董卓为旗号而心怀鬼胎的。所以,董卓刚一退走,联军内部也为争夺地盘而厮杀起来。袁绍先从冀州刺史韩馥手中夺得冀州,接着又与屯兵幽州的公孙瓒展开了斗争。双方胜负未分之时,兖州刺史刘岱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难堪境地。袁绍的妻子住在兖州,袁绍与刘岱结好,意欲他保护妻子的平安。公孙瓒取得小胜后,便派部下范方至刘岱处,向他索要袁绍的妻子,并对范方说:“刘岱若不交出袁绍的妻子,你就带兵回来。等我打败袁绍,立刻出兵攻兖州。”刘岱听到公孙瓒的要求,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听说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程昱是个有识有谋之士,便把他请来,问他怎么办。程昱说:“袁绍离您近而公孙瓒离您远,如果绝交于近而结好于远,就像一个人的孩子落在水里,他不在近处呼人救援,而跑到千里之外请善于游泳的越人打捞一样。再说,公孙瓒绝非袁绍的对手,他虽小胜,最终必被袁绍打败。”咧岱这才没与袁绍绝交。

    这件事说明刘岱本人的懦弱无能,也说明在诸割据势力中,兖州力量的薄弱。正因为如此,在献帝初平三年(192)夏,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一战便杀死了刘岱。刘岱被杀后,兖州一时无主,这给了曹操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治今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担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职。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自幼机警,有权术,博览群书,喜好兵法,行为放荡不羁。他自幼交游士林,在士人中口碑颇佳。黄巾起义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因讨伐黄巾有功,被提为济南国相。在关东联军讨董卓时,众人畏敌如虎,各自保存实力,只有曹操力排众议,向董卓发起进攻,虽然兵败受挫,却显示了他超人的胆略。在兖州牧刘岱被杀之前,曹操已任东郡太守。刘岱死后,兖州人士便把目光投向了曹操。经过部将陈宫与兖州士人的联络,曹操被推举领兖州牧。曹操领兖州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击青州黄巾军。在寿张(治今山东东平西南)一战,曹军受挫,部将鲍信战死。后曹操屡设计谋,终于战败黄巾军。曹操又乘胜追击,在济北(治今山东长清)迫降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选拔其中的强壮精锐,组成了一支“青州兵”,从此曹操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外界烽烟弥漫,徐州保境安民。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使得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四面八方躲避战乱的人群。

    然而,正是这种战乱中的安宁,孕育着一场给徐州地区带来巨大灾难的祸患。

    曹操的父亲曹嵩,离任去官后,回到家乡谯县。董卓之乱后,战火屡起,谯县也不得安宁。曹嵩见徐州地区安宁,便到徐州的属郡琅邪避难。曹操领兖州牧后,便打算将父亲接到兖州,他命令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东南)太守应劭前去迎接。徐州刺史陶谦见曹嵩离去,也不敢怠慢,派都尉张闽率二百骑兵护送。曹嵩巨富,此次迁移,仅装珍宝辎重的车就一百多辆。护送曹嵩的张闽早已看得眼睛发红了,他一路上都在琢磨怎样把这些财宝搞到手。出了华县(治今山东费县东北),眼看就要进入费县(治今山东费县西北),张闿感到,如果再不动手,等到接应的人马一到,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块肥肉从嘴边溜走了。他决定动手了。

    这天,赶了一天路的曹嵩等人正要休息,就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并有人咚咚地砸门不止。曹嵩的儿子曹德想看看发生什么事,刚一开门,就被冲进来的张闽的士兵围住。曹德一面拼死搏斗,一面大喊有贼,结果寡不敌众,被乱兵杀死。曹嵩知道不妙,赶紧拉起身边的妾向后院逃去。正巧,后院的墙有个破洞,曹嵩体瘦,钻了过去。他的妾体胖,怎么也钻不过去,被追上来的士兵砍了数刀,当时毙命。藏在厕所里的曹嵩也被搜出来,作了张闽的刀下之鬼。可怜曹嵩一家数人,除了将一百多车辎重留在这个世界上之外,其余的全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张闿等人拿着财物,星夜奔往淮南。

    应劭等人赶到后,见到的只是一片狼藉的尸体和血污。他深知曹操的性格,便放弃了泰山太守之职,投奔袁绍去了。

    曹操闻讯,悲愤交加。他发誓一定要兴兵徐州,为父亲报仇。

    初平四年,也就是曹嵩被杀当年的秋天,曹操开始攻打徐州。在攻下十余城后,打到彭城(治今江苏徐州)。陶谦率军试图阻止曹军,双方大战。结果陶谦不敌,退保郯县(治今山东郯城)。曹操在泗水边,杀害徐州男女数十万人,泗水拥塞,为之不流。接着,曹军又攻打郯县。郯县为当时徐州治所,防御坚固。曹操久攻不下,便转攻虑、睢陵、夏丘等地,所过之处,见人就杀,造成了一片鸡犬殆尽、墟邑无人的恐怖世界。徐州安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徐州的百姓人心惶惶,开始逃离这刀兵四起的战乱之地。

    徐州局势突变,也给诸葛玄一家带来不小的震动。诸葛玄一直关注着徐州局势的变化。他很器重诸葛亮,认为他天姿聪颖,如果加以精雕细琢,必成大器。他要利用徐州的安定局势,让诸葛亮多学些知识。他为诸葛亮制定了学习计划,对他的学习进行了严格的督促和指导。徐州战火突起,打乱了诸葛玄的所有安排。他知道,曹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说不定哪一天家乡就会遭殃。为了侄儿后辈的安全,也为了他所喜爱的诸葛亮的发展,他想到了离开阳都。

    到哪里去呢?正当诸葛玄考虑到何处合适时,接到了袁术的邀请,让他到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去任太守。

    袁术让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自有他自己的打算。袁术与他的堂兄袁绍不和,就在他请诸葛玄的前一年(192),扬州(治今安徽寿县)刺史陈温病死,袁绍派袁遗兼任扬州刺史,不料遭到袁术的截杀。袁遗败走,被乱兵所杀。袁术任陈瑀为扬州刺史。第二年春天,袁术被曹操、袁绍打败,向九江郡(治今安徽寿县)方向败退。而扬州刺史陈瑀竟派兵拒不让袁术人境。袁术便在淮北大集兵力,攻打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陈璃敌不住,弃城而逃。袁术攻下寿春,占据扬州。袁术占领淮南后,急需扩充地盘,扩大实力,邀请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便出于这种需要。

    一来诸葛玄正想带领侄儿们离开战乱不已的徐州,二来诸葛玄也想借此机会干一番事业,所以他决定接受袁术的邀请,带领侄儿们前去赴任。

    汉献帝初平四年,瑟瑟秋风扫动着地上的黄叶,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是黄叶在诉说着离开树枝的悲伤。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两个未出嫁的侄女踏上了远道赴任的路途。十三岁的诸葛亮第一次远离故乡。虽然他早就知道大丈夫当志在四方这句话,虽然他从小就羡慕那些在他乡建功立业的好男儿,然而,这次毕竟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故乡情最浓,少年诸葛亮要离乡背井,远去他乡,不知何时再回故土,心中难免泛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怅惘。

    从阳都到豫章,由北到南,从今山东南部出发,经江苏、安徽到江西,沿途过淮水,渡长江,从鄱阳湖沿赣水上溯至南昌,行程约今八百公里。沿途步行、乘车、坐船,即使一切顺利,行程也需一月左右。古人云:“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诸葛亮在途中亲眼领略了祖国山川的辽阔壮丽,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增长了许多见识。同时,沿途战火烽烟遗留下来的痕迹,兵荒马乱中人民逃难的情景,也使他少小的心灵朦胧地感受到了人世的艰辛。

    诸葛玄一行先来到寿春见过袁术,然后去豫章任上。豫章地处江南,远离北方战乱中心,诸葛玄一上任,一面整顿政务,一面安顿家人,准备以此为基地,以图日后的发展。

    然而,江南也有战争。

    此时的江东地区,孙坚已在同刘表部将黄祖的交战中阵亡。他十七岁的儿子孙策将父亲埋葬后,结纳豪杰,积蓄力量,准备复仇。但此时孙策的力量尚不强,不得不依靠占据淮南的袁术。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孙策来到寿春,面见袁术,流着泪对他说:“想当初先父从长沙北上讨伐董卓,在南阳与您相会,共结盟好。然而大业未成,不幸遇难。我深感您对先父的旧恩,想继续与您盟好,希望您能体察我的诚意。”袁术望着这个英俊少年,心中暗暗称奇。他知道孙策的来意,是索要其父的部曲亲兵。他并没有给孙策一兵一卒,只是对他说:“我已经任用你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任你的堂兄孙贲为丹阳都尉。丹阳号为天下精兵处,你可到那里去招募队伍。”

    孙策便往曲阿(治今江苏丹阳),从舅舅的辖地招募了几百人,后来又从袁术处要回父亲的亲兵一千多人,力量慢慢发展起来。

    当时,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并非袁术,而是刘岱的弟弟刘繇。但袁术已经占据了扬州治所寿春,刘繇不敢与袁术硬抗,被吴景、孙贲迎到曲阿。但是,刘繇并不信任吴景、孙贲,认为他们既是袁术所任命,又是孙策的亲戚,害怕有朝一日被其吞并。所以,刘繇到达曲阿以后不久,便将吴景、孙贲二人赶到历阳(治今安徽和县),并派樊能屯驻横江渡口,张英屯驻当利渡口,以抵御吴、孙二人的反攻。袁术知道消息后,立即组织力量反攻,争夺江东地区的战斗由此展开。

    汉献帝兴平二年,即诸葛玄到达豫章的第三年,孙策接受了袁术的派遣,向刘繇发起了进攻。他至历阳,打败了把守在长江对岸的樊能、张英二人,接着又攻下刘繇建于牛渚的营地,夺得大量的粮谷和武器装备。然后又攻下秣陵(治今江苏江宁南)、湖熟(治今江苏江宁东南)、江乘(治今江苏句容北)三县,兵锋直指曲阿。

    刘繇组织兵力,与孙策在曲阿决战,被孙策打败,逃到丹徒(治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离曲阿并不远,仍有被孙策攻击的危险。若想开辟新天地,刘繇必须选择一个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刘繇想到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去。他的谋士许劭认为不妥,说:“会稽是个富庶的地方,孙策决不会把这个地方让给人。再说,那个地方濒临大海,如果孙策打来,我们连退路都没有了。”刘繇问道:“依先生之见,到何处去好呢?”“不如去豫章。”许劭分析道:“豫章北连豫州,西接荆州,如果到那里去,招募兵马,收合吏民,北与曹操通气,西与刘表相闻。如果袁术敢进攻我们,曹操、刘表必然会出兵援助。”刘繇认为许劭说得对,便决定向豫章进发。

    刘繇的南下豫章,决定了已在豫章的诸葛玄必然受到攻击的命运。从派别分野角度看,诸葛玄属于袁术一派,而刘繇是袁术的对立面,他决不会让诸葛玄在豫章稳坐太守宝座的。早在刘繇南下豫章前,东汉朝廷就派一个名叫朱皓的人担任豫章太守。但那时诸葛玄已至豫章上任,想做太守就得把诸葛玄赶下台。然而朱皓除了一纸委任诏书之外两手空空,只得求助于刘繇,刘繇也正想把袁术势力逐出豫章,便借给朱皓一些兵。朱皓领兵攻打诸葛玄,诸葛玄敌不住,退保西城(在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西)。

    诸葛玄在西城,朱皓在豫章郡城,二人长期对峙,一直到刘繇来时始终如此。刘繇溯江西上,驻扎于彭泽(治今江西湖口东)。他听说诸葛玄还在西城,便派丹阳人笮融率军帮助朱皓攻打诸葛玄。这个笮融是个反覆无常的人,刘繇委派他时,谋士许劭就说:“笮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而朱皓又以诚信待人,应该让朱皓提防着笮融点儿。”果然,笮融来到豫章,没有帮助朱皓打诸葛玄,而是杀掉朱皓,代领豫章郡事。刘繇大怒,进讨笮融,经过反复较量,才将笮融除掉。

    在笮融、朱皓、刘繇等人自相攻伐时,诸葛玄在干什么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称: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有的人根据这个记载推断,诸葛玄在笮融、朱皓、刘繇等人互相攻伐时,甚至在此以前,就离开了豫章,带着侄儿们往荆州投奔了刘表。而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则出现了不同的记载:

    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按照这个记载,则诸葛玄一直到建安二年(197)还呆在西城。《献帝春秋》所说可信程度怎样?我们还是先看看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吧。

    《献帝春秋》的作者是三国吴国人袁哗,是袁迪的孙子。袁迪在世时,与陆瑁的关系很好。陆氏与诸葛氏的关系又很密切。因此,袁迪很可能了解诸葛瑾家族的事情,他很可能又将听来的东西告诉了袁晔。姚振宗评价《献帝春秋》说:

    晔祖迪与张纮过江,当在献帝初年,下至吴亡,凡九十余年。晔生长于吴,所作多传闻异词,其人或未尝入晋。

    卢弼对《献帝春秋》的评价是:

    袁氏书虽不经,颇资异闻,《通鉴》亦采之。

    既是传闻异词,免不了有不实之处,然而它记载的是相隔仅九十余年的传闻,所以必有参考价值。

    关于诸葛玄任豫章太守及以后的情况,陈寿的《三国志》与袁晔的《献帝春秋》有两个地方似乎存在着矛盾。

    第一,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三国志》说是袁术任命的,《献帝春秋》说是刘表任命的。

    第二,诸葛玄是朱皓一来即投奔了刘表,还是一直在豫章呆到建安二年,《三国志》与《献帝春秋》的说法是不同的。

    毫无疑问,《三国志》的记载是应该相信的,但遗憾的是《三国志》的记载太简略了。而当我们把《献帝春秋》作为一种有参考价值的异说传闻去分析时,就会发现《献帝春秋》中所传递的某些信息,不但与《三国志》不矛盾,而且还能对其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补充。

    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确实是袁术所任命的,但《献帝春秋》根据什么传闻说成是刘表所任命呢?这里就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诸葛玄的立场发生了一个大转变,由袁术集团转到了刘表集团。这个转变,大约就发生在刘繇攻破笮融前后。

    有两件事可以作为上述信息的佐证。

    第一件事是袁术称帝野心的暴露。《后汉书·袁术传》记载:

    兴平二年冬,天子播越,败于曹阳。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

    众人不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赞成的态度。这件事袁术的许多部下及同盟者都知道,诸葛玄也一定听说了。无论是从家学、家风角度,还是从士人的普遍心理反应上,诸葛玄都会对这种僭越企图深恶痛绝。此时,正值笮融、朱皓、刘繇互相攻伐,诸葛玄非常清楚,无论是谁胜,都会把他当作袁术的势力加以逐除。是继续依附袁术和他们作对,还是脱离袁术以求新的发展,诸葛玄毅然选择了后者。

    第二件事是刘繇停止了攻打诸葛玄。刘繇是兴平二年(195)打败笮融的,建安三年(198)刘繇病死时,手下还有士众万余人。刘繇并非没有力量攻打诸葛玄,然而从兴平二年到建安二年诸葛玄被反民所杀,刘繇与诸葛玄竟相安共处两年多。我们知道,刘繇与袁术是政敌,与刘表是盟友。所以只有诸葛玄公开宣布脱离袁术归附刘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诸葛玄既然脱离袁术,就不会再说自己豫章太守之职是袁术所署,而是称刘表所任。所以刘表署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之说不无依据。《献帝春秋》作为传闻异词,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一开始就说成刘表所署固然错误,但它传递的诸葛玄背袁归刘的信息却可能是正确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玄与刘表有旧,“往依之”,这是历史事实。抛弃豫章,带领侄子侄女前往荆州固然是“往依之”,然而,自己留在豫章,派人护送侄子侄女到荆州,并致归附之意,难道不也是“往依之”吗?

    想当初,诸葛玄被朱皓所攻,退守西城,他据城与之对峙,也没有离开豫章。笮融、朱皓、刘繇打得那样热闹,他也没有离开豫章。现在脱离了袁术,不再作为刘繇的敌人而被攻击,他为什么要离开豫章呢?将侄子侄女送到荆州,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安定的栖息之地,自己留在豫章,又避免了全家寄人篱下的窘境,会使刘表待子侄们更好,使子侄们更安全。

    更重要的是,诸葛玄留在豫章,还有发展的余地。当时豫章北有袁、曹雄据,东有孙策拓土,西有刘表稳坐,而惟一的发展方向就是南方。留在豫章,就可以西以刘表为援,伺机向南发展。

    基于以上三点理由。我们认为,诸葛玄在兴平二年背袁归刘后,派人护送侄子侄女们到达荆州,而自己仍留在西城。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于初平四年(193)到达豫章后,不久就被朱皓的军队赶到西城,他算是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性。紧接着,他和姐弟们又从南到北,由西城北上至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樊),这次行程又有约今六百公里。到达荆州后,意味着流离生活的结束。这时他已是十五岁的少年。

    三年辗转流离的生活,两次长途跋涉的艰辛,战火烽烟的弥漫,给少年诸葛亮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使他由此萌生了报效国家、拯救时弊的宏愿。

    从此,诸葛亮开始了他人生历程的第二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